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望族|南溪包氏:勇於為義,血濃於水

2020-12-05 封面新聞

文/黃川模

據《南溪包氏源流》族譜記載,春秋末,楚國忠臣申包胥(包胥),為包氏得姓始祖,主居山西上黨;北宋名臣包拯為包胥43世孫,主居安徽合肥;包始仁(純白)為包拯8世孫,宦遊入閩,主居福建上杭;康熙末年,由閩遷蜀定居敘州府(今宜賓市)南溪的包國棟(仲攀),為南溪包氏開基始祖,為包始仁18世孫、包拯25世孫。

包氏家族:祠堂族譜,世有清德

南溪包氏為書香世家,清代出了一進士三舉人。

包氏祠堂,原坐落於南溪縣城工字街,縣醫院住院部對門,始建於清乾隆中葉。民國時,尚有房屋兩幢,圍牆環繞,綠樹成陰,環境幽雅。大廳匾額「義著封宇」為乾隆時四川總督嶽鍾琪(嶽飛後裔)所題。大廳楹聯為:「孝友傳家,詩書裕後;龍圖肇緒,燕翼貽謀」。

大廳另有匾額「龍圖世第」(包拯)、「情殷利濟」(包寬)、「欽點翰林院庶吉士」(進士包欣芳)、「萬卷堂」等。

1945年,為慶祝抗戰勝利,本著濃厚的家國情懷,南溪包氏祠堂特別舉行了隆重的秋季祭祀典禮。當時祠堂懸掛了一副楹聯,似可管窺其嚴謹家風:

不修祀典又逾廿年,喜今朝時局清平,飲水思源,敢忘祖德;歷數嗣裔已至九代,願此後子孫和睦,追遠慎終,勿墜家聲。

1987年春,南溪包氏開始籌備編輯族譜《南溪包氏源流》。經赴省內外多地走訪聯繫,甚至赴福建上杭尋根問祖,1998年12月,族譜終於付印。此後,族人根據相關線索,又到川內屏山、新都等地走訪,核對文獻,查漏補缺,該書二、三版分別於2001年、2013年修訂出版,逐漸完善。

包拯(999-1062),北宋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進士出身,累遷監察御史、樞密副使,為官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包青天、包公、包孝肅。

包拯留有著名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

包拯撰有兩首廉潔詩傳世,一是《書端州郡齋壁》:「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二是《拒壽禮》:「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不可念叨功。操勞內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

包拯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時,沒拿一方端硯回家。六十大壽時,拒受皇上壽禮,題詩明志,以開清廉之風。

南溪包氏為包拯後裔支派。他們一直遵循包拯的家訓和詩訓,不管為民為商為師為官,都以德行為先,享有清譽。

包氏入蜀後,字輩為:「閩遷蜀國,河嶽宜芳。汝崇文德,紹裕呈祥。」其中,「河」取帶「氵」的字,「嶽」(嶽)取帶「山」字頭的字,「宜」取帶「宀」的字。「閩遷蜀」三輩為虛設,以記祖源。

南溪包氏始祖包國棟(約1693-約1757),以遊學轉事工商致富,熱心地方公益,扶危濟困,深受地方官民敬重。乾隆十七年(1752),他帶頭捐資興建南溪福建會館(天上宮)。

乾隆二十三年,其長子包鴻(約1720-?)參與捐資重建「南溪八景」之一的瀛洲閣。乾隆二十九年,包鴻參與捐資重建南溪古城牆。乾隆中葉,包鴻主持修建南溪包氏祠堂。

包鴻後裔包學嵩(樂山)、包字(端)、包寬、包融芳、包欣芳(雲皋)、包璚芳(華魯)、包汝雲、包汝諧(弼臣)、包崇祐、包崇金、包烈文(仲烈)、包鑑文(壽銘)、包慎文(緘三)、包德明、包德修、包德川(包川)、包德賓等,都或襄助公益,或醉心書畫,或深耕文藝,或獻身教育,均能清廉為官,清白做人,不墜家聲。南溪包氏後裔良好地繼承了先祖利濟為念、急公近義、憂國憂民的基因和家風。

民國《南溪縣誌》記載,南溪包氏「世有清德,代不曠僚」(曾鶴齡語);包學嵩「穎敏博洽,至性孝友,為人嚴正不阿」,包字「蒞事三載,廉潔愛民,政無缺失」,包寬「持躬孝友,慷慨好施」「尤好扶植寒士,襄助義舉」「大丈夫生天地間,達故兼善天下,即窮亦不獨善其身,當以利濟為念」;包融芳「勇於為義,事母尤孝」「博學能文,操行剛正」;包弼臣「宅心仁厚,律己甚嚴」。

崇祀鄉賢包寬牌坊(局部)

包弼臣:愛國正直,勇於為義

包弼臣的祖父包寬(約1770-1823),歲貢生,致力於地方公益,卓有成效。四川總督蔣攸銛曾書匾「情殷利濟」贈他。道光三年,包寬被推舉為「孝廉方正」,同年離世。道光七年,南溪人奉旨修造「崇祀鄉賢包寬之坊」。

包弼臣在述評叔父包華魯時盛讚其義舉:南溪包氏「世好德,多德人,先祖鄉賢公尤著,堂叔華魯公則力學鄉賢公者也」「兇歲謀賑災區、謀救貧病孤嫠、謀生鞠」「同事恧然服,而利濟事遂無弗成」「日來兵燹遍溟海,甲士數十萬竟以枵腹潰,深為皇上宵旰憂,安得如公者群萃而統籌之哉?」

包弼臣(1831-1917),名汝諧,舉人出身,學正,晚清四川碑學書法鼻祖。何紹基任四川學政時,讚譽他與羅肅、趙樹吉為「敘州三傑」。包弼臣立志創派,積字盈屋,鄉鄰稱包家有「字巖」,終於創新出獨樹一幟的「包體字」。因其與流行書風不同,被慈禧太后和時人斥為「字妖」。

光緒十年,包弼臣任資州學正兼內江訓導,開資州一代文風,狀元駱成驤即其弟子。四川博物院、峨眉山、成都青羊宮、杜甫草堂等處都有其墨跡,日本圖書館也珍藏其條幅。

成都尊經書院(四川大學前身)大門聯「考四海而為俊,緯群龍之所經」為包弼臣所書。光緒十年,應南溪知縣雷爾卿邀請,包弼臣撰文並書《南溪增修瀛洲閣記》,為其「包體字」代表作。

包弼臣繼承祖上先賢「勇於為義」的品質。光緒六年,他赴京參加會試,正逢老友、進士黃湘病卒,因家貧,全家10多人不能返鄉,情景慘然。包弼臣特備奠儀兩百餘金,送到黃家,並為文以祭,大哭失聲。事後,又覓得可靠人士護送黃湘靈柩及眷屬返回四川珙縣家鄉。

當時,他送上的挽黃湘聯為:二十年前登第,曾傳射策聲名,壯志快奚如,倘假手為之,當不僅三館文章,一麾江海;三千裡外逢君,正是落花時節,春愁消不盡,竟掉頭去也,何忍說坐中雲散,曙後星孤。

包弼臣情文並茂的輓聯與患難助友的義舉,曾轟動一時。

1858年,《天津條約》籤訂後,包弼臣在《赴新城》詩中寫道:「澤中有哀鴻,關外有飢虎。」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後,包弼臣寫有《感事》詩之一:「春凍遼陽雪不花,羽書西騖近京華。危城可守無張令,降表能修是李家。天網逃餘寧蹈海,國殤歌罷欲懷沙。問誰邦彥誰邦賊,可否天恩一例加?」

同時,包弼臣在《感事》詩中寫道:「古來中外幾和親,漫謂豺狼性可馴。」「元嘉亂後髑髏枯,忽地中華又五胡。」「獨有愚民思報國,義聲遙競海濤鳴。」

他清醒地認識到,侵略者的貪慾是填不滿的,將屈辱求和的朝廷權奸與捍衛國土的臺灣人民進行鮮明對比。

這位正直、愛國的知識分子雖滿腔熱血,卻報國無門,於絕望與無奈中,只好寄情詩酒筆墨,以消隱對山河破碎的沉痛:「回首隻可惜,揮毫竟何補?悲哉丹青引,千秋哭杜甫!」

包弼臣塑像

包德明:尋根問祖,血濃於水

包德明是包弼臣直系曾孫女。1996年,在臺灣的88歲包德明得知南溪包氏新修族譜即將完成,立即給南溪包氏匯款,以助新修族譜付印,同時親筆為族譜撰寫序言:

「夫族之源流修撰,所以明本源,序尊卑,別疏戚,啟報本追遠之誠,興鑑往知來之道也!吾南溪包氏,源遠流長,枝繁葉茂,人文鼎盛,樹績中外。為期譜錄完備,經於去歲成立南溪包氏家族源流編撰組,商定原則,推定執事人員,共存仔肩,悉心從事編纂工作,並籌集資金以付剞劂。茲已即竣書成,繩貫珠聯,本末備具,條理粲然,俾供後世子孫覽讀而興敦本睦族之心,其在斯歟!特書此以志望族之盛雲。」

2001年11月26日,受包德明委託,「包弼臣後裔包德明女士尋根團」一行6人(其中臺灣銘傳大學4人,四川大學、四川省社科院各一人),奔赴包德明家鄉四川南溪古城。

通過座談,尋根團表示,感謝南溪為臺灣編撰《包德明專集》提供珍貴資料,同時倡議為包弼臣修建紀念館,為南溪古城增光添彩。

會後,尋根團走訪了縣城上正街包弼臣故居、桂花街包德明童年住址、工字街包氏祖祠、西郊包家花園舊址,參觀了古城文明門、南溪一中、東郊包弼臣曾經主講的龍騰書院舊址(烈士陵園)。

包德明(1908-2009),著名教育家,臺灣銘傳大學創辦人、永久榮譽校長,秉持「興學報國」「奮鬥到底」「人之子女,己之子女」的教育理念。胡適曾書贈包德明夫婦:「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包德明11歲時,隨七叔包煜文從南溪到北京接受了16年的良好教育。大學時,與北京大學經濟系研究生李應兆結婚。1935年,包德明從北平師範大學社會系畢業後返川,先後擔任遂寧師範學校、金堂中學校長,陪都婦女福利社理事長等職,努力爭取女權,積極參與抗戰後勤組織工作。

1949年,包德明到香港華僑工商學院任教,1951年到臺灣。1957年,包德明與丈夫李應兆在臺灣創辦銘傳女子商業專科學校,這是臺灣設立最早的女子商業高校,校名「銘傳」是為紀念清代臺灣首任巡撫、著名愛國將軍劉銘傳。1997年,該校升格為銘傳大學。該校是最早參與兩岸學術交流的臺灣地區的大學。

1980年,包德明獲得美國衛斯理大學人文學(哲學)榮譽博士學位。1993年10月7日,「海峽兩岸婦女事業與發展交流會」在京召開,包德明應邀參會並受到時任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次日到北大,被授予「北京大學顧問教授」證書。

2009年2月1日,包德明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享壽103歲。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親臨現場致祭,並頒發「褒揚令」。

臺灣銘傳大學《包德明博士紀念專集》封面

北京大學終身教授季羨林的《血濃於水》一文,刊於1999年12月3日《人民日報》。該文回憶,在臺灣召開的北京大學同學會歡迎宴會上,包德明當時坐在季羨林左旁,包德明的表現令季難忘:

「在觥籌交錯中,她忽然站了起來,顫巍巍地走到兩桌之間,站在那裡,看起來非常激動,欲語淚雙流。她用顫抖的聲音,含著眼淚,大聲說道:『我有一句話,已經在心裡憋了幾年。今天,看到大陸來的親人,忍不住非說出來不可了。常言道,血濃於水,臺灣和大陸的人都是炎黃子孫,為什麼竟不能統一起來!臺灣富,大陸強,合起來就是一個既富且強的大國,巋然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誰也不敢小看,誰也不敢欺負。這是中華民族絕大的好事,為什麼竟不能實現!』說到這裡,她感情激動得說不下去了,又顫巍巍地回到座位上。全體北大校友,在鼓掌之餘,看上去都為之動容,在歡悅中加上了一點悽涼;在悽涼中又攙上了一片希望。此時,我無法猜度每一位校友內心的活動,我想,我們大家想的都會是四個大字:『祖國統一』吧。」

相關焦點

  • 行遊|黃學清:南溪古街
    有的人喜歡成群結隊到大自然去,看山看水;我卻喜歡獨自到城市裡走街串巷,探尋史跡。 清晨,我來到南溪古街。南溪古街位於宜賓市南溪區,長江邊古城遺址仙源壩上。全長1000米,東連迎賓大道與老城區;南接濱江公園、五星級巨洋國際大飯店;西靠迎賓廣場;北鄰金融街區、商業綜合體,區位條件十分優越。
  • 【方志四川•散文】黃學清 ‖ 走進南溪古街
    有的人喜歡成群結隊到大自然去,看山看水,而我卻喜歡獨自到各地歷史厚重的城市裡,走街串巷,探尋史跡。建築高低錯落有致,坐落脈絡分明,水環景,景映水,驚嘆古街巷穿城、水融街、樓重院的「千樓千面」巧妙布局。民居院落、亭臺樓閣、廊橋棧道、牌坊壁照、風物雕塑等景點,隨處都深藏著本土風流人物、風土人情的動人故事。
  • 古代安定的十三大名門望族詳解
    安定郡自從設立以後,在歷史上就是東西方交流及絲綢之路的重鎮,其優越的區位優勢,先後孕育了很多的世家大族,現在就古代安定的十三大名門望族進行一一詳解。安定張氏:張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其一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其二出自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稱張氏。
  • 俚語blue blood可不是說血液的顏色,而是指名門貴族
    blue blood(藍色血液)直譯源自西班牙語的sangre azul.19世紀時有一些西班牙望族宣稱自己的血統純正,沒有摩爾人、猶太人或其他種族的血統,而這些望族白皙的皮膚讓藍青色的血管清晰可見,因此用此習語形容。
  • 一首小詩將血濃於水的親情,雪中送炭的溫馨,寫的感人至深
    恰在這時表弟盧綸來看望他並且留宿,血濃於水的親情本來就令人安慰,特別當你需要雪中送炭的時候,這種情形就更加讓人感覺溫馨和感動,這首詩正是詩人這種境遇和感受的寫照。詩人是怎麼表達的呢?這個典故出自東漢末年,大儒蔡邕將小女兒,也就是蔡文姬的妹妹嫁入泰山望族羊家,生下羊祜。後來羊祜成了西晉著名的戰略家和文學家。外祖父和外孫都身居高位,享有盛名,令人羨慕,所以「蔡家親」也就成為了表親的代稱。詩的最後一句是說,盧綸來看我,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何況,我們還是姑表兄弟呢!
  • 血濃於水,但人的親疏關係不取決於血緣,最主要的還在於「交心」
    血濃於水,但人的親疏關係不取決於血緣,最主要的還在於「交心」我是個記仇的人,但是我也記恩。都說血濃於水,咱們的關係還不如一個外人嗎?」道理不是跟所有人都能講得通的這是什麼強盜邏輯呢?「血濃於水」的親戚就可以這麼無理取鬧嗎?真是混帳的很!老婆氣得「瑟瑟發抖」,坐在沙發上埋著頭不說話。
  • 「Blue blood」 可不能翻譯成「藍色的血」!
    我們中國有一種關於親情的表達是「血濃於水」,它的英文表達大家應該也都聽說過,就是「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 古城南溪:從「文明門」到「未來之門」
    新華08網北京10月17日電(經濟參考報記者)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南溪,眼前的變化讓曹光華一時回不過神:文明門外,長江水不再裹著垃圾咆哮東去,城南江邊築起了堅固的防洪堤、江邊青石板路環城而去……「一嶺削不成,煙中隔水橫。一琴時自鼓,松風流其聲。成連海上奏,嵇散曲中情。公餘一坐對,月明幽興生。」
  • 風雨文明門(四川南溪)
    途經四川南溪境內的長江地段時,你就會看到一座高大雄偉的門樓屹立在長江岸邊,這就是南溪古時候的九道城門之一,南溪「文明門」。 四川南溪文明門城樓,位於南溪區老城區的南大街,俗稱(南大門)。是長江邊上迄今保存最為完整城樓,素有「萬裡長江第一門」之稱。據原《南溪縣誌》記載,文明門城樓,始建於明正德年間(公元1505——1521年),城牆原為土築。
  • 血濃度高易形成血栓,「7方」稀釋血液,降血濃,血流通暢
    血濃度高加上動脈硬化的話,血液會很不流暢。血濃度高與動脈硬化的關係:多餘的壞膽固醇進入血管壁形成氧化LDL-巨噬細胞吞食氧化LDL,進入血管壁-吞食氧化LDL,過多的巨噬細胞成為泡沫細胞-從泡沫細胞的殘骸中流出粥狀氧化LDL-粥狀物凝固在血管壁上,使血管變窄,引起動脈硬化,變窄的血管中流動濃度高的血液,加速了動脈硬化,從而引起血栓形成。
  • 勇於探索的人——張衡與渾天儀
    公元78年,張衡出生在一個名門望族。從小,張衡就聰明伶俐、乖巧好學。17歲時,張衡遊歷長安,考察歷史古蹟和民風民俗。後來,張衡又去了洛陽,參觀了太學。5年後,張衡重返家鄉,擔任南陽太守鮑德的主薄。鮑德調任之後,張衡開始在家中潛心鑽研哲學、天文、數學。經過3年的刻苦研讀,張衡在天文、歷算、陰陽等學科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血濃於水 延續生的希望中國幹細胞集團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原標題:血濃於水 延續生的希望中國幹細胞集團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正如前面視頻所描述的,中國幹細胞集團將「Four Love」,即愛企業、愛病患、愛同事、愛生活,作為企業文化的有機載體。
  • 「富15代」貝聿銘:源自「浙江蘭溪」的名門望族
    大家都知道,貝聿銘祖輩是蘇州望族「吳中貝氏」。但很少人知道,在介紹貝氏的時候,後面都會加上六個字:原籍浙江蘭溪。據《吳中貝氏家譜》記載,原籍浙江金華府蘭溪縣的貝蘭堂作為蘇州貝氏的始祖,於明朝嘉靖年間以行醫賣藥為生定居蘇州。這樣說,貝聿銘是蘭溪人也是合乎情理的。
  • 緣何各地的包氏族譜都以包公為遠祖
    在那個一夫一妻多妾、又崇尚多子多福的年代,作為官宦人家的包氏家庭,實在有一種難以釋懷、難以言述的隱痛。包公原有長兄包瑩、二兄包穎,但均夭折,他也就成了家裡的唯一獨苗。包公的人生事業無疑是成功的,也娶有妻妾多人,人丁始終不旺。曾經,包公在年輕時生育有一個兒子,取名包繶。包繶出生時,包公尚未意識到這將成為包家新一代的唯一獨苗。
  • 南溪文明門城樓竟是明朝「老古董」(圖)
    (原標題:南溪文明門城樓竟是明朝「老古董」(圖))
  • 李克強:我們視臺灣同胞為手足,血濃於水,始終高度重視臺灣同胞的福祉
    我們視臺灣同胞為手足,血濃於水,始終高度重視臺灣同胞的福祉。就像這次疫情發生後,大家共同努力,沒有臺灣同胞在大陸因感染新冠肺炎失去生命。我們祈福兩岸同胞都平安健康。謝謝。
  • 南溪文明門再現「抗戰風雲」
    這部戲除了大部分在重慶取景外,南溪和富順有少量的拍攝,而在南溪拍攝的內容是整部戲的點睛之筆——結尾。說到為什麼會選擇南溪文明門拍攝這麼重要的戲分時,徐導演說,她跑遍了整個四川和重慶,發現南溪文明門規模大、保存好,是拍攝這個場景的最佳地點,再加上去年看到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的電影《我的法蘭西歲月》裡,在文明門拍攝的場景效果很好,更堅定了她在此拍攝的信心。
  • 如果你來南溪,我想帶你去……
    2如果你二月來南溪我要帶你去江南吃龍肉正月十六,是南溪江南鎮一年一度「吃龍肉」的日子。6如果你六月來南溪我要帶你去古城牆看雲捲雲舒南溪古城牆是萬裡長江邊上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城池防禦工事,「文明門」素有「萬裡長江第一門」之稱,是古城南溪的象徵。
  • 朱德與陳玉珍銅像揭幕儀式在四川南溪舉行(圖)
    朱和平將軍在儀式上對銅像的落成表示熱烈祝賀,並回顧了爺爺朱德在南溪的工作,與陳玉珍奶奶在南溪生活的歷史片段。朱和平回憶說,在南溪,爺爺朱德結識了南溪籍的摯友孫炳文同志,他們認真總結了民主主義革命的經驗教訓,認識到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的歷史必然,為朱德最終成為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