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閩南地區的佛教就很興盛,宋代理學家朱熹就曾經感嘆當時的泉州府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相比較泉州的開元寺、廈門的南普陀,在閩南地區還有不少名氣不是那麼大,但歷史卻很悠久的古寺廟,這些古寺廟大部分都藏匿於群山之間。我上一次來靈應寺還是十幾年前,那時候是陪同家人一同前往,自己也正值風華正茂,如今再遊靈應寺,許多事情早已物是人非了,心中不免多了些感慨。
靈應寺又名靈應巖、紫帽巖,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洪梅鎮境內瑁山南麓半山腰,創建於唐末天祐年間(904年)。閩南有不少寺廟往往都配有一段動人的神話傳說,靈應寺也是如此。相傳後唐年間有個神童叫李文愈,幼時孝行,家貧有志,童真棄俗,坐化於巖後茄吊滕中,後人將他塑造成像,祀奉為靈應祖師。可能會有人疑惑,靈應祖師應該屬於道教的吧,其實非也,像這種情況的還有香火鼎盛的安溪清水巖的清水祖師,皆屬佛教中人。
如今在靈應寺還立有石碑《唐神僧靈應祖師現化記》石碑,上面記載寫到:李文愈祖師(俗稱靈應寺李公祖師)系「三真人六祖師」之一。師字文愈,誕生於唐代仁宅李家,幼有孝行,家貧有志,博超群倫,福而有德,常現神愛事跡昭聞,如渡溪飛笠、立石朝天、播竹茁地等,坐化於山中「茄藤」。鄉人就其肉身塑像,祀於紫帽巖中,尊為李公祖師。
因為與靈應寺闊別十幾載,如今故地重遊,發現這裡的建築規模比從前宏大許多,只是香客依舊談不上多。閩南地區大多數寺廟都有這樣的特點,無論是屬於道教還是佛教,一年之中往往就是「佛生日」或是春節的那幾天最為熱鬧,而平日裡則是成為當地人的遊玩休閒去處。無論是即將外出打拼還是從外地歸鄉的人,也總會到寺廟祈福或者還願,這種傳統習俗自古流傳。
正因靈應寺平日裡人並不多,所以這裡顯得格外幽靜,這與地處鬧區、遊客甚眾的開元寺、南普陀截然不同。此次靈應寺一遊,我與兩個同事作伴,三人從山門拾階而上,一路又是憶往事又是談古今,道路兩旁鬱鬱蔥蔥的樹木為我們遮陰,耳畔的鳥鳴之聲仿佛在與我們附和,迎面而來的是一陣陣的清風送爽,雖說我們三人的人生遭遇各自不同,但就在此時此刻,三人年輕時代的意氣風發好似又回來了。
靈應寺歷代出了不少高僧,更有許多文人墨客在這裡留下了大量詩文、對聯和墨寶。1941年,著名的弘一法師住錫本寺,並留下大量墨寶,他還為靈應祖師的真身塔撰寫碑文,留有如「即今休去便休去,若欲了時無了時」等佳句。相傳清末武狀元黃培松就是在祖師指點之下,棄文習武,最後高中武狀元,當他衣錦還鄉時,來到靈應寺敬獻「霊靈霛蘦」匾額,意指再多靈字也書不盡祖師之靈也。祖師殿的殿門之上的「真身法界」匾額和正中門聯「天下大叢林似此亦當古剎,箇中佳山水由來始駐真人」則出自清代泉籍進士、刑部主事黃爾漚之手。
千年倒拋竹與千年古杜杉可謂是寺內的兩大奇觀,相傳它們是靈應祖師當年親手種植。倒拋竹和我們平日裡常見到的節節高竹子不大一樣,它的竹根盤石而生,竹子並非筆直向上生長,而是彎腰散發開來,長長的枝芽兒就好像柳枝一樣隨風飄擺。清光緒年間進士林騷對此竹有感而發,曾詩云:「此寺號靈應,後唐身化來。溪山兩亭峙,周宋一塵埃。夢逐寒鍾去,僧攜老衲來。君看竹倒拋,大造不能栽。」
寺後的古杜杉,被當地人稱為「神樹」、「風水樹」,它經歷了千年風和雨,至今仍是枝繁葉茂、參天入雲。此樹高約48米,樹圍4.65米,冠蓋30.8平方米,遠遠望去好似一把擎天大傘,樹幹需三人才能之環抱。抬頭仰望著千年古樹,想想人生不過百年,而樹能常青人卻難再少年,瞬間覺得人活著更應該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
寺廟與人有共同之處,人的一生總會跌宕起伏,寺廟也會經歷盛衰興廢。感恩我能幸福地生活在這太平盛世裡,靈應寺如今也得到更好的保護與擴建。大雄寶殿、觀音閣和觀音廣場便是這幾十年陸續興建完成,現在這裡是人們禮佛參悟、尋求內心平靜的好去處,更是登高望遠、踏青賞秋的絕佳選擇。於我而言,閩南的寺廟亦是藝術的殿堂,它的建築風格有別於北方,石雕、木雕、磚雕、瓷雕等多種古法技術在這裡得到很好的傳承。
在靈應寺的觀音廣場裡坐落著一尊高達25.7米的觀音雕像,手持楊枝淨瓶,立於蓮花寶座之上,面容慈祥、寶相莊嚴,似乎在保佑著這一方水土。而站在觀音廣場上,可以遠眺整個洪梅鎮。
此次遊靈應寺,如同來到一個清涼世界。有位朋友問我:「你去寺裡,是求保佑吧!」我笑笑說:「真沒有,就是想把生活在的煩惱瑣事且先拋在一邊,好好安逸一番。」過後我在想,如果真的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有所期盼,那便是希望歲月靜好依舊,時光溫暖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