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在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上海研究院,潘建偉院士(上圖,新華社記者張端攝)和他的同事正在為將於2016年發射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忙碌著。從大學時與「量子」結緣,潘建偉已和「量子」打了20多年交道。

  要建立世界領先的量子光學實驗室

  在中科大念本科時,潘建偉第一次接觸量子力學。畢業後,他留在中科大攻讀理論物理學碩士學位,研究量子基本理論。其間他意識到驗證量子理論的設想需尖端的實驗技術,而當時國內沒這個條件。

  英語能力的不足一度讓潘建偉很受挫,但懷著探究量子世界的熱情,1996年他克服困難來到量子研究重鎮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

  「你的夢想是什麼?」這是導師塞林格初次見面問潘建偉的話。「我要在中國建一個和您實驗室一樣的世界領先的量子光學實驗室。」潘建偉說。

  20餘年,潘建偉用行動努力實現他的夢想。僅隔一年,潘建偉與同事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首次實現量子隱形傳態的論文,該成果被美國物理學會、歐洲物理學會和《科學》雜誌評為年度十大進展,《自然》雜誌還將其選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其後他又先後在國際上首次完成量子糾纏交換,三光子、四光子糾纏及其非定域性檢驗,量子糾纏純化等重要實驗。

  上世紀90年代末,量子信息學科在中國有爭議,甚至有人說是偽科學。但在潘建偉看來,量子信息科技革命是一個重要機遇,即可以從經典信息技術時代的跟蹤者、模仿者邁向未來信息技術的領跑者和引領者。

  「我們要抓住這次在信息技術領域趕超發達國家的機會。」潘建偉說,從1997年起潘建偉每年利用假期回國講學,和國內前輩一起探討我國量子信息領域發展,並組建了研究團隊。

  2001年,中科院給予650萬元資金支持,加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40萬元,潘建偉有了690萬元的研究經費。在導師張永德教授和中科大近代物理系同仁支持下,從零開始,他著手實驗室的組建。

  讓中國團隊成為量子研究的世界勁旅

  實驗室如何吸引人才、提高研究水平?潘建偉再回歐洲「取經」,跟導師塞林格繼續從事多光子糾纏方面的研究。

  很長一段時間,潘建偉像候鳥般國內國外兩頭跑:國外學習經驗,國內指導研究生。實驗室建立不到一年,潘建偉在國內的研究組就以第一單位在權威雜誌《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了7篇論文。2004年,研究組又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五光子糾纏和終端開放的量子態隱形傳輸,《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併入選歐洲物理學會和美國物理學會評選出的年度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

  2003至2008年,推進實驗室建設同時,潘建偉繼續在歐洲從事冷原子量子調控方面的學習研究,並通過從國內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後、選派學生到國際先進小組學習等方式培養研究力量。

  幾年下來,潘建偉研究團隊已分布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等多個世界量子研究前沿陣地。2008年,他帶領德國團隊回中科大,分布在海外各地的年輕人也陸續回國,組成了以陳宇翱、陸朝陽、張強、趙博等一批優秀青年學者為骨幹的研究團隊。

  2004年至今,潘建偉團隊取得一系列有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五光子糾纏和終端開放的量子態隱形傳輸;首次實現具有存儲和讀出功能的糾纏交換,實現長程量子通信中亟需的「量子中繼器」;首次實驗實現八光子薛丁格貓態;利用八光子糾纏首次實驗實現拓撲量子糾錯;首次實驗實現百公裡量級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糾纏分發……

  《自然》雜誌在報導潘建偉團隊量子通信研究成果時寫道:「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將領先於歐洲和北美。」

  讓老百姓享受科技帶來的福利

  近年來,中科院以中科大為依託,成立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同時通過整合中科院相關研究所和南京大學、國防科大等優勢高校資源,在教育部支持下成立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量子信息領域主體研究力量的整合,為我國下一步研究量子信息打下基礎。

  「德國發達的科技和精良的製造業,為經濟發展起了強大推動作用,受益者就是普通百姓。」潘建偉說,我們在做量子信息的基礎研究外,也在關注能否轉化這些研究成果、為經濟發展做點實事。

  「我們要讓這些尖端研究,為國計民生做點貢獻,讓老百姓享受科技帶來的福利。」潘建偉說。

  早在2008年,潘建偉團隊在合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光量子電話網,實現了「一次一密」加密方式的實時網絡通話。2012年和2014年,潘建偉團隊分別建成國際上規模最大的量子通信網絡「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範網絡」和「濟南量子通信試驗網」,大容量的城域量子通信網絡技術已經成熟。

  目前,國家發改委支持的千公裡光纖量子通信骨幹網工程「京滬幹線」建設正穩步推動,有望於2016年底前後建成連接北京、上海的高可信、可擴展、軍民融合的廣域光纖量子通信網絡,推動量子通信技術在國防、政務、金融等的應用。此外,潘建偉團隊正牽頭實施的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將於2016年發射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該項目旨在實現高速星地量子通信,並連接地面的城域量子通信網絡,初步構建我國的廣域量子通信體系。

(原載於《人民日報》 2015-06-02 04版)

相關焦點

  • 潘建偉:量子世界的領跑者
    前不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的研究小組,採用光子級聯編碼的方式,實現了對於任意噪聲都具有高容錯率的薛丁格貓態,朝著實現大尺度量子網絡乃至宏觀糾纏態邁出了重要一步。2001年,1970年出生的潘建偉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光量子操縱實驗室;2003年,他提出了量子衛星計劃,那時他才30歲出頭;2011年,41歲的潘建偉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
  • 潘建偉院士:「科技報國」是科學家的責任
    就這樣,潘建偉開啟了自己的科學之路。上了大學的潘建偉選了理論物理專業,「當時不知天高地厚,」潘建偉說,「我想把學問搞得好一點,將來出去用中文講學。」但當時中國科學研究的基礎與國外相比還是薄弱,與國外脫軌很多年。潘建偉回憶自己讀研究生時,國外的文獻很貴,要先買一份回來複印,再給各個學校分發。
  • 潘建偉分享了一個「小目標」,燃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近日在騰訊科學WE大會上分享了一個「小目標」1992年,中國科大本科生潘建偉在畢業論文中對量子力學理論提出質疑「試圖找例證否認這個理論」可有趣的是,在挑戰中潘建偉卻迷上了量子世界並將其作為一生的研究方向當時,中國的量子物理研究遠遠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為了深入學習量子力學1996年,潘建偉來到因斯布魯克大學攻讀博士
  • 潘建偉:與量子糾纏的人生—新聞—科學網
    2016年5月28日,在量子保密通信上海總控中心內,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演示實用化量子通信產品進行遠距離保密通話。新華社記者 才揚攝 他的大學同學,如今是暗物質衛星科學應用系統總師的伍健回憶,潘建偉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他給潘建偉剃過頭髮,有點像馬桶蓋,但是潘並不生氣。
  •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做客「高能論壇」
    論壇上,潘建偉作了題為《從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信息科技》的報告,講解兩次量子革命發生的背景和影響,闡述量子力學和量子信息的基本原理、概念,及其對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產生的積極作用。潘建偉介紹,20世紀初量子力學的建立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科學革命之一。量子力學闡明微觀世界的物理原理,已成為包括物理、化學、天文和生命等學科在內的現代自然科學的支柱。
  • 潘建偉團隊又出新成果!
    記者12月27日從中科大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與合作者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遠距離自由空間MDI-QKD實驗裝置圖這項成果由潘建偉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完成。《物理評論快報》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成果。MDI-QKD協議利用雙光子幹涉技術消除了探測端的所有安全漏洞,無需對測量端的量子設備進行任何安全性假設,被認為是各種量子密鑰分發協議中的最佳候選協議之一。
  • 【光明日報】潘建偉:量子世界的「中國耕者」
    在中國建一個世界領先的量子光學實驗室   1987年,考入中國科大的潘建偉,第一次接觸量子力學,就為其中蘊含的種種神秘而著迷。本科畢業後,潘建偉繼續在校攻讀理論物理碩士,方向是量子基本理論。一年後,潘建偉便與同事一起在《自然》上發表了首次實現量子隱形傳態的學術論文,這個成果被公認為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開山之作,被美國物理學會、歐洲物理學會和《科學》雜誌評為年度十大進展,併入選《自然》「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此後,潘建偉又先後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量子糾纏交換,三光子、四光子糾纏及其非定域性檢驗,量子糾纏純化等重要實驗。
  • 潘建偉揭示量子計算發展三階段
    潘建偉表示,基於量子力學原理,核能、半導體電晶體、雷射、核磁共振、高溫超導材料等諸多應用問世,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潘建偉進一步解釋,有了半導體,才有現代意義上的通用計算機;為了向世界傳遞加速器數據,科學家們才發明了全球資訊網;量子力學構建起非常精確的原子鐘,才使GPS衛星全球定位、導航等成為可能。可以說,量子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硬體基礎。
  • 潘建偉這樣回應
    10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有很多話要說。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以來,有什麼新的發現?潘建偉說,「墨子號」作為一顆科學實驗衛星,主要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實用型的,為了實現超遠距離星地之間的量子保密通信,同時也有個基礎科學的研究目標,要對愛因斯坦所提出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開展嚴格意義下的驗證。
  • 知道量子是什麼 比知道潘建偉是誰更重要
    政協會議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拍了張他和同界別委員、中科院院士潘建偉的合影發到朋友圈。「結果,我圈子裡好多人問,潘建偉是誰呀!」  12日,科協界別的小組討論中,樊邦奎分享了這麼一個小故事。他感慨頗多——大眾關注身體素質和文藝素質,卻不怎麼關心科學素質。
  • 潘建偉的量子通信是真是假,到底該相信誰?
    也許是跪久了不習慣處在領先位置;也許是人們更樂意相信陰謀論;也許是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亂,幾年前國內刮有一股妖風,說潘建偉的量子通信是騙局。直到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咬定潘建偉的量子通信是騙局。你可能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量子力學》學習,但這不妨礙你判斷潘建偉的量子通信是不是騙局。
  • 潘建偉院士等創辦,量子通信第一股來了?
    7月9日,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彭承志等創辦的「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盾量子)正式登陸科創板,由此成為國內外首個獨立上市的量子通信科技公司。其中,科大控股為最大股東,持股18%(發行前);潘建偉為第一大自然人股東,持股11.01%(發行前)。
  • 潘建偉:構建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網絡
    11月7日,騰訊科學WE大會上,量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及數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將通過線上形式為廣大網友帶來精彩演講。衡水中學作為本次騰訊科學WE大會的分會場,衡中學子們將同步收看這場精彩的2020騰訊科學WE大會。
  • 潘建偉獲2020年度蔡司研究獎
    科技日報合肥4月29日電 (記者吳長鋒)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歷史悠久的光學製造企業——德國蔡司公司日前正式公布,授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2020年度蔡司研究獎(ZEISS Research Award),以表彰他在光量子信息領域,特別是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方面的傑出貢獻。
  • 潘建偉:2011年成為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小時候,有人告訴潘建偉,就算毛主席在北京講話,在家鄉浙江東陽也能看得見聽得見。對於這樣的「奇談」,家裡還沒有電視機的潘建偉從來不信:「這怎麼可能呢?」  不過,潘建偉自己也沒想到,幾十年後,他會進入一個比那個「奇談」還要複雜的領域:量子物理學,並因在該領域的研究於2011年成為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 答卷2020|潘建偉:身家超27億的中國「量子之父」
    「九章」成為世界級重大科研成果,也讓被媒體譽為中國「量子之父」的中國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成為「頂流明星」。200秒與6億年由潘建偉、陸朝陽等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
  • 潘建偉院士解釋量子科技
    光明訪名家【潘建偉院士解釋量子科技】中國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與經典力學相比,量子力學所描述的微觀粒子具有量子疊加的特性。
  • 「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獲2017 年度十大人物
    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科學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上榜。圖:「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獲《Nature》2017年度人物據悉,「2017年度十大人物」是指在2017一年裡對科學產生重大影響的十人。
  • 潘建偉:沒那麼回事
    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主任潘建偉院士在上海參加「對話張江」活動時,對量子通信的一些問題作了解讀。潘建偉說,舉例來說,如果有竊聽者控制了整個網絡,無論是經典通信、量子通信,都無法繼續進行。但如果沒有控制整個網絡,量子的測不準等原理,可以讓傳輸做到無條件安全。  事實上,不少人也擔心,現在的量子通信只是密鑰是通過量子加密的,其他信息還是經典通信,能實現絕對安全嗎?  潘建偉表示,已有無數實驗證明了量子糾纏態的原理。
  • 科大潘建偉院士入選2017年《自然》十大科學人物
    中安在線訊 據新安晚報報導,記者昨天從中國科大獲悉,英國《自然》雜誌於倫敦時間18日發布了2017年全球十大科學人物榜單,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名列其中本期《自然》雜誌為每一位入選者刊發一篇新聞特寫,其中以《量子之父》為題報導了潘建偉。文章開頭這樣寫道:「在中國,有人稱他為『量子之父』。對於這一稱呼,潘建偉當之無愧。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成為遠距離量子通信技術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