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特約記者 張展/文
「春鋪千嶺綠,聯耀萬門紅」、「新年新月共新春,花紅對聯貼滿門」。伴著喜慶的鞭炮,大紅的春聯貼滿了大街小巷。從小橋流水的江南古鎮,到雪花飄舞的塞外邊陲,火紅的春聯染出了濃濃的春意。如果把春節比作一首歌,春聯就是它的序曲,奏響了一曲充滿喜悅與希望的春之樂章。
八仙桌上,小童子鋪開了鮮紅的紙。銀須飄飄的老者,凝神提筆。隨著筆鋒的遊走,蒼勁優美的漢字躍然紙上。還有什麼比這更能傳遞出中華文化的神韻呢?
寫春聯、貼春聯,作為炎黃子孫根深蒂固的傳統,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脈中。它像中國人特有的筷子,雖然只有短短的兩行,卻極具個性。市民百姓的生活中有它,帝王將相的生活中有它,才子佳人的生活中有它,英雄豪傑的生活中也有它。「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它雖然短小,卻使漢語光華四射。按照當代藝術大師周汝昌先生的話來說,「春聯是舉世罕有倫比的最偉大、最瑰奇的文藝活動」。
流傳千年的翰墨情愫
周而復始的歲月輪迴,帶走了多少智者先賢,泯滅了多少滄桑巨變,但彌散著墨香的春聯卻綿延至今,永遠鮮紅、永遠年輕。為什麼我國百姓對貼春聯一直情有獨鍾呢?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在中國人傳統觀念裡,一年中有個好的開端是最愜意、最吉利的事。寫春聯寄託這份美好的期盼,貼春聯渲染著喜慶的氣氛。
春聯的歷史可以追溯千年。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964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就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副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句子,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
到了明代,人們開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了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出巡,挨門觀賞取樂。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讚不絕口。巡視中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是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文辭貼切幽默,讓人不禁莞爾。
對聯又稱楹聯,在清代全面成熟,進入黃金時代,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佳作。翁方綱題北京陶然亭聯:煙籠古寺無人到,樹倚深堂有月來。袁枚自題隨園聯: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乾隆題避暑山莊:奇松詭石天然淨,澗草山花自在芳。林則徐題書室: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些名聯至今廣為傳誦。
對聯寫作的普及為任何一種文學樣式所不及。上至帝王之尊,下至一般平民百姓,甚至青樓女子、沙門僧侶都有撰寫對聯的雅好。康熙年間,有個富商很喜歡附庸風雅。一天晚上,濃雲遮月,伸手不見五指。他隨口吟道:「黑白難分,叫我怎知南北?」恰好隔壁的窮秀才來向他借東西。富商難為秀才,說對出下聯才肯借物與他。秀才想了想,脫口說:「青黃不接,向你借點東西。」富商一聽,正是佳對,於是高興地把東西借給了秀才。
經過長期的發展、變化,對聯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既可以慶賀新春佳節、結婚生子、壽辰誕日、建房遷居、店鋪開業,也可以悼念逝去的親人朋友,還可以用來言志、說理、勸世、諷刺、打趣等等。從皇帝宮殿到監獄的牢門,從富戶的廳堂到窮家的茅舍,從人的住屋到牲畜的棲舍,從賀婚慶壽到弔喪憫死,以至廟宇亭榭,名勝古蹟,處處可覓對聯的影子。三教九流,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行業聯。內容上,寫景狀物、抒情言志、鬥智賽巧,應有盡有。對聯越寫越多、越寫越長、越寫越巧,藝術手法高度成熟,成了一種多姿多彩、獨具特色的人文奇觀。
對聯的出世,為中國的文人們找到了一種簡捷精煉的文學形式,題山川,寫風雲,賀新春,吐幽情,「千秋天地無事不可對,古今情懷盡在雅聯中」。 對聯包羅萬象,我們常見的主要有春聯、中堂聯、楹聯、壽聯、婚聯、輓聯、言志聯幾大類。
春聯是對聯家族中最為公眾所熟悉的。每到春節時分,神州大地一片喜氣洋洋,家家戶戶的門上多了一副紅紅的對聯。「一聲爆竹慶民康國泰,三杯春酒祝人壽年豐」、「喜居寶地千年旺,福照家門萬事興」,紅紅的春聯一貼,一股濃濃的年味就撲面而來了。「寒盡桃花嫩,春歸柳葉新」、「黃鶯鳴翠柳,紫燕剪春風」,讀著這樣的春聯,縱使漫天風雪,心中也會湧起暖暖的春意。
中國人認為「百善孝為先」,很重視為老年人祝壽。在壽誕之日,能夠直接表達祝福的壽聯自然是不能缺少的,以前隨便哪位老太太或大掌柜的作壽都要收上幾副。民間傳說乾隆曾與紀曉嵐微服行至濟南南郊一村莊,見一大戶張燈結彩在為老母祝壽。乾隆對紀曉嵐說:「當覓酒食乎?」紀說:「然」。於是買了幾斤糕點進去了。主人迎到宴廳,雖不認識,但見來客氣宇軒昂,不敢怠慢,讓到上座。他倆也不謙讓就坐了。席罷,乾隆曰:「請筆墨為母祝壽。」主人當即鋪紙硯。乾隆執筆寫了一半上聯:你娘不是人……留下半聯不寫。主人、眾客一看大驚,乾隆又寫了一半下聯:他兒當過賊……下又空白。眾人議論太不像話了,壽誕慶日怎遇此狂夫?主人的臉色都變了。乾隆哈哈一笑,遂將筆交給紀曉嵐,紀立即續上聯為:你娘不是人,西天王母降凡塵,下聯為:他兒當過賊,偷來蟠桃孝母親。眾人一看,個個讚嘆,主客皆歡。
婚姻是終身大事,自然少不了對聯。據說有兩位數學教師喜結良緣,同事贈了一賀聯:戀愛自由無三角,人生幸福有幾何。「三角」與「幾何」是數學名詞,嵌入聯中喻義雙關,妙趣橫生。
輓聯則寄託了對逝者的景仰與哀思。1976年1月8日,周恩來總理逝世,全國人民無比悲痛。有一副輓聯云:青史千秋,不忍魂去;春暉寸草,難報恩來。此聯落筆不俗,聯語嵌「恩來」二字,確是神來之筆。「恩」字既與「寸草春暉」配合得貼切,又能體現人民對周總理的感恩戴德;「來」與上聯尾的「去」成對,意如天成,悽婉動人。
楹聯是一道風景、一種文化,湖光山色、風土人情都能在楹聯中得以體現,得以升華。它常見於亭臺樓閣的楹柱上。《紅樓夢》中寫道:「偌大景致,若干亭榭,無字標題,任有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說明了楹聯在山水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明嘉慶進士陳大綱為湖南岳陽樓寫了一聯: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上聯寫景,登臨鳥瞰,湖山盡收,風光滿眼;下聯發心中感慨,見湖山而念家國,萬家憂樂注入心頭,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志士胸懷。名樓因楹聯而生動,楹聯因名聯而精彩,名樓名聯相映生輝。
古時文人還喜歡在客廳、居室醒目處懸掛配合字畫的對聯,俗稱中堂聯。在《紅樓夢》中,賈府榮禧堂中掛著一副對聯,「乃烏木聯牌,鑲著鏨銀的字跡,道是『座上珠璣昭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上聯稱座中所佩的珠玉,發出的光彩可與日月同輝;下聯言堂中人所穿的官服,其色彩如雲煙似彩霞,是對這個「鐘鳴鼎食」之家最為生動形象的描繪,由此可見賈府的豪華顯貴確實到了頂點。
對聯的百花園中還有行業聯、趣聯、題贈聯等,不僅種類繁多,數量更是浩如煙海。據現有資料的保守估計,我國有記載的對聯數目當在千萬以上!對聯的流行、繁盛以及它與書法藝術的結合,為中華文化增添了一抹絢麗的色彩。
獨具特色的文化瑰寶
日本著名漢學家鹽谷溫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國文學概論講話》中說:「對聯是中國文學的特產物。」採詩詞曲賦駢文之精華,窮平仄對仗虛實之變化,大概只有一字一個音節,方方正正的漢字才可能出現如此整齊、富有韻律的句式,才可能出現對偶這種修辭手法,也才可能孕育出中華這一獨特的瑰寶——對聯。
對聯不但遣詞造句典雅、精煉,而且與書法藝術揉合在一起,兩者相互映襯,更顯出一種神秘飛動、瑰麗典雅的藝術魅力。好的對聯有「詩中之詩」的美譽,讀來令人齒頰留芳。
對聯的藝術感染力,來源於它那特有的格律。兩個形式相對、意義相關的對偶句組成了對聯,一個為上聯,另一個為下聯。除輓聯、壽聯之外,大部分對聯都要用橫批,又稱橫額、橫聯,一般多為四字,既是對聯的點睛之筆,又是整幅對聯主題的升華。
對聯講究的是對仗,無論長短,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不過偶爾也有另類的出現。在1916年竊國大盜袁世凱一命嗚呼之後,全國人民奔走相告,歡欣鼓舞,手舞足蹈。四川有一位文人,聲言要去北京為袁世凱送輓聯。鄉人聽後,驚愕不解,打開他撰寫好的對聯一看,上書:「袁世凱千古 中國人民萬歲」,不禁啞然失笑。文人故意問:「笑什麼?」眾人回答:「上聯的『袁世凱 』三字,怎麼能對得住下聯的『中國人民』四個字呢?」文人聽了得意地笑起來:「對了,袁世凱就是對不住中國人民!」
對聯要求上下聯字數相等,但對字數的多少並沒有嚴格的規定。五字和七字的對聯最為常見,但一字聯、二字聯、長聯也時有出現。解放前的一次學潮中曾出現過一副一字聯:上聯是一個倒置的「生」字,下聯是一個端正的「死」字,意為與其倒著生,不如站著死。舊時戲臺兩旁門上的「出將,入相」即為二字聯。雲南昆明滇池大觀樓的長聯洋洋灑灑180字,被譽為「古今天下第一聯」。
對聯深得中華文化的精妙,強調形式與內容的兼美。不僅要求字數相等,而且要求內容相關、詞性相當、結構相稱、節奏相應、平仄相諧。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為理髮店所作的對聯就完全符合以上要求:「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有幾?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聯語義含雙關,字面是說理髮師技藝之高明,實際上表現了作者的壯志豪情,語句氣勢磅礴,擲地有聲,因而傳誦不衰。
如此苛刻的要求,致使古往今來,留下了不少的「絕對」、「死對」。前些年,澳門楹聯學會曾懸賞徵聯,上聯為:明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此聯相傳為清代乾隆大學士紀曉嵐所出,原聯無「明」字,有好事者為增其難度而增添,遂使其成為歷時三百年來未獲佳偶的「絕對」。徵聯甫出,海峽兩岸楹友聞風而動,可惜在應徵的幾萬條下聯中,只評出了六條「較佳」的而已。類似的「絕對」還有很多。相傳蘇東坡某日與友人攜歌女遊西湖,一歌女提一把錫壺給東坡斟酒,不慎將壺掉入湖中。席間有人觸景生情,當即撰出下聯:遊西湖,提錫壺,錫壺落西湖,惜呼錫壺,請東坡對上聯。縱使東坡才情蓋世,也為之語塞。民國初年,有人作一「拆字」上聯:今夕何夕,兩夕已多,至今令人百思不得其對。
香徹古今的智慧花朵
短小的文字中蘊含著大智慧,每一副對聯,都是一束思維的火花。據說當年壽鏡吾老先生曾出過一副上聯「獨角獸」,許多學生對出了下聯,但水平一般。魯迅對出「比目魚」,令老師拍案叫絕,顯示出了魯迅過人的文學天賦。1931年秋,清華大學入學考試的國文試題,有對對子一項。題目是陳寅恪教授出的,只有三個字:「孫行者」。考生們看了試題,大吃一驚,因為他們都是新式中學畢業,沒料到會碰到對對子這一難題,只好亂對一通。有的對「豬八戒」,有的對「唐三藏」,有的對「沙和尚」,有的甚至發起怒來對「王八蛋」三個字。這當然只好得零蛋了。但有個學生以「胡適之」作對,得了滿分。謎底揭開,陳教授原來的答案是:「祖衝之」,以姓氏「祖」對「孫」,以虛詞「之」對「者」,以動詞「衝」對「行」,妙趣橫生。
在民間,關於對聯的趣聞佳話數不勝數,充分顯示出了中國人獨特的機智和幽默。傳說明末年間,湖北襄陽有一個進士出身的人,補缺做了個知縣。此人為官甚貪,搜刮民脂民膏,弄得黎民百姓怨聲載道。一年春節將臨,這個貪官在家門口貼了一副對聯,自吹自擂,聯曰:
愛民如子,
執法如山。
老百姓看見了無不嗤之以鼻,其中有個姓杜的秀才,更是氣憤至極。只見杜秀才稍一沉思,便在上下聯後各添了一句,改成了:
愛民如子,金子銀子,皆吾子也;
執法如山,錢山靠山,豈為山乎。
這一改動,將知縣的貪官嘴臉刻畫得淋漓盡致,周圍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對聯是智慧的對決,它既能作為怡情養性的閒品,又可以成為鬥爭的武器。相傳有位來中國研究漢語的俄國人,自以為對漢語已研究得非常透徹,就是中國的學者也比不上他。一天他走上金鑾殿,遞上一副對子的上聯,內容是:我俄人,騎奇馬,張長弓,單戈成戰;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誰也能看出這個上聯帶有蔑視中國的味道。他在金鑾殿之上口出狂言,聲稱這副對的下聯,中國的國民只要在七天之內能夠對出就算不錯了。就在這位俄國人正得意洋洋地要退出金鑾殿的時候,紀曉嵐突然走上前去攔住他道:「且慢!我現在就已對出了下聯。」他冷冷地、字句鏗鏘地誦道:爾你人,襲龍衣,偽為人,合手即拿;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在邊。眾臣聽罷,齊齊喝彩,頓覺揚眉吐氣;而這位俄人卻窘得面紅耳赤,慌慌張張逃出宮外。
對聯有時還能成為拴住有情人的一縷紅線。傳說有一秀才出城訪友,見一少女正在煎制膏藥,容貌端正。秀才心生愛慕,便上前試探道:膏可吃,藥可吃,膏藥豈可吃?少女聞聲抬頭,見他是個秀才,知道是在索對,於是笑對道:脾好醫,氣好醫,脾氣不好醫。秀才見少女應對巧妙,很是高興,心想再試她一試,抬眼看到門外藥圃之中長有芍藥,又吟道:春暖帶雲鋤芍藥。不想少女張口即對道:秋高和露種芙蓉。此時,秀才對少女已是傾心愛慕,但是素不相識,又不便開口,只得怏怏而去。後來,朋友出面做媒,對聯成就了一段美滿姻緣。
對對聯既要工,又要快,不比其他文章可以慢慢琢磨。明代著名文學家楊升庵榜中狀元還鄉時,與一武狀元水路同行。水路不寬,須一船先,一船後。兩人都不願自己的船居後。武狀元對楊升庵說:「我有一聯,你若對上,甘隨尾後。」楊升庵便點頭同意。武狀元念出上聯:「二舟同行,櫓速哪及帆快。」
這上聯利用諧音,既指物,又指三國時的魯肅和西漢時的樊噲,意在「文不及武」。楊升庵苦思冥想,終不能對,只好隨後。楊一直將此事記在心中,耿耿於懷。十年過去了,這天兒子娶親,「拜堂」的鼓樂齊鳴,他叫道:「有了!」揮毫而就:「八音齊奏,笛清怎比蕭和。」
這下聯也利用諧音,既指物,亦指人,點出北宋中期武將狄青和西漢的蕭何。狄青是武將,蕭何是文官。含有「武不及文」之意。此聯雖然對上,已然遲了十年,真乃是「十年磨一句」。
對聯充分挖掘並運用漢字形、音、義及語法特點,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對仗技巧,嬉笑怒罵皆可入聯,使得對聯妙趣橫生。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唐伯虎曾為一商人寫對聯,曰:「生意如春意,財源似水源。」其人嫌該聯表達的意思還不明顯,不太滿意。唐伯虎看出了他的無知與淺薄,於是另寫一副,捉弄道:「門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蟲,隊進隊出;櫃裡銅錢,要像冬天蝨子,越捉越多。」其人竟大喜而去。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繼去世,朝廷下令家家戶戶都要在大門上貼輓聯。有個讀書人認為皇帝、太后「駕崩」升天,與老百姓關係不大,何必這樣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呢?於是,在門口貼了這麼一副「輓聯」:灑幾點普通淚,死兩個特別人。官府知道了,派人前來斥問,罰了他5 塊大洋。這個讀書人更加生氣,等差役拿著罰款前腳走,他後腳又貼了一副新的:拗幾個酸字眼,罰五塊大洋錢。街坊們都圍著觀看,笑作一團。官府聽說,也就睜隻眼閉隻眼不敢管了,心想:再折騰,說不定還貼什麼難聽的呢!
對聯蘊藏著中國人特有的智慧,它是精煉的詩,濃縮的文;是醇厚的酒,濃香的茶。短小雋永者一語天成,長篇巨製者錦心繡口。優美的名勝聯輝映山川,長留天地;雋永的格言聯傳播四海,流芳百世;仁人志士的言志聯慷慨磊落,光耀千秋。穿行在充滿書法神韻的古巷裡欣賞對聯,仿佛穿行在歷史的煙雨中。一副副對聯記錄的是中華悠悠的歷史,閃耀的是華夏文明的灼灼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