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潘建偉團隊登上《自然》:4600公裡量子通信網是如何...

2021-01-09 中國科大新聞網

1989年,當首個量子密鑰分發(QKD)實驗在IBM實驗室內實現,線路只有32釐米,而且因設備操作時會發出噪音,被調侃為只有聾子才破解不了量子保密通信。

如今,在「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和京滬幹線的串聯下,中國已經實現了46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並為超過150名用戶提供服務。

北京時間1月7日零時,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上發文詳解了這種「連連看」是如何實現的。文章題為《一個超過4600公裡的集成星地量子通信網絡》(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over 4,600 kilometres)。

文章認為,這項工作表明量子技術成熟到了足以實用的地步。通過地面光纖及衛星將更多國家量子網絡連接起來,全球量子網絡可以實現。

量子通信的距離問題

量子密鑰的特點在於它是編碼在光子的量子態上,依據量子不可克隆定理,一個未知的量子態不能夠被精確地複製,一旦被測量也會被破壞。因此,一旦有人竊取並試圖自行讀取量子密鑰,一定會被發現。

不可複製也有壞處,那就是工程上無法像電信號一樣被增強。光子通過長距離光纖傳輸,必然會產生損耗。

再加上環境噪音的影響,目前現實世界條件下兩個地面用戶之間直接通過光纖分發量子密鑰,最遠距離只能達到約100 公裡。

在量子中繼器技術尚未成熟的情況下,距離長達2000公裡的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沿途設置了32個中繼站點進行「接力」,通過人工值守、網絡隔離等手段保障中繼站點內的信息安全。

當然,除了現實可用的技術,科學家們也在探索一些更為前沿的新技術以解決距離問題。例如,雙場量子密鑰分發(TF-QKD)。在這方面,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王向斌團隊與潘建偉團隊合作將真實環境光纖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距離從300公裡拓展到了509公裡。

另一方面,高軌道的衛星可以作為天基中繼站點。對於長距離或洲際用戶來說,由於自由空間內量子信號衰減水平低、退相干效應可以忽略,星地QKD成了最具吸引力的方案。

2017年,潘建偉團隊藉助 「墨子號」衛星成功向河北興隆地面站分發了量子密鑰,最遠距離達到1200千米,平均成碼率可達1.1kbps(每秒1.1千比特)。

關鍵技術

儘管之前的實驗已經證明了小規模量子城域網和關鍵服務的可行性,但建設實用的大規模量子廣域網絡仍需克服幾大挑戰。

地面量子通信光纖網絡已在為150多名用戶提供服務,在這方面,潘建偉團隊演示了上轉換單光子探測器、密集波分復用、高效頂底傳輸、實時後處理和監控等核心關鍵技術,最重要的是對抗已知的量子攻擊。

量子密鑰分發設備、控制設備和經典通信設備。SPD指單光子探測器

關於星地鏈路,他們則通過大幅提升系統軟硬體設計實現了高速星地QKD。硬體方面,優化了地面接收器的光學系統,提高了QKD系統的時鐘速率;軟體方面,採用更高效的QKD協議來生成密鑰。

此外,他們還將星地QKD距離從1200公裡提升到2000公裡,相應的覆蓋角度為170度,幾乎是整個天空。南山地面站裡的遠程用戶可以與「京滬幹線」上的任一節點進行QKD,無需額外的地面站或光纖鏈路。

星地量子通信網絡

基於這些技術突破,一個集成的星地量子通信網絡成形,由一個包括700多個QKD鏈路的大規模光纖網絡和兩段星地自由空間QKD鏈路組成。

該網絡平均成碼率可達47.8.1kbps,比此前的「墨子號」實驗高出40多倍。

光纖QKD鏈路長達2000公裡,而星地QKD鏈路長達2600公裡,兩相結合,網絡內任意一個用戶可以實現最長達到46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

從示意圖可知,的星地量子通信網絡包括北京、濟南、上海、合肥四個光纖量子城域網(紅色箭頭)、1條「京滬幹線」 (橙色線路)和連接興隆、南山兩個地面站(藍色方框)的星地鏈路。其中,幹線長2000公裡,兩個衛星地面站相距2600公裡

同時,興隆地面站也與北京量子城域網通過光纖連結。


位於南山地面站的1.2米望遠鏡和位於興隆地面站的1米望遠鏡

每個量子城域網中都有三種節點,紫色圓圈為用戶節點,綠色圓圈為全通光開關,粉色圓圈為可信節點。

文章介紹道,地面上的量子保密通信光纖網絡已經在為150多名用戶提供服務。那麼,量子通信網絡架構和管理到底是怎麼進行的呢?文章以從北京到上海的安全傳輸為例進行闡述。

北京用戶想要傳輸信息,計算機向密鑰管理系統發送請求密鑰的命令,並向路由器尋找經典信息傳輸的經典路徑。密鑰管理系統檢查密鑰是否足夠。如果是,那就是將密鑰發送到計算機;否則,它將向量子系統伺服器發送生成更多密鑰的命令。量子系統伺服器將命令發送至量子控制系統,找到最佳的密鑰生成路徑,發送生成密鑰的命令。密鑰在量子物理層中生成,儲存在量子管理系統。使用密鑰對消息進行編碼或解碼之後,信息可以安全地傳輸給上海的用戶。

展望全球量子網絡

文章總結道,這項工作表明量子技術成熟到了足以實用的地步。通過地面光纖及衛星將更多國家量子網絡連接起來,全球量子網絡可以實現。

隨著量子信號操控技術的發展,那些尚在實驗室階段的新型QKD方案也將步入實用,例如測量器件無關QKD、雙場QKD等。

將測量器件無關QKD和校準良好的設備結合起來,量子密鑰分發系統可以在現實條件下提供足夠的安全性

潘建偉團隊表示,「京滬幹線」可以直接升級以適應這些新方案。

展望未來,文章認為,隨著量子通信網絡擴展形成更複雜的拓撲結構和完整的環路,我們可以探索安全時頻傳輸、對量子引力的基本測試、大規模幹涉測量應用。分布式量子計算、量子中繼器在不遠的將來也可能實現。

澎湃新聞2021年1月7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678693

相關焦點

  • 潘建偉團隊登上《自然》:4600公裡量子通信網是如何實現
    1989年,當首個量子密鑰分發(QKD)實驗在IBM實驗室內實現,線路只有32釐米,而且因設備操作時會發出噪音,被調侃為只有聾子才破解不了量子保密通信。如今,在「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和京滬幹線的串聯下,中國已經實現了46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並為超過150名用戶提供服務。
  • 科學新知|從32釐米到4600公裡!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墨子號」牽手「京滬幹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構建了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經過兩年多穩定性、安全性測試,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
  • 從32釐米到4600公裡!潘建偉院士團隊建成全球首個量子通信網
    ▲量子通信衛星與地面站實驗示意圖(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所帶領的團隊通過2016年我國發射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衛星與2017年我國建成的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串聯,構建了一張集成的空間對地量子通信網絡
  • 星地量子通信網構建 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
    32年前,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在實驗室誕生,傳輸了32釐米。而今,中國人將這個距離擴展了1400多萬倍,實現了從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戶通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
  • 4600 公裡!潘建偉團隊重大突破再登 Nature,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
    今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 潘建偉等人構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 700 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QKD)鏈路和兩個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 QKD 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了地面跨度 4600 公裡的星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
  •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構建全球首個星地一體量子通信網
    32 年前,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僅傳輸了 32 釐米。如今,潘建偉團隊構建的多用戶量子通信網將通信距離擴展了 1400 多萬倍。從 32 釐米到 4600 公裡1 月 7 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團隊構建了 4600 公裡、從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戶量子通信網。
  • 4600公裡!潘建偉團隊重大突破再登Nature:建成全球首個星地量子...
    今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潘建偉等人構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QKD)鏈路和兩個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QKD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了地面跨度4600公裡的星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至此,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
  • 從32釐米到4600公裡!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經過20多年努力,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重大突破:實現跨越4600公裡星地量子密鑰分發!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月7日宣布,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這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為未來在全球實現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良好基礎。該科研成果於1月7日凌晨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論文題目: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 潘建偉團隊:「京滬幹線」可抵禦所有已知的量子黑客攻擊方案
    2021年1月7日,距離世界首顆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過去了4年4個月,距離世界首條量子通信骨幹網絡「京滬幹線」開通過去了3年3個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上發文,正式宣布天地一體化的大規模量子通信網絡在技術上可行。
  • 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1月7日消息,由中科大潘建偉院士團隊領導的量子通信網絡研究取得的重大進展,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參與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參與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2021-01-07 21: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大潘建偉團隊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成果再登《Nature》
    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成功構建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這一最新進展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陳宇翱、彭承志帶領的研究小組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over 4,600 kilometres)的論文。
  • 32釐米到4600公裡!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北京時間1月7日零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題為《一個超過4600公裡的集成星地量子通信網絡》的研究論文。文章認為,這項工作表明量子技術成熟到了足以實用的地步。通過地面光纖及衛星將更多國家量子網絡連接起來,全球量子網絡可以實現。
  • 中國建成集成量子通信網!中科大團隊再登Nature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量子位」,原文首發於2021年1月7日,標題為《潘建偉團隊再登Nature:建成全球首個集成量子通信網,全長4600公裡》。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軟科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九章之後,潘建偉團隊又一研究成果登上Nature。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實現跨越4600公裡星地密鑰分發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經過20多年努力,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32年前,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在實驗室誕生,傳輸了32釐米。而今,中國人將這個距離擴展了1400多萬倍,實現了從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戶通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新華社合肥1月7日電(記者徐海濤、劉方強)32年前,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在實驗室誕生,傳輸了32釐米。而今,中國人將這個距離擴展了1400多萬倍,實現了從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戶通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
  • 從32cm到4600km 我國構建的量子通信網到底有多牛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29年前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在實驗室誕生時傳輸距離是32釐米圖片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那麼
  • 中國科研人員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相關報導:潘建偉團隊登上《自然》:4600公裡量子通信網是如何實現1989年,當首個量子密鑰分發(QKD)實驗在IBM實驗室內實現,線路只有32釐米,而且因設備操作時會發出噪音,被調侃為只有聾子才破解不了量子保密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