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14時左右,廣東東莞虎門大橋受主橋風速大影響,產生渦振,橋面抖動厲害,橋上的汽車也隨著搖擺,好像波浪一樣,看著畫面讓人心驚膽戰。虎門大橋目前在封閉中。
有網友開玩笑說:5月6號全國高速開始收費,虎門大橋很激動,顫抖不止。
大橋管理部門非常重視此事,迅速啟動應急預案。 聯合交警部門採取了雙向交通的管制措施。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和廣東省交通運輸集團昨晚連夜組織國內12位知名橋梁專家召開專題視頻會議,對大橋狀態進行研判。
今天凌晨的通報稱,專家組的判斷結果為:昨天虎門大橋發生的震動,是橋梁渦振現象。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不會影響虎門大橋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持久性。
6日早上的虎門大橋管理中心實時監控畫面仍可以看到大橋仍有肉眼可見的輕微震動。
這讓人很容易就聯想到美國塔可馬(Tacoma)懸索橋垮塌事故。該事故發生在1940年11月7日,美國跨度853m的塔可馬大橋在大約19m/s的風速(相當於8級風)發生劇烈的振動而垮塌。最後,專家分析,事故原因為設計缺陷。
塔科馬海峽吊橋倒塌事件的元兇,是「卡門渦街」引起的橋梁共振。
在必定的風速規模內,穿過大橋的氣流會周期性地產生兩串平行的反向旋渦,連續性的旋渦會對被繞的橋梁產生周期性浸染力,這種浸染力和大橋震動的頻率接近時,就會產生共振。共振越強,大橋擺動扭曲的幅度便會越大。
共振現象對橋梁來說甚至是致命的。一隊士兵行走在橋面上,如果他們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產生的共振就可能使這座橋梁垮塌。所以,行軍時遇到橋梁,軍官都是要求士兵們便步通過的。
十天前,4月26日,武漢多名車主在網上反映,鸚鵡洲長江大橋橋體如波浪般晃動,車主行駛在大橋上感到頭暈,拍下的視頻現場感強烈,讓很多車主和網友都非常擔心橋梁安全。專家研判認為,此次橋梁異常振動系特定風況引起,振幅在設計允許範圍內;橋梁結構運行正常,安全有保障。
近期為什麼會有兩座大橋在風力不太大的情況下發生異常抖動,過去為什麼沒有?是沒有報導還是沒有發生過?希望專家們能從空氣動力學角度對橋梁結構進行全面分析,找出原因,並拿出解決方案。讓每一位司機和乘客都能安心的駛過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