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MR 2017特邀報告:核磁共振技術在生物煉製研究中的應用

2020-11-30 儀器信息網

第一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7)特邀報告

核磁共振技術在生物煉製研究中的應用

王英雄 副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報告摘要:

  針對生物煉製過程中涉及的催化機理不清晰、產物選擇性調控難、溶劑效應複雜、產物鑑定繁瑣等關鍵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點,我們組建了基於高級核磁共振方法(NMR)的譜學技術平臺(包括變溫原位、擴散排序譜DOSY、滴定等),研究了木質纖維素類、甲殼素類生物質轉化的催化作用機制;原位跟蹤了生物質資源轉化為含氮或含氧化合物的反應歷程;在原位狀態(低溫、無水、無氧)下捕獲了催化劑與糖基底物形成的活性反應中間體;以DOSY、定量核磁等方法實現了複雜產物的「虛分離」及結構指認;從原子層面解答了生物煉製領域普遍關注的科學問題。

  報告人簡介:

  王英雄,博士,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2007年於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07年至2008年在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間,先後在巴黎第六大學(UPMC)和法國科學院(CNRS)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國際合作)、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資助下開展:生物基精細化學品研製,均相催化反應中的NMR研究。2017年獲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CAIA)二等獎(排名第1);2013年獲山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排名第5)。至今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Chem. Commun.,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Bioresource Technology,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等國際期刊上發表SCI論文46篇,申請專利15項。

  【研究領域】

  以液體NMR新方法為研究手段,開展如下研究工作

  1. 綠色溶劑 (離子液體、低共熔溶劑、熔鹽水合物)中的均相催化反應

  2. 甲殼素類生物質轉化 (Chitin Biomass) 製備果糖嗪類精細化學品,含氮生物質資源制生物基含氧燃料

  3. 使用多種核磁共振方法研究分子間相互作用

  4. NMR研究現代煤化工廢水過程中的分子間作用機制

  【代表性研究論文】

  1. 「Mechanism of the Self-condensation of GlcNH2: Insights from in Situ NMR Spectroscopy and DFT Study」,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7, 202, 420-429. 通訊作者

  2. 「Product Distribution Control for Glucosamine Condensation: NMR Investigation Substantiated by Density-Functional Calculation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7, 56, 2925?2934. 通訊作者

  3. 「Glycosylation Intermediates Studied by Low Temperature 1H- and 19F-DOSY NMR: New Insight into the Activation of Trichloroacetimidates」. Chem. Commun., 2016, 52, 11418?11421. 通訊作者

  4. 「DOSY NMR: A Versatile Analytical Chromatographic Tool for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Conversion」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2016, 4, 1193?1200. 通訊作者

  5. 「Glucosamine condensation catalysed by 1-ethyl-3-methylimidazolium acetate: mechanistic insight from NMR spectroscopy」,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15, 17, 23173?23182. 通訊作者

  報名地址: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

相關焦點

  • iCMR 2017特邀報告:固體核磁共振技術在膜蛋白研究中的應用
    第一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7)特邀報告固體核磁共振技術在膜蛋白研究中的應用 王申林 研究員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報告摘要:  生物固體核磁共振技術是膜蛋白研究的新興技術手段,其優勢是可以在模擬生物膜的環境中研究膜蛋白的結構和動態學性質。
  • iCMR 2017特邀報告:順磁共振分析方法及應用
    第一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7)特邀報告順磁共振分析方法及應用 楊海軍 高級工程師清華大學化學系分析中心>  報告摘要:  本報告從順磁共振分析方法的原理、發展歷史、研究現狀以及應用等方面展開,著重報告順磁共振分析方法對有機合成反應機理的應用進展,包括銅催化、光催化以及自由基反應機理的順磁波譜研究。
  • iCMR 2017邀請報告:低場核磁共振技術的最新應用
    第一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7)邀請報告低場核磁共振技術的最新應用 陸榮生 博士東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報告摘要:  本報告主要講述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在微型核磁共振檢測儀器方面的應用,介紹了微型核磁共振儀器的構成、關鍵器件如微型射頻線圈的最新研究進展,介紹了微型核磁共振檢測技術在生物方面的應用
  • iCMR 2017-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專場報告集萃
    低場核磁共振技術是一種快速無損的檢測技術,它具有測試速度快、靈敏度高、無損、綠色等優點。隨著低場核磁共振儀器設備製造技術的快速發展,使用成本已大大降低,目前國內已有自主研發的儀器設備。目前該技術在食品品質分析、種子育種、石油勘探、生命科學和材料研究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過去,公眾對該技術了解不多,但隨著這些年應用需求的驅動,低場核磁共振技術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
  • iCMR 2017特邀報告:Developing NMR Methods to Study Protein...
    第一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7)特邀報告Developing NMR Methods to Study Protein Electrostatics  姚禮山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報告時間:2017年12月5日
  • iCMR 2017廠商報告:精準創新,低場核磁共振最新技術和應用介紹
    第一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7)廠商報告精準創新,低場核磁共振最新技術和應用介紹://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  報告摘要: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西部崛起」戰略的興起,與石油、能源地質相關科研課題研究越來越深入,針對科研提出的新需求和新問題,紐邁推出多個針對性的技術和產品並形成相應的應用解決方案,如無損測量多孔介質的孔徑大小及分布(2nm
  • iCMR 2017特邀報告:17O固體核磁共振譜學研究氧化物納米材料
    第一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7)特邀報告17O固體核磁共振譜學研究氧化物納米材料 彭路明 研究員南京大學  報告時間:2017年12月6日   >報名地址: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  報告摘要:  氧化物材料種類繁多,在催化、環境和能源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
  • iCMR 2017廠商報告:核磁共振譜儀新的硬體技術
    第一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7)廠商報告核磁共振譜儀新的硬體技術 張建平Bruker BioSpin China MRS 總經理  報告時間:2017年12月5日  報名連結:http://www.instrument.com.cn
  • iCEM 2016特邀報告:聚焦離子束(FIB)技術在微納米材料研究中的應用
    第二屆電鏡網絡會議(iCEM 2016)特邀報告聚焦離子束(FIB)技術在微納米材料研究中的應用 彭開武 高級工程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納米檢測技術室報告摘要:  聚焦離子束技術原理和功能,並圍繞其在微納米材料表徵方面,介紹幾個具體應用,包括:透射電鏡樣品製備
  • 2009年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國際研討會召開
    6月25日至26日,2009年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國際研討會(SNBM2009)在中國科大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大施蘊渝院士和美國Cleveland Clinic Foundation教授秦軍共同主持。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研究的國際權威、美國科學院院士、NIH研究員Ad Bax博士作特邀報告。
  • 第二屆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及應用研討會召開
    隨著低場核磁共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低場核磁共振設備的不斷成熟,其應用領域也逐漸推廣,已經成為當今生物醫學、植物學、食品學、材料科學、地球物理勘探以及石油化工等領域強有力的研究工具,使得低場核磁與人體磁共振成像及高場核磁共振一樣,並駕齊驅,引領核磁共振技術和應用的蓬勃發展。
  • 第七屆全國低場核磁共振技術與應用研討會在京召開
    而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需求的推動,低場核磁共振技術與儀器的開發也取得了很多成果,特別是多孔介質核磁分析儀、井下油氣核磁探測儀、地表資源核磁探測儀等低場核磁共振儀器近幾年發展速度很快。  本次會議中,來自加拿大紐布倫斯威克大學的Bruce J.Balcom介紹了單邊核磁共振的開發與設計思路及低場核磁共振在木材、巖心等材料中的應用。
  • 聚焦磁共振新技術新應用 ——第二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8)召開
    向俊鋒介紹道,由於元素周期表中近120種元素幾乎都有核磁活性的同位素,常用的寬帶探頭能夠檢測的原子核近60種,核磁共振技術用途非常廣泛。在報告中,向俊鋒從液體、固體核磁波譜兩個方面,以技術和應用進展為主線,對國內外磁共振波譜進展進行總結,並對其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 2017第三屆全國樣品製備學術報告會特邀報告及大會報告(二)
    儀器信息網訊 2017年8月25日,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樣品製備專業委員會主辦,昆明理工大學分析測試研究中心協辦的第三屆全國樣品製備學術報告會在昆明文匯酒店順利閉幕。湖南大學譚蔚泓院士作特邀報告,清華大學林金明教授、樣品製備專業委員會關亞風主任等專家學者作了精彩的大會報告。
  • 【學術報告】固體核磁共振、順磁共振技術與電池
    上海交通大學MBA名稱:固體核磁共振、順磁共振技術與電池報告人:胡炳文,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物理系時間:2020年12月18日,星期五,10:30-11:30地點:霞光樓 200號 報告廳邀請人:李林森 化工系 副教授報告簡介
  • 核磁共振波譜技術的發展與現狀…
    找化工醫藥原料,用化學加搜索 導讀 提到核磁共振波譜技術,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腦海裡會直接出現一系列名詞:H譜、C譜、超導磁體、液氦等等。不過這些都是核磁共振的應用和必要條件,技術原理又是什麼?
  • 聚焦核磁應用與支持——2019北京波譜年會技術報告
    5月18日下午,大會安排了10個技術報告,以應用和技術支持為主,給大家搭建了一個非常實用、落地的技術交流平臺。該報告環節分別由北京微量化學研究所塗光忠研究員、北京大學醫學部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勤副教授和北京大學林崇熙副教授主持。
  • 【會議】第六屆全國低場核磁共振技術與應用研討會在杭州舉行
    我國核磁技術領域的帶頭人葉朝輝院士出席了此次會議,並且全程聽取了交流報告。「低場和強場核磁共振技術原理上是一樣的,只是在應用層面上有所區別。低場核磁產生較容易,較多的用在自然條件下、生產過程中的分析檢測。過去,公眾對該技術了解不多,但隨著這些年應用需求的驅動,低場核磁共振技術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所認識,」葉朝輝院士說,「從此次會議報告中可以看到,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在多個領域已經有了應用。
  • 直擊SMP 2018 六大特邀報告,看社會媒體處理的多領域應用
    SMP 2018 的六位特邀報告嘉賓包括:李宇明(北京語言大學)、林學民(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林鴻飛(大連理工大學)、張洪忠(北京師範大學)、胡小華(美國德雷賽爾大學)、李兵(中央財經大學)。開幕式於 8 月 2 日上午隆重召開,開幕式之後是四場特邀報告,涉及到世界知識的中文表達、圖數據分析、幽默計算、社交網絡中的 AI 機器人。
  • 科學網—化物所的核磁共振研究回顧
    Barry Sharples在Scripps的實驗室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不對稱合成研究結果於2001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在這次考察中,我們認識到美國的化學研究已全面轉向生命過程中化學問題的研究。 隨後,惠永正主持啟動了「九五」攀登預選項目「生命過程中主要問題研究」。1992年初,化物所所長袁權主持了「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中的化學和化工問題學術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