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學清(四川)
編輯/不倒翁
如果你從遠方乘坐遊船,無論是逆流而上,還是順江而下。途經四川南溪境內的長江地段時,你就會看到一座高大雄偉的門樓屹立在長江岸邊,這就是南溪古時候的九道城門之一,南溪「文明門」。
四川南溪文明門城樓,位於南溪區老城區的南大街,俗稱(南大門)。是長江邊上迄今保存最為完整城樓,素有「萬裡長江第一門」之稱。據原《南溪縣誌》記載,文明門城樓,始建於明正德年間(公元1505——1521年),城牆原為土築。清朝乾隆二十九(1764年)重修,改為石城牆,高大的石拱門。清嘉慶十一年(1807)培修時,知縣邵兆祿書寫的「文明門」三個大字刻於門額上。建築翼角高翹,文明門城樓是在城門城牆的基座上,建成的兩層樓亭角式古建築。通高17.535米,角樓高8.1米,佔地面積為69.75平方米。此樓為重簷歇山式頂,穿逗臺梁混合梁架。四壁為木格花窗,房頂味寶鼎鎮脊,寶鼎兩邊橫豎對稱祥龍各1條,另分開的四條房脊各塑猿猱1隻,四根粗長鐵鏈上系寶鼎下鏈猿猱,用以固定寶鼎。從長江邊至城門共有五個平臺,約4米寬、12米長,共有48級階梯。連接城樓兩側的沿江城牆,全長1482米,高約6米,平均厚7.5米。凹凸形的垛口處,古代守城者瞭望的身影,好像還未離去。古代修建文明門的用途是為了防禦敵人入侵、平定江面匪盜、抵禦長江洪水的衝淹。歷史上的幾次暴發特大洪水淹沒城門、城牆半腰間,都完整無損,巋然不動。
站在文明門城樓上,手撫欄牆垛口,對岸風光盡收眼底,遙望映南塔與鎮南塔,浮想聯翩。大江潮湧,江風撲面。頓感,胸有雄獅百萬兵。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樓閣內,古樸古香。南溪歷代名人書畫曾陳列於此,文人墨客在此品茗吟詩作畫,談古觀今。遊客市民在此看潮起潮落,嘆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詩興來潮時還會吟起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2013年,文明門與南溪臨江古城樓城牆一併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緊靠城牆下蜿蜒的青石板路,伸向江頭江尾。文明門內青石板街面兩旁是仿古建築,明清時期民居風貌古樸典雅。房簷下的青青的柳樹掩映街面。因《草莽英雄》、《自古英雄出少年》、《九根毛》、《青年劉伯承》等多部電影電視劇在此拍攝外景,文明門從此揚名天下。
南溪文明門是南溪老城區古老的地標建築。文明門與四川省宜賓市南溪第一中學校(現南溪一中外國語試驗學校)的校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咫尺相對。民間傳說,文明門的中軸位置是南溪舊城區最佳風水之地。南溪一中學校佔得仙氣,吮吸著大江靈氣,篳路藍縷,櫛風沐雨,建校一百多年來,碩果纍纍,桃李滿天下。
千百年來,文明門如同忠誠的衛士,守護著城內老百姓的一方平安。風吹雨打,堅如磐石。今天,我們行走在文明門城內城外,每踩著一塊青石板,猶如踏著沉重的歷史節點。風雨兼程,一步跨千年。
2020,4,2
作者簡介:黃學清,筆名:黃山。現居住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男,中共黨員,1965年生,重度肢殘農民,文學愛好者。四川省宜賓市首屆書香家庭稱號獲得者、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史志研究學會會員、南溪區新體詩歌學會會員、當代作家網籤約作家、南溪街道茶花社區農家書屋管理員。身殘志堅,創辦黃山書屋。
作者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