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縣茶恩寺鎮:「微積分」管理築牢鄉村治理根基

2021-01-08 湘潭在線

湘潭在線1月6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希臺 實習生 楊嬌)「大姐,你有多少積分?這季度我能兌一袋3公斤的洗衣粉!」近日,在湘潭縣茶恩寺鎮柏棠村村部,村民們正在排隊等候,交流積分兌換心得。去年以來,茶恩寺鎮推行「黨員群眾量化積分模式」,促進了鄉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柏棠村推行「微積分」管理以來,每個季度末都有一次積分兌換,村民在「遵紀守法、移風易俗、清潔衛生、敬老愛親、矛盾化解」等方面表現良好,都可獲得相應的積分;積分自動累積,按數額分檔可兌換一定的物質獎勵;積分還可作為村級設置的優秀家庭、社會名譽獎項的評價依據。柏棠村通過不斷探索與完善「微積分」管理,村民參與度與積極性越來越高,村級事務基本實現了由「替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轉變,由幹部「唱獨角戲」向群眾「跳集體舞」轉變,進一步築牢了基層社會治理根基。

「微積分」管理模式的推廣,還擴大了群眾參與治安巡邏、矛盾化解參與的覆蓋面。在樊田村,「老支書調解室」已形成一個品牌,村上歷屆退休的支書們自發參與到村上的各類矛盾糾紛調解中,成為村「兩委」的「助攻」。

去年4月,樊田村老鋪組一個拖了十多年的家庭糾紛終於化解。因這個家庭老母親性格古怪,6個子女贍養不均,年年「扯麻紗」。樊田村一位70歲和一位82歲的老支書同時與老母親談心,與子女們溝通,在他們持之以恆的勸導下,成功化解這例「年限長」「易復發」「老大難」的家庭矛盾。現在,子女們經常帶母親外出旅遊,一家人其樂融融。去年,樊田村無一起矛盾糾紛出村。

茶恩寺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微積分」模式是以村黨支部為核心、以村規民約為主線,將村民的行為表現轉換成積分的農村積分管理項目。該項目通過積分兌換獎勵的方式,調動基層黨員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群眾成為基層治理的主要參與者和受益者,真正激發了鄉村振興新活力,推動形成了人人參與的農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相關焦點

  • 湘潭縣茶恩寺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掃描
    (記者 李容容 攝)建設美麗村莊 助力鄉村振興——茶恩寺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掃描湘潭在線5月29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容容)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寬敞的路面,整潔的民居……5月27日,記者走進湘潭縣茶恩寺鎮茶花村,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映入眼帘。
  • 級索鎮夯實根基築牢反邪教「第一道防線」
    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引導示範帶頭作用,積極傳播科技知識,帶領群眾勤勞致富,把精力和時間放在發家致富奔小康上,確保實現「社會治理格式化、排查摸底常態化、普法宣傳覆蓋化、防範效果最優化」的目標。滲透普法尋「路徑」,織密「一張網」。
  • 激發活力 前進社區創新報到黨員「微積分」管理
    據悉,都亭辦事處前進社區對190名報到黨員創新實行「微積分」管理模式,並出臺《前進社區關於報到黨員「微積分」管理實施細則》,探索推行報到黨員「微積分」管理方式,調動報到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積極性,激活社區治理「神經末梢」。7月31日,前進社區組織開展了首次黨員「微積分」活動——「我為脫貧攻堅普查獻力量·提升社區人居環境」,此次活動總計109名報到黨員參加,累計積分近850分。
  • 「民生援藏」築牢美好生活根基
    同時,惠州援藏工作組提前謀劃「十四五」援藏項目,爭取為朗縣落實一批惠民生、效益優的「十四五」援藏項目,為朗縣築牢美好生活根基。 上報32個省規劃援藏項目,民生類佔比超85%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新時代援藏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惠州援藏工作就是這麼做的,把大量的資金、精力投入到民生項目中。
  • 【山海論壇】鄉村治理中的法律角色
    本期論壇以「鄉村治理中的法律角色」為題,由公共管理學院城市發展與管理系教授陳國申、行政管理系教授李秀義、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孟光輝主講。公共管理學院團委任繼雲老師、城市發展與管理系侯飛老師、法學系主任曹相見老師,法學、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經濟管理專業100餘名師生參與了本次報告會。
  • 嶽西河圖:抓鄉村治理試點,走鄉村善治之路
    嶽西縣河圖鎮作為嶽西推進鄉村治理的試點鎮,選擇一個試點村、二個創建村,利用一年的時間,勇於探索,直面短問題,基本形成鄉村善治之策。 結合村情,制定規範標準。一是出臺指導手冊,明確方法路徑。
  • 新時代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模式
    在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下不斷優化「三治」的組合方式和結構性配比,以問題為導向實現「三治結合」鄉村治理模式的內生性創新發展,構建長效激勵機制以確保多元治理主體的常態化參與,是新時代「三治結合」鄉村治理模式的優化路徑。
  • 堅持生態保護優先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我們要把生態環境嚴格保護和良性發展的思想行動注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思想精髓,從維護人民根本利益角度來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不斷增強群眾保護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夯實黨在民族地區的執政根基。 第二,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體現。
  • 「十四五」鄉村治理四大著力點
    ,亟須進一步強化有效治理的著力點。 黨建引領,積極創新「黨建+社會治理」模式。 加強和改進黨對農村基層工作的全面領導,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質量,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在這一過程中,要通過黨建引領的方式,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強化網格化管理和服務,切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
  • 之江青年論壇:築牢產業高質量發展根基 | 三個地·理論周刊
    為此,寧波制定了「4566」鄉村產業振興行動方案。「4」是糧食、蔬菜、畜牧、漁業等4個綠色基礎產業,「5」是現代種業、精品果業、茶產業、花卉竹木、中藥材等5個特色優勢產業,第一個「6」是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主食加工、出口加工、商貿流通等6個現代加工流通產業,第二個「6」是鄉村休閒旅遊業、鄉村文體康養業、鄉土特色產業、鄉村能源環保產業、鄉村數字產業、鄉村現代化服務業等6個新型融合產業。
  • 傳承紅色基因 築牢紅色根基
    作品飽含深情地傳遞給小讀者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情懷,為追溯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築牢紅色根基傾情奉獻了一份可貴的精神食糧。 曾有情、張子影兩位作家在講述故事和塑造人物方面功力深厚。兒童文學不能因為讀者是兒童而降低文學性,削弱藝術含量。文學價值始終是文學作品的重要體現和作家的不懈追求。
  • 「紅色頭雁」激活鄉村治理「神經末梢」
    近日在安徽省廬江縣,經常能看到一群身著印有紅色黨徽馬甲、佩戴工作牌的匆忙身影走村入戶,察民情、解民憂、理民事……他們就是廬江縣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紅色頭雁」。2019年以來,該縣通過推行「頭雁領航·網格聚力」鄉村治理機制,搭建起黨群「連心橋」,激活了鄉村治理「神經末梢」。
  • 四川崇州鄉村治理「減」掉了痛點,「加」出了振興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董小紅「郡縣治,天下安;鄉村治,百姓安。」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四川省崇州市圍繞破解鄉村治理難題,探索構建了「產業功能區+鎮街+社區工作站+村」的工作體系,減掉了痛點,加出了振興。進一步推進鄉村治理創新,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提高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成為擺在眼前的難題。2019年,崇州被確定為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試點縣。一年來,崇州針對鄉村治理事權不清、職能錯位等難題,構建了「產業功能區+鎮街+社區工作站+村」的新型鄉村治理體系。
  • 一個小山村憑什麼被命名為四川省鄉村治理示範村?
    鄉村治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 近年來,荷橋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將自治、德治、法治有機結合,全面激發和調動各方力量,著力構建「五位一體」基層治理新模式,全面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走出了「三新荷橋」的善治之路,讓群眾生產生活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高臺縣科學管理鄉村公益崗位
    中國張掖網高臺訊 高臺縣為解決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零就業家庭戶、長期失業人員等困難群體就業難問題,2020年開發了301個鄉村公益性崗位
  • 博望區百峰村:以黨建為抓手 促進鄉村振興
    在做好民生工程、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的同時,百峰村還加大社會治理力度,積極開展移風易俗工作,引領社會風尚,先後榮獲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集體、文明村鎮創建先進村等榮譽稱號。百峰村櫻花盛開,花香襲人。記者王文生攝 緊抓農村產業發展,帶領村民共致富。
  • 退耕還溼+增植補綠+景觀打造+網格化管理治理水汙染
    近年來,豐都縣圍繞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示範河湖這一目標,在保護水資源、治理水汙染、修復水生態的同時,不斷調優產業結構,實現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11月22日,龍河(豐都段)全國示範河湖建設順利通過水利部驗收,成為重慶市唯一成功創建全國示範河湖的河流。驗收組專家認為,龍河(豐都段)示範河湖創建經驗具有創新示範效應,為全國河湖管理及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提供了新樣板。
  • 規範「小微權力」 築牢基層堡壘
    全面加強對全會精神的宣講解讀、宣傳報導,推動全會精神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網站,積極營造學習宣傳貫徹全會精神的濃厚氛圍,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解決群眾最急最憂最盼的緊迫問題,讓全會精神在駐馬店不折不扣落到實處。漯河市源匯區委書記王繼周表示,源匯區是老城區,老舊小區多,基礎條件差。
  • 治理能力與精準脫貧雙促進
    本報記者 蒙進煌 通訊員 袁永利 覃麗麗基層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的重要一環。治理能力建設與脫貧攻堅結合,能發生什麼「化學反應」?我們將基層治理與精準脫貧相結合,通過加強基層黨建、村民自治、法治建設等方法,不斷鞏固基層治理根基,激活村屯發展和群眾致富的內生動力,護航脫貧攻堅工作長效推進。」合山市委書記莫蓮介紹。抓好基層黨建夯實治理根基工作好壞「亮亮相」,進步倒退「比比看」,結果運用「時時醒」。這是合山市創新開展基層黨建「晴雨卡」動態管理,助推基層黨建提質聚力所營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