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團隊破解「量子通信」,作者有潘建偉學生

2020-12-04 觀察者網

本文轉自微信公號「DeepTech深科技」(ID: deeptechchina

從20世紀末期之後,量子加密技術來到世人面前,而世人也相信,量子加密代表的將是絕對安全的信息傳輸,未來從國家到個人的信息傳遞也將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然而事實上可能並不會這麼順利。

今日,一篇在預印本arXiv上發表的文章顯示,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團隊近來在經過不斷的實驗與嘗試之後,發現了現有量子加密技術可能隱藏著極為重大的缺陷,攻破這個最強的加密之盾卻不需要什麼神兵利器,而是利用「盾」本身就存在的物理缺陷。這個研究這將可能導致量子加密從原本印象中的堅不可破,轉而變成脆弱不堪。

因為,以上海交通大學團隊所發表的研究來看,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們成功發現目前被廣泛應用在量子通信中的QKD(Quantum Key Distribution,量子密鑰分發)方法並不完美,研究團隊通過將具有不同種子頻率的光子注入雷射腔( lasing cavity)來改變雷射頻率的方法,進而觀察注入光子的半導體雷射器的動態,最終居然獲得高達60%的信息盜取成功率。

圖丨此次論文(來源:arXiv)

據觀察者網查詢,論文通訊作者金賢敏2004~2008年師從潘建偉院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根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報導,研究團隊之所以會進行攻破量子通信加密技術的研究,正是因為希望提醒在量子通信持續快速發展的現在,許多公司甚至已經開始嘗試提供商業化服務,但必須注意的是,這其中仍存有許多的物理漏洞缺陷,進而成為黑客攻擊的可趁之機,畢竟,在網路安全重要性已然從個人隱私、企業機密、上升到國家安全之際,量子加密技術曾經被高度期望能夠解決一些問題,但在此一新興前沿技術真正開始為世界解決安全問題之前,勢必要經歷過最嚴苛最激烈的攻擊,這不只是安全性的驗證測試,在過程中,科學研究的創新也在一步步的推進,貓捉老鼠遊戲的持續升級破關,在某一程度上,正是這個研究迷人之處。

(來源:GOOGLE)

從傳統加密到量子加密

加密技術最早被應用在軍事上,兩軍交戰時,情報的傳遞就必須經過加密,用特定的規則來打亂文字的排序,敵軍截取了信息之後,除非掌握鑰匙,也就是解密的規則,否則只能看到雜亂無序,或毫無意義的文字。

二戰期間,德國採用Enigma加密機來加密與解密文件,這是最早的自動化加解密流程,而現代電腦之父圖靈,在成功攻破了Enigma加密機後,不只成功破解了德軍的機密軍情,更成為提早結束整個二戰的最大功臣。

除了戰爭以外,對現代通信技術領域而言,保護與破解一直以來都是盾和矛之間的戰爭,一方面,信息保護者通過對各種加密技術的發展,以及相關計算硬體的改進,來達到更安全有效的加密機制,防止信息在傳輸過程中被截取,另一方面,信息盜取者也努力找尋各種加密技術的漏洞,意圖在固若金湯的防護之下找出嗅探信息海洋的最佳方式,並從中獲得利益。

不過加密與破解並不存在絕對的正邪關係,加密也可能用來保護,並傳遞對社會進行破壞的關鍵信息,破解加密也有可能是用來保護可能被相關惡意信息危害的人們。

當然,密碼學的發展也隨著這樣的攻防而越來越精進,從早期在書信中使用特定文字排序方式的加密,到後期使用電腦進行複雜編碼的過程,可以說,從有了文字,信息加密就一直與人類歷史共同發展至今。而攻破這個加密的過程,也同樣成為人類發展史上的永恆挑戰之一。

到了現代,在網絡上傳播的信息中包含了龐大的個人隱私、財產,甚至國家安全的機密內容,因此我們需要更強大的加密技術來實現傳輸過程的信息保全工作。而量子通信技術的誕生,也讓業界對所謂完美加密技術憧憬的實現更接近了一步。

(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量子加密通信技術商用火熱,全球競相投入背後存隱憂?

2018年11月美國公司Quantum Xchange宣布建設全美第一個量子網際網路,從華盛頓到波士頓沿美國東海岸總長805公裡,成為美國首個橫跨串接州際的商用量子密鑰分發(QKD)網絡。

圖丨 Quantum Xchange 宣布建設全美首個量子網際網路(來源:Quantum Xchange)

根據Quantum Xchange的資料顯示,該網絡採用的Quantum Xchange自行開發QKD系統Phio,而Quantum Xchange也在公司官網上表示,Phio是美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量子安全網絡,將保證商業企業和政府機構能夠無視距離並且絕對安全地傳輸數據,提供重要數字資產的安全防禦措施。

事實上,就在美國在2018年底開始有公司推出量子加密通信商用服務之際,全世界的量子加密通信網絡也正在如火如荼的發展建置中,從美國、歐洲、亞洲都有多國正在布建自有的量子加密通信網絡,其中有多項網絡已經進入可以準商用的階段,希望以此作為未來強化整體安全保護的重要基礎。

(來源:阿里巴巴量子實驗室)

到目前為止,量子加密通信技術的進展確實是讓人興奮的,這一點從許多公司針對投入商用服務躍躍欲試就可以看得出來,這背後隱含的是龐大且明確的安全通信需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量子加密通信技術成果發展受到全球矚目,但不少安全專家仍質疑量子加密的有效性。由於量子加密技術太過前沿,還沒有經過充份的嚴格測試與實地驗證。而只有經過這些測試,才能使它得到持懷疑態度的密碼學家的認可。

而此次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團隊的發現,就是一次測試,讓我們重新思考過去一段時間被高度期望的量子加密技術,或許還未到成熟的階段

量子通信的罩門?一場貓抓老鼠的遊戲?

量子通信通常在加密過程中使用了光子編碼信息,由一方將光子發送給另一方,再由接收方來進行量測,並顯示信息。然而這個過程中存在可能被突破的通道。

舉例來說,由於測量光子的量子特性,使得其攜帶的信息隨時都在改變,理論上,如果竊聽者想要截取信息,就必須不斷調整並監聽通過光子傳輸的所有變化,A方和B方可能在傳輸過程中不斷的重複發送的過程,直到雙方確定中間沒有人可以監聽到。

但A方傳送給B的信息在此時只是一堆雜湊的量子狀態,而不是真正有意義的信息,為了讓B可以取得有意義的信息,發送方A就必須通過傳統的信號通道發送一次性密鑰(one-time pad)給作為信息接收方的B,而這個過程就產生了量子通信的漏洞。

網絡安全研究人員已經指出,發送密鑰的過程是可被破解的,由於這種信號的傳輸,通常是將數據以光子的偏振方式進行編碼:舉例來說,垂直偏振光子代表1,而水平偏振光子則代表0。

(來源:此論文)

黑客可以利用高功率雷射照射到設備中,使其從內部的偏振器反射出來。反射的結果就表示了用於偏振與編碼射出光子的方向,並從而得知其一次性密鑰的內容。不過這隻老鼠很快就被抓了出來。

這時就得提到QKD,這個量子密碼學中最著名的應用,此技術能夠在竊聽者(Eve)的存在的假設前提下,讓兩個通信方之間分配安全密鑰(實驗論文中將雙方命名為Alice和Bob)。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此技術已經取得了理論和實驗成果,並為市場上現有的商用QKD系統提供了大幅增強的通信安全性。

藉由量子鍵分布(QKD)利用疊加和非克隆的量子機械性質,可以通過合併基於密碼學專家Claude Shannon嚴格證明過的一次性填充算法,來保證最高的安全性。同時研究人員也在構建實用和商用QKD系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設計了用於檢測光子數量分裂攻擊單光子源漏洞的光子誘餌狀態,並且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協議(MDI-QKD)進一步關閉了檢測端的所有漏洞,從而形成了一個看似完全可靠沒有瑕疵的量子加密傳輸過程。

(來源:USTC)

然而,現實還是相對骨感的,實際生活中的設備很難符合理論安全性證明的假設,這導致針對以QKD技術實作的某些設備的不完善性,仍可能持續遭受黑客的策略性攻擊。

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就成功發現,QKD這個方法並不完美,他們成功藉由一種稱為注入鎖定(injection locking)的方式。通過將具有不同種子頻率的光子注入雷射腔(lasing cavity)來改變雷射頻率的方法。如果頻率差異很小,雷射最終會與種子頻率(seed frequency)共振。通過這些實驗,在可信源假設上提出並證明了基於MDI-QKD的黑客攻擊策略仍然有效,並成功取得量子加密信息。

通過在竊聽者(Eve)端使用隨機選擇的極化瞄準器雷射器中注入非共振光子,其中只有當Eve的選擇與發送者的狀態匹配時,才會發生移位頻率的注入鎖定。為確保發生這種情況,研究人員注入4個光子,每個光子具有不同的方向:水平,垂直和正負45度。然後他們等著看這是否會改變愛麗絲外出光子的頻率。如果頻率被改變,那麼入射光子的極化就必須與輸出光子的極化相匹配。

藉由設置一個移位窗口並在之後切換光子回射的頻率,Eve原則上可以獲得所有鍵而不需要終止實時QKD。上海交通大學研究者通過觀察注入光子的半導體雷射器的動態,最終獲得達到60%的信息盜取成功率。

「老鼠」勝了這一局,下一步,研究人員易地而處,轉而從防止被鎖定著手,尋求補上量子加密破綻的方法。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團隊提出了一套方法,他們使用了一種被稱為隔離器的設備,只允許單一光子在一個方向上行進,不過這個方法也不完美,由於該技術並不能完全阻絕非理想狀態的光子行進方向,因此只能將入侵成功率從原本的60%降到36%,而不能完全根絕。

但研究人員強調,要設想出不同的防制方式並不難,然而與這個入侵手法被發現並被驗證的同時,他們也同時揭露了,與設備無關的量子密碼學的其他物理缺陷是確實存在著的。

研究人員也指出,他們想為業界帶來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量子加密還不如理想中的可靠,它是有缺陷、能被攻破的技術,而攻破這個最強的加密之盾的工具,卻不是什麼神兵利器,而是盾本身就存在物理缺陷。當然,這個問題的發現,對於那些已經開始提供量子加密服務的公司,以及他們的客戶而言,都不會是太好的消息。

相關焦點

  • 量子通信被爆重大的物理缺陷,已被上海交大破解 ?
    不過根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報導,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團隊近來在經過不斷的實驗與嘗試之後,發現目前的量子加密技術可能隱藏著極為重大的物理缺陷,使這個原本號稱堅不可破的高端技術轉而成為脆弱不堪的加密工具。報導說,一篇在預印本arXiv上發表的文章顯示,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團隊近來發現目前量子加密技術隱藏著極為重大的缺陷,攻破這個最強的加密之盾卻不需要什麼神兵利器,而是利用「盾」本身就存在的物理缺陷。
  • 上海交大的實驗「戳穿」潘建偉量子通信「騙局」是真的嗎?
    其實質疑潘教授量子通信技術的人挺多的,好多人對於潘教授領導團隊研究的量子通信技術有誤解,這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質疑。實際上量子通信並非是實現了愛因斯坦口中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量子通信技術主要是對信息的加密,應用的還是傳統的通信方式速度依然為光速。
  • 潘建偉團隊2017年實現多項世界領先的量子通信技術
    量子世界的奇妙與陌生讓潘建偉陷入苦思,有一次期中考試,他的量子物理甚至差點沒及格。   那一年,他才17歲。   隨著對量子世界的逐漸深入,他認識到,物理學終究是門實驗科學,再奇妙的理論也需要有實驗檢驗。然而,上世紀90年代中國缺乏開展量子實驗的條件。1996年碩士畢業後,潘建偉赴量子科研的重鎮——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量子實驗研究的世界級大師塞林格。
  • 量子通信不可破解?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量子通信面臨兩大挑戰
    對於物理學家而言,量子領域還存在很多令人困惑的難題沒有解答。最近幾年,量子通信愈發火熱,但隨之而來的還有很多爭議,有人甚至認為量子通信就是偽科學,畢竟現在沒有人能對量子通信進行很好的理解和解讀,所以公眾不免要對其產生懷疑。
  • 潘建偉團隊量子通信新突破,美國因此不能監視全球?
    若論我國引領全球的技術領域,量子通信當仁不讓,而其中的翹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團隊,曾在2018年的美國科學大會上,被授予年度克利夫蘭獎,成為首個獲此殊榮的中國團隊。近日,該團隊在量子通信領域又做出重大突破!
  • 潘建偉團隊:做世界「最牛」的量子研究—新聞—科學網
    量子科技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有多光子糾纏、光量子計算、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光晶格量子模擬、量子中繼器等諸多方向。這麼多學科方向,一個人不可能包打天下。從單槍匹馬到帶領一支近百人的團隊,潘建偉用了10多年時間。 本世紀初,量子科技在中國還頗為冷門。潘建偉也面臨著學科方向不被理解、申請經費四處碰壁的困境。
  • 潘建偉團隊重大突破再登 Nature,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
    2020 年 12 月 4 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由潘建偉領銜的研究團隊構建了 76 個光子 100 個模式的量子計算原型機 「九章」。這一成果,使我國成功達到了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 僅一個月後,潘建偉等人再創突破,構建了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絡!
  • 中國建成全球首個集成量子通信網!潘建偉團隊再登Nature
    魚羊 楊淨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九章之後,潘建偉團隊又一研究成果登上Nature。這一次,是量子通信網絡在工程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在「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和京滬幹線的串聯下,我國已經實現了46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並已為超過150名用戶提供服務。這也是全球首個集成量子通信網絡。
  • 「量子通信被破解」 ,帶病上崗的京滬幹線怎麼辦?
    電子發燒友 發表於 2019-03-19 11:03:11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團隊成功破解「量子通信」的消息在網際網路上激起了一片浪花。
  • 潘建偉團隊重大突破再登Nature:建成全球首個星地量子...
    2020年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由潘建偉領銜的研究團隊構建了76個光子100個模式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這一成果,使我國成功達到了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僅一個月後,潘建偉等人再創突破,構建了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絡!
  • 量子通信歐美不玩?潘建偉:沒那麼回事
    從對撞機建否的觀點碰撞,到對量子通信的質疑,科學歡迎爭鳴、卻也分真假。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主任潘建偉院士在上海參加「對話張江」活動時,對量子通信的一些問題作了解讀。
  •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構建全球首個星地一體量子通信網
    32 年前,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僅傳輸了 32 釐米。如今,潘建偉團隊構建的多用戶量子通信網將通信距離擴展了 1400 多萬倍。從 32 釐米到 4600 公裡1 月 7 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團隊構建了 4600 公裡、從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戶量子通信網。
  • 潘建偉團隊登上《自然》:4600公裡量子通信網是如何實現
    1989年,當首個量子密鑰分發(QKD)實驗在IBM實驗室內實現,線路只有32釐米,而且因設備操作時會發出噪音,被調侃為只有聾子才破解不了量子保密通信。如今,在「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和京滬幹線的串聯下,中國已經實現了46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並為超過150名用戶提供服務。
  • 量子通信龍頭科大國盾估值超10億美元,潘建偉團隊持股
    據合肥日報報導,1月22日,長城戰略諮詢與合肥高新區管委會聯合發布《合肥高新區2018年度高成長企業發展報告》,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科大國盾」)估值超過10億美元。科大國盾的背後是近年來發展迅猛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量子通信團隊。公開資料顯示,科大國盾成立於2009年5月27日,註冊資本6000萬元。經營範圍包括信息系統、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及通用量子技術開發、應用、諮詢、系統集成服務及相關設備、軟體生產、銷售、服務。
  • 潘建偉團隊量子通信獲新突破,這就是該成果的厲害之處,堪稱奇蹟
    ,中科院潘建偉團隊又給我們帶來了哪些驚人的新成果? 6月15日,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重量級論文《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安全量子加密》,潘建偉團隊聯合牛津大學教授Artur Ekert,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建宇團隊,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
  • 方舟子再發文質疑潘建偉,你認為量子通信是偽科學嗎?
    近期有自媒體文章宣稱「現有量子加密技術可能隱藏著極為重大的缺陷」,引發輿論熱議。量子通信安全保密的可靠性問題成為話題焦點,有不少自媒體文章質疑量子通信是「偽科學」、是「騙局」。該自媒體文章介紹了一項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組收錄於預印本網站、尚未正式發表的論文成果。
  • 【澎湃新聞】潘建偉團隊登上《自然》:4600公裡量子通信網是如何...
    1989年,當首個量子密鑰分發(QKD)實驗在IBM實驗室內實現,線路只有32釐米,而且因設備操作時會發出噪音,被調侃為只有聾子才破解不了量子保密通信。如今,在「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和京滬幹線的串聯下,中國已經實現了46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並為超過150名用戶提供服務。
  • 潘建偉院士等創辦,量子通信第一股來了?
    7月9日,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彭承志等創辦的「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盾量子)正式登陸科創板,由此成為國內外首個獨立上市的量子通信科技公司。其中,科大控股為最大股東,持股18%(發行前);潘建偉為第一大自然人股東,持股11.01%(發行前)。
  • 潘建偉團隊又出新成果!
    記者12月27日從中科大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與合作者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這項成果不僅實現了將MDI-QKD從光纖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間信道的突破,也開啟了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基於遠距離量子幹涉的更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遠距離自由空間MDI-QKD實驗裝置圖這項成果由潘建偉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完成。《物理評論快報》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成果。
  • Nature:潘建偉團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無中繼糾纏量子密鑰分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量子通信,又獲裡程碑式突破。這一次,依然來自潘建偉教授團隊——「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現了1120公裡長距離無中繼糾纏量子密鑰分發。但是,如果要實現千公裡級別的量子密鑰分發,就需要利用量子中繼器。比如中國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就是通過32個中繼節點「接力」轉發,實現了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和合肥全長2000餘公裡的量子通信骨幹網絡。而利用「墨子號」作為中繼,中國科學家已經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了7600公裡的洲際通信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