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河朔詩詞 ,作者河朔詩詞
河朔詩詞
河朔詩詞為正定縣詩詞楹聯學會主辦。主要用於推廣發展正定詩詞曲聯文化;刊發詩、詞、曲、楹聯知識及賽事,開展縣內詩詞楹聯活動,展示優秀個人作品等;兼顧書法、繪畫等傳統文化。
河 朔 詩 詞
點擊河朔詩詞添加關注
庚子六月廿六
編者按:範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兩周時間共收集詩友作品23首。
正定縣詩詞楹聯學會
第五十八期同題詩詞創作
主題:晚歸的正定人——範仲淹
內容: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卒諡「文正」,世稱范文正公。範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經張永慶、武威振等專家考證以及眾多史料相互印證,範仲淹的出生地在正定。其父範墉時為北道重鎮成德軍(治所今正定)節度掌書記,其母謝氏為正定縣高平村人,範仲淹在致親友的信札中也自述:「我本北人」、「真定名藩,生身在彼」,常生「自識別以來,卻未得一到」之嘆。範仲淹出生於正定的事實,目前已得到史學界、範仲淹後人的認可,並為越來越多的社會大眾所接受。
令主:劉微鵬
要求:古風、律、絕、詞、曲、聯、現代詩均可,詩限新韻、平水韻,詞依《欽定詞譜》,限新韻、詞林正韻,曲需註明所依曲譜,限新韻、中原音韻,但均不能混用。鼓勵新創,儘量少用舊作。必須是原創,嚴禁抄襲及剽竊他人作品,一經發現文責自負,稿件概不錄用。
時間:2020年7月27日——2020年8月7日24時
本 期 作 者
朱博華 王志敏 劉微鵬 張文甫
周志華 張建林 韓建爽 高嘉慶
王長嶺 丁彥兵 吳文剛 李雪來
常功賢 李瑞軍 褚永奇 邵貴賓
古文月 張麗蘋 張雲英
范文正公十至論
朱博華 王志敏
範仲淹,文化之魂。十至以頌,殆相宜矣。
其為幼,可謂至剛。二歲而孤,失親罔憑,蒙羞見嫌,飄萍無歸,運厄而彌堅。
其為學,可謂至篤。食米不繼,斷齏劃粥,捧讀如飴,不舍晝夜。
其為抱,可謂至遠。年少小輒懷志奉國,常嘯以天下為己任。
其為國,可謂至忠。興利除弊,安危度外,遭貶謫罷黜於屢屢,懷匡弼之心於猶然。
其為政,可謂至厚。蒼生澤於其惠,皆為感動,敬立生祠以為祀,逝則哭之如父。
其為軍,可謂至威。經韜緯略,百萬甲兵藏於一襟;遠懾近撫,千裡清平慶於三關。
其為道,可謂至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樂所系唯天下。
其為文,可謂至雅。椽筆雕龍,華章啼血,危言警世,大義薄天,一開萬世之高風。
其為師,可謂至恩。鞠躬提攜,傾誠拔擢,莘莘翹楚,多出其門下。
其為人,可謂至達。公之一生,至真以為立,至善以為取,至美以為求,一覽古今,幾人可與比肩。
籲,公之所望者,吾誰與歸也。
【古風】
朱博華 王志敏
聞范文正公生身真定感賦
慶曆八年,文正公好友韓琦知真定,範公致其書,雲「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自識別以來,卻未得一到,諒多勝賞也。」眷戀之情,躍然紙上,於今讀之,猶令人興嘆。
宦遊飄流日,常念洗兒時。
蓴鱸情切切,更深入夢遲。
荏苒千秋逝,化風溯宗師。
雅韻充巷陌,文之魂在茲。
丁彥兵評:范文正公生身正定,自幼離去,再未回歸。他一生宦海沉浮,亦常念其生身之地,懷故裡情思,為正定一段佳話也。千年已逝,但一代宗師之思想功業,卻世代傳承,當為中華之魂也。"洗兒」,古代禮俗,以代生身。「蓴鱸」,故裡風物,以代思鄉。
王志敏
文正公鑑
一代文宗徹,十萬甲兵雄。
憂樂唯天下,吾誰偕與同。
丁彥兵評:范文正公雖為一代文宗,卻非一介文弱書生,經略西北邊陲,固若金湯,夏人不敢犯。謠曰:「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夏人稱其為「小範老子」,認為「小範老子胸有十萬甲兵!」其以天下之憂樂而憂樂之思想,可謂至公無私,無與倫比。此詩正是抓住文正公文武全才、憂樂天下之精髓,為其樹碑立傳。唯結句稍弱。
劉微鵬
範仲淹
真定誕公身,進退屬完人。
先憂然後樂,允武並能文。
報國憑忠直,克己寧清貧。
一生難盡述,浩氣自長存。
丁彥兵評:按照儒家的傳統標準,成為完人的三條標準是立德、立功、立言。範仲淹文為宗,武立功,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立言,一生為官清廉,剛直不阿,體恤民情,力主改革,堪為一代完人。此詩起於「完人」,述以「完人」,一身浩然正氣,立於天地之間。
張 甫
范文正公像讚
兩宋多名臣,範公堪居首。
生身在名藩,終為經綸手。
牧州為良吏,屬文頌人口。
塞上許長城,廟堂躐機紐。
致君希堯舜,澡身惇操守。
得公忠靜略,四子世無偶。
純仁能助麥,家聲譽九有。
親親而睦族,義田垂範久。
流澤近千載,冊史彰不朽。
進退每裕如,更憂先樂後。
漁隱慕子陵,英光萃淵藪。
本色書生事,煙波一釣叟。
注:
1.純仁助麥:言範公次子後為宰相的範純仁急公好義之事,為傳世名典。
2.得公忠靜略:範公生四子,曰純祐、純仁、純禮、純粹,俱為英才。時人言:純仁得公之「忠」,純禮得公之「靜」,純粹的公之「略」雲。
3.義田垂範久:範公購田千畝,為宗族義田,並建義學興教,賑濟貧困族人子弟。範氏義田之制延續近千年直到近代尚存,為世所稱美。
4.漁隱慕子陵:見範公名文《嚴先生祠堂記》。
丁彥兵評:此詩列范文正公一生功業,為兩宋名臣之首,出為塞上長城,入為廟堂機紐,致君堯舜,為臣忠義,文澤布於後世,親族因之流芳。全詩氣脈流暢,朗朗上口,堪稱古風上乘之作。可商榷處,餘以為《嚴先生祠堂記》雖慕嚴子陵,非慕其垂釣江湖也,慕其得聖人之清也,故《嶽陽樓記》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之名論。
周志華
範仲淹
武則知兵善戰,文能下筆千言。
憂樂名篇警世,宋賢誕我常山。
丁彥兵評:此六言詩雖評價中肯,但因過於精短而顯單薄,若能詳細些,或更佳。
【五律】
張建林
範(仲淹)公吟
塞下秋風異,洞庭煙水長。
輕身何所寄,雲海是家鄉。
靈翼思敦復,瑤琴振履霜。
天橫太行雪,東望盡滄桑。
房永華評:作者從範公作品入手,簡述其生平,凝練到位,安排合情合理。從抒情上來看,作者對範公有種淡淡的憐惜。唯中二聯四平頭,節奏雷同。
韓建爽
範仲淹
一代名章範,襟懷天下憂。
流離坂蕩世,風雨逆孤舟。
鐵骨仁明盛,清心性秉修。
賢臣誰可比,模楷永芳留。
房永華評:首聯對範公簡述,對其文章及「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襟懷進行讚揚。頷聯是對其身世的憐憫。頸聯寫範公品性。尾聯抒發感情,表達對範公的認可。起承轉合上有些凌亂,個別用詞尚需推敲。
高嘉慶
范文正公
生彼於名藩,南遷落窠間。
立身寶殿下,心處江湖緣。
武定邊疆戍,文屬憂樂篇。
箴言傳萬古,文正譽千年。
房永華評:全詩簡單介紹了範仲淹生平,尾聯對全詩進行總結。全詩中規中矩,平淡無奇,無出新之處。出律較多。
王長嶺
範仲淹
文正生真定,身沾庶地靈。
直言遭屢貶,題記誦長馨。
憂樂名天下,風雲起洞庭。
不阿崇節操,無奈世冥冥。
房永華評:首聯寫範仲淹的出生地。頷聯、頸聯轉折,是對其曲折生平的簡述。尾聯是對範仲淹品性讚美以及憐惜。
聞範仲淹生於正定而感
是否生真定,當能值幾何?
鞠躬惟宋室,盡瘁屢風波。
新政凌雲志,屯邊荷義戈。
嶽陽樓作記,憂樂念山河。
房永華評:首聯是對範仲淹出生的疑問以及無所謂的態度。後三聯是對範仲淹生平的簡述。首聯與下文之間的連接突兀,且全詩抒情程度不夠,且無出彩之處,稍顯平淡。
【七 律】
丁彥兵
範仲淹
矢志承平任去來,焚膏繼晷射靈臺。
身無超海拔山力,人有經天緯地才。
憂樂於心今世篤,革新正始自君裁。
千年隴首孤明月,空對秦關鉦角哀。
房永華評:詩中暗含範仲淹的生平經歷,令讀者能感受到他的無奈。全詩格律標準,對仗工穩,用典到位,唯頷聯用詞囉嗦了。
吳 剛
詠正定先人範仲淹
筆蘸煙波過大江,丹心樓記落三湘。
英雄不礙屈膝就,聖者何妨向難翔。
幾度滄桑逢亂世,一身正氣佐朝堂。
終生只把蒼生念,後樂先憂萬古芳。
房永華評:首聯起筆大氣磅礴,引領全詩。此種寫法一反其餘作品那種稍顯憂愁、憤懣之作,立意新奇。此詩也是對範公的生平、氣節進行敘述,雖在內容上與其餘作品類似,但作者在結構安排上與用詞上合情合理,讓人讀出了不一樣的味道。抒情上,全詩充滿了對範公的讚譽。
李雪來
贊範公
邊塞角聲平地起,詩人拔劍指飛旗。
出師點將星光暗,身退為官月影稀。
嶽陽樓頭書錦繡,鹽城境內築長堤。
一生忙碌為國事,寵辱不驚自奮蹄。
房永華評:前三聯將範公的生平大事闡述出來。尾聯是對主人公生平的總結。作為傳記來看無可厚非,但作為七律來說,有些贅述,且抒情部分稍顯不夠,尾句孤平了。
【七 絕】
常功賢
敬文正公
史墨留香譽範公,兒緣北鎮壯遷鴻。
箴言憂樂傳千古,直染乾坤朗朗風。
丁彥兵評:此詩轉結二句很有氣勢,亦中肯其人。唯「兒緣北鎮」一說,稍顯模糊,或直言"生身北鎮"亦可。
李瑞軍
寄範(仲淹)公
瓊田玉鑑動幽思,正是離鄉半百時。
遙寄嶽陽樓記處,先憂後樂自成詩。
丁彥兵評:此詩抓住範公作《嶽陽樓記》的一個鏡頭。「瓊田玉鑑」出自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其中有句「 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形容洞庭湖晶瑩清澈、廣闊無垠。此時範公年近半百,新政失敗,被貶鄧州,國家內憂外患,但範公未放棄其政治理想,寫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報負,振聾發聵,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王長嶺
欣聞範仲淹生於正定有感
一代功名高宋室,千秋警句醒君民。
先賢最憶生真定,憂樂觀乎語絕塵。
丁彥兵評:此詩皆為評語,句句中肯,惟稍少情趣。
【詞】
褚永奇
賀新郎·集范文正公詞
無計相迴避。玉樓空、月華如練,夢留人睡。鶯解新聲蝶解舞,諳盡孤眠滋味。爭如共、劉伶一醉。羅綺滿城春欲暮,細尋思、更在斜陽外。夜寂靜、人千裡。 衡陽雁去無留意。少痴騃、老成尪悴,浮名牽繫?明月樓高休獨倚,人世都無百歲。天接水、都來此事。莫怪山翁聊逸豫,碧雲天、波上寒煙翠。黃葉地,寒聲碎。
劉微鵬評:範公存詞僅有五闋,集句本無可能。褚兄藝高人膽大,苦心孤詣,集句詞成,自然流暢,且為長調,不禁令人擊節,嘆為妙絕。上闋顯然是暮春時節,以「無計相迴避」始,開門見山,一片春愁,無計迴避,月華如練,諳盡孤眠,斜陽盡處,接下來便是漫漫的寂靜長夜,而離人卻在千裡之外,更加重了詞人無盡的相思和春愁。下闋時空流轉,不覺已是深秋時節,衡陽雁去,而人呢?除了「少痴騃、老成尪悴」,便是被「浮名牽繫」,豈不悲哉?幾人可以做到如陶淵明那樣歸去來兮,幾人可以如張季鷹思鱸蓴而歸歟,我們莫不是因工作生活而所迫,被浮名所牽繫罷了。「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最終能令人解脫的,唯有山水田園。碧雲天,黃葉地。寒煙翠,寒聲碎。結句一片蕭索寒寂,給人以遼遠之意象。世事匆匆,萬般繁華,終要歸於平淡,歸於虛無,就看能不能持守一顆寂寥心,能否甘於寂寞,甘於平淡,每個人或許都應有此設問。
王長嶺
蘇幕遮·追思範仲淹
範文公,高宋室。真定生身,少小離豐邑。古鎮瑤城成最憶。歲月無情,一世空剛直。 惜才華,遭妒嫉。枉自清廉,好夢時人擊。遠眺江樓闌獨立。憂樂名言,情寄生花筆。
劉微鵬評:範公可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代表。有宋一代,因範公而熠熠生輝;自宋以後,因範公而燭照千秋萬世。範公生身正定,非附會也,乃事實也,其自述等眾多史料可證,無需多言。然吾輩並非因範公生身正定而自傲,但因範公之品格、才幹、思想、作為、境界而感動,而自勵。王老師此闋《蘇幕遮》,直抒胸臆,表達了對範公的追思仰慕,「一世空剛直」、「好夢時人擊」無愧佳句,表達了深切的嘆惋之情。然細究詞本身,卻有些支離。如上闋最後一句,與前面部分句意不連貫。下闋「遭妒嫉」也不是因為「才華」,而是因其 「寧鳴而死、不黙而生」的剛直不阿品格。結句僅為客觀描寫,雖是寫實,卻少蘊藉、升華和疏宕。
【曲】
邵貴賓
【越調·小桃紅】範仲淹
宋時善政敢清廉,成就奸官厭,體恤民情卻遭貶。性剛直,諡公文正仁人念。先憂後樂,仲淹垂範。真定後人瞻。
張永霞評:範公先天先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此大愛矣!此曲用詞還需錘鍊,「宋時」「敢」「成就奸官厭」等,或詞不達意,或生硬了些。
【現代詩】
古 月
再望範仲淹(外一首)
在這個初秋的夜晚 我靜下心來
在靜靜的燈下 寫這個歸來的
老鄉——範仲淹
不能到範公祠裡為你獻上一束花
卻註定要我以詩歌的傾注 讀你的一生
以一千年時光風雪的穿越
給予我整個心靈和靈魂的顫慄
今天的回望 回望你的父親
希望你 不為良相,則為良醫
回望你幼年葬父 隨母改嫁的悽苦
回望你斷齏畫粥的勤奮
終於按照自己的內心 完成了一個讀書人
應得的成就 卻不能按一個人的內心
生活 這是我們共同的悲劇
面對宋代官場失意 並沒有
使你的嘴角緘默 那是命運的秘密
你不能說出
只是承受、承受 讓你生活和
生命歷程的刻痕加深
修建範公堤 是你名垂千古
率眾抗突厥 開創了文官上馬殺敵的先例
為了獲得 而放棄
這就是你 從一次次劫難裡我找到你
回望你 檢驗你
你寫下的名垂千古的詩句
令我們後人一讀再讀
使我的生命持續疼痛 從雪到雪
我在正定初秋的夜晚 在轟響泥濘的
車上讀你的你們詩詞 我在心中呼喊
那些岌岌可危的大宋朝裡
那些高貴的名字 那些放逐
犧牲 見證 那些在
歷史的震顫中 相逢的靈魂
那些死亡中的閃耀和我們自己的土地
那些閃爍在我們眼中的淚光
回望我們祖國古老歷史文明胃中的
黑暗和飢餓 我怎能撇開這一切
來談論你 正是你
以一顆赤子之心和家國情懷
星辰般在歷史褶皺的深處
如風中燃燒的楓葉 正如你
要忍受更瘋狂的風雪扑打
才能守住你的大宋朝 你的子民
那美麗的 再也不能、不容、不讓傷害的國土
創造了你的 令我們、令皇帝、令百官
都不敢相信的奇蹟
帶著詩書滿腹的才氣和一往無前的膽氣
回望你留下——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長煙一空,皓月千裡。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還有最著名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哪一句 不是聲震山河的壯偉
哪一行 不是歲月蒼茫的沉醉
哪一首 不是燕趙風骨的大美
這是作為詩人幸福 是從我們心底
升起的最高律令
這不應該是苦難 是你最終承擔起的這些
責任 使命 貢獻
也正是這些 使我們無可阻止地
前來尋找你 發掘你
連同你目光中的憂傷、探詢和質問
午夜的鐘聲在這時敲響
壓迫著我的靈魂 這是痛苦
也是即將回望完成的幸福
說出它、寫出它
需要以正能量來充滿我的一生
一個人太少了
也許 只有我一個人記得那年
槐花飄落 那些槐花
從早到晚 在空中紛飛著
一連就是幾天 每當看向窗外
便看見它們 迅速飄飛的身影
只有我一個人關注這悽涼的風景
一個人太少了
那些低垂的花冠的槐樹就長在故鄉的
房前或屋後 在晚春時節
每次當從它們下邊走過 總會看到
槐花在靜悄悄的飄落 看到
白色的花瓣落在地上 讓我感到
每一朵似乎都是有溫度和聲音的
在訴說 那時只知道注視
我一個人太少了
我抬頭望著繁花的樹冠 那些
低垂的花束 正一個一個的
消失不見 這時我想即使
無風 槐花是不是也會沒日沒夜的
飄落 一朵一朵的
我想一定有一個人 要把它們
帶走 一個人太少了
它們都那麼小 小到好多年
我都忽略了它們的飛翔 忽略了
它的來路和去處
春天的閃電 一定覆蓋了它的翅膀
我只記得 那年
槐花飄落 只有我一個人在關注
記得 一個人太少了
林馨評:一個人的確太少,不過得看什麼事情。如範公仲淹,一個人就可以是一段歷史,一種精神。把個人的苦難研磨,然後重塑,成眾生的福祉。良醫、良相,皆以眾生為大。這是一個人的抱負,亦是一個人的信仰。這個世界上從來不缺乏有信仰的人,抱負更是眾生的嘴邊話。這個世界缺乏的是講信仰進行到底的人。與範公而言,名垂千古的是詩句,更是詩句後面那堅定的信心和從沒有停止的腳步。詩言志,語明心。以今人之言說古人之心志,對於詩人來說,其挑戰的高度是雙重的,一對語言的駕馭能力,二對所詩之人的真正懂得。本詩從範公生平論起,到詩人的文字存留,直逼範公的人格情操,層層疊加,折轉自如。可見詩人的詩外功夫做到了極致。這份極致是對範公的推崇也是對自己的戒訓。與做文,與做人,與做事,都以之為標杆。這或許就是文字及文人的另一種使命吧。
張麗蘋
範仲淹
翻開那厚厚的一頁
我看到了你
為世人留下的
那一座不朽的豐碑
一碗粥 一瓢水
一本書 一陋室
陪伴你走過歲月崢嶸
一句話 一份承諾
一首詩 萬般牽掛
映照出你憂國憂民的深情
不知道
那條古城的街道
是否留下你羈旅的深婉
不知道
那座青青的石橋
可曾刻下你進諫時的飽滿
即使廟堂之高
你的心從來都是黎民蒼生
縱然深陷泥潭
你的身影依舊是鐵骨錚錚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那是你對國家的諾言
而它
也會像你的名字一樣
刻在我們的心中
永遠……
古月評:本期張麗蘋老師依然用這種線條式的語句,短促的短句為讀者獻上這首名為《範仲淹》的詩。沒有太多的起伏和跳躍,雖然只是一些零散的記憶,寫出的都是範老爺子重要的人生節點。安安靜靜描述讓人踏實也讓人糾結,尤其是結構語言的構架。思考的最終意義是重新覆蓋到生活中去,毫無理由地我就想起點什麼,毫無理由的,為記憶中的一件細微的小事熱淚盈眶。有時候這種娓娓述說是大多數讀者能認可的好詩,也應該就是詩歌的語言。無論怎樣一定要寫出層次、寫出境界、寫出品味。
張雲英
歸來兮 範公
真的希望
時空另一端的你
能聽到我
聽到一座古城深情的呼喚
歸來兮
範公
一本厚厚的書
有多少人讀你
一座高聳的碑
有多少人望你
就像嶽陽樓氣象萬千
就像慶曆新政大刀闊斧
就像寒窗下那堅強的燈光
就像西北勁旅的英勇彪悍
就像認祖複姓的執著
這就是你
範仲淹
大筆寫出的名字
煜煜在漫漫千年
而你終究是離去了
留下:「真定名藩
生身在彼
未得一到
諒多勝賞」的遺憾
我要告訴你
你出生的熱土
自古美麗
你故土的父老
始終念你
撥開重霧
我們向一個巨人
一個赤子伸開雙臂
歸來兮
範公
古月評:張雲英老師用這首《歸來兮範公》完成本期同題,基本是用短語探尋、感慨、追問著生命、時間和命運,能使人多讀一遍都有新的感受,即使讀起來很古典,讓人感受很空濛的感覺。張老師把這種感受很現代地寫給了我們。她這種感嘆,渲染出人生的無常和無奈。但張老師堅信,無論生活本身給我們帶來什麼,詩歌帶給我們的依舊是美好和暖意。真正的寫作者總會很在意面對自己每一年每一天中,寫下的每一個文字變成值得留住的恆久的記憶。它的溫潤甚至在某一瞬間超過了陽光的暖意。
範公亭記
朱博華 王志敏
範公之謂,文正公也。公自稱,「吾本北人」,「真定名藩,生身在彼」,常生「自識別以來,卻未得一到」之嘆。真定者何?今之正定也。公之所述,於史有據,史家以為實,其後裔以為實,諸方皆以為實。公生身之地,可爭止論定矣。
茲事緣起,肇始於蘇州方健公。其所著《範仲淹評傳》,論及正定乃範公生身之地。邑人張公永慶獲悉,亦撰文呼應.丁亥春,轉知正定文促會。會內諸公皆為之振奮,議論侃侃,擘劃有為。弘文校座吳傳君公,高瞻遠寄,行尚文境,而有今茲迎歸之舉,築範公亭於弘文之園。一泓之上,亭宇端然,公儀肅然,飄萍生途終得魂安故裡,於尊公則懷憾補矣,於鄉人則願亦償矣,心亦安矣。
正定,乃聖賢過化之地。公生身在此,天人合一,物境諧焉,地靈人傑,道所如也。公之一生,如曜之赫赫,功德言三不朽矣。然為中樞者,乃魂。君不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皇皇然之立天地間乎!思憶之,往昔悠悠,浮世攘攘,肇開覺悟之境,寧有超乎其上者歟?後世之有「文魂」之頌,信矣。吾儕以公為楷模而師之,復奚疑哉!
觀乎塵世凡所立者,魂也。斯亭亦然。巍巍之矗,以為宗旨者,以追先人,以勵後人。
來源:河朔詩詞
原標題:《正定縣詩詞楹聯學會第五十八期同題詩詞:晚歸的正定人——範仲淹》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