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靈應寺,弘一大師曾駐錫於此,清武狀元敬獻「霊靈霛蘦」匾額

2020-12-05 騰訊網

自古以來,閩南地區的佛教就很興盛,宋代理學家朱熹就曾經感嘆當時的泉州府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相比較泉州的開元寺、廈門的南普陀,在閩南地區還有不少名氣不是那麼大,但歷史卻很悠久的古寺廟,這些古寺廟大部分都藏匿於群山之間。我上一次來靈應寺還是十幾年前,那時候是陪同家人一同前往,自己也正值風華正茂,如今再遊靈應寺,許多事情早已物是人非了,心中不免多了些感慨。

靈應寺又名靈應巖、紫帽巖,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洪梅鎮境內瑁山南麓半山腰,創建於唐末天祐年間(904年)。閩南有不少寺廟往往都配有一段動人的神話傳說,靈應寺也是如此。相傳後唐年間有個神童叫李文愈,幼時孝行,家貧有志,童真棄俗,坐化於巖後茄吊滕中,後人將他塑造成像,祀奉為靈應祖師。可能會有人疑惑,靈應祖師應該屬於道教的吧,其實非也,像這種情況的還有香火鼎盛的安溪清水巖的清水祖師,皆屬佛教中人。

如今在靈應寺還立有石碑《唐神僧靈應祖師現化記》石碑,上面記載寫到:李文愈祖師(俗稱靈應寺李公祖師)系「三真人六祖師」之一。師字文愈,誕生於唐代仁宅李家,幼有孝行,家貧有志,博超群倫,福而有德,常現神愛事跡昭聞,如渡溪飛笠、立石朝天、播竹茁地等,坐化於山中「茄藤」。鄉人就其肉身塑像,祀於紫帽巖中,尊為李公祖師。

因為與靈應寺闊別十幾載,如今故地重遊,發現這裡的建築規模比從前宏大許多,只是香客依舊談不上多。閩南地區大多數寺廟都有這樣的特點,無論是屬於道教還是佛教,一年之中往往就是「佛生日」或是春節的那幾天最為熱鬧,而平日裡則是成為當地人的遊玩休閒去處。無論是即將外出打拼還是從外地歸鄉的人,也總會到寺廟祈福或者還願,這種傳統習俗自古流傳。

正因靈應寺平日裡人並不多,所以這裡顯得格外幽靜,這與地處鬧區、遊客甚眾的開元寺、南普陀截然不同。此次靈應寺一遊,我與兩個同事作伴,三人從山門拾階而上,一路又是憶往事又是談古今,道路兩旁鬱鬱蔥蔥的樹木為我們遮陰,耳畔的鳥鳴之聲仿佛在與我們附和,迎面而來的是一陣陣的清風送爽,雖說我們三人的人生遭遇各自不同,但就在此時此刻,三人年輕時代的意氣風發好似又回來了。

靈應寺歷代出了不少高僧,更有許多文人墨客在這裡留下了大量詩文、對聯和墨寶。1941年,著名的弘一法師住錫本寺,並留下大量墨寶,他還為靈應祖師的真身塔撰寫碑文,留有如「即今休去便休去,若欲了時無了時」等佳句。相傳清末武狀元黃培松就是在祖師指點之下,棄文習武,最後高中武狀元,當他衣錦還鄉時,來到靈應寺敬獻「霊靈霛蘦」匾額,意指再多靈字也書不盡祖師之靈也。祖師殿的殿門之上的「真身法界」匾額和正中門聯「天下大叢林似此亦當古剎,箇中佳山水由來始駐真人」則出自清代泉籍進士、刑部主事黃爾漚之手。

千年倒拋竹與千年古杜杉可謂是寺內的兩大奇觀,相傳它們是靈應祖師當年親手種植。倒拋竹和我們平日裡常見到的節節高竹子不大一樣,它的竹根盤石而生,竹子並非筆直向上生長,而是彎腰散發開來,長長的枝芽兒就好像柳枝一樣隨風飄擺。清光緒年間進士林騷對此竹有感而發,曾詩云:「此寺號靈應,後唐身化來。溪山兩亭峙,周宋一塵埃。夢逐寒鍾去,僧攜老衲來。君看竹倒拋,大造不能栽。」

寺後的古杜杉,被當地人稱為「神樹」、「風水樹」,它經歷了千年風和雨,至今仍是枝繁葉茂、參天入雲。此樹高約48米,樹圍4.65米,冠蓋30.8平方米,遠遠望去好似一把擎天大傘,樹幹需三人才能之環抱。抬頭仰望著千年古樹,想想人生不過百年,而樹能常青人卻難再少年,瞬間覺得人活著更應該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

寺廟與人有共同之處,人的一生總會跌宕起伏,寺廟也會經歷盛衰興廢。感恩我能幸福地生活在這太平盛世裡,靈應寺如今也得到更好的保護與擴建。大雄寶殿、觀音閣和觀音廣場便是這幾十年陸續興建完成,現在這裡是人們禮佛參悟、尋求內心平靜的好去處,更是登高望遠、踏青賞秋的絕佳選擇。於我而言,閩南的寺廟亦是藝術的殿堂,它的建築風格有別於北方,石雕、木雕、磚雕、瓷雕等多種古法技術在這裡得到很好的傳承。

在靈應寺的觀音廣場裡坐落著一尊高達25.7米的觀音雕像,手持楊枝淨瓶,立於蓮花寶座之上,面容慈祥、寶相莊嚴,似乎在保佑著這一方水土。而站在觀音廣場上,可以遠眺整個洪梅鎮。

此次遊靈應寺,如同來到一個清涼世界。有位朋友問我:「你去寺裡,是求保佑吧!」我笑笑說:「真沒有,就是想把生活在的煩惱瑣事且先拋在一邊,好好安逸一番。」過後我在想,如果真的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有所期盼,那便是希望歲月靜好依舊,時光溫暖如新。

相關焦點

  • 歷經千年風雨的古剎 南安洪梅靈應寺內聽傳奇
    該寺始建於後唐年間,殿宇雄偉,氣韻生動;歷代不少高僧、文士來此流連忘返,留下大量詩文、對聯和墨寶;弘一大師曾在此住錫半載,為塔題寫碑文;武狀元黃培松亦與該寺結下不解之緣;寺內還長有演繹生命奇蹟的「倒拋竹」靈應寺內聽傳奇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
    南安非遺民間文學項目共有9個,鄭成功傳說和部巖功德院傳說為泉州市級,歐陽詹的傳說、靈應祖師爺傳說、天心洞傳說、五臺樂山傳說、燈謎、天柱巖傳說、閩南俗語則為南安市級。20世紀30年代起,陸續有南安人搜集這些傳說故事整理成冊出版。  泉州市級:部巖功德院傳說  臺灣彰化縣埔鹽鄉西湖村茲清巖信女陳慧如夢見先人帶其至大陸一不知名山中古廟朝拜。經清水二祖師指示,古廟在南安,緣到就有。並陸續指示得知,該院為千年古剎,清水祖師曾在此出家,廟院百年前已損。部巖古音布巖、報巖,埔鹽鄉民之先祖二百年前自此地移居臺灣。
  • 靈應祖師:神童坐化 孝感千年
    他覺得事有蹊蹺,便當場許願:「神童李,你若能讓我的手鬆離鼻子,恢復自然,我就為你塑金身,造寺巖。」話音剛落,柯長者立刻恢復自如。此後柯長者一心誠敬,為文愈塑真身佛像、造寺巖,真身佛像就是李公祖師,寺巖當時叫「紫帽巖」。  文愈祖師很重孝道,因此靈應寺僧尼每年清明均參與祖師拜謁先祖陵墓的活動。
  • 《弘一大師法書集》:「悲欣交集」寫於樣稿背面
    [摘要]近日,由上海書畫出版社新出版的《弘一大師法書集》分為兩卷,一卷為作品卷,一卷為手稿信札卷,共收集作品近500件,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弘一大師的書法作品集。弘一大師原名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1942年,弘一大師溘然長逝,今年是他圓寂七十五周年。
  • 南安洪梅鎮靈應寺祖師公生辰 吸引1萬多名遊客
    17日晚,洪梅鎮靈應寺燈火闌珊,煙霧瀰漫。這裡車水馬龍,人們手中都提著裝有香、花、燈、水果的紅色袋子。原來,當晚是靈應寺祖師公李文愈的生辰。  靈應寺始建於五代後唐年間,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農曆六月廿一是靈應寺祖師公生辰,當晚吸引了1萬多名遊客前來拜佛燒香。」靈應寺管委會辦公室主任黃日進說。  靈應寺雄偉壯觀,富有民俗風貌。
  • 弘一大師:臨終絕筆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什麼意思?
    很多人解不開的「結」,弘一大師做到了,在家庭、事業的鼎盛時期,毅然放棄了身外之物,以一種坦蕩的胸懷,宏大的「愛」心投入到佛法的普及之中。弘一大師和弟子而佛法所說的成功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一方面是於自身成就高尚人格,斷除煩惱,圓滿悲智;另一方面還能引領眾生改善生命。這才是更究竟、更有意義、更為長久的成功。在這方面弘一大師無疑都做到了。
  • 佛教紀念日:農曆九月二十 弘一大師誕辰紀念日
    弘一法師(圖片來源:資料圖) 2012年11月3日,農曆九月二十,為弘一大師誕辰紀念日。弘一大師,生於1880,圓寂於1942年,為民國中興南山律學之名僧。浙江平湖人,俗姓李,名廣侯,號叔同。未久即於杭州靈隱寺受具足戒,法名演音,號弘一。嘗慨嘆僧界之所以往往為世所詬病者,以不守戒律之故,乃發願畢生精研戒法。初學有部之律,後則專弘南山律宗。操行至苦,恆跣足芒鞋,孑然一擔,雲遊各處,講經弘法,以在閩南時為最久。民國十六年,去函杭州主政諸君,止息「滅佛」之議。民國二十五年,閉關於鼓浪嶼日光巖,並向海外請藏經萬餘卷。其後,復閉關於永春普濟寺、泉州福林寺。
  • 弘一大師:人的福氣是有限度的 用完了就得受苦
    核心提示: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在家時是民國時期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悼念弘一法師
    他傳奇般的一生充滿詩意和神秘感,今天的人們,觀照昔日弘一大師的塵緣萍蹤,想必會多一份對人生的感悟和啟示!二十文章驚海內李叔同於1880年陰曆9月20日生於天津,祖籍浙江平湖。他父親為李鴻章同年進士,曾官吏部主事。致仕後經營鹽業,興辦銀行,為津門富豪。李叔同是五姨太所生,當時他父親已68歲,雖然李叔同五歲即遭父喪,他少年時的生活仍然是極為優裕的。
  • 讀弘一法師的二則印論
    泉州開元寺內弘一法師紀念館,陳列著弘一大師生前所用的二種筆,一為書寫之毛筆,一為治印之鐵筆。每次瞻仰法師紀念館,我常在陳列著毛筆與鐵筆的櫃前,凝視遐想,徘徊久之。
  • 成慶:弘一在這個時代似乎是一個很悖論的形象
    所以我隱隱覺得弘一大師的前半生和後半生一定存在某種聯繫,所以我覺得不能夠過度地突出哪一部分來去談他的人生。對我來說,弘一大師的形象其實就是如何不斷地去認知自我、認知自己生命意義的一個探索者。」弘一大師肖文:2018年是弘一大師出家百年的紀念年份,舉辦過許多的紀念活動,今年(2019年)則是五四運動百年,而弘一大師從代際來看,其實也是五四一代人,今天(編者註:採訪當日)恰好就是「五四」紀念日,所以在今天來採訪弘一大師的主題也似乎別具內涵。
  • 寺、院、剎、道場……佛教建築的稱呼竟有這麼多
    寺"原為我國古代官方接待四方賓客的官署,如鴻臚寺、太常寺等。東漢永平年間(58—75年),西域僧人迦葉摩騰與竺法蘭來到中原,初時便是招待他們住在鴻臚寺,後來漢明帝敕旨興建白馬寺,明令該寺為迦葉摩騰與竺法蘭的安居處所,後代僧尼的住所因此通稱為"寺"。
  • 脫盡人間煙火氣:讀弘一法師的二則印論
    文/陳懷曄泉州開元寺內弘一法師紀念館,陳列著弘一大師生前所用的二種筆,一為書寫之毛筆,一為治印之鐵筆。每次瞻仰法師紀念館,我常在陳列著毛筆與鐵筆的櫃前,凝視遐想,徘徊久之。大師出家之後,專意修律,持行精嚴,清淨如明珠,獨於書印之道猶眷眷不能離也。大師少小即學書、學印。
  • 建議山東博物館換匾額:「郭沫若題字潦草」怕「惡搞」,有點牽強
    據觀察者網引用閃電新聞報導,孟某某在提議更換山東博物館匾額時,附有郭沫若當年為山東博物館題寫的一幅字。該幅字上的內容為,「縱有寒流天外來,不教冰雪結奇胎。東風吹遍人間後,紫萬紅千次第開」。然後在落款處題有「山東博物館」五個字。對於匾額,應該有這麼幾種情況,一種是受邀專為其題寫,一種是不便公開題寫,採用了婉轉題寫的方式。
  • 這6位大師影響深遠
    星雲大師:現92歲星雲大師生於1927年,至今仍健在,是當代知名度和影響力極為卓著的高僧。星雲是禪宗重要門派臨濟宗的第48代傳人,早在半個世紀前,大師在臺灣創建佛光山,並出任第1-2任住持。星雲大師主張人間佛教,佛教不應遠離大眾,而應該利眾生,讓人的心靈安寧,讓世界和平。
  • 烈士紀念日我市舉行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
    當天上午,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羅永紅、市政協主席馬玉芳等在家市領導和各界代表一起,在固原革命烈士紀念碑前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深切緬懷革命先烈。革命烈士紀念碑莊嚴肅穆,參加儀式的全體人員手持黃菊花,整齊列隊。
  • 我省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向烈士敬獻花籃-2020-石家莊市人民政府
    上午,我省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向烈士敬獻花籃。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省委副書記、省長許勤,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陸軍司令員範承才、政委周皖柱,省政協主席葉冬松等出席。蒼松翠柏掩映下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紅旗飄揚、莊嚴肅穆。巍峨聳立的紀念碑上,「為國犧牲永垂不朽」8個大字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