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物理學家而言,量子領域還存在很多令人困惑的難題沒有解答。最近幾年,量子通信愈發火熱,但隨之而來的還有很多爭議,有人甚至認為量子通信就是偽科學,畢竟現在沒有人能對量子通信進行很好的理解和解讀,所以公眾不免要對其產生懷疑。
儘管經過幾年時間的發展,但是人們真的可以實現安全的信息傳送麼?數千年來人們一直在追求信息安全傳輸,一直沒有進展。9月10日,在一研討會上,潘建偉就對量子通信的過去現在未來,以及量子通信能否成真一事做出報告。
1984年,美國方面曾提出第一個量子密鑰分發協議BB84協議,利用單光子不可複製等一系列特性,保障信息傳遞的安全性。
儘管如此,但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潘建偉表示,目前人類實現遠距離安全量子通信路程中有兩大挑戰,一個是現實條件下的安全型問題,另一個是遠距離傳輸問題。量子密鑰看起來100%安全,但是在分發的過程中,發射端或接收端一旦存在安全漏洞,那麼最終傳輸的信息也是不安全的,而潘建偉帶領他的團隊推出了誘騙態方案和「測量器件無關」方案成功解決了兩端的安全問題。
安全問題暫時可以有保障了,但如何在現有基礎上增加信息傳輸的距離?
一方面是採用可信中繼傳輸方案,需要人為保障中繼站點的安全,確保中繼之間的線路是安全的,該方案也只能作為階段性方案。雖然有點麻煩,但該方案能夠大幅度提高安全性。從長遠來看的華,可以考慮使用量子中繼器,在遙遠的地點間分發量子糾纏,實現遠距離的量子通信。目前潘建偉團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過該方案實現了500千米的量子通信。
總而言之,想要實現真正的量子通信還是有挑戰的,但相信未來潘建偉團隊以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士也會加強研發,爭取找到更加完善的方案,解決量子通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