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從6個角度看一看地幔

2021-01-15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地幔是地殼和熔融鐵心之間的一層厚厚的、熱的、固體的巖石。它佔地球的大部分,佔地球質量的三分之二。地幔大約開始於地表以下30km,厚約2900km。

▲地球的圈層結構


根據地球與太陽和其他行星有著相同的元素配方(忽略氫和氦,它們逃過了地球的引力),再減去地核中的鐵、鎳,我們可以計算出地幔是鎂、矽、鐵和氧的混合物,它們的比例大致與石榴子石的成分相匹配。

▲石榴子石(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是,在給定的深度,究竟是什麼礦物的混合物,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目前並沒有得到肯定的答案。某些火山爆發中能攜帶地下300km或更深的大塊巖石,這有助於我們獲得地幔巖石的樣本。通過對這些樣本的分析,我們發現地幔最上部由橄欖巖和榴輝巖兩種巖石類型組成。

▲橄欖石(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過,我們從地幔中得到的最令人興奮的東西是——鑽石。

▲鑽石(圖片來源於網絡)


地幔頂部被其上方發生的板塊運動緩慢攪動著。主要的板塊構造活動有:

1)俯衝板塊向下運動;

2)板塊間的互相滑動;

3)當兩個板塊分離或擴展時,地幔巖向上運動。

然而,這些作用並沒有完全混合上地幔,地球化學家認為上地幔是巖石版的大理石紋蛋糕。

除了地球上一些被稱為熱點的區域,世界上的火山、地震活動反映了板塊構造的作用。熱點(hotspots)可能是地幔深處物質與地表物質交換的通道,它們有可能起源於地幔的最底部(核幔邊界)。這些和熱點有關的科學問題是地球科學討論最激烈的問題之一。

▲全球深源地幔柱的分布(heyn等,2020,EPSL)


我們探測地幔最有力的技術是監測來自世界各地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兩種不同類型的地震波,P波(類似於聲波)和S波(類似於搖晃的繩索中的波),它們會對所經過的巖石的物理性質作出反應。這些波在某些物理性質變化較大的表面發生反射、折射(彎曲)等,我們利用這些反應來繪製地球內部的地圖。

▲圖片來源:IRIS

如果我們的工具足夠好,就可以像醫生給病人做超聲波照片一樣,能夠全方位地刻畫地球的地幔。經過一個世紀的地震採集,我們能夠繪製出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地幔圖。

礦物和巖石在高壓下將會發生變化。例如,普通的地幔橄欖石在410km和660km左右的深度會變化為不同形式的晶體。我們研究地幔條件下礦物的行為主要有兩種方法:基於礦物物理方程的計算機模擬和實驗室測試。因此,現代地幔研究是由地震學家、電腦程式員和實驗室研究人員等組成,他們現在可以利用高壓實驗室設備(如金剛石壓腔)對任何深度的地幔環境進行再現。

▲金剛石壓腔


近一個世紀的研究幫助我們填補了地幔中的一些空白。它主要有三層:1)上地幔,從地殼底部(莫霍面)延伸至660km深處。其中的地幔轉換帶位於410km至660km之間,在這個深度上,礦物會發生重大的物理變化。2)下地幔,從660km一直延伸到2700km左右。3)D』』層,地幔底部有爭議的圈層,其厚度約200km。在這裡,地震波受到很強烈的影響,以至於大多數的研究人員認為這裡的巖石不僅僅是在晶體學上有不同,更可能是化學性質上也有不同。

與地球的姐妹行星(如,水星、金星和火星)相比,地球有一個活躍的,潤滑的地幔,可能這也是地球上有生命的原因之一。地幔作為地球的主體,它的故事是地學的基礎。在地球誕生的時候,地幔開始於鐵核上方的液態巖漿海洋。當它凝固時,不符合地幔主要礦物的元素收集於地球頂部形成了地殼。此後,地幔開始了40億年的緩慢循環。而它上部物質(上地幔)在地表的板塊構造運動和水合作用的影響下已經冷卻了。

▲不同性質下的地球圈層


參考文獻:

文章內容參考:6 Fascinating Facts About the Earth's Mantle https://www.thoughtco.com/all-about-the-earths-mantle-1440906.


美編:徐海潮

校對:張騰飛

相關焦點

  • 帶你從6個角度看一看地幔
    某些火山爆發中能攜帶地下300km或更深的大塊巖石,這有助於我們獲得地幔巖石的樣本。通過對這些樣本的分析,我們發現地幔最上部由橄欖巖和榴輝巖兩種巖石類型組成。例如,普通的地幔橄欖石在410km和660km左右的深度會變化為不同形式的晶體。我們研究地幔條件下礦物的行為主要有兩種方法:基於礦物物理方程的計算機模擬和實驗室測試。因此,現代地幔研究是由地震學家、電腦程式員和實驗室研究人員等組成,他們現在可以利用高壓實驗室設備(如金剛石壓腔)對任何深度的地幔環境進行再現。
  • 帶你挖開地球!看一看地下有什麼!
    或許你沒聽過這個名字,但是提到600萬屍骨的墓穴你應該有些印象,影視劇中也經常出現。目前這裡是博物館,膽子大的可以去參觀!咱們繼續挖!還有此事件改編的電影可以看!地下2800000米這個深度到上地幔之間叫做下地幔
  • 【兩會掠影】臨洮融媒帶你換個角度看兩會~
    【兩會掠影】臨洮融媒帶你換個角度看兩會~ 2021-01-11 2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類是如何知道地幔、地核的組成的?
    舉個慄子,就比如北極附近發生了個大地震,北美、天朝、歐洲都能測到縱橫波的直達,但是,澳大利亞全國基本上都觀測不到這次地震的直達縱波和橫波,南極大陸上卻能觀測到直達的縱波,確不能觀測到直達橫波。想想,對於當時的人,他們不知道地球還有個地核,只知道地殼之下是地幔。而如果地殼下全是地幔的話,全世界哪裡都應該觀測的到這個地震。他們會說:好奇怪啊!為什麼啊!
  • 美國斷層冒出氦物質,科學家:來自地幔
    美國地質科學家表示,在洛杉磯盆地Newport-Inglewood斷層帶,有超過約48公裡的地幔滲漏氦氣的證據。考慮到原始,3He是宇宙大爆炸的遺蹟。也可能存在地面的部分區域,但是3He洩漏表明Newport-Inglewood斷層比科學家以前認為的更深,研究結果已經登刊。
  • 通過這6件事情解讀地幔
    地幔位於地殼和熔融態鐵質地核之間,是厚厚的高溫固體巖石層,它是地球體積和質量都最大的一層,佔了地球體積的三分之二。地下30千米往下都屬於地幔,其厚度達2,900千米。        如果要真正做到了解地球的地幔,你就必須應該知道以下的6件事。1.
  • Science:地核-地幔邊界處的超低速度帶分布比預期更加廣泛
    超低速度帶是熾熱的,高密度的巖石區域。在對地震圖記錄的衍射波的最新分析中,馬裡蘭大學的地質學家們在馬克薩斯下發現了一個新的超低速度帶,並且發現夏威夷下的超低速度帶比之前所知的更大。 這項新的研究首次以如此詳細的解析度,提供了大範圍的地核-地幔邊界視圖。這項研究發表在 2020 年 6 月 12 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研究人員集中研究了太平洋盆地下傳播的地震波回聲。
  • 美俯衝帶地幔正移動 速度比地殼運動快20-30倍
    據國外媒體報導,據資料記錄顯示,美國阿拉斯加州俯衝帶經常發生巨大地震和海嘯。近日,由美國科學家開發的阿拉斯加州俯衝帶3D模型揭示出了一個驚人發現:阿拉斯加州俯衝帶地幔正在以地殼20-30倍的速度快速移動。而且這塊地幔並沒有隨著地殼板塊的下沉而運動,而是像打轉的水渦一樣圍繞著向下突進的地殼板塊旋轉。
  • 幾張圖看懂地球內部結構,地殼,地幔,地核層層驚豔
    現代地理學對地球內部的劃分,大致可分為三圈層,最外面的一層稱為地殼,中間一層稱為地幔,最中心部分稱為地核。如果把地球內部結構做個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個雞蛋,地核就相當於蛋黃,地幔就相當於蛋白,地殼就相當於蛋殼。
  • 難以捉摸的地幔動力地形
    因此,相應的密度異常必須來自深部地幔(圖1)。Chase(1979)首次將這一重力信號的物質來源歸因於核幔邊界(CMB)上方正密度異常。這一假設,結合最近地震層析成像的結構約束,可能勾勒出如圖1(a)所示的場景,其中高密度的地幔底部物質在CMB附近到達重力均衡。然而,這種靜態的深部地幔結構很快受到許多後續地球動力學研究的挑戰。
  • 看一看雲,看一看天,去擁抱大自然。
    白雲和藍天(1)走出房門去看一看吧走出去看一看吧!把心中的煩惱拋向一邊,找個地方坐下來,抬起頭看一看那高高的白雲和藍天。去遙望遠處的大山,讓春天的暖風扶摸你的臉,它讓我們回到了春姑娘的身邊。跳動的心像河邊的小草春意昂然。你看那柳樹已經發芽,小草都把頭伸到泥土的外面,不遠處的池塘裡聽到青蛙在叫喊。
  • 拍照姿勢:9個自然擺拍姿勢,簡單上鏡,一看就會
    對於有些人來說,面對鏡頭時,拍照姿勢很難擺拍,有些人面對鏡頭卻很從容,平時多看這類文章,學習擺拍,慢慢就好了,記得關注小編哦,每天更新拍照姿勢。今天給大家帶來9個自然擺拍姿勢,簡單又上鏡,一看就會。自然抓拍走著走著突然轉身過來,微笑不看鏡頭,一手撩頭髮,轉身帶起的裙擺,攝影師要多抓拍幾張,就可以抓拍到自然又滿意的照片啦。
  • Nature:克拉通地幔物質遷移引發的大陸裂谷帶深部碳聚集
    Nature:克拉通地幔物質遷移引發的大陸裂谷帶深部碳聚集然而,近年來人們愈發認識到大陸裂谷和大陸巖石圈是地球深部碳循環中不可忽視的一環(Foley and Fischer, 2017):經過地幔柱物質或富碳熔體(與俯衝、地幔對流等過程有關)的長期交代,大量的碳被封存於大陸巖石圈地幔中,使其成為地球重要的深部碳儲庫;而在大陸裂谷期(continental rifting),貯存在大陸巖石圈中的碳可通過在火山和張性斷裂附近發生的去氣作用(degassing)
  • 出現約6公裡厚的沉積物,地殼和地幔導致的?
    用眼睛看科學,用科學的思維看世界。科學家們利用地震的表面波,從地震源區到這些測量臺給出了的三條路徑的速度,大概傳播的速度在2.17km / s到3.94km / s的範圍內,足以研究地殼和上地幔結構。覆蓋了印度大陸北部邊緣的路徑具有非常低的群速度,時間小於10s,表明存在厚厚的沉積物。
  • 換個角度看問題,不要執著於一種思維
    但是另一名樵夫勸道:「你不要揪著這一點小問題不放嗎,想想啊,這個布比棉花值錢多了,浪費點力氣就浪費了唄,你為什麼不換個角度想想,有了這些布,我們可能就能做上小生意了呢?」可是同伴依舊堅持不換麻布。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見屢勸同伴不聽,只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待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
  • 西瓜視頻帶你看
    西瓜視頻帶你看地球現如今已經四十六億歲了,這麼多年地球曾經「病重」好多次,每一次「病重」都會導致全球數以萬計的物種消散在人間。其中最為嚴重的便是2.5億年前(二疊紀)的「大病」——第三次生物大滅絕。這一次大病,地球上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的生物滅絕了,海洋幾乎全部蒸發。
  • 老司機帶你聊科普|DARLING帶你看看地層的分級
    莫霍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Mohorovicic)1909年研究薩拉布地區一次地震時發現在地下33千米處地震波的波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原來的6~7千米/秒突變到8千米/秒,說明組成物質明顯不同。持續研究發現,這一界面具有全球性,並經證實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線。因此,該不連續面稱為莫霍面。莫霍面在大陸地區深度約在20~70千米左右,大洋地區7~8千米。
  • 科學網—地幔深處或有水
    地幔中的高溫高壓使碳元素結晶形成鑽石,偶爾會將周圍的塵埃或液體雜質包裹進去。鑽石隨火山活動上升到地表,內部雜質成為人類研究地幔深處物質的獨特窗口。除了「冰七」,這3塊鑽石還包裹著含鎂方解石、巖鹽和富含碳的液體等。 分析顯示,410千米至660千米深處的地幔轉換帶富含液態水,660千米至800千米深處的下地幔上層可能也是如此。
  • 地幔柱的「地心遊記」
    科學家闡釋柱狀熔巖流軌跡之謎
  • 為什麼地幔物質會跑到地殼上來?
    在地面以下100公裡深處,是地幔層的上部,它的溫度約有攝氏1300度。由於它處於強大的壓力之下(大約30000 個大氣壓),物質狀態不是稀薄的流體,也不是堅硬的剛體,而是塑性體,它可以在壓力的長期作用之下,以半黏性的狀態緩慢流動。因此,在深度70~250公裡之間的這部分地幔,被稱為軟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