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貧居富呢?且看星雲大師如何定義財富

2020-12-03 媒體人劉映

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貧窮?我們又如何來認定什麼是貧窮、什麼是富有呢?有的人高樓大廈,汽車冷氣,錦衣玉食,福祿雙全;有的人一生勞碌奔波,工作所得極為菲薄,僅能供給一家數口勉強溫飽而已。其原因何在?一言以蔽之,都是由於個人宿世善惡業所招感的果報。

就貧富而論,有錢的人雖然衣食無缺,華蓋重裘,但有時候為了人事的困擾,同樣日夜不得安寧;沒有錢的人,儘管每日難過,依然每日過,無錢一樣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謂的「人窮志不窮」。這也就是說,人生的幸福快樂,貧與富並不構成絕對的條件。佛教對於貧富的看法,認為貧與富對人格的尊嚴原沒有什麼差距。譬如用水洗滌汙穢的東西,洗滌之後,與洗滌之前,其實就沒有區別,這意思是說,人生數十寒暑,如夢幻泡影,貧富苦樂只在於自己內心的體認罷了。所以,有人粗茶淡飯不改其樂;有人富甲一方,仍然憂愁煩惱。深一層地說,如果心裡擁有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即使身無立錐之地,卻可感受到最大的富足!

佛陀的生活就可以作為最確切的證明。佛陀他春夏秋冬皆著一襲糞掃衣,也覺悠哉遊哉,披上名貴的金縷衣,也絲毫不感到驕傲。既可粗茶淡飯,也可以美味佳餚;可以樹下露宿,也可以安住於瓊樓玉宇;可以自己獨處山林,也可與四眾弟子共住。 可見佛陀對富貴貧賤、窮通得失、興衰成敗、美醜善惡並不繫念於心,也不追逐世間的塵欲,只是隨緣適應環境!這就是佛陀最大的富有。

且不說佛陀,就是近代的弘一大師,也認為世間上沒有一樣東西使他覺得不好。破舊的手巾也好,鹹苦的蔬菜也好,跑一整天的路也好,住在小茅屋也好,世界上什麼都有味,什麼對他都了不得。他少欲知足,別人認為他如此貧窮,簡直是在受苦,但他卻覺得一切都很好。有一次,夏丏尊看到弘一大師那種吃蘿蔔鹹菜的愉快情景,頗有所悟,夏先生說:「蘿蔔鹹菜的真滋味,大概要像弘一大師這樣的人,才能如實地品嘗到。」

我現在舉一事來證明:一個有錢人住的是高樓大廈,擁有種種最現代化的高級設備,生活真是富裕豪華。他家鄰近有一間破舊小房子,住著一對貧窮夫婦,這對夫婦雖然生活並不富裕,但是夫唱婦隨,生活相當愉快。可是住在樓上的有錢人家,總是要為公司的交際應酬感到困擾,為聲勢名利的維護感到不樂,心裡就覺得納悶?「我這麼有錢,為什麼那麼煩惱,隔鄰住破房子的人家,不是歌唱,就是談笑,為什麼他們那樣快樂?」

有人就告訴他:「你要賣苦惱嗎?只須拿出二十萬元送給他們,他們馬上就會苦惱。」

二十萬元,在有錢的人看來,實在算不了什麼,好!就慷慨送給貧窮的夫妻。貧窮的夫婦憑空得到二十萬元,最初喜歡得不得了。但是到了晚上卻煩惱錢要放到哪裡呢?抽屜吧,不保險!床底下嘛,也不太安全!枕頭下面——左思右想,一夜睡不著覺。過了幾天,他們又為了二十萬元該如何利用而吵嘴,夫妻幾乎因此而破壞了多年的感情,後來一反省,才徹悟錢使他們苦惱,終於又把錢還給原來的主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名利有時也會為人增加煩惱和危險。從前,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佛陀的弟子大迦葉,在墳墓間修行也覺得泰然自得;我國古代詩人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等,這些前例都說明貧富不能以有沒有錢來衡量。人可以窮,但是內心不能窮。心裡的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重要的是你肯不肯去開採它?你如果肯開採心裡的能源,你才是真正的富有。

相關焦點

  • 泰山電視臺專訪星雲大師
    但是在與星雲大師的交流中,我們也體會到一種主張,那就是佛理就在身邊。星雲大師日認為,佛應該是可以幫助人們生活的,脫離了這個基本的範疇,它就會黯然失色。    「我個人是推動人間佛教的,佛教不一定要在山林裡面,它應該走向社會,佛教也不一定要藏在寺廟裡面,它應該普及到各個家庭,佛教也不一定要成為出家人才能學習佛法。佛法是寶貴的財富,不應該出家人獨有,我所做的就是讓所有的人都能享有。」
  • 為何「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因為馬太效應在作祟
    圖片來自網絡二、強大的馬太效應知乎大V葉修在他的著作《深度思維》中提到:馬太效應往往比其他規律更加強大,當它和其他規律起衝突的時候,往往能夠覆蓋、推翻其他規律,這就是它的厲害之處。……基於這些理由,「大師」們推斷,大城市的人口會越來越少,房價也會隨之暴跌。於是有些人相信了「大師」們的推斷,賣掉北京、深圳等地的房子,搬去了小城市。但結果是北上廣等大城市的房價不但沒跌,反而暴漲。為什麼「大師」們的推測看起來很有道理,結果卻完全不同呢?因為那些理由的力量加起來,都敵不過馬太效應的力量。馬太效應的特點就是「錦上添花」,「扶旺不扶衰」。
  • 星雲大師:人在紅塵,心在山林
    在星雲大師看來,佛教也要與時俱進,也要進行變革。他說:「『人間佛教』就是家庭裡父慈子孝,社會上人我和諧,國際間平等和平,人人本著佛法的慈悲智慧,彼此尊重包容,歡喜融合,真心實意相待,共創圓滿自在的人生。」  他倡導的「人間佛教」曾力挽臺灣佛教衰微之勢。其禪修班一位學員說:「大師的長處是每到一處都因地制宜地弘法。」
  • 因果規律,四點告訴你,如何才能算富有的人?
    那麼如何才能算是富有的人呢?佛家高僧星雲大師曾就說到四點。從佛教的因果規律來看,四點告訴你,如何才能算真正富有的人?第一:外財與內財俱有星雲大師把人的財富以內外來說,他說:「我們有心外的財富,也要有心內的財富。
  • 富人為什麼越來越富?深度分析:財富積累的馬太效應如何形成的
    富人為什麼越來越富?深度分析:財富積累的馬太效應如何形成的 原標題:富人為什麼越來越富?
  • 星雲大師:如何正確看待殺業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7 如何正確看待殺業 問:佛教講因果報應,有人說我們吃豬
  • 星雲大師:自小喜歡詩詞 對文學產生濃厚興趣(圖)
    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應邀專程光臨畫家李自健新近落成的「藝術空間」,與天南地北聞訊趕來的朋友們舉行了一個見面會。  室外湘江水波濤拍岸,室內88歲的星雲大師神採飛揚、思維敏捷、談吐自如,引來一陣又一陣掌聲……  這是我第三次拜見星雲大師。每一次都會談起他的湖南印象。  1.
  • 什麼是星雲,星雲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都知道恆星誕生於星雲,而星雲又是如何而來的呢?什麼是星雲?星雲是塵埃和氣體空間中的巨雲,星雲的組成成分是氣體和塵埃,他們多來自垂死的恆星(如超新星)的爆炸。也有一些星雲是新星開始形成的區域。出於這個原因,一些星雲也被稱為是「星級託兒所」。
  • 農村俗語:「門前拴馬並非富,家中有人不叫貧」,啥意思?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俗語:「門前拴馬並非富,家中有人不叫貧」,啥意思 ?祖輩也留下了一句俗語:「門前拴馬並非富,家中有人不叫貧」,馬在過去只不過是很普通的一種動物,有些時候就成為人們代步的工具,那祖輩到底想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事實上,在以前的社會,馬通常都是大戶人家才擁有的,真正能夠當上官的人,才有資格騎馬,所以馬雖然是普通的動物,但在古代卻有著富貴的象徵。
  • 老祖宗常說:「宅有五虛使人貧,宅有五實使人富」,啥意思?
    「宅有五虛使人貧,宅有五實使人富」,那麼什麼是「五虛」和「五實」呢?宅中的「五虛」有無道理?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去了解古人的智慧。一、宅有五虛使人貧居家過日子,最希望的就是發家致富,但事實卻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往往很骨感。
  • 農村俗話「廟前貧,廟後富,廟左廟右出鰥孤」,說的是什麼意思?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地區以前有很多寺廟,這些寺廟往往建立在比較偏遠的地方,例如山裡或者是荒郊野外,農村的老人們經常會說「廟前貧、廟後孤,大廟左右出寡婦」「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 「廟前貧,廟後富,廟左廟右出鰥孤」 這些話。
  • 楊散逸:如何讓先富帶動後富
    根據《2019年全球超級富豪調查報告》,2018年全球超級富豪(個人財富10億美元以上)總人數為2604人。其中,中國大陸超級富豪人數為285人,僅次於美國,名列世界第二,總財富9960億美元。中國超級富豪人數佔世界超級富豪總人數的11%,總財富的11.57%。 考慮到我國才改革開放41年,而美國已經是兩百多年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我國部分人先富應該已經是做得足夠了。
  • 俗語「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啥意思,老祖宗的講究,在理?
    文/豬友巴巴在農村,俗語「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近年來,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生活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這得益於國家不斷對農業的扶持,當然也離不開辛勤的農民!然而,也有些問題困擾著很大農村父母,比如說大齡男青年的婚姻的話題,娶妻難的話題,這其中有天價彩禮的問題,更多的是「男多女少」的無奈,曾幾何時,在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在現實生活中,這句老祖宗的講究還有道理嗎?
  • 星雲大師:佛教和政治不對立 應給佛教更多空間
    在江蘇宜興大覺寺美術館,一進門的牆壁上有一幅星雲大師25歲時的照片,臉部輪廓硬朗,眉宇間英氣逼人。館內資料展示了大師的生平事跡和他在不同時期與國家領導人的合影。星雲大師說自己是出生在揚州的「窮小子」,沒有讀過書。
  • 關於財富的12次認知升級:重新理解財富,停止無效的努力
    那具體該怎麼實現呢?  在講具體方法之前,我們先明確一下「目標」是什麼,也就是什麼是財富自由?  你可能會說,這還有什麼好說的,財富自由誰不懂...不就是有很多錢,或者被動收入超過日常開支嗎?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定義對嗎?
  • 星雲大師廈門演講 稱現代社會需要誠信、勤勞
    星雲大師說,夢想的魅力在於:即使我們眼耳鼻舌身子不能動,但是我們的心可以做夢,夢想可以上天入地,可以週遊天下,而且,人人都可以做夢。  有的人認為夢想是假的,但是,星雲說,夢想是能成真的,他講了四個人的故事來說明「夢想能成真」,這四人分別是:太虛大師、趙樸初、鑑真大師、六祖惠能大師。  最讓觀眾意外的是,星雲大師在演講中「抖出」 了他和廈門的因緣。
  • 星雲大師:我就是南京大屠殺的受害者和見證人
    「佛教珍愛一切生命,為什麼大師讓一名畫家來畫血淋淋的大屠殺呢?」 「要畫!因為我就是南京大屠殺這場災難的受害者和見證人。」 20多年前,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和畫家李自健在美國洛杉磯的這番對話,促成了以「殺·生·佛」為主題的驚世巨幅歷史油畫《南京大屠殺》的誕生,從此開始了它在全世界六大洲30個國家和地區廣泛展出的旅程。
  • 現在為什麼沒有真正的大師,偏偏有那麼多騙子呢
    號稱是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的馬保國大師,被一位業餘搏擊愛好者擊倒轟然倒地的時候,我們知道又一個神話破滅了。現在是一個大師泛濫的時代,什麼國學大師,氣功大師,太極大師,風水大師,算命大師,養生大師等等各種各樣的大師粉墨登場,你方唱罷我登臺,反正忽悠死人不償命。
  • 星雲大師:吃素長養慈悲心
    文/星雲大師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2吃素長養慈悲心問:生物學家為生命所下的定義是:凡經歷生長、繁殖、死亡過程的,都是生命。在此定義下,無論動物或是植物,都有生命。既然植物也是生命,為何素食者不吃動物,卻吃五穀、蔬果等植物呢?請大師開示。答:佛教徒吃素主要是為了長養慈悲心,然而在生物學的定義:「凡是會繁殖、死亡、生長的就是生命。」於是有人問:「豬、馬、牛、羊會繁殖、生長、死亡,青菜、蘿蔔也一樣會繁殖、生長、死亡,為什麼你們不吃動物,只吃植物呢?這樣就是慈悲嗎?」
  • 星雲大師:中華民族合成一個拳頭
    在揚州建城2500周年之際,雲水一生、自稱「地球人」的星雲大師回到心愛的故鄉。今起,89歲高齡的他將在鑑真圖書館連講3場文化講座。  「在這美好的時刻,在鑑真圖書館,弘揚中國人創造的中國文化非常有意義!」星雲大師說,自己最大的夢想是:「中華民族,要合,合才是一個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