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討論氣相化學動力學領域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前沿進展,2019年3月6日至9日,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主辦的「天體、大氣和燃燒環境下的氣相動力學」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as-phase Kinetics in Interstellar , Atmospheric and Combustion Chemistry)召開。會議邀請到了來自海內外9個國家20餘所高校及科研單位的40餘名專家學者參會,包括德國科學院院士Katharina Kohse-Höinghaus教授、中科院院士方維海教授等領域內知名專家。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主任陸亞林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羅毅教授以及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張鳳副研究員共同擔任本次會議主席。
開幕式上,陸亞林致辭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他希望以此研討會為契機,各位專家學者共商未來合肥先進光源在氣相動力學領域內的應用前景。
會議期間,20餘位邀請報告人詳細介紹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以及今後展望。來自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的Katharina Kohse-Höinghaus教授詳細討論了當前燃燒診斷化學研究的主要任務,並展望了合肥先進光源未來在燃燒診斷方面的挑戰和機遇。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的Alexander M. Mebel教授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hrista Fittschen教授則以點概面,分別介紹了天體物理環境中多環芳烴生長的反應機理以及大氣中的RO2自由基與OH自由基的反應。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Yiguang Ju教授以全新的視角概括了等離子體助燃相關方面的知識,來自匈牙利的Tamás Turányi教授從信息學的視角演繹了動力學模型優化對獲取化學信息的重要性,新穎的視角引起了參會人員的濃厚興趣。會場上討論熱烈,氣氛融洽。
3月8日下午,會議還特別設置了「panel discussion」環節,特別邀請著名氣相化學動力學專家、英國利茲大學Michael J. Pilling教授主持此次討論。討論開始,由在氣相化學動力學領域工作的楊玖重工程師和劉付軼副研究員匯報本實驗室真空紫外光電離質譜的研究特色,並展望了合肥先進光源建設。討論過程中,專家們各抒已見,就新的實驗技術、理論方法的發展,化學動力學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不同的小領域之間的合作交流等進行了深入探討。
會議期間,參會人員參觀了合肥光源。各位相關領域的科學家探討了未來與NSRL展開更多實質性的合作。
在短短的幾天時間內,國內外的科研工作者進行了充分交流,一致認為今後氣相動力學的發展還需要如天體、大氣和燃燒等各個小領域的緊密合作。參會代表會後紛紛表示通過此次研討會收穫良多,也表達了對合肥光源未來發展的殷切期盼。
本次會議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的資助。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