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千年風雨的古剎 南安洪梅靈應寺內聽傳奇

2020-12-05 東南網泉州頻道

該寺始建於後唐年間,殿宇雄偉,氣韻生動;歷代不少高僧、文士來此流連忘返,留下大量詩文、對聯和墨寶;弘一大師曾在此住錫半載,為塔題寫碑文;武狀元黃培松亦與該寺結下不解之緣;寺內還長有演繹生命奇蹟的「倒拋竹」

靈應寺內聽傳奇

祖師殿仍保留唐代建築規制

核心提示

南安洪梅鎮內東北方巍然屹立一座大山,海拔660米,峰巒疊翠,林壑優美,因酷似一頂大帽子而被鄉民喚作「戴帽山」、「大帽山」,雅號「玳瑁山」。玳瑁山中,有一千年古寺擇幽而立,殿宇雄偉,亭榭櫛比,兼有飛泉於畔,其內還有不少文物古蹟和不朽傳說,這就是名聞遐邇的閩南古剎「靈應寺」。

武狀元黃培松所捐書有4個不同字體「靈」的牌匾。

歷經千年風雨的古剎

相傳後唐年間,南安玳瑁山下出了位神童李文愈,幼有孝行,曾牧牛山間,童真棄俗,後來坐化於玳瑁山間枷吊藤上。鄉人感其靈驗,修建靈應寺,將他真身塑造成佛祀奉。據潘英南編著的《靈應寺》一書介紹,靈應寺自後唐924年建寺以來,已歷千餘年,其間經歷無數次小修葺和大擴建。有史可考的大致有:924年,鄉紳柯長者(名字不詳)為李公祖師修巖建寺,命名為「紫帽巖」(亦有稱「玳瑁巖」),並祀奉祖師真身;明末清初遭遇兵燹[xiǎn],高僧如幻法師募化重建,並改「巖」為「寺」,即為「紫帽寺」。傳說此時寺院規模宏大,有「六落」;清道光年間,南安知縣梁韶清在此祈雨如願,遂贈匾「靈應」;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鄉紳黃位中、黃贊奎出面集資重建寺廳大殿等;民國時期,武狀元黃培松1919年偕鄉人擴建靈應寺寺院;上世紀20年代,住持定眉師四處募化,再度擴建寺院,現有寺觀建築大多是當時留下的;近十幾年來,寺內又逐步建成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觀音閣等。

天王殿前有大型的放生池

來到靈應寺前,可見華麗的牌坊式山門。拾階而上,第一重殿便是天王殿,雕龍展凰,飛簷翹首,極為氣派。其左右則為鐘鼓樓,前有放生池,水清如鏡,遊魚歷歷,倒真有幾分「共上高樓意若何,樓中玉漏瞰清波」之意。往深處走,石階緩緩送出始建於後唐的「祖師殿」。大殿為硬山式建築,面闊五開間,古意盎然。信步其中,只見殿內兩側牆上不僅有篆文、「團字」、隸書等,還有梵文。據說,歷代有不少高僧、文士來此流連忘返,留下大量詩文、對聯和墨寶。殿門之上有匾「真身法界」,正中門聯「天下大叢林似此亦當古剎,箇中佳山水由來始駐真人」則出自清代泉籍進士、刑部主事黃爾漚之手,其字潤而方俊,舒展自然,賞心悅目。祖師殿內原供有李文愈祖師的肉身佛像,可惜在動蕩年代遭到破壞。

巨大的觀音石像屹立在玳瑁山間

祖師殿後有大雄寶殿、觀音閣和觀音廣場。寺後還聳立著一株參天入雲的千年古杜杉,此樹亦為當地人稱為「神樹」。據靈應風景旅遊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黃日進介紹,這株樹就是當年祖師李文愈親手栽種的。有意思的是,在祖師殿後,我們還發現另外一棵杜杉,它的枝葉只長在樹幹的一側,另一邊則光滑無物,煞是奇特,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個「綠巨人」在向遠處招手。

靈應祖師的真身塔

弘一大師 為塔題寫碑文

靈應寺天王殿的右手側,設有靈應祖師「真身塔」以及「弘一大師紀念堂」。弘一大師曾於1940年10月至1941年4月間到靈應寺住錫,他此行目的正與這靈應祖師「真身塔」有關。據靈應風景旅遊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年靈應寺的住持是定眉法師,他在擴建靈應寺時,打算請一位高僧來為靈應祖師的真身塔撰寫碑文,而在泉州,最適合的人選莫過於德高望重的弘一大師了。於是,在定眉法師多次懇切的邀請下,弘一大師終於答允住進靈應寺,並親筆撰寫《唐神僧靈應祖師現化記》一文。在此期間,他還撰有《普勸出家人常應受八戒文》、《受八關齋戒》等律學著作。

如今,在「真身塔」上,弘一大師的文章可清楚看到被鐫刻於塔身。在「弘一大師紀念堂」中,還收藏了弘一大師的多副佳聯墨寶,其中「即今休去便休去,若欲了時無了時」等佳句,被勒於館中石柱上供人瞻仰。和善之語,妙善之理。透過這些詩句,弘一大師又將人帶入一個清涼的世界中。

祖師坐化處尚有枷吊藤

黃培松 棄文習武成狀元

靈應寺不僅存有弘一大師的遺蹟,也與諸多泉州名人有解不開的淵源。寺廳內橫梁之上掛有一匾「潤物洪深」,從落款上可以得知,正是清代泉州武狀元黃培松所立。另有一匾寫著「靈」字四種不同字體,其落款為「信士黃位中偕男黃培松叩謝」。據黃日進先生所述,相傳,黃培松少時習文,應泉州府試,屢次不中。就在父親黃位中的帶領下,來到靈應寺求籤。結果籤文稱「棄文習武,必成大器」,黃培松於是前往大羅溪拜黃紀堂為師,發奮習武。沒想到幾年後參加武闈,居然被欽點武狀元及第。在黃培松榮歸故裡後,黃位中親自帶著他來到靈應寺送上匾額,以示感激。

倒拋奇竹

「倒拋竹」演繹生命傳奇

靈應寺內還有一奇物——「倒拋竹」。據說,此物是李祖師親手種植的。當年李祖師坐化前,把那根放牛的竹鞭倒插在地上,竹鞭不久便長成一叢竹子。生命力頑強的竹子先莖後葉,破土騰空而起,且四季常青。現在看這竹子,腰彎如垂穗,似款款有度地在向過客行鞠躬禮。當地人都稱之為「倒拋竹」。明朝南安人、南雄府通判黃鼎象為此曾賦詩《靈應巖祖師竹》:「靈性原來物物有,況復耽經解脫久。生老病死苦根纏,枯竹生華根誰受。夾岸青青色空浮,植自道人牧牛手。道人牧牛歸純白,鞭笞不用盡回首。生意長存萬劫秋,優缽蘿花對悠悠。至今人指祖師竹,牧卻自家心上牛。」清光緒年間進士林騷亦有感而發:「此寺號靈應,後唐身化來。溪山兩亭峙,周宋一塵埃。夢逐寒鍾去,僧攜老衲來。君看竹倒拋,大造不能栽。」古人的超然寫意,有滌去心塵之美,更為這倒拋奇竹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所謂奇蹟,可以大到如金字塔般雄偉高聳,也可以小到如一根翠竹倒栽。靈應寺在我眼裡,也就不光是一座寺廟,更是一處孕育奇蹟的地方。

相關焦點

  • 南安靈應寺,弘一大師曾駐錫於此,清武狀元敬獻「霊靈霛蘦」匾額
    我上一次來靈應寺還是十幾年前,那時候是陪同家人一同前往,自己也正值風華正茂,如今再遊靈應寺,許多事情早已物是人非了,心中不免多了些感慨。1941年,著名的弘一法師住錫本寺,並留下大量墨寶,他還為靈應祖師的真身塔撰寫碑文,留有如「即今休去便休去,若欲了時無了時」等佳句。相傳清末武狀元黃培松就是在祖師指點之下,棄文習武,最後高中武狀元,當他衣錦還鄉時,來到靈應寺敬獻「霊靈霛蘦」匾額,意指再多靈字也書不盡祖師之靈也。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
    南安非遺民間文學項目共有9個,鄭成功傳說和部巖功德院傳說為泉州市級,歐陽詹的傳說、靈應祖師爺傳說、天心洞傳說、五臺樂山傳說、燈謎、天柱巖傳說、閩南俗語則為南安市級。20世紀30年代起,陸續有南安人搜集這些傳說故事整理成冊出版。  泉州市級:部巖功德院傳說  臺灣彰化縣埔鹽鄉西湖村茲清巖信女陳慧如夢見先人帶其至大陸一不知名山中古廟朝拜。經清水二祖師指示,古廟在南安,緣到就有。並陸續指示得知,該院為千年古剎,清水祖師曾在此出家,廟院百年前已損。部巖古音布巖、報巖,埔鹽鄉民之先祖二百年前自此地移居臺灣。
  • 永安南安商會換屆,洪梅黃書森連任會長
    12月6日,福建永安市南安商會第四屆一次會員大會暨第四屆理監事會就職典禮,在永安市燕江國際大酒店舉行。會議選舉產生新一屆理監事會領導班子,南安洪梅人黃書森連任會長,潘鋒華擔任秘書長,蘇永利擔任監事長。永安市領導範純文、陳偉,南安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吳躍達參加就職典禮。
  • 探訪千年古剎三平寺
    探訪千年古剎三平寺 □張金川 葉秋雲三平寺是閩南著名的千年古剎,地處福建省漳州市屬的平和縣文峰鎮境內。三平寺內香火鼎盛,前來進香的香客絡繹不絕。三平寺為三進三開間的古樸殿宇,主體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在蛇形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半殿)、大雄寶殿、祖殿、塔殿。
  • 南安洪梅鎮靈應寺祖師公生辰 吸引1萬多名遊客
    17日晚,洪梅鎮靈應寺燈火闌珊,煙霧瀰漫。這裡車水馬龍,人們手中都提著裝有香、花、燈、水果的紅色袋子。原來,當晚是靈應寺祖師公李文愈的生辰。  靈應寺始建於五代後唐年間,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農曆六月廿一是靈應寺祖師公生辰,當晚吸引了1萬多名遊客前來拜佛燒香。」靈應寺管委會辦公室主任黃日進說。  靈應寺雄偉壯觀,富有民俗風貌。
  • 靈應祖師:神童坐化 孝感千年
    他覺得事有蹊蹺,便當場許願:「神童李,你若能讓我的手鬆離鼻子,恢復自然,我就為你塑金身,造寺巖。」話音剛落,柯長者立刻恢復自如。此後柯長者一心誠敬,為文愈塑真身佛像、造寺巖,真身佛像就是李公祖師,寺巖當時叫「紫帽巖」。  文愈祖師很重孝道,因此靈應寺僧尼每年清明均參與祖師拜謁先祖陵墓的活動。
  • 探訪千年古剎三平寺 閩臺文化血脈相承的歷史見證
    三平寺是閩南著名的千年古剎,地處福建省漳州市屬的平和縣文峰鎮境內。三平寺內香火鼎盛,前來進香的香客絡繹不絕。三平寺為三進三開間的古樸殿宇,主體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在蛇形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半殿)、大雄寶殿、祖殿、塔殿。
  • 大美古剎遍地黃,昌平的千年雌雄銀杏美爆了!
    大美古剎遍地黃,昌平的千年雌雄銀杏美爆了!千年銀杏王。>咱們昌平古剎和平寺千年銀杏樹下,已是滿地金黃,比起那些熱門景點多了一份清幽,讓人忘卻世俗的煩惱
  • 閩南祖師公信仰聖地,千年古剎三平寺
    久仰三平寺盛名,知道那是閩南著名佛教古剎,與廈門南普陀、梵天寺齊名。那回在雲水謠遊玩至次日上午,偶然翻見某人所發三平寺微信照片,再查地圖,不過相隔80餘公裡,遂臨時起意,驅車前往一遊。三平寺在漳州市平和縣文峰鎮三平村,距平和縣城30公裡,始建於唐會昌五年,為晚唐高僧楊義中所建。
  • 去京西古剎戒臺寺看最美松樹 還有明清就聞名天下的「十大奇松」
    環境清幽的古剎,與其寺內的古樹千百年來相依相存,歷經滄桑。距離北京城區約35公裡的京西古剎戒臺寺,香火延續1400年,素以「戒壇、奇松、古洞」而著稱於世。戒臺寺古樹名木甚多,僅國家保護級古樹就達88棵,其中最著名的當數古松。
  • 南安這些項目擬被確定為省終身教育重點項目!
    南安這些項目擬被確定為省終身教育重點項目! 近日, 福建省終身教育促進委員會辦公室發布 《關於第三批省終身教育重點項目 評審結果的公示》, 南安
  • 千年帝都,花開牡丹城—洛陽
    一說到洛陽,相信不少人都曾經向往來到這座千年古都,在這座十三朝古都裡,領略一下華夏悠久歷史。有人曾用十六個就能概括洛陽的特點「華夏之源、絲路起點、千年古都、牡丹花城」。洛陽,這座世界性的歷史名城,見證了華夏文明的發展史,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他們的足跡。
  • 西安「老父親級」的古剎,幾隻孔雀成了「主人」,門票不要錢!
    西安「老父親級」的古剎,幾隻孔雀成了「主人」,門票不要錢!近年來,西安人氣火爆,憑藉著這裡的「大唐不夜城以及摔碗酒」等特色景點,成為一處網紅城市,成為許多遊客最嚮往的城市之一。今天小編給大家的是,這裡的一處「千年古剎」寺,這裡的遊客相對著名景點來說要稀少很多,宛如一處「私藏」在這裡的寺廟,這裡遊客寥寥無幾,反而是幾隻孔雀生活在這裡,悠哉快樂,有幾分「佔山為王」的意圖,酷似這座寺廟的「主人」一樣,與其他寺廟有著不一樣的豐富特色,具有極高的觀賞遊玩價值。你知道這裡是哪裡嗎?
  • 千年古寺的素齋、網紅御守……本地人每周都要來的超靈驗上天竺法...
    點擊播放 GIF 0.0M「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吳越時期被稱為「東南佛國」的杭州,寺廟林立。同為四大古剎,位於上天竺的法喜寺名氣沒有靈隱寺大,地理位置也沒有西湖邊的淨慈寺好,常常會被人錯過。但是如果提到法喜寺的周邊,以及寺裡五塊錢管飽的素齋,杭州人一定會想起它。矗立在天竺路深處的法喜講寺在千年前建造而成,是白衣觀音的起源地。經歷千年風雨而依舊香火鼎盛。
  • 西安古觀音寺有棵千年銀杏樹,傳說是李世民親植,獨樹成林太壯觀
    在西安要看銀杏樹,當然要去看長安區羅漢洞村終南山古觀音禪寺內的千年銀杏樹;古觀音禪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距今約有1400年歷史,為終南山千年古剎之一。傳說,這棵銀杏樹是當年唐太宗李世民親手栽種,已有1400年光景,因有遊客拍得太漂亮現在已經成網紅樹了。
  • 上海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古剎即將迎大修 遵循最小幹預原則
    從龍華塔上看龍華寺(攝影:夏馨)東方網記者包永婷5月11日報導:千年古剎龍華寺在上海家喻戶曉,成為上海人新春祈福之地的首選。龍華寺將動工修繕,而龍華塔也將啟動保養維護工程。龍華寺是上海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古剎,始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公元238-251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寺名來源於佛經上彌勒菩薩在龍華樹下成佛的典故。這裡也是老「滬上八景」唯一遺存的「龍華晚鐘」的發生地。所謂「三月十五春色好,遊蹤多集古禪關。浪堆載得鐘聲去,船過龍華十八灣」。改革開放以後,為傳承迎新文化,豐富市民文化生活,龍華寺啟動了「龍華撞鐘」活動。
  • 雲南建在峭壁上的古剎,僧人的食物靠馬馱上去,猴子比人還多
    雲南有一座古剎修建在懸崖峭壁上,遠看仿佛懸掛在峭壁上一般,令人驚嘆!這座古剎所在的位置,十分險要,需要攀巖扶壁才能登上,所以遊客很少。古剎裡僧人的食物與生活用品,都得靠馬馱上去。這座懸空在峭壁之上的古剎,就是位於雲南劍川縣的寶相寺,具體位置在石寶山景區內。寶相寺始建於明正統年間,乃鶴慶土知府高論所建。這座寺廟最初只是一個道觀,後來佛教興盛,漸漸演變成了一座佛道合流的寶剎。雲南寶相寺這座懸空寶剎,鑿崖而建,建築奇特,遠近聞名。難得的是,遊人不多,讓古剎保持了幽靜,猶如深山中一方淨土。
  • 千年的歷史積澱,使京都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千年的歷史積澱,使京都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日本第二組世界遺產系列郵票第三至六套小全張上,展現的都是古京都歷史遺址景觀,分別發行於2001年6、8、12月和次年2月。千年的歷史積澱,使京都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1994年,古京都歷史遺址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從這些小全張的背景和郵票上,可以看到賀茂別雷神社、賀茂御祖神社、東寺、清水寺、延曆寺、醍醐寺、仁和寺、平等院、宇治上神社、高山寺、西芳寺、天龍寺、金閣寺、銀閣寺、龍安寺、西本願寺、二條城等古京都遺存的宗教與城堡建築及其珍貴文物,極具日本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