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葉新山團隊在多糖人工合成領域獲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2021-01-20 科學網

 

北京大學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葉新山教授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的研究積累,在多糖人工合成的難題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研究結果「由92個單糖單元組成的分枝桿菌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全合成」3月16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可望為複雜多糖的合成開啟新的篇章。

記者了解到,多糖是一類同核酸、蛋白質一樣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例如,多糖參與了包括細胞識別、細胞分化、發育、信號轉導、免疫應答等多種重要生命活動。科學家需要用多糖來探索它在生命過程中的奧秘,而多糖由於在自然界來源受限和分離困難,人工合成便成為解決其來源的主要途徑。可多糖的結構卻非常複雜,使多糖的合成難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合成化學家,令化學家望而卻步,嚴重地制約著人們對於多糖在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方面(比如用作疫苗、治療藥物、生物材料等)的用途的實現。

葉新山團隊選取阿拉伯半乳聚糖這個多糖為目標分子。該分子由一條半乳聚糖鏈(A鏈)和兩條緊密靠近的阿拉伯聚糖鏈(B鏈)所組成,具有高度分支的結構。研究人員從簡單易得的單糖原料出發,採用高效的合成策略,實現了實驗室寡糖鏈的較大規模的製備,並完成了兩條多糖鏈(A鏈和B鏈)的快速組裝及精準對接,順利實現了由92個單糖單元所組成的阿拉伯半乳聚糖的首次全合成。阿拉伯半乳聚糖(Arabinogalactan)是一種重要的多糖,它是結核分枝桿菌細胞壁的重要組成成分,與細菌的存活力和致病力密切相關。該多糖的化學合成有助於開發預防結核病的新型糖疫苗,對克服目前日顯突出的結核病的耐藥性具有重要意義。

據葉新山介紹,如果將多糖的人工全合成比作建高樓、每一個單糖單元代表一層樓的話,那麼此前世界紀錄只能建到20-30層,而北京大學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這項研究使多糖這座大樓成功建造到92層!這是迄今為止人類所合成的最大、最複雜的均一結構的多糖分子,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在糖合成領域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可望為複雜多糖的合成開啟新的篇章。

北京大學藥學院博士生吳勇是這項工作的第一作者,葉新山為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科技部「973」計劃項目的資助。

相關焦點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大-北大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
  • 中國科學家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獲重大突破
    央廣網北京10月12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昨天,中國科學院舉行了一場新聞發布會,發布我國科學家潘建偉、劉雄軍、陳帥等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科學》上,業界評論其「對研究超越傳統凝聚態物理的奇異現象具有重大潛力」。聽起來非常專業。在發布會上,研究者們說,他們的工作僅是打開一扇門。
  • 《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將力爭儘快實現工業示範和產業化 科學網10月6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學聯合科研團隊在合成氣直接制烯烴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 裴雪濤團隊利用幹細胞技術研製人工血液取得突破—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北京7月25日訊(通訊員沈基飛、張郡 記者張林)記者今天從軍事醫學科學院了解到,該院野戰輸血研究所、全軍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裴雪濤團隊歷經10
  • 揚大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喜慶團隊在通過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期刊ACS Catalysis上。
  • 科學家人工合成結構高度複雜手性粒子—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密西根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蘭州大學和巴西聖卡洛斯聯邦大學等多家單位科研人員的一項合作研究成果,他們基於金-半胱氨酸材料,成功合成了具有高度複雜結構的手性粒子
  • 上海交大竇紅靜團隊發表多糖人工仿細胞研究的重要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竇紅靜教授團隊在合成具有凝集素結合特性的多糖仿細胞微囊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基於凝集素—糖這類天然細胞識別與粘附的主要驅動力,該團隊構築了以多糖共聚物為「細胞」膜主要成份的仿細胞微囊,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結構設計,賦予人工細胞可識別凝集素的仿生「細胞」膜,這使得相關研究向更複雜的類細胞結構邁出一步。
  • 中國科學家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中獲重大突破
    中新網天津3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靳瑩 )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天津大學、清華大學、華大基因的中國科學家日前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打破了非生命物質與生命的界限,開啟了「設計生命、再造生命和重塑生命」的進程。
  • 陝西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時隔一年,陝西科技大學輕工學院"生物質化學與材料"院士創新團隊趙偉副教授在生物質高分子精密合成領域再次取得突破進展,9月中旬,相關論文以"A New Synthetic Methodology of Site-Specific Functionalized Polypeptides
  • 中國科學家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要求候選人必須是在其研究領域做出過原創性理論、重大發現或發明,對該領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科學家。是該基金會所頒贈給外國學者的最高榮譽,旨在表彰獲獎者的終身學術成就,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據介紹,俞飈長期專注於糖的化學合成和生物活性的研究。
  • 聚乙烯廢塑料溫和可控降解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
  • 上海交大材料學院竇紅靜團隊ACS Nano上發表多糖人工仿細胞研究的...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竇紅靜教授團隊在合成具有凝集素結合特性的多糖仿細胞微囊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基於凝集素—糖這類天然細胞識別與粘附的主要驅動力,該團隊構築了以多糖共聚物為「細胞」膜主要成份的仿細胞微囊,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結構設計,賦予人工細胞可識別凝集素的仿生「細胞」膜,這使得相關研究向更複雜的類細胞結構邁出一步。
  • 染色體級別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繪就—新聞—科學網
    此項研究由熱帶作物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雲南省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昆明植物所研究員高立志帶領團隊歷經6年完成。研究期間,科研團隊在完成了二代基因組測序與組裝的基礎上,進一步克服了橡膠樹基因組龐大、高雜合與高重複等困難,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 Hi-C 技術,獲得了這一成果。
  • 科學家完成最長線性聚糖化學全合成—新聞—科學網
    細菌表面的脂多糖(LPS),是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的重要成分,其多糖大都具有顯著的誘導炎症的效應,是細菌內毒素的主要成分。最近的研究發現,一種普通腸道擬桿菌的脂多糖能夠起到相反的免疫調節作用,其獨特的糖鏈結構及其反常的生物學功能使得對於該糖鏈的化學合成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全合成獲得該類聚糖有助於對其功能的深入研究,推動相應的難治性腸炎藥物的研發。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開發出人工基因組高效簡化策略—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開發出人工基因組高效簡化策略Sc3.0正式拉開序幕,旨在構建首個真核最小基因組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180秒,來北大博雅塔尋寶!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經過了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完成了這個「天方夜譚」般的任務第二關:碳晶片晶片是所有電子產品的核心北大科研團隊自主研發完整的無摻雜電晶體加工技術成功製備5納米碳納米管電晶體2017年,北大彭練矛團隊>以屠呦呦提取的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ACT)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瘧疾治療的最佳療法挽救了全球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在世界抗瘧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屠呦呦也成為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第八關: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 繼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之後,中國科學家再次在人工生命合成領域取得...
    北京時間8月2日凌晨,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的論文「創建有功能的單染色體酵母」。這是繼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之後,中國科學家再次利用合成科學的策略,去回答生命科學領域一個重大的基礎問題,為人類對生命本質的研究開闢了新方向。
  • 我國科學家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據中國科大新聞網10月11日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日前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這一關鍵突破將對促進新奇拓撲量子物態的研究,進而推動人們對物質世界的深入理解帶來重大影響。
  • 東北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儘管如此,設計及合成能夠滿足其高性能化和功能化要求的生物基單體仍然是一大挑戰,是推廣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應用範圍並提升其對石油基高分子材料競爭優勢的關鍵問題。近日,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院士團隊在高性能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