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大橋渦振持續超20小時,拆除水馬後為何仍振動?專家回應熱點問題

2021-01-10 北晚新視覺網

虎門大橋5日下午2點左右發生明顯振動,大橋管理部門迅速啟動應急預案。交通運輸部專家工作組6日抵達現場開展調查研討。6日晚,專家工作組成員、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教授級高工、橋梁專家吳明遠和虎門大橋副總工程師張鑫敏接受採訪,對熱點問題進行回應。

東莞交警支隊太平高速公路大隊大隊長葉沛枝向記者還原了事發過程。葉沛枝說:「我們在巡邏當中發現虎門大橋抖動有點不正常,我們就向大隊的監控室報告情況,隨後也報給支隊領導,後來我們接到虎門大橋管理公司的通知,要求封閉大橋。」 葉沛枝說,這種異常情況之前從未見過。「它就像水波一樣抖動,情況比較特別。」

虎門大橋當天雙向交通全部封閉。圍繞大橋異常情況的分析隨即展開。

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廣東省交通集團連夜組織國內12位橋梁專家召開專題視頻會議進行研判,最終明確:虎門大橋懸索橋本次振動主要原因是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橋梁渦振現象。

交通運輸部專家工作組6日抵達現場開展調查研討。

張鑫敏介紹,6日當天,已對虎門大橋主纜、吊索、支座、繩索縫和鋼箱梁的外觀進行檢查,目前各部位檢查情況良好。

他解釋說,此次振動對橋梁結構沒有影響是因為有限值的振幅。按照2018年的《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範》,橋梁的振幅是L/250。L為橋梁主跨跨徑。虎門大橋的主跨是880米,L/250就是3.5米。目前測算出的虎門大橋振動峰值是50釐米左右,遠小於3.5米。

據悉,當時虎門大橋在修吊杆和主纜,橋梁兩邊放置了臨時擋牆(俗稱「水馬」)防止車撞。原來橋梁結構是非常流線型的,加了「水馬」後,把橋上通風的部分堵住了,形成了一堵牆,造成了渦振的現象。

歷史上美國塔科馬大橋也出現過振動,造成橋梁倒塌。針對該案例,吳明遠說,塔科馬海峽大橋屬於顫振,而虎門大橋屬於渦振。

拆除水馬後為何仍在振動

吳明遠介紹,6日12時30分後,虎門大橋已基本恢復正常。專家組認為虎門大橋振動是渦振產生的,對橋梁結構不會產生大的影響。而且,這次振動時間不到20小時。他認為,橋梁安全性不會有問題,6日晚還會有專家對此繼續研判。

為何5日下午拆除水馬後,6日上午虎門大橋仍在振動?吳明遠解釋說,主跨888米的虎門大橋重量在1.5萬噸以上,在渦激共振已經振動起來,且阻尼比較小的情況下,需要足夠的時間平息下來。6日12時30分後,虎門大橋橋梁渦振基本平息。

會不會再次發生明顯渦振

交通運輸部專家工作組成員、同濟大學教授陳艾榮介紹,虎門大橋採用的是流線型的斷面設計,本身的風阻較小,發生渦振的概率也比較小。不能保證振動不會再次發生,但是發生像這種明顯的振動,可能性比較低,且不會引起安全問題。

針對虎門大橋是否具備通車條件,陳艾榮表示,他認為通車是沒有問題的,不過大橋最終的開放還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需要保持穩慎的態度,在全面完成橋梁檢測之後,才能夠確定具體恢復通行的時間。

平時大風不少 為何沒感覺

張鑫敏介紹,6日當天,已對虎門大橋主纜、吊索、支座、繩索縫和鋼箱梁的外觀進行檢查,目前各部位檢查情況良好。

他解釋說,此次振動對橋梁結構沒有影響是因為有限值的振幅。按照2018年的《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範》,橋梁的振幅是L/250。L為橋梁主跨跨徑。虎門大橋的主跨是880米,L/250就是3.5米。目前測算出的虎門大橋振動峰值是50釐米左右,遠小於3.5米。

據悉,當時虎門大橋在修吊杆和主纜,橋梁兩邊放置了臨時擋牆(俗稱「水馬」)防止車撞。原來橋梁結構是非常流線型的,加了「水馬」後,把橋上通風的部分堵住了,形成了一堵牆,造成了渦振的現象。

張鑫敏說,渦振如果振動頻率小,行車是感受不到的。這次渦振比之前渦振的振幅大。渦振是在低風速下形成的,如果是颱風就不會形成渦振。大跨度的橋,如虎門大橋、南沙大橋以及建設中的深中通道,都是做了大面積的渦振、顫振等抗風試驗。

張鑫敏坦言,當時放置「水馬」時有考慮到風阻渦振,但確實沒考慮到影響這麼大,會產生這麼大的渦振。

什麼是渦振

渦振,全稱渦激振動,起因是風流過物體截面後,在物體背後產生周期性的漩渦脫落,由此產生對結構的周期性強迫力。

渦振是一種限幅振動,不能無限發散。而且,因為長跨度橋梁的固有頻率往往較低,渦振通常也只會在風速不大的情況下發生。據央視 央廣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專家分析虎門大橋渦振原因:水馬是渦振誘因,虎門大橋結構安全
    對此,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教授級高工、業務總監、著名橋梁專家吳明遠表示,虎門大橋這樣的大型懸索橋,重量很大,應該在1.5萬噸以上,像這麼大的一個橋,若發生渦振,需要足夠的時間平息。從5日到6日中午,經過了約20個小時,抖動現象基本平息了下來。值得一提的是,抖動發生時,虎門大橋正處於維修中,大橋兩側的護欄附近被設置了一米多高的紅色水馬,這也是專家認為此次抖動的誘因之一。
  • 虎門大橋為何渦振?專家:水馬是誘因,大橋結構安全
    穿 透 力 才 是 影 響 力據專家分析,水馬是渦振誘因,虎門大橋結構安全,相關抑振措施正在研究實施中。5月5日,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廣東虎門大橋公司5日發布通告稱,虎門大橋受主橋風速大影響,產生渦振。
  • 虎門大橋的「渦振」是什麼?為什麼會持續抖動?
    帶著以上疑問,扒拉著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決定加更一篇,來給大家捋一捋,虎門大橋究竟咋回事。  虎門大橋當然沒有塌,而且如果你有關注這事,現在應該至少get到了一個名詞——渦振。  是的,這次虎門大橋持續又明顯的抖動學名叫渦振。它指橋梁在平均風作用下,有繞流通過實腹梁橋斷面後交替脫落的渦旋引起的振動。
  • 用數學物理科學揭秘虎門大橋的抖動渦振
    模小數說 2020年5月5日14時許,虎門大橋橋面發生起伏晃動,振幅較為明顯。之後,虎門大橋雙向車道全封閉。之後,虎門大橋兩側護欄的擋牆(水馬)隨後被拆除,但當晚及次日凌晨,橋面仍有抖動現象,引起外界關注。
  • 專家公布虎門大橋渦振原因:水馬是誘因
    據專家分析,水馬是渦振誘因,虎門大橋結構安全,相關抑振措施正在研究實施中。「5.5」虎門大橋振動事件,初步結果表明,虎門大橋箱梁主體結構在本次事件中未受到明顯影響。  虎門大橋強震動監測系統測點位置示意圖。廣東省地震局 供圖  5月5日下午,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橋面振幅過大影響行車舒適性和交通安全,當晚再次發生異常抖動。
  • 渦振到底是什麼?怎麼會讓虎門大橋發生波浪式振動?
    相信不少傳粉都刷到了「虎門大橋出現強烈振動」這則新聞,5月5日下午14時許,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橋面振幅過大影響行車舒適性和交通安全,大橋管理部門啟動應急預案,聯合交警部門及時採取了雙向交通管制措施。據了解,橋梁主體結構未受損,原因是渦振造成的橋梁振動。
  • 虎門大橋渦激共振——水馬到底是不是主因?
    專家組解釋本次渦激共振產生的原因是橋梁維修期間,橋面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橋梁氣動外形所致,然而公眾對這一說法存在疑問,覺得小小的水馬與大橋相比微不足道,是不是有甩鍋嫌疑?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觀點如下:氣動外形對橋梁渦激振動影響極大,水馬的作用不可小覷,引起虎門大橋渦激振動的主因就是連續設置的水馬改動了氣動外形。
  • 讓虎門大橋持續抖動的渦振到底是什麼鬼?
    虎門大橋當然沒有塌,而且如果你有關注這事,現在應該至少get到了一個名詞——渦振。是的,這次虎門大橋持續又明顯的抖動學名叫渦振。它指橋梁在平均風作用下,有繞流通過實腹梁橋斷面後交替脫落的渦旋引起的振動。它包含了兩個條件:①渦旋引起振動;②共振。懵了?沒關係,先看下圖。
  • 虎門大橋昨晚再次發生振動,12專家連夜會診解釋成因
    虎門大橋為何振動,12位專家連夜研判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省交通集團連夜組織國內12位知名橋梁專家召開專題視頻會議進行了研判。專家組初步判斷,虎門大橋懸索橋本次振動主要原因是,由於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橋梁渦振現象。
  • 怎樣使虎門大橋產生波浪式振動的?
    據了解,橋梁主體結構未受損,原因是渦振造成的橋梁振動。 渦振到底是什麼?又是怎樣使虎門大橋產生波浪式振動的?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 什麼是渦振 從流體的角度來分析,任何非流線型物體,在一定的恆定流速下,都會在物體兩側交替地產生脫離結構物表面的旋渦。相似的有卡門渦街效應。
  • 武漢廣東兩大橋先後發生抖動,專家:以後出現渦振可能性會提高
    朱樂東認為,這次事件對橋梁的設計方法和內容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會使工程師對渦振問題更加重視,同時對橋梁的養護檢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專家組初步判斷,虎門大橋懸索橋振動主因是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了橋梁渦振現象。
  • 虎門大橋簡介建成時間哪一年 虎門大橋渦振是什麼意思
    建成20多年,曾獲多項創新大獎  異常晃動的虎門大橋怎麼了  5日下午,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不少過往群眾表示整個大橋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地搖晃,引發熱議。隨後,大橋管理部門封閉了大橋。  據了解,相關領域專家已趕赴現場。
  • 今天凌晨虎門大橋再次發生異常抖動!相關負責人回應,專家組赴現場...
    新華社廣州5月6日電(記者田建川、毛鑫)廣東省交通集團6日凌晨通報稱,專家組判斷,虎門大橋5日發生振動系橋梁渦振現象,並認為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不會影響虎門大橋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6日凌晨,記者在虎門大橋管理中心實時監控畫面看到,大橋仍有肉眼可見的輕微振動。虎門大橋是連接廣州市南沙區與東莞市虎門鎮的跨海大橋,位於珠江口獅子洋上,於1997年建成通車。
  • 人類與風的搏鬥:虎門大橋異常振動原因何在?
    5月5日下午兩點多,廣東省虎門大橋發生明顯振動,專家分析認為,振動由風引起,不會影響橋梁結構安全,只是影響行車體驗感和舒適性。有關單位正在對大橋進行全面檢測,計劃儘早開放交通。當局在隨後幾個月內想了很多辦法以解決該問題,然而各種對策始終沒有什麼明確的效果。1940年(建成當年)11月7日,風速達到了19米每秒,橋面的振動異常激烈。負責大橋風洞模型實驗的華盛頓大學福克森博士和他的團隊接報後趕往現場,用16毫米膠片拍下了大橋從振動失穩到最終坍塌的一系列珍貴視頻。
  • 李永樂老師揭秘:虎門大橋渦振與錢學森老師有什麼關係?照片曝光
    >小編的話:5月5日,「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登上熱搜,部分專家認為:「對虎門大橋進行維護時安裝了水馬,影響了風的運動,才讓大橋發生了渦振。」渦振是渦激振動的簡稱。100年前,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的導師馮.卡門發現了流體通過阻流體時,會形成交替漩渦的現象,稱為「卡門渦街」,「卡門渦街」激發阻流體的振動,這就是渦振。渦振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人們利用渦振可以製造風弦琴、流速計,但是持續強烈的渦振也會影響建築物安全,例如1940年,美國「塔科馬大橋」經過4個月的渦振之後,大橋發生顫振並最終倒塌!
  • 虎門大橋異常振動背後的原理:什麼是渦振和顫振?
    5月5日下午,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不少過往群眾表示,整個大橋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的搖晃引發熱議。隨後,大橋管理部門封閉了大橋。橋梁專家稱:本次橋梁振動屬於「渦振」現象,渦振是渦激振動的簡稱。是由於流體經過障礙物後的渦流周期性脫落而引發的橋梁共振現象。
  • 廣東虎門大橋晃動是什麼原理?美國塔科馬大橋曾被微風摧毀
    5月5日下午,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不少過往群眾表示整個大橋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地搖晃,各大平臺均熱議。官方回應:虎門大橋晃動原因:受主橋風速大影響產生渦振。據風力數據,發現虎門大橋站15-17時基本都有6-7級大風維持。一般瞬時風6-7級比較常見,持續兩個小時,還是比較少見的。
  • 搖啊搖,搖到虎門大橋
    2020年5月5日,廣東省的虎門大橋,就像塑料布一樣,隨風飄揚,振動不止。我第一反應,是不是豆腐渣工程?但是以我淺薄的知識,很快就否定了自己。豆腐渣工程好像都是那種偷工減料,容易損壞的工程。這個屬於技術問題,和豆腐渣工程聯繫確實沒那麼緊密。
  • 專家組初步判斷虎門大橋震動主因:設置水馬改變氣動外形
    5月5日下午14時許,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橋面振幅過大影響行車舒適性和交通安全,大橋管理部門迅速啟動應急預案,聯合交警部門及時採取了雙向交通管制措施。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省交通集團連夜組織國內12位知名橋梁專家召開專題視頻會議進行了研判。
  • 「隨風舞動」的虎門大橋到底咋了,值得你了解的橋梁「渦激共振...
    疫情的陰霾逐漸散去,田間地頭、工廠車間,樓宇商超,復工復產,如火如荼,隨處可見激情奔湧的「後浪」,隨處可聽「奮鬥者」的聲音。「不一樣」的還有一座「起起伏伏晃動」的大橋。5月5日下午14時許,位於廣東省內的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橋面振幅過大影響行車舒適性和交通安全。大橋所屬管理部門聯合交警部門及時採取了雙向交通管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