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人的福氣是有限度的 用完了就得受苦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核心提示: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在家時是民國時期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從日本留學歸國後,先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大師。弘一大師對佛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律宗的研究與弘揚上。大師出家後為振興律學,不畏艱難,深入律藏,著書說法,實踐躬行,著作《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記》及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等,合為近現代佛教律學研究巨著。鳳凰佛教《般若講堂》欄目今日刊登法師開示如下:

十分福氣享三分(圖片來源:資料圖)

「惜」是愛惜,「福」是福氣。就是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諸位要曉得: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啊!

我記得從前小孩子的時候,我父親請人寫了一副大對聯,是清朝劉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掛在大廳的抱柱上,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我的哥哥時常教我念這句子,我念熟了,以後凡是臨到穿衣或是飲食的當兒,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掉;而且我母親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當時時小心,不可損壞或汙染。這因為母親和哥哥怕我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這樣叮囑著。

諸位可曉得,我五歲的時候,父親就不在世了!七歲我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一點不知愛惜,我母親看到,就正顏厲色的說:「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的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哩!」母親這話,也是惜福的意思啊!

我因為有這樣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腦裡,後來年紀大了,也沒一時不愛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後,一直到現在,也還保守著這樣的習慣。諸位請看我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1920年在杭州時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我的。又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間裡來看看,我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傘,也是1911年買的。

這些東西,即使有破爛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了。簡直可盡我形壽受用著哩!不過,我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的東西,卻須五六年一換,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候或是初出家時候制的。

從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別的珍貴之物,但我大半都轉送別人。因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東西是沒有膽量受用的。又如吃東西,只生病時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從不敢隨便亂買好的東西吃。

惜福並不是我一個人的主張,就是淨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師也是這樣,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補品,他自己總不願意吃,轉送到觀宗寺去供養諦閒法師。別人問他:「法師!你為什麼不吃好的補品?」他說:「我福氣很薄,不堪消受。」

他老人家——印光法師,性情剛直,平常對人只問理之當不當,情面是不顧的。前幾年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嶼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和他一道吃飯,這位居士先吃好,老法師見他碗裡剩落了一兩粒米飯;於是就很不客氣地大聲呵斥道:「你有多大福氣,可以這樣隨便糟蹋飯粒!你得把它吃光!」

諸位!以上所說的話,句句都要牢記!要曉得: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諸位或者能發大心,願以我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相關焦點

  • 《弘一大師法書集》:「悲欣交集」寫於樣稿背面
    弘一大師原名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1942年,弘一大師溘然長逝,今年是他圓寂七十五周年。
  • 佛教紀念日:農曆九月二十 弘一大師誕辰紀念日
    弘一法師(圖片來源:資料圖) 2012年11月3日,農曆九月二十,為弘一大師誕辰紀念日。弘一大師,生於1880,圓寂於1942年,為民國中興南山律學之名僧。浙江平湖人,俗姓李,名廣侯,號叔同。性情倜儻恬醇,於詩文詞賦之外,尤好書畫,工篆刻,書法頗得漢魏六朝之秘。二十六歲,東渡日本,入上野美術專門學校,並研究音樂,創組春柳劇社,為我國新劇運動之先驅。回國後,任教於天津工業專門學堂。後赴上海主持太平洋報筆政,藉書畫文字以宣傳革命。旋應浙江第一師範學校之聘,主持圖畫、音樂等科系七載,介紹西洋戲劇、音樂、繪畫,開風氣之先。
  • 弘一大師:臨終絕筆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什麼意思?
    很多人解不開的「結」,弘一大師做到了,在家庭、事業的鼎盛時期,毅然放棄了身外之物,以一種坦蕩的胸懷,宏大的「愛」心投入到佛法的普及之中。弘一大師和弟子而佛法所說的成功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一方面是於自身成就高尚人格,斷除煩惱,圓滿悲智;另一方面還能引領眾生改善生命。
  • 成慶:弘一在這個時代似乎是一個很悖論的形象
    我一直對這個看法有一點疑問,因為我覺得對人生的理解不能夠割裂來看。所以我隱隱覺得弘一大師的前半生和後半生一定存在某種聯繫,所以我覺得不能夠過度地突出哪一部分來去談他的人生。對我來說,弘一大師的形象其實就是如何不斷地去認知自我、認知自己生命意義的一個探索者。」
  • 讀弘一法師的二則印論
    三是1932年歲暮,大師居廈門萬壽巖時,又刻了「看松月到衣」的閒章一枚贈了智上人,這或許是大師最後的印作,此印氣象古穆,雍容自然,尚有鈐拓傳世。(按:印文「看松月到衣」,釋曇昕誤釋「月」為「日」,後來文章,多相引用,一字之差,意境頓失,蓋未審原印拓故也。)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悼念弘一法師
    有道是《文選》爛,秀才半,李叔同7歲時便能熟讀《文選》,且寫得一手像樣的書法,被稱為「神童」。由於家庭的變故,李叔同14歲陪生母南遷上海。晚清的上海,也是西洋文明和東方文化碰撞的邊緣。既有傳統文化的底子,又有「歐風東漸」的浸染。李叔同在上海入南洋公學從蔡元培先生受業,與邵力子、黃炎培、謝無量等人同學。這是當時上海最先進的學校。
  • 大師如是【一】
    弘一大師一生修持律宗,故而他自己最重視一個修持,即【法度】【DharmaStandard】。今人活生生「生出許多事端」與【煩惱】【Annoyance】,究其根由乃是一個人自己做事缺乏應該遵守和把握的【法度】【DharmaStandard】。所謂「凡事不可過」,這個【過】【Excess】字也在提示我們要有個限度和不可以越過的【點】【Point】。
  • 脫盡人間煙火氣:讀弘一法師的二則印論
    三是1932年歲暮,大師居廈門萬壽巖時,又刻了「看松月到衣」的閒章一枚贈了智上人,這或許是大師最後的印作,此印氣象古穆,雍容自然,尚有鈐拓傳世。(按:印文「看松月到衣」,釋曇昕誤釋「月」為「日」,後來文章,多相引用,一字之差,意境頓失,蓋未審原印拓故也。)上面對大師的篆刻活動作了簡略的介紹,接著回到正題上來。
  • 且看星雲大師如何定義財富
    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貧窮?我們又如何來認定什麼是貧窮、什麼是富有呢?有的人高樓大廈,汽車冷氣,錦衣玉食,福祿雙全;有的人一生勞碌奔波,工作所得極為菲薄,僅能供給一家數口勉強溫飽而已。其原因何在?一言以蔽之,都是由於個人宿世善惡業所招感的果報。
  • 豐子愷評價老師弘一法師的三個層次,對號入座,你在幾層?
    弘一法師在出家前應該說是個「翩翩佳公子」,他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繹而馳名於世。他為人風流倜儻,搞藝術風生水起,做話劇是演員水準,油畫方面是個美術家,彈鋼琴更是音樂家水平,做老師為人師表、受人愛戴,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全才怎麼突然想去出家了呢?
  • 近100年來,中國有哪些得道高僧?這6位大師影響深遠
    1840年生,1959年圓寂,世壽120歲(學者胡適對此有爭議)。「歷經四朝五帝」,五帝是指:清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是指:大清、太平天國、民國和新中國。虛雲苦行長達百餘年,歷坐15個道場,重興6大祖庭,以一身而系五宗法脈(指禪宗5大支派),信徒達數百萬之眾。培養了大量佛教頂級人才,門下著名弟子包括:本煥、宣化、海燈法師、佛源等,其弟子一誠、傳印先後擔任中國佛教界最高領袖。
  • 佛說:這5種人,命苦福薄,沒有福氣,看看有你嗎?
    如《三世因果經》裡講的:今生短命為何因,前世宰殺眾生命;今生多病為何因,前世殺生害命人。萬般自作還自受,地獄受苦怨何人。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但是也不要害怕,有一種消災叫做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若人真心悔過、改過遷善、行善積德,命運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善業而發生扭轉的。
  • 人若大氣,必有福氣
    切莫一見好事就喜形於色,興奮得不得了,一遇壞事就愁眉苦臉,霜打茄子一樣,焉頭耷腦。 蘇軾以他獨特的超脫,擺脫了命運的捉弄。 從一個銳利傲慢的少年,成長為一代文豪大師。 被貶黃州,遠離廟堂,仕途幾乎斷送,他救助棄嬰、改變民俗。
  • 申猴人:12月31號將有「聲淚俱下」的大事件,大師算的準得不行!
    屬猴人凡事細心,實則真實,有著謹慎小心的官吏作風,很受兄弟們的信任。與此同時,因你待人謙恭有禮,辦事細心真誠,在眾人世有良好口碑。因此在職業生涯中經常能得到他們的提升、扶持。就職業、人生而言,都有好結果。隨著年齡的增長,屬猴人在厚積薄發的基礎上越積越多。
  • 這5種行為,在悄悄「損耗你的福氣」,要儘快停止
    這句話告訴我們,禍患和福氣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一切皆有因果,都是人自己召喚來的。如果不懂得珍惜,一個人的福氣也會因一些不當行為而逐漸損耗。安哥認為,以下這五種行為,會悄悄損耗你的福氣,一定要儘快停止。第一種行為:胡亂發脾氣胡亂發脾氣是最損耗福氣的一種行為。
  • 佛教:為什麼那麼多佛弟子讚嘆印光大師?他有多偉大呢?
    本月主學的書籍是《靈巖遺旨》,我演講的主題是《 「不尋常的人」走不尋常的路 》。我們經常會從師父的講法中,聽到師父對印光大師的讚嘆。而且師父每次一講到印光大師,眼神裡都是滿滿的崇拜,透著一種敬仰的光芒,特別精神,臉上也非常喜悅。就像《大經》中形容佛「諸根悅豫,影暢表裡」。本人之前對印光大師不了解。
  • 無論誰受苦,都是我的一部分在受苦
    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衝刷, 歐洲就會失去一角, 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一座莊園, 無論是你的還是你朋友的。
  • 少年天才的遁入空門——雲海大師寧鉑
    弘一法師出家前是名叫李叔同的藝術大家,但弘一法師之名決不亞於李叔同。寧鉑從少年神童、名校大學生、學者到如今的精通巴利文,恪守南傳佛教清規,日中一食的人天師表,法門龍象,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功呢?寧鉑落腳西園寺期間,他就儒家的人生價值取向與佛家人生的價值取向有何不同曾作答訪客,大意說:佛家的人生,一般是人受到挫折後的選擇,當然,釋迦佛祖是個例外。
  • 吸引力法則:真正的福氣來源內心的富足,內心越滿足的人福氣越多
    如果我們內心相信自己是一個有福氣的人,那麼我們終究會在生命的饋贈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福氣。 真正的福氣來自生命的能量,如果你了解了心理學上的吸引力法則,你或許就會明白,福氣來自我們自身的給予和創造。
  • 星雲大師的告誡:真正有大福報的人,往往懂得守弱勝強
    星雲大師告訴我們:「凡事不必力爭,彰顯自己的強勢,外在的表現,不如內在的修行,適當的守弱,是包容,是謙讓,是化解萬物的根基。」在生活中,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運勢好的人通常是那些懂得「弱」的人,此「弱」非彼「弱」,並不是喪失底線的示好,而是懂得凡事退一步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