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計算物理團隊王賢龍研究員與江蘇師範大學李印威教授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基於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全局結構搜索方法和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的物性,預測了系列穩定的氨-氦高壓化合物,指出氦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只能夠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也可能大量存在於其上地幔中。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氦是宇宙中含量第二的元素,佔宇宙總質量的23%,僅次於氫。氦是一種惰性氣體元素,很難與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地球上的氦主要以氣體形式存在於天然氣和放射性礦石中,含量非常稀少,屬於稀有氣體。研究發現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存在大量氦氣。因為氦是惰性氣體元素,所以人們普遍認為在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冰巨星的地幔中是不存在氦元素的。
科研人員通過計算模擬得到了氨-氦在0~300GPa和0~5000K溫壓條件下的相圖,結果顯示,氨和氦在9GPa壓力下就能形成穩定的(NH3)2He化合物,在9~300GPa的壓力範圍內可以形成四種穩定的氨-氦化合物。有趣的是氫、氦和氮隨著溫度的升高會依次進入快速移動狀態,展現出豐富和複雜的相變行為。並且這種相在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下地幔溫壓範圍內也能夠以超離子態與液態混合的形式存在,說明氦也可能普遍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上地幔中。
這項研究加深了對高壓下氦化合物結構和物性的認識,對人類認知冰巨星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劉義陽
審核: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