顫振效應帶來的危害比共振大?

2021-03-04 CAE之家


(來源網絡)

【關於4月26日鸚鵡洲長江大橋發生異常震動的情況說明 4月26日下午14時許,鸚鵡洲長江大橋雙向橋面出現可感知的上下波形晃動,管養單位武漢市城投集團公司立即通知橋梁設計單位和相關專家實地踏勘,分析異常震動產生的原因,目前專家研判認為,此次橋梁異常振動系特定風況引起,振幅在設計允許範圍內;橋梁結構運行正常,安全有保障。

                       武漢市城投集團公司

                           2020年4月26日】


△ 塔科馬海峽吊橋中部斷裂。(圖片來源:Pinterest)

1940年11月7日上午,塔科馬海峽吊橋戲劇性地坍塌了,成為了現代橋梁的失敗案例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塔科馬海峽吊橋是當時世界排名第三的懸索橋,緊隨喬治華盛頓大橋和金門大橋之後,它將塔科馬連接到普吉特灣的吉薩普半島,並於1940年7月1日正式開放通車。而僅僅過了四個月,在適當的風力下,橋梁在共振頻率的驅動下產生了不可控的振蕩和扭轉。在一個小時後,橋梁中部倒塌,橋被摧毀。這是共振威力的證明,這件事也從此被作為物理和工程類課程的經典例子。不幸的是,這個故事是個完完全全的迷思。

每個物理系統或物體都有其固有的共振頻率。例如,鞦韆就有能驅動它的特有頻率,每個蕩鞦韆的孩子,無需懂得物理,都會自然摸索出這個頻率——太快或太慢都無法讓讓鞦韆達到足夠蕩起來的速率。但如果一個系統中累積的振動能量已超出自身所能負荷,共振頻率或許會造成災難性的破壞。例如,用適當音調/頻率的聲音就能夠將酒杯震碎:

(圖片來源:Marty33 of YouTube)

那麼再回到前面說到橋梁坍塌問題,是不是說共振就是其罪魁禍首了呢?這就是科學中最簡單的陷阱:對一個問題提出一個簡單、顯而易見且令人信服的解釋,而它卻完全是錯誤的。我們可以計算出橋梁的共振頻率是多少,而事實上當時並沒有什麼可以造成那種頻率,只有一陣持續的強風,橋本身並沒有在共振頻率上振蕩!

實際發生的事情是特別神奇的,也是給所有橋梁設計的重要經驗教訓——很多人還沒注意到的經驗教訓。

△ 溫哥華的卡皮拉諾吊橋:是世界上最長的步行懸索橋。(圖片來源:Wikipedia)

每當你在任意兩點間懸掛一個物體時,它可以自由移動,振動,振蕩等等,它會有對外部刺激的自身反應,就像吉他弦會振動來響應外部激發。這也是橋梁在大部分情況下會發生的事:隨著汽車駛過、風的吹動等等,橋身會上下振動。所以當年在塔科馬海峽吊橋上發生的事正是在任何懸索橋都在發生的,只是由於當時在施工上採取的節約成本的措施導致它的振動幅度更強。像橋梁這樣的結構特別擅長擺脫這種振動能量,所以這種振動並不會構成坍塌的威脅。

△ 當穩定強風吹過橋梁(長方形)是產生旋渦,若風持續事件夠長則改變橋梁的運動。(圖片來源:Bernard J. Feldman/The Physics Teacher)

但在1940年11月7日從塔科馬海峽吊橋吹過的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更持久的風,導致風飄過橋上形成旋渦。若只是在小「劑量」下,還不會對橋造成太大的問題,但在長時間持續經歷強風的情況下,問題就來了。


△ 塔科馬海峽吊橋的顫振現象的二維CFD模擬。(圖片來源:Daniel Wei/Youtube)

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會引起稱為「顫振」(如上視頻)的空氣動力學現象,其中幾個端點在風向方向會產生額外的搖擺運動。這使得橋身外部會在垂直於風向的方向上移動,但是與橋的整體上下運動異相。過去大家都認為這種顫振現象只對飛機來說是災難性的,但從未見它影響過橋梁,至少沒有發生過這種程度的破壞。

△ 在顫振效應下,飛機翼可以被彎曲甚至是完全斷裂。(圖片來源:Netherlands Aerospace Centre / NLR)

當顫振效應開始時,支撐橋梁的其中一根鋼索咔嗒一聲斷裂,掃清了這種顫震運動的最後一個主要障礙。那時,橋梁兩側開始產生額外的前後搖擺。在持續的強風下,產生持續的旋渦,並且橋梁本身沒有能力消散這些力量,橋身的搖擺沒有減退,而是更加強烈。橋上的最後一個逃離現場的人是拍攝這些畫面的攝影師。

△ 攝影師Howard Clifford在塔科馬吊橋中部斷裂前一分鐘逃離現場。(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istoric archives)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橋梁的坍塌不是因為共振,而是橋自身引發的搖擺!由於沒有消散這些能量的能力,它只是反覆地扭轉,隨著扭曲的繼續,它受到的損害也繼續,正如來回地扭轉一個堅實的物體會最終導致它斷裂。因此,導致橋梁斷裂的罪魁禍首並非共振,而是缺乏對所有可能產生影響的效應的預見、廉價的施工技術以及沒有計算所有的相關力。

儘管如此,這件事也並非是完全失敗的。調查坍塌的工程師很快就明白這一現象,在10年內,他們創立了有一個新的科學領域——橋梁空氣動力學空氣彈性學。現在,「顫振」現象已被廣泛理解了,但我們必須牢牢的記住它才能讓它更有效。後來修建的跨越塔科馬海峽的兩座橋梁已經修復了之前的缺陷,但是倫敦的千禧橋和俄羅斯的伏爾加格勒大橋都在21世紀被曝出過有「顫振」相關的缺陷。

不要再讓「共振」背負是導致所有著名橋梁坍塌的黑鍋了。真正的原因實際上更加可怕,如果我們忽略了真正帶來災難性事件的顫振效應,可能會讓世界各地的數百座橋梁因此遭殃。

推薦閱讀:

公眾號部分文章階段性匯總

Catia CAE分析的一般流程及對比

車身典型結構模態識別方法研究

車身彎曲及扭轉剛度目標值確定方法

懸置系統28工況載荷計算詳解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聲振之家(id:vibunion)、原理(ID:principia1687)及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用於個人學習,對文中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若您認為文中來源標註與事實不符,若有涉及版權等請告知,將及時修訂刪除,謝謝大家的關注!

相關焦點

  • 虎門大橋異常振動背後的原理:什麼是渦振和顫振?
    是由於流體經過障礙物後的渦流周期性脫落而引發的橋梁共振現象。提到「渦振」的危害,最著名的反面教材就是美國的塔科馬海峽大橋坍塌事故。這座懸索橋於1940年7月1日通車。但在啟用後的數個星期,橋面上便不時出現大幅度的上下擺動現象。有鑑於此,有關人員在支柱上安裝了攝像機,以便觀察擺動,同時也吸引了不少駕車人士慕名而來。
  • 關於顫振,你知道多少?
    在分析葉片顫振的時候,發現就其空氣動力學方面發生的原因而言,顫振有經典顫振(耦合顫振)和失速顫振之分,它們之間有著一定的區別。人們最早接觸到顫振現象是在航空領域,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就有轟炸機因發生顫振而墜毀,這促使人們開始研究氣動彈性顫振問題。
  • 陳政清:橋梁顫振研究的發展與挑戰
    在橋梁上,我們能看到的顫振災害就是1940年美國舊塔科馬橋的墜毀。顫振是一種典型的氣流與結構振動強烈耦合的效應。即氣流導致結構振動,結構振動反過來又導致氣動力增強,於是振動更加劇烈,最終導致振動發散結構毀壞。氣動彈性力學就是專門研究這種強耦合氣動效應的科學。橋梁顫振,必須要用氣動彈性力學才能解釋。
  • 「隨風舞動」的虎門大橋到底咋了,值得你了解的橋梁「渦激共振...
    虎門大橋於1992年動工建設,1997年建成通車,車流量大,常處於飽和狀態。投資近30億元的虎門大橋是國家重點工程,是我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現代化懸索橋。虎門大橋建設規模大,結構新穎,受外界環境影響大,無論是設計還是施工均為國內首次嘗試,在我國橋梁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虎門大橋項目曾獲得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更有數項技術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
  • 橋梁顫振和抖振的數值模擬
    來源:同濟風工程作者:趙林顫振是由於結構在擾流氣流所形成的振動系統中
  • 溫室效應給我們地球帶來的危害
    原來是溫室效應。說起溫室效應,大家應該都並不陌生,隨著人類高科技發展進程越來越快,科學隨之產生的副作用。那嗎?天氣炎熱的時候,很多人在家裡想著。空調帶來的涼爽,但可曾想過空調帶來的負面影響,答案當然是肯定的的空調的排放的氣體中含有多種化學氣體,大量的甲碗。氟利昂等。輸送到外面。甲烷也是導致全變暖的氣體。同時,空調會浪費掉許多。
  • 研究與探討:經絡的共振效應
    共振是宇宙間最為普通的物理現象,它指的是:固有頻率相同的物體,如果其中的物體在某條件下,產生某種振動,那麼其它的物體也隨之而振動起來。固有頻率是由物體系統本身特性所決定的,一般說來,物體的質量越小,其固有頻率就越高。
  • 溫室效應的大危害
    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
  • 易和中科採用量子低頻共振效應給予細胞可以直接吸收的水
    但是淨水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隔離水汙染的危害,但是面臨人們的又一重大難題——老齡化健康,其貢獻還有待提升。根據中國老齡化人口佔據的大比例和巨大的市場潛力,易和中科專業團隊採用量子低頻共振效應新,經潛心研發和不斷試驗,終於研發出易和中科多功能水處理器,一款能讓飲用水可以直接被人體細胞吸收的產品。
  • 運用同頻共振效應,可以幫助你追求心上人!
    什麼是同頻共振原理?同頻共振原理指的是那些具有同樣頻率的東西會共振,也會產生共鳴或走到一起。這是有物理效應所引申而來的,一物理系統在特定頻率下,往往會比其他頻率更大的振幅做振動!也被人們運用到個人的思想、意識等方面。
  • 「雙11」帶來國際共振效應 成為觀察中國經濟活力的窗口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雙11」帶來國際共振效應——「觀察中國經濟活力的一扇窗口」「『雙11』已經成為一場國際盛會,觸角遍及世界各地。」巴西聖保羅大學經濟學教授亞歷山大·菲格雷多表示。在「雙11」巴西推廣活動中,菲格雷多以「非常優惠的價格」搶購了一部華為手機。
  • 解碼兩大媒體戰略合作的共振效應
    今後,魯商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魯商傳媒)與山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資訊中心(簡稱山東廣電融媒體)的戰略合作,將推動媒體要素、資源間流動形成共振效應。無論是消費者,還是汽車產業鏈條上的各環,都可藉此實現「四兩」撥動「千斤」的產業生態效果。
  • 什麼是遠紅外線的「共振效應」?
    生命光線對我們身體的好處有哪些人本身也是一個遠紅外輻射源,發射5.6um-15um遠紅外線,當相近波長遠紅外線照射人體時,與身體中的細胞分子、原子間的水分子運動頻率相一致時,可以引起共振效應。生物細胞產生共振效應時,可以將遠紅外熱能深入皮下,使水分子活化,加速人體需要的生物酶的合成,同時活化蛋白質等生物分子,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力和生物細胞的組織再生能力,加速供給養分和酵素,起到醫療保健的作用。常見的可以發射遠紅外的材料主要有石墨烯、碳纖維、生物炭(高溫竹炭/備長炭)、電氣石、遠紅外陶瓷及其製品等等。
  • 地球也有共振頻率嗎?震碎地球究竟有多難!
    導讀:共振是一種非常神奇的現象,通過共振,可以將一個頻率放大很多倍!共振也有很多的可怕之處,比如大橋就有可能被偶然的共振現象毀壞。假如我們的地球發生了共振,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事實上,這並不是唯一的一起共振事故,塔科馬海峽大橋位於美國華盛頓州,1940年7月1日通車,四個月後卻在18m/s的低風速下顫振而破壞。
  • 你知道身邊有哪些「共振效應」嗎?
    你知道身邊有哪些「共振效應」嗎?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你知道身邊有哪些「共振效應
  • 通過量子尺寸效應操控單分子的近藤共振
    近藤效應來源於局域磁性雜質與金屬中傳導電子的交換作用,是凝聚態物理中一個被廣泛研究的重要問題。在一定溫度(近藤溫度)之下,交換作用產生的自旋翻轉散射使得傳導電子與局域磁矩形成自旋單態,進而對局域磁矩產生屏蔽效應,導致了費米能級附近的所謂近藤共振。
  • 物理所發現金屬-有機骨架中的共振量子磁電耦合效應
    Rep. 4, 6062 (2014)】;實現了MOF中接近室溫的磁電耦合效應【Phys. Status Solidi RRL 9, 62 (2015)】等。近期,孫陽研究組在MOF領域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物理效應——共振量子磁電耦合效應。
  • 特色發展演繹「共振效應」
    6個主打專業全部通過全國高校專業教育評估;招生錄取分數線逐年提升;連續3年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6%,且90%以上從事本專業工作……在普通高校面臨擴招後巨大發展壓力的情況下,安徽建工學院圍繞社會需求建設地方特色院校,成功演繹出了社會需求旺盛、自身發展加速的「共振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