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區,有一個同步輻射實驗室,這也是新中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它為我國打開多領域科學探索提供了強大的平臺支撐。
每年的暑期都是同步輻射國家實驗室進行檢修的時間,當年實驗室建設的主要參與者,今年已經80歲的裴吉元教授每年都會習慣性地來到現場了解檢修情況。據裴老介紹,中國科大從北京搬遷到合肥後,便提出了要建設同步輻射實驗室的構想,目的是為國家在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提供平臺。當時國際上也只有兩三臺同類設施,要想把構想變為現實,難度可想而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教授 裴吉元
我們國家工業基礎當時也比較落後,這種加速器我沒做過,教我們的老師也沒做過。
1978年,隨著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科技事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同步輻射實驗室建設也被正式提上了日程。隨即裴吉元和他的同事們也開始著手進 行先期預研工作,歷經三年時間,先後攻克了多個關鍵技術和物理設計,並在1981年順利通過了成果鑑定。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裴吉元
與會專家評價很高,建議立即向國家申請開始工程建設。
最終,在總投資不到國外同類裝置十分之一的情況下,1989年,合肥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並達到了國際上同類加速器的先進水平,大大促進了中國的科研步伐。1999年,國家又投資1.18億元對實驗室進行了二期工程建設,使這一大科學裝置長期處於國際上同類裝置的一流水平,研究成果被廣泛應用到了國內超微細加工、原子和分子物理、化學、醫學等科學和技術領域,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一大批重點獎項。僅今年上半年,藉助這一平臺,科研人員便在國際各類權威期刊上發表了超過200篇研究成果。眼下,伴隨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安徽又在推進第四代先進光源大科學裝置建設,為搶佔國際前沿科技高地提供平臺支撐。
合肥同步輻射實驗室 黨委書記 李良彬
有了這個新的合肥先進光源的話,我相信不僅僅在基礎科學(研究)這方面我們有一些新的技術手段,做我們過去做不到的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面向國家需求,將會推動我們整體國家經濟還有一些國家安全方面的發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