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制網記者 餘東明
□ 法制網見習記者 黃浩棟
「人為樹,法為風,樹傾因樹不因風;官若舟,民若水,舟覆在舟非在水。」一副楹聯,蘊涵十分豐富的法治張力。近日,上海松江黃橋村熱鬧非凡,書法家們雲集此處、揮毫潑墨,將此前徵集而來的法治楹聯書寫成一幅幅書法作品,遠近村民聞訊而來,一睹盛況。
在今年全國法制宣傳日這一天,上海第三屆法治楹聯發布大會在松江方塔園舉行。《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2013年第一屆「上海法治楹聯作品徵集評選活動」就是從黃橋村啟程,至今已走過了近五個年頭,活動主題年年創新,活動規模越來越大,黃橋村也隨之從幕後走向臺前,讓這個被上海楹聯協會命名為「滬上楹聯第一村」的地方越發彰顯法治的張力和魅力。
楹聯文化與法治文化「聯姻」
走進黃橋村活動中心,記者被這裡的藝術氛圍所感染,一邊是書法家們盡情揮毫,一邊是村民們連聲叫好。大家三五成群,有的輕聲默念,有的大聲朗讀,有的在對作品評頭品足,有的在給孩子解釋含義。
張永強是黃橋村黨總支書記,他見證了五年來法治楹聯的興盛給黃橋村的村風村貌、基層治理帶來的種種變化。
「楹聯文化是我們村獨有的特色文化,已經成為村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逢年過節、紅白喜事,村民都會自發創作、書寫。附近農村的村民如有需要也會上我們村來討要。」對此,張永強甚為自豪,他將黃橋村楹聯文化的發展史向記者娓娓道來。
據悉,2008年6月,村民們自發成立了「黃橋村詩聯社」,以提升村民學習創作楹聯的熱情。經過近9年的努力,詩聯社的成員從不足10人發展到今天的29人,許多以前從沒寫過楹聯的「土老冒」都成為了創作楹聯的一把好手。
2011年1月27日,上海楹聯協會命名黃橋村為「滬上楹聯第一村」,讓這個僻遠的鄉村一躍成為上海傳統楹聯文化的代表。
近年來,隨著依法治國的全面深入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成為其中的主要內容之一。黃橋村楹聯文化和法治文化的「聯姻」也隨之水到渠成,並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的平安建設和基層治理,使得法治、德治、自治、共治在基層治理中融合、融通。
法治楹聯改變了鄉村風貌
「楹聯,俗稱對聯,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幅楹聯『雲間陸士龍,日下荀鳴鶴』就出自松江。這裡人文薈萃——書法名家董其昌、陸雲、張弼祖籍松江,中國現存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平復帖》作者陸機也出生在這裡,歷史上法治風雲人物,如陸遜、張鎣、徐階、陳繼儒皆乃松江人士。」松江區司法局局長莫桂興向記者介紹了松江的人文歷史。
他說,藉助這一歷史文化底蘊,松江區利用黃橋村的楹聯文化品牌,推出了法治楹聯這一普法依法治理的文化載體,讓楹聯文化、書法文化、法治文化在松江這座充滿歷史印記、富含人文底蘊又煥發生機的城市中碰撞融合。
莫桂興帶著記者走上黃橋村村委會二樓,這裡專設有一間法治楹聯陳列室,牆壁上掛滿了長長短短約50餘幅對聯,一部分是近年來向全國徵集而來的上好作品,另外大部分是黃橋村村民自己創作的作品。
「法律大於天,執法重如山」「廉風清國器,民主鑄芳聲」……記者看到,這些楹聯語言質樸、通俗易懂,但其對法治精神追求的意義卻是越嚼越有味。
「自從法治楹聯在黃橋村生根發芽後,整個村的風貌都得到很大的改善,村兩委幹部不僅養成了學法尊法守法的好習慣,同時帶領村民培養依法辦事的習慣,一改以前動不動就上訪的陋習。」黃橋村黨總支委員、副主任李峰說。據了解,李峰也是黃橋村詩聯社的成員之一,經常組織村民舉辦楹聯沙龍,相互交流創作心得,有時還會組織楹聯講座,邀請國學老師向村民傳授楹聯創作方法。
「人心是桿秤,法律為準繩。」李峰順口吟來。他說,「為了創作出優秀的法治楹聯,我們需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久而久之對法律知識的掌握和對法治文化的認識都得到了提高,這種影響和改變就像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
松江培育出響噹噹法宣品牌
漫步於黃橋村,以楹聯方式寫成的法治宣傳標語隨處可見,河邊堤壩上張貼著提醒行人注意安全的楹聯標語,垃圾房的門上則是勿扔垃圾的提示楹聯。
「農村人平時娛樂活動本來就不多,寫寫對聯是我們的一項樂趣。早些年晚上無所事事就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將,近年來,打牌的少了,讀書寫字的多了,你看,我們門口的春聯,文字內容和書法質量一年更比一年好。」村民老李告訴記者。
誠如老李所言,黃橋村家家戶戶都貼有春聯,即便因為日曬雨淋,春聯的紅色早已褪去,但上面的字跡依然如新,猶如法治精神一樣深刻於百姓心間。
「德以治心,法以治行,社會和諧歸大治;道而安國,仁而安世,人民幸福樂長安。」松江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益弟說,「經過多年培育,法治楹聯已經成為松江一塊響噹噹的法宣品牌。黨的十九大發出了新時代依法治國的最強音,我們將在原有的基礎上,依託傳統文化,進一步推進法德兼治,通過卓有成效的社會治理,解決那些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凸顯出平安松江、法治松江建設的魅力和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