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團隊又出新成果!

2021-01-13 瀟湘晨報

記者12月27日從中科大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與合作者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這項成果不僅實現了將MDI-QKD從光纖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間信道的突破,也開啟了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基於遠距離量子幹涉的更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

遠距離自由空間MDI-QKD實驗裝置圖

這項成果由潘建偉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完成。《物理評論快報》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成果。

MDI-QKD協議利用雙光子幹涉技術消除了探測端的所有安全漏洞,無需對測量端的量子設備進行任何安全性假設,被認為是各種量子密鑰分發協議中的最佳候選協議之一。該協議自2012年首次提出以來,已在光纖信道上得到快速發展,在距離更遠、密鑰速率更高和網絡驗證等方向取得一系列突破。然而,由於光纖存在固有損耗,量子信號不能像經典通信那樣被放大。在自由空間信道,由於真空光信號損耗非常小,通過衛星輔助可以極大擴展量子通信距離。

近年來,隨著「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基於衛星平臺和地面光纖網相結合的量子通信已成為構建覆蓋全球量子通信網絡最為可行的手段。儘管MDI-QKD在光纖中成功實現,但自由空間存在大氣湍流,如何在不穩定信道中實現量子幹涉成為巨大挑戰。

由於自由空間大氣湍流破壞了空間模式,在進行幹涉測量前需要用單模光纖進行空間濾波,由此帶來的耦合效率低下和強度漲落是該實驗兩大難點。潘建偉團隊開發了一種具有抵抗強湍流能力的自適應光學系統,並使用超穩晶振作為獨立時鐘源,成功解決了兩大難點。

隨後,潘建偉團隊利用清華大學王向斌的四強度優化協議,在上海城市大氣信道中實現首個自由空間MDI-QKD,通信雙方距離為19.2 公裡。這一距離遠遠超過地球大氣的等效厚度,標誌著向基於衛星的MDI-QKD邁出堅實一步。這項研究所發展的相關技術,也為在自由空間進行量子網絡等量子幹涉相關實驗開闢了道路。

來源:中安在線

編輯:陳雪蓮

【來源:中安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潘建偉團隊又出新成果 自由空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中安在線 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12月27日從中科大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與合作者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這項成果不僅實現了將MDI-QKD從光纖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間信道的突破,也開啟了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基於遠距離量子幹涉的更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這項成果由潘建偉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完成。《物理評論快報》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成果。
  • 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重磅成果!「九章」問世!問鼎全球最快計算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潘建偉團隊在光量子信息處理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2017年構建了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2019年研製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國際最高性能單光子源,實現了20光子輸入60量子比特的希爾伯特態空間,逼近「量子計算優越性」。
  • ...科大潘建偉團隊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成果再登《Nature》
    該成果由中科大潘建偉團隊在《Nature》雜誌上發表。 又一張網通了! 中科大凌晨宣布:中國科研人員成功構建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潘建偉研究團隊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對量子通信網絡的最新成果進行了一個系統性總結。 中科大研究人員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集成了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和兩個星地自由空間高速QKD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 潘建偉團隊成果再登《科學》,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獲突破
    北京時間6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布了該研究成果。(圖為光晶格中原子冷卻的示意圖。但在潘建偉看來,以往的工作中,受限於糾纏對的品質和量子邏輯門的操控精度,目前人們所能製備的最大糾纏態距離實用化的量子計算,和模擬所需的糾纏比特數和保真度還有很大差距。據科研團隊介紹,在實現量子比特的眾多物理體系中,光晶格超冷原子比特和超導比特具備良好的可升擴展性和高精度的量子操控性,是最有可能率先實現規模化量子糾纏的系統。
  •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新突破,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通信安全...
    由此,潘建偉團隊尋求出新的解決方案,即「不依賴可信中繼」。潘建偉向《中國科學報》表示:如果把「墨子號」(原作為中繼的量子衛星)作為糾纏源,而不是中繼點,去產生安全的密鑰,那麼就有完全解決量子通信源端的不完美帶來的安全問題。
  • 潘建偉團隊量子通信獲新突破,這就是該成果的厲害之處,堪稱奇蹟
    ,中科院潘建偉團隊又給我們帶來了哪些驚人的新成果? 6月15日,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重量級論文《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安全量子加密》,潘建偉團隊聯合牛津大學教授Artur Ekert,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建宇團隊,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
  • 潘建偉團隊量子計算原型機問世
    今天凌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這一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研究團隊的重磅成果。量子計算機在原理上具有超快的並行計算能力。潘建偉團隊一直在光量子信息處理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2017年,該團隊構建了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ENIAC)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2019年,團隊進一步研製了國際最高性能單光子光源,輸出了複雜度相當於48個量子比特的希爾伯特態空間,已逼近「量子計算優越性」。
  • 【中青在線】潘建偉團隊打開量子世界大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彭承志、陳宇翱、陸朝陽、陳增兵為主要完成人的「多光子糾纏及幹涉度量」團隊獲此殊榮。潘建偉說,正如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大衛·維因蘭德所指出的,「糾纏粒子數越多,量子力學非定域性越強烈,對量子信息處理也越有用」。  2004年,潘建偉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五光子糾纏和終端開放的量子態隱形傳輸,這一成果被《自然》雜誌發表,並同時入選英國物理學會和美國物理學會評選出的年度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這對中國科學家來說是首次。
  • 潘建偉
    但在潘建偉看來,量子信息科技革命是一個重要機遇,即可以從經典信息技術時代的跟蹤者、模仿者邁向未來信息技術的領跑者和引領者。  「我們要抓住這次在信息技術領域趕超發達國家的機會。」潘建偉說,從1997年起潘建偉每年利用假期回國講學,和國內前輩一起探討我國量子信息領域發展,並組建了研究團隊。
  • 潘建偉團隊:做世界「最牛」的量子研究—新聞—科學網
    近日,光量子計算和大尺度光量子信息處理兩項成果雙雙入選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
  • ——潘建偉團隊解說「九章」量子計算機
    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潘建偉團隊。算力新高度 技術三優勢「量子優越性」——橫亙在量子計算研究之路上的第一道難關。這是一個科學術語:作為新生事物的量子計算機,一旦在某個問題上的計算能力超過了最強的傳統計算機,就證明了量子計算機的優越性,跨過了未來多方面超越傳統計算機的門檻。
  • 裡程碑式突破 潘建偉團隊解說』九章』量子計算機
    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潘建偉團隊。算力新高度 技術三優勢「量子優越性」——橫亙在量子計算研究之路上的第一道難關。這是一個科學術語:作為新生事物的量子計算機,一旦在某個問題上的計算能力超過了最強的傳統計算機,就證明了量子計算機的優越性,跨過了未來多方面超越傳統計算機的門檻。
  • ——潘建偉團隊解說「九章」量子計算機
    ——潘建偉團隊解說「九章」量子計算機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徐海濤、董瑞豐、周暢在一個特定賽道上,200秒的「量子算力」,相當於目前「最強超算」6億年的計算能力!12月4日,《科學》雜誌公布了中國「九章」的重大突破。
  • 科技報國築夢未來——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和他的團隊(下)
    」這是潘建偉院士的科技報國夢。  赤子情懷:在中國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  「如果說當年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證明,中國人在國外可以做很好的『科學』,那麼我們現在證明了,中國人在國內也可以做很好的『科學』。 」潘建偉院士說。
  • 潘建偉、陸朝陽團隊實現量子優越性:原型機九章登Science
    中科大的潘建偉、陸朝陽研究團隊將 50 個全同單模壓縮態輸入 100 模式超低損耗幹涉線路,利用 100 個高效單光子探測器進行高斯玻色採樣,輸出態空間維度達到了 10 的 30 次方,採樣速率比當前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要快上 10 的 14 次方 (百萬億) 倍。
  • 潘建偉、陸朝陽團隊實現量子優越性:原型機九章登Science
    在「九章」量子原型機的基礎上,研究團隊將通過提高量子比特的操縱精度等一系列技術攻關,力爭儘早研製出可編程的通用量子計算原型機。「希望通過 15 年到 20 年的努力,研製出通用的量子計算機,這樣它就可以用來解決很多非常廣泛的問題。」潘建偉說道。
  • 潘建偉團隊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原型機「九章」誕生
    剛剛,潘建偉團隊實現 「量子計算優越性」 裡程碑。北京時間 12 月 4 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在 Science 刊發研究成果《使用光子的量子計算優勢》(Quantum computational advantage using photons
  • 界讀丨潘建偉團隊持續攻克量子領域難關,谷歌落後一步?
    歐界報導:近日有新消息表示,我國的量子領域有了新的突破,潘建偉院士的團隊在學術交流會上表示,在年內這個備受矚目的團隊將實現60比特量子計算,這也就意味著谷歌的53比特量子計算水平已經成為過去,潘建偉團隊將做到突破。
  • 潘建偉團隊光量子研究最新進展:優越性比谷歌快100萬倍
    9月8號,據《安徽日報》報導,長期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檢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的學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教授近日對外透露光量子計算最新進展。此前,潘建偉團隊成員朱曉波教授曾對外表示,中科大團隊年內將實現60比特量子計算系統,將超越谷歌實現的53比特量子計算水平。本次,潘建偉教授的團隊實現這一技術突破,不僅在國際社會具有非常大的意義,也對我國在前沿科技研究方面起到非常從鼓舞的作用。期待潘建偉教授的研究成果早日見著於國際學校期刊上。(校對/nanana)
  • Nature 重磅:潘建偉團隊實現數十公裡遠程量子儲存器糾纏
    北京時間 2 月 13 日凌晨,最新一期 Nature 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的最新重磅成果:兩個量子存儲器通過光纖跨越數十公裡實現遠程糾纏。作為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開拓者之一,潘建偉是該領域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近年來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2016 年 8 月 16 日,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