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舞動」的虎門大橋到底咋了,值得你了解的橋梁「渦激共振...

2021-01-10 澎湃新聞
「隨風舞動」的虎門大橋到底咋了,值得你了解的橋梁「渦激共振」現象!

2020-05-06 23: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這個五一勞動節,註定是「不一樣」的節日。

過去幾個月,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14億人守望相助,交出全球戰「疫」的「中國答卷」。春去夏入,綠透了,風輕雨潤萬物蓬勃生機。疫情的陰霾逐漸散去,田間地頭、工廠車間,樓宇商超,復工復產,如火如荼,隨處可見激情奔湧的「後浪」,隨處可聽「奮鬥者」的聲音。

「不一樣」的還有一座「起起伏伏晃動」的大橋。5月5日下午14時許,位於廣東省內的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橋面振幅過大影響行車舒適性和交通安全。大橋所屬管理部門聯合交警部門及時採取了雙向交通管制措施。

經專家組初步判斷,虎門大橋懸索橋本次振動的主要原因是: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了橋梁「渦振」現象。後續研判認為,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不會影響虎門大橋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

當地主管部門發布通告稱,大跨徑懸索橋在較低風速下存在渦振現象,振動幅度較小不易察覺,僅在特殊條件下會產生較大振幅,不影響橋梁結構安全,會影響行車體驗感、舒適性,易誘發交通安全事故。

虎門大橋系國家重點工程

多項技術曾獲創新大獎

虎門大橋位於珠江口獅子洋上,是連接廣州市南沙區與東莞市虎門鎮的跨海大橋,是廣深珠高速公路網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廣東沿海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虎門大橋於1992年動工建設,1997年建成通車,車流量大,常處於飽和狀態。

投資近30億元的虎門大橋是國家重點工程,是我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現代化懸索橋。虎門大橋建設規模大,結構新穎,受外界環境影響大,無論是設計還是施工均為國內首次嘗試,在我國橋梁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虎門大橋項目曾獲得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更有數項技術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

橋梁的「渦激共振」

毀壞最厲害的形式是「顫振」

虎門大橋屬懸索橋(即吊橋),其主要承重構件是懸索,懸索主要承受拉力,一般用抗拉強度高的鋼材(鋼絲、鋼纜等)製作,對於懸索橋來說,抗風性的處理是尤為關鍵的,此次發生的「渦激共振」現象與這個有關。

橋梁的「渦激共振「,又稱「渦振」,是一種只會在低風速下產生的兼有自激振動和強迫振動特性的有限振幅振動。簡單來說,就是橋梁自身的振動結構,和氣流對橋梁所形成的作用,相互限制,形成一個反饋作用,產生一種限制。

橋梁專家分析認為,橋梁遇到特殊風況會晃動是正常的,一般遇到旋渦風橋面晃動比較大。不久前長江鸚鵡洲大橋也出現類似現象。此次虎門大橋橋梁兩側增加了施工期間的水馬設施,橋面有明顯的大振幅周期性振動,是由於風度過大導致的振動。

學術上因江面大風導致橋梁震動的形式分顫振、抖振、渦激共振等形式,顫振屬于振幅發散振動的形式對橋梁結構有大的損害,如美國塔科馬大橋的垮塌就屬於該種形式的振動。而渦激共振在大跨徑柔性橋梁也曾經發生過,如日本的東京灣大橋曾發生過渦激共振。

歷史上有橋梁發生過「渦振」現象

美國塔科馬海峽大橋因「渦振」發生垮塌

塔科馬海峽大橋位於美國華盛頓州,1940年7月1日通車,四個月後卻在18m/s的低風速下顫振而破壞,這戲劇性的一幕正好被一支攝影隊拍攝了下來,該橋因此聲名大噪。事實上,該橋僅在啟用後的幾個星期,橋面便開始出現擺動,平日裡的微風便能讓它「隨風起舞」,碰上大風天,橋面的擺動甚至可達2米之多,該橋也因此被當地居民稱為「舞動的格蒂」。

塔科馬大橋的設計師,系大名鼎鼎的舊金山金門大橋的設計師之一裡昂·莫伊塞弗,他認為斜拉索大橋主纜本身可以吸收一半來自風的壓力,橋墩和索塔也可以透過傳導分散這些能量,於是大橋主梁從原先的7.6米縮減為2.4米。但材料上的「縮水」並非大橋坍塌的主要原因,真正讓大橋瓦解的元兇,是工程設計上的局限——當時的土木工程師沒有預見到空氣動力給橋梁帶來的共振影響。該橋的風毀事故立即震動了世界橋梁界,從此也引發了科學家們對橋梁風致振動問題的廣泛研究。

東京灣大橋發生過「渦振」

日本東京灣通道橋主橋為10跨一聯的鋼箱梁連續梁橋,最大跨度240m,在16~17m/s的風速下發生了豎向渦激振動,跨中振幅達50cm。這是由於氣流經過鈍體橋梁結構時產生分離,形成了周期性的旋渦脫落,並產生作用於橋梁上的周期性氣動力,當旋渦脫落頻率接近於橋梁的某個固有頻率時,就激發了橋梁的渦激共振。

雖然渦激共振不會像顫振一樣引起橋梁毀滅性的破壞,但頻繁持續的渦振會造成橋梁構件疲勞破壞,並引起行人和行車不舒適,因此避免渦激共振也是橋梁抗風設計的重點之一。確定橋梁渦激共振的鎖定風速範圍和最大振幅的有效手段是節段模型風洞試驗,而抑制渦振發生的最好辦法就是通過風洞試驗選取理想的橋梁截面形式。

俄伏爾加河大橋「蛇形共振」

2010年5月19日晚,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南方的伏爾加格勒過河大橋發生離奇擺動,鋼筋混凝土構建的大橋竟呈波浪形翻滾,整個橋體也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左右晃動,並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正在橋上行駛的車輛也在滾動中跳動。大橋振動停止後,專家檢查了橋梁各處道路和圍欄等,發現橋梁無裂紋,無損傷。工程師在初步檢查後認為,這種現象可能是受地震影響,或是大橋橋墩受到洪水衝擊所導致。俄羅斯著名橋梁專家阿納託利則表示,這種現象是由於風波動和負載所共振而引發的。

綜合編輯

猜你想看:

民防領域復工復產 注意抓好「三個安全」!

原標題:《「隨風舞動」的虎門大橋到底咋了,值得你了解的橋梁「渦激共振」現象!》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虎門大橋渦激共振——水馬到底是不是主因?
    2020年5月5日下午,虎門大橋發生渦激共振,振幅較大,管理部門封閉了大橋。所謂渦激共振,就是風吹過橋面時,受到橋面阻擋,在橋面上、下產生不對稱渦旋,當產生渦旋的頻率和橋梁的固有頻率相等時,即激發橋梁共振。關於卡門渦街的內容,國內多數網站內容都是引自參考文獻4和5,本文不再贅述。
  • 流體力學解釋虎門大橋的震動
    卡門渦街有一些很重要的應用,因此有必要了解其研究歷史及有關的應用情況。所謂的渦激振動應該就是類似於流體力學中的卡門渦街現象。當黏性流體繞流圓柱體時,開始時流體在駐點前速度為0,然後繞兩側流動,速度逐漸增大到最大值,圓柱後壓力先降低再升高。當流體速度逐漸增大時,流體Re數也會增大,這是邊界層中的流體微團受到更大的阻滯,開始分離,根據Re數不同,分離成不同的小漩渦。
  • 廣東虎門大橋晃動是什麼原理?美國塔科馬大橋曾被微風摧毀
    5月5日下午,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不少過往群眾表示整個大橋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地搖晃,各大平臺均熱議。官方回應:虎門大橋晃動原因:受主橋風速大影響產生渦振。據風力數據,發現虎門大橋站15-17時基本都有6-7級大風維持。一般瞬時風6-7級比較常見,持續兩個小時,還是比較少見的。
  • 讓虎門大橋持續抖動的渦振到底是什麼鬼?
    仔細一想,虎門大橋連前年的「風王」颱風山竹都扛過去了,這也不是啥厲害的風,咋就抖得這麼明顯?以及,好奇一問:在上面開車是種什麼體驗?帶著以上疑問,小工扒拉著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決定今晚加更一篇,來給大家捋一捋,虎門大橋究竟咋回事。
  • 虎門大橋的「渦振」是什麼?為什麼會持續抖動?
    昨天虎門大橋上了熱搜,大橋監控視頻中可以看到,橋面猶如小編隔離後長出的肉肉肚皮般一起一伏,十分規律。  等等,大橋都抖成這個樣子了,會塌嗎?  仔細一想,虎門大橋連前年的「風王」颱風山竹都扛過去了,這也不是啥厲害的風,咋就抖得這麼明顯?  以及,好奇一問:在上面開車是種什麼體驗?
  • 虎門大橋抖動,應是卡門渦街惹的禍!
    據廣東省公安廳交管局的消息,2020年5月5日下午3點30分左右,由於風速大,虎門大橋出現搖晃,為確保安全,虎門大橋現已封橋,不能通行。 據網友和新聞說當時風速很大,估計是風導致渦激振動。 歷史上對風致橋梁振動研究最早的例子是1940年美國塔科瑪峽谷橋。下面視頻是當時錄像。
  • 大橋為什麼會共振?
    據央廣網報導,專家組初步判斷虎門大橋懸索橋本次振動的主要原因是: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了橋梁渦振現象。這個紅色的障礙物就是水馬,這種在我們生活中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東西什麼是渦振,渦振實際上是渦旋引起共振的簡稱。渦旋是怎麼來的?共振又是什麼呢? 不要急,接著往下看。
  • 虎門大橋異常振動背後的原理:什麼是渦振和顫振?
    5月5日下午,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不少過往群眾表示,整個大橋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的搖晃引發熱議。隨後,大橋管理部門封閉了大橋。橋梁專家稱:本次橋梁振動屬於「渦振」現象,渦振是渦激振動的簡稱。是由於流體經過障礙物後的渦流周期性脫落而引發的橋梁共振現象。
  • 小變化引起橋面抖動,一文了解橋梁渦振原理及風險
    據報導,2020年5月5日,虎門大橋橋面出現異常抖動。5月6日,橋面狀態恢復正常。截至今天(5月7日)早上,大橋仍在封閉。據專家介紹,虎門大橋出現抖動的原因為橋面檢修期間放置的水馬改變了橋梁的微觀形態,使得流線型橋體被改變,並且因為大風天氣而產生渦振,從而導致橋面異常抖動。
  • 虎門大橋簡介建成時間哪一年 虎門大橋渦振是什麼意思
    建成20多年,曾獲多項創新大獎  異常晃動的虎門大橋怎麼了  5日下午,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不少過往群眾表示整個大橋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地搖晃,引發熱議。隨後,大橋管理部門封閉了大橋。  據了解,相關領域專家已趕赴現場。
  • 曾經中國橋梁建設的最高成就,如今緣何會詭異「風中起舞」
    那麼,什麼是渦振,渦振對橋梁真的是無害的嗎?共振要了解這個問題,先要了解共振的概念。共振(resonance)是物理學上的一個運用頻率非常高的專業術語,是指一物理系統在特定頻率下,比其他頻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動的情形;這些特定頻率稱之為共振頻率。
  • 虎門大橋為什麼會晃動?專家稱沒有安全風險,原因是橋面大量雜物
    ,即使對鋼筋水泥結構性能有些了解的情況下仍然有些心有餘悸,而且還從監控鏡頭中看到剛開始時還有車輛通過,不禁為他們捏了把汗,幸虧大橋維管單位迅速反應,立即停止通行,在這裡要為他們點個讚!另一個因素則是車輛經過的震動,如果衝擊力夠大,當然也可能造成橋面垮塌還有一個則是風力因素,大橋遭遇強側風時,會有兩個效應,一個是渦振,另一個是顫振!渦振的全稱渦激振動(vortex induced vibration,VIV),原因氣流經過物體截面後,在物體背後產生周期性的漩渦脫落,由此產生對結構的周期性強迫力。
  • 虎門大橋渦振持續超20小時,拆除水馬後為何仍振動?專家回應熱點問題
    他解釋說,此次振動對橋梁結構沒有影響是因為有限值的振幅。按照2018年的《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範》,橋梁的振幅是L/250。L為橋梁主跨跨徑。虎門大橋的主跨是880米,L/250就是3.5米。目前測算出的虎門大橋振動峰值是50釐米左右,遠小於3.5米。據悉,當時虎門大橋在修吊杆和主纜,橋梁兩邊放置了臨時擋牆(俗稱「水馬」)防止車撞。
  • 李永樂老師揭秘:虎門大橋渦振與錢學森老師有什麼關係?照片曝光
    >小編的話:5月5日,「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登上熱搜,部分專家認為:「對虎門大橋進行維護時安裝了水馬,影響了風的運動,才讓大橋發生了渦振。」渦振是渦激振動的簡稱。100年前,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的導師馮.卡門發現了流體通過阻流體時,會形成交替漩渦的現象,稱為「卡門渦街」,「卡門渦街」激發阻流體的振動,這就是渦振。渦振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人們利用渦振可以製造風弦琴、流速計,但是持續強烈的渦振也會影響建築物安全,例如1940年,美國「塔科馬大橋」經過4個月的渦振之後,大橋發生顫振並最終倒塌!
  • 虎門大橋今早還在抖!卡門渦街是什麼?
    廣東省交通集團6日凌晨通報稱,專家組判斷,虎門大橋5日發生振動系橋梁渦振現象,並認為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不會影響虎門大橋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6日凌晨,記者在虎門大橋管理中心實時監控畫面看到,大橋仍有肉眼可見的輕微振動。 另據新京報,截至6日上午11時,渦振仍未停止。
  • 渦振到底是什麼?怎麼會讓虎門大橋發生波浪式振動?
    相信不少傳粉都刷到了「虎門大橋出現強烈振動」這則新聞,5月5日下午14時許,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橋面振幅過大影響行車舒適性和交通安全,大橋管理部門啟動應急預案,聯合交警部門及時採取了雙向交通管制措施。據了解,橋梁主體結構未受損,原因是渦振造成的橋梁振動。
  • 虎門大橋激動得發抖?專家說:是橋梁渦振現象
    5月5日14時左右,廣東東莞虎門大橋受主橋風速大影響,產生渦振,橋面抖動厲害,橋上的汽車也隨著搖擺,好像波浪一樣,看著畫面讓人心驚膽戰。虎門大橋目前在封閉中。有網友開玩笑說:5月6號全國高速開始收費,虎門大橋很激動,顫抖不止。
  • 共振是什麼原理 共振產生的條件
    對於5月5日開始出現的虎門大橋橋面明顯振動的情況,專家組判斷為渦振現象,因為懸索橋的結構安全可靠,不會影響虎門大橋的後續使用。但是根據專家分析,這一情況很可能會出現共振現象。那麼,共振是什麼原理?共振是怎麼產生的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怎樣使虎門大橋產生波浪式振動的?
    據了解,橋梁主體結構未受損,原因是渦振造成的橋梁振動。 渦振到底是什麼?又是怎樣使虎門大橋產生波浪式振動的?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 什麼是渦振 從流體的角度來分析,任何非流線型物體,在一定的恆定流速下,都會在物體兩側交替地產生脫離結構物表面的旋渦。相似的有卡門渦街效應。
  • 人類與風的搏鬥:虎門大橋異常振動原因何在?
    他利用自己在流體動力學方面的深厚造詣,向建造方說明了風力造成大橋共振的可能機理,並要求建造方提出的新方案必須經過風洞測試才能考慮開工建造。重建的兩座塔科馬大橋 | Cacophony重建之後的塔科馬大橋一直通車到現在,新設計解決了共振問題,被當地居民稱為「強健的格蒂」。而風力和橋梁間可能發生的共振,也已經成為了生活常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