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秒,來北大博雅塔尋寶!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05 澎湃新聞

180秒,來北大博雅塔尋寶!

2020-06-02 05: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

編者按

北大「一塔湖圖」景觀中的博雅塔

像一位見證者

靜望著南來北往的學子們

在科研路上追逐、成長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不論年齡

我們都是充滿好奇心的孩童

永遠向著未知探索、徵服

今天,關於北大和北大人的科研「寶藏」

被依次藏進了博雅塔的十三層中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

各位大小朋友們

快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

跟隨博雅塔「尋寶圖」

看提示、找線索、比眼力、拼手速

在180秒內揭秘這些寶藏吧!

小貼士

1. 觀看揭秘頁的時間不計入總時長,每個寶藏都來頭不小,大家可以詳細了解哦;

2. 一定要看到最後,點擊查收你的「通關秘籍」~

第一關:微型雙光子顯微成像系統

看到小老鼠上的紅帽子了嗎?

這可不是尋常的帽子

而是北大科研工作者把高精度顯微鏡

做成實驗小鼠可以佩戴的大小形狀

從而對小鼠的大腦神經元活動進行科學觀察

2.2克微型雙光子顯微成像系統

在世界上首次獲取了

小鼠覓食打鬥嬉戲時

大腦神經元活動的清晰圖像

被評為「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2g微型雙光子螢光顯微鏡

從起初被國外同行咬定為

「不可能實現」的15克原型機

到最後實現的僅為2.2克的微型化裝置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程和平牽頭的

多學科交叉研發團隊

經過了三年多的不懈努力

完成了這個「天方夜譚」般的任務

第二關:碳晶片

晶片是所有電子產品的核心

北大科研團隊自主研發

完整的無摻雜電晶體加工技術

成功製備5納米碳納米管電晶體

2017年,北大彭練矛團隊

首次製備出柵長5納米的電晶體

其工作速度是英特爾

最先進的矽材料電晶體的3倍

能耗只有其四分之一

將中國芯推向世界領先

彭練矛教授

日前,張志勇教授-彭練矛教授課題組

發展全新的提純和自組裝方法

製備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

並在此基礎上首次實現了

性能超越同等柵長矽基CMOS技術的電晶體和電路

這一成果為碳基半導體

進入規模工業化奠定基礎

也為我國晶片製造產業

實現「彎道超車」提供巨大潛力

第三關:超高時空分辨光電子顯微鏡

這個「顯微鏡」有些厲害

是由北京大學龔旗煌團隊

研製出的飛秒-納米超高時空分辨光學實驗系統

該實驗系統能夠同時實現

數十飛秒的超高時間解析度

和幾納米的超高空間解析度

是介觀光學與超快微納光學研究的強大實驗利器

超高時空分辨光電子顯微鏡

可直接觀察納米尺度上的

每一個瞬息萬變(百萬億之一秒)

為我國的光電信息科學研究提供強大利器

有望為信息領域和能源領域帶來顛覆性⾰新

第四關:首臺雷射驅動質子加速器

世界首臺基於飛秒雷射的1%能散質子加速器

可以在10微米距離內

將質子加速到約每秒6萬公⾥

這項顛覆性技術

將成為我國科學趕超世界的重要利器

北京大學雷射加速器與輻照裝置(CLAPA)

該裝置多次創造和打破了

碳離子、質子的能量加速世界記錄

可實現大梯度、低能散和高效率的離子加速

有望成為新一代的加速方法

這是自1979年Tajima等人

提出雷射尾場加速原理以來

首次實現了從雷射加速到質子加速器的跨越

第五關:徐光憲與稀土

稀土是中國手中的一張「王牌」

在航空航天、電子信息、

機械製造、石油化工等眾多領域

扮演著重要角色

被譽為現代工業「維生素」

從受制於人,到領先全球

我國稀土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

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一切,北大教授徐光憲功不可沒

徐光憲夫婦在實驗室

「我願意一輩子搞稀土

把咱們寶貴的資源利用得更好」

徐先生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時感慨

「稀土緊緊連著我和祖國」

第六關:小動物多模態分子影像

小動物多模態分子影像

是國際上第一臺將三種主流

分子成像與結構成像

集成至同一系統中的

一體化四模態生物醫學影像設備

應用多種分子影像手段

同時獲得關於病灶的多元化影像信息

為解決腫瘤診斷中「看得清」和「看得準」問題

提供了新工具

第七關:屠呦呦與青蒿素

20世紀60年代,瘧疾橫行

北大校友屠呦呦掛帥「523」小組

一場與死神的較量

悄然拉開帷幕

研究了200多種中藥

經歷190次失敗

最終提取出一種名為「青蒿素」的藥物

如今

以屠呦呦提取的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ACT)

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瘧疾治療的最佳療法

挽救了全球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

在世界抗瘧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屠呦呦也成為了第一位獲得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第八關: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1965年

北大師生與中科院合作

成功合成了世界上

首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

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實驗室

用人工方法合成的

一個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

是人類探索生命奧秘的重大突破

該項研究的相關報導

第九關:銫原子鐘

北大參與自主研發的

時空基準「小型銫原子鐘」

具有極佳的頻率穩定度指標

每隔300萬年才有一秒鐘誤差

在北鬥導航衛星系統、電力等領域獲得應用

精確定時、精準定位

先進的技術

把握在國人自己的手中

第十關:試管嬰兒

1988年

中國第一例試管嬰兒和

世界首例MALBAC baby

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誕生

張麗珠、喬傑、謝曉亮、湯富酬等

幾代科學家的努力

點亮了無數不孕症家庭的希望

將我國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技術

推向世界領先水平

喬傑(左二)、謝曉亮(左一)和湯富酬(右一)看望第一位MALBAC嬰兒

第十一關:「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964年10月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6月

中國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完成了氫彈的空投爆炸試驗

于敏,鄧稼先,朱光亞,周光召等

12位北大校友

「做隱姓埋名人,做驚天動地事」

鑄就了共和國的核盾牌

奠定了我國國防安全體系的基石

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第十二關:雷射照排系統

從1975年到1993年

王選把18年的時間

都花在研製雷射照排系統上

最初研製原理性樣機時

開發條件極其簡陋

王選教授夜以繼日

研製出漢字信息處理與雷射照排系統

使漢字得以在計算機中存儲、處理和輸出

開創了漢字印刷的嶄新時代

堪稱中國繼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後的

第二次印刷技術革命

現存的王選設計雷射照排的手稿達2200多頁,這是其中一部分

第十三關:國士無雙鍾南山

在2003年抗擊「非典」中

北大校友鍾南山正式確認病原體

及時制定救治方案

對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研究引領國際

2020年,他再度投身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一線

為全球疫情防控探索出極具指導意義的經驗

他以令人景仰的學術勇氣

高尚的醫德和深入的科學探索

給予了人們戰勝疫情的力量

未名湖畔好讀書

博雅塔間來「尋寶」

這十三份深藏的「寶藏」

凝聚了幾代北大人的心血

今天,借兒童的節日

在博雅塔找回逐夢的初心吧~

小北用了99秒通關,你呢?

點擊「閱讀原文」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即可打開「博雅塔尋寶記」

相關連結

H5策劃、製作:北大宣傳部海外傳播辦公室

內容來源:北京大學新聞中心、科研部

原標題:《180秒,來北大博雅塔尋寶!》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