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人在紅塵,心在山林

2020-11-26 大眾網

  釋星雲,揚州人,生於1927年,俗名李國深,有「星雲大師」的尊稱,為臨濟正宗第48代傳人。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創立國際佛光學會,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同時,他現在擁有9個博士學位,辦了4所大學,有佛學著述110餘種,在全世界有300座寺院。  上圖為4月22日星雲大師(左)在山東大廈題寫「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王原/攝影

□ 本報記者 王原 實習生 鄭莉 高翔

  4月23日下午,星雲大師在山東大學體育館,接受了該校頒發的「山東大學名譽教授」聘書,並為現場5500餘人作了「天地人」學術演講。這是他第一次來到泉城濟南。22日,在山東大廈,大師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行走弘揚「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的建立》前言中寫道:「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佛國、佛土應在眾生身上求,離開了眾生,就沒有佛,所謂『人成即佛成』。」因此,他提出「人間佛教」,重視生活、家庭、社會,把佛教帶到家庭,與社會接觸,把它落實到人的生活裡來。

  釋迦牟尼佛成立佛教之後,經過2600年的流傳,佛教慢慢變了樣子,只重視誦經和禮儀,沒有重視人間的生活。比如佛教徒生活到山林裡,很少到社會上;信教則只到寺院膜拜,與家庭與社會沒了關係;佛教變成了出家人的專利,在家的信徒慢慢少了。

  在星雲大師看來,佛教也要與時俱進,也要進行變革。他說:「『人間佛教』就是家庭裡父慈子孝,社會上人我和諧,國際間平等和平,人人本著佛法的慈悲智慧,彼此尊重包容,歡喜融合,真心實意相待,共創圓滿自在的人生。」

  他倡導的「人間佛教」曾力挽臺灣佛教衰微之勢。其禪修班一位學員說:「大師的長處是每到一處都因地制宜地弘法。」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基督教盛行,80%居民都是基督教徒,相比於基督教以傳教為己任,佛教則以修行為己任,因此,佛教傳教的動力不夠。

  「今後的佛教應不一樣,青年信徒會增多,佛教人才也多了。」星雲大師認為,像我們佛光山的年輕人,都在社會大學教書,辦報紙,辦電視臺。

  現在臺灣信佛的民眾高達總人口的60%。但星雲大師說,「我們不願意看到這種情況,不必只有一個宗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儒家,都好,大家一起來,社會是大家的,問題是不要偏頗。」

  星雲大師為佛教改良一直在努力,自己卻坦言不是一個改革者。「我很保守,但是當典章制度不合時宜的時候,就要勇於除弊,而不能因循苟且。」

樂當「政治和尚」

  星雲大師「人在紅塵,心在山林」,積極「入世」,與許多政治人物交往。對於佛教與政治的關係,星雲大師有獨到見解。

  他說,佛教和政治不是對立的,政治有政治的道路,宗教有宗教的道路。政治不要防範佛教,要護持佛教,給佛教更多空間,因為佛教可以維護社會道德,淨化人民心靈,促進社會秩序,改良社會風氣,佛教對政治是有幫助的。

  自古以來,從印度到中國,正當的宗教和政治從沒有對立過。歷史上,歷次改朝換代,佛教都不曾參與,不管誰當家作主都擁護。他打比方:政治人物是在舞臺上的,相當於一個公司的董事、監事,他們去搞自由、民主;出家人,只講生產、服務,只做善事,謀求人間的幸福、快樂與歡喜。

  「現在講『和諧社會』,佛教就是要促進一個和諧的社會。」星雲大師說,「釋迦牟尼佛當年的僧團,叫六和僧團,哪六和呢?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意和同悅,口和無諍,身和同住。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第一要思想統一,第二要法制平等,第三要利益均衡,第四要心意喜悅,第五要語言和諧,第六要生活和樂。」

  星雲大師參與社會以至政治事務,有人因此稱其為「政治和尚」。星雲大師說,「最初,我對『政治和尚』的稱號很不能接受。後來,有位電影導演開導我,『稱你政治和尚是看得起你,表示你很有力量,別人想當還不能如願呢。』這樣的說法讓我發現,原來一個問題可以有多面的看法,重要的是自己不要太介意。」

  他說,「出家人可以不參與政治,但是不能不關心眾生,因為政治是眾生之事。所以在人間我們要有益於社會,對人類作出貢獻就好了,叫我『政治和尚』沒關係。」星雲大師對這一「雅號」很是自在。

  現在最大的心願是什麼?星雲大師頗為感慨:「我80多歲了,一以貫之的心願就是兩岸和平。我還是覺得兩岸關係發展的速度太慢了,我感到時不我待。」「我覺得兩岸要統一,機會很多。兩岸關係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愛護、相互幫助,要從內心認可。」

「當初我答應了師父要出家,就不能退票」

  近年來,佛學在臺灣受到更多推崇,星雲大師的禪修班裡高官和企業老闆更是大有人在。有人曾問責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當年講法,會讓一個討飯婆坐在最前面,而現在能親耳聆聽你開示的大部分是企業家和官員。」

  佛教變成了有權和有錢人的消費品嗎?星雲大師說:「人在社會上有錢沒錢,到了佛前,通通一樣,沒有分別。我們對世界各地的信眾,企業家、老人、孩子,都一樣對待,眾生平等,貧富一致,沒有差別。」

  而現在一些貪腐的官員也流行信佛。星雲大師一笑置之:「佛門不是保險公司,只知道一味祈求佛菩薩保佑,自己的言行卻違背『因果』,怎能得到好報呢?就如同一塊石頭因為自身太重沉到河裡,無論你怎麼祈求,這塊石頭都不會浮上來。佛教常言,『心正是佛,心邪是魔』,如果心生邪念,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汙受賄,肆無忌憚地侵佔社會財富,終將受到法律的嚴懲,祈求『神靈的保佑和庇護』也將成為一場荒唐的夢。」

  他說,「人類有很多陋習,比如貪慾、嗔恨、嫉妒、貪汙等,如果通通去掉,很困難。貪官存在,人性就是貪,大小有不同。佛教有很好的方法來對治,就是布施、捨得。」

  現實生活中,不斷有突破道德底線的事情發生,比如食品安全問題,假奶粉、瘦肉精,引起社會恐慌。

  星雲大師說:「很多人為了賺取利益造假,用種種手段偷工減料,良心喪盡,道德不彰,都是教育的問題。所以需要宣傳佛教,遵守五戒,不能殺人,不能偷盜,不能騙人。」

  「而那些造假的人,哪一個能長遠?那些賭博的人,哪一個靠贏錢發財了?哪一個強盜享受了財富?等到他受報應的時候,才知道害怕。所以說『菩薩畏因』,菩薩知道壞事不能做;『眾生畏果』,凡夫到了受報應的時候,唉呀,不得了了,悔不當初。」他說。

  「誠」是「言」加「成」,「信」是「人」加「言」。他說,這說明人言可信才能成功,不要妄語,不要說謊。「像我87歲了,做和尚75年,當然不是很好做,很辛苦。但當初我答應了師父要出家,就不能退票;我答應了住持要看好寺廟,就一定要守信啊。誠信,不在言語多少,而是要做到。」

佛光山所有人都是義工

  星雲大師1967年在臺灣創建佛光山,至今,臺灣已有100餘處寺院,1000多個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全世界有500萬左右在家的信徒。

  管理這麼多人、這麼大的佛光山,星雲大師的方法就是:「我不管,也不問,我不要他們匯報,也不看帳目。」他告訴弟子們,佛光山的帳簿掛在牆上,要用「因果」的筆來記帳,用正直的心來理財。佛光山管帳理財的多達百人,但在金錢上從無差錯。信眾捐給佛光山的錢財,指定是用來買水果供佛的,不會被挪用購買飲食;指定是用來作為僧眾道糧的,不會被挪用作為建築款項;指定是用來添置車輛的,不會被挪用裁製僧服僧鞋。

  「我們基本上也沒有像社會上的階級、做官、管理,甚至也沒有基金,我們有錢都捐到外面的社會上去,辦教育、文化事業,和救濟社會。所有的人都是義工,沒有薪水,不存錢,沒有說一個月要有多少待遇。因為沒有錢,就沒有麻煩,一般人有了錢就想著開店,賺更多的錢。」星雲大師說。

  佛光山最多的一天接待了十幾萬信眾,暑期每日有三四萬的遊客。這裡像個小聯合國,花園裡鋤草的園丁、端菜洗碗的服務生、負責接送的汽車司機來自世界各地,他們利用休息日來義務勞動。所有場館對來這裡的人免費開放,中西餐管他們吃飽。「也不給旅行社提成,所以導遊不會故意帶遊客來。」

  弟子們有時會和星雲大師爭論:「師父,我們全都不收費,沒有錢了怎麼辦?」會計有時也會找到星雲大師:「都沒有錢了,您還要請這麼多人來?還要辦這麼大的活動?」每一次,星雲大師都淡定地說:「有佛法就有辦法。」

  佛光山曾經舉辦了水果節,賣荔枝;還搞了佛化婚禮堂,辦婚禮。這些不違背教義嗎?

  星雲大師坦然地說,辦水果節,是因為看到當地村民辛勤耕種的荔枝,沒有尋找到銷路。「我這裡既然有十方來客,為什麼不義務來幫助他們營銷?」佛光山每年春節也舉行平安燈會,美麗而熱鬧。

  「我辦學校,都不收學費、也不收雜費,學生來我負擔也很吃力。不過我總能找到辦法。從我的學校畢業出去的已經有好幾萬人了,他們現在回饋我。現在我要建小學了,我要做什麼,他們要回來捐點錢,給學生捐點獎學金。我覺得這樣子就是知恩圖報。」星雲大師說。

  星雲大師辦的大學倡導體育,青年信徒很多。他認為,佛教不光是老人的宗教,它應該是朝氣蓬勃的,青年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佛光山大力提倡「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對青年很有幫助。青年很活躍,在世界各地,每年都辦很多場活動,在臺灣有時一個活動就是幾萬人。

「敢於承擔,你就是佛」

  佛經裡有段故事,信徒問禪師:「什麼是佛?」禪師思索後答道:「你就是佛啊!」信徒驚疑地大叫:「我是佛,我怎麼不知道呢?」禪師說:「因為你不敢承擔!」

  回想這一生,星雲大師說他受益於「我是佛」這三個字。「初入佛門時,我想的是做好一個佛教徒,所以認真課誦,嚴守淨戒。後來想想這樣還不夠,應該要擔當佛陀的使者、佛教的法師,將真理傳播給人,所以認真研究佛經,隨喜說法;再過一些時候,覺得做法師也不夠,應該進一步做菩薩,努力行人之所不能行,忍人之所不能忍。有一天,突然想:我豈止想做菩薩,為什麼不承擔我是佛這一點呢?我應該行佛所行、為佛所為才對啊!這樣一想,忽然間心裡開朗了。」

  也正是「我是佛」的這份承擔,讓他挨過困難歲月。在星雲大師剛到臺灣時,佛教徒在臺灣無論布教、出訪都備受限制,經常被人盤查,許多同道紛紛轉信他教,也有人勸他另投他教。大師腦海閃現這句話,「我是佛,怎麼可以去信別教呢?」在當年複雜環境下,冒著被抓坐牢的危險,星雲大師將佛教在臺灣弘揚開來。

  星雲大師說自己是出生在揚州的「窮小子」,沒有讀過書。但現在,大師為臨濟正宗第48代傳人,在全世界有300座寺院,數百萬信眾。大師雖未上過學,但誰又能說他沒有智慧?

  「智慧心就像做醬瓜。」星雲大師說,「我老家揚州做醬瓜、鹹菜的辦法,是先把壇口封閉,才能保持味道純正。」出家人做沙彌的時候,師父讓閉著眼睛不準看,先學習不看外面,你慢慢就會看到自己,看到心裏面的仇恨、嫉妒、妄想,覺得要改。三思而後言,就會學到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

  大師如今已經87歲高齡,但每天還處理很多事務,精力旺盛,他的養生之道就兩個字:「淡泊」。生活簡單無求,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的時候睡覺。內心平靜、歡喜,不生氣就是禪。

  星雲大師也經常忠告年輕人,多學知識技能,要有好心腸,道德為本。孔子的仁義禮智信,禮義廉恥,很重要,佛教的五戒六度(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也很重要。

  「其實信不信宗教不要緊,做人最重要,人都做不好,你來世間幹什麼呢?」星雲大師說。

相關焦點

  • 泰山電視臺專訪星雲大師
    在很多對佛教不甚了解的人心中,佛理是很高深很玄妙的。但是在與星雲大師的交流中,我們也體會到一種主張,那就是佛理就在身邊。星雲大師日認為,佛應該是可以幫助人們生活的,脫離了這個基本的範疇,它就會黯然失色。    「我個人是推動人間佛教的,佛教不一定要在山林裡面,它應該走向社會,佛教也不一定要藏在寺廟裡面,它應該普及到各個家庭,佛教也不一定要成為出家人才能學習佛法。
  • 星雲大師廈門演講 稱現代社會需要誠信、勤勞
    星雲大師說,夢想的魅力在於:即使我們眼耳鼻舌身子不能動,但是我們的心可以做夢,夢想可以上天入地,可以週遊天下,而且,人人都可以做夢。  有的人認為夢想是假的,但是,星雲說,夢想是能成真的,他講了四個人的故事來說明「夢想能成真」,這四人分別是:太虛大師、趙樸初、鑑真大師、六祖惠能大師。  最讓觀眾意外的是,星雲大師在演講中「抖出」 了他和廈門的因緣。
  • 星雲大師: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資料圖: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簡介: 釋星雲(1927年8月19日-),俗名李國深,法號悟徹,其信徒常稱之為星雲大師。江蘇揚州(江都)人,十二歲於南京棲霞寺禮志開上人出家。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5年入棲霞律學院修學佛法。1949年春,組織僧侶救護隊來臺灣。1967年創建佛光山,並出任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 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中華學校、佛教叢林學院及大、中、小學等數十所。曾主編《人生》、《今日佛教》、《覺世》月刊等佛教刊物。
  • 星雲大師:中華民族合成一個拳頭
    身為土生土長的揚州人,星雲大師無比自豪。  「回揚州不同啊,是我的老家啊,我的根啊,落葉歸根啊。」說起家鄉,大師情不自禁:我回到揚州來了!  「在世界的地圖上,中國的城市很多。仙女廟,是揚州的一個小鎮,卻富有詩情畫意。」  「過去揚州之大,大到什麼程度?據我了解,歷史上,周邊的很多地方都在揚州管轄範圍內。」星雲大師說,「我覺得,我沒有離開過揚州。
  • 星雲大師:吃素長養慈悲心
    文/星雲大師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2吃素長養慈悲心問:生物學家為生命所下的定義是:凡經歷生長、繁殖、死亡過程的,都是生命。請大師開示。答:佛教徒吃素主要是為了長養慈悲心,然而在生物學的定義:「凡是會繁殖、死亡、生長的就是生命。」於是有人問:「豬、馬、牛、羊會繁殖、生長、死亡,青菜、蘿蔔也一樣會繁殖、生長、死亡,為什麼你們不吃動物,只吃植物呢?這樣就是慈悲嗎?」這個問題也是我年輕時曾經產生的疑問:「吃素!吃素!青菜、蘿蔔也有生命,它也要活命,我怎麼可以吃它呢?
  • 星雲大師授權《玉琳國師》暌違二十年將開拍新版電視劇《塵世情緣》
    星雲大師授權《玉琳國師》暌違二十年將開拍新版電視劇《塵世情緣》 2010年出版的簡體字版《玉琳國師傳》新版電視劇項目啟動 佛教在線上海訊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著作《玉琳國師》改編為《塵世情緣》電視劇項目啟動儀式
  • 星雲大師:佛教和政治不對立 應給佛教更多空間
    在江蘇宜興大覺寺美術館,一進門的牆壁上有一幅星雲大師25歲時的照片,臉部輪廓硬朗,眉宇間英氣逼人。館內資料展示了大師的生平事跡和他在不同時期與國家領導人的合影。星雲大師說自己是出生在揚州的「窮小子」,沒有讀過書。
  • 星雲大師:命運的好壞,與自心善惡積德結緣有關
    其實,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前途要靠自己創造,只要肯努力奮鬥,必能改變命運。星雲大師開示與其相信命運,不如改心──將嫉妒心改成尊重心,將瞋恨心改成慈悲心,將貪慾心改成喜舍心,將排斥心改成包容心,將計較心改為隨喜心;心念改變,當下就已改變我們命運的方向了。
  • 星雲大師教你開悟:如如不動,般若心境,悟道最高境界,不可不知
    星雲說偈--如如不動 作者:星雲大師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宋.道川「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遠眺山巒,能觀見山水的色相,然而走近山林溪邊聽水,卻悄然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春天過去了,花開的景象依然存在;人來了,卻不曾驚動枝頭上的小鳥。道川禪師的偈頌看似矛盾,其實這就是悟道的境界,能夠聽到無聲之聲,能夠反聞自性,對一切境都能夠如如不動。
  • 星雲大師:恐怖的六個根源,心外的恐怖要防,心內的恐怖更要防
    不過,和應對其他所有的恐怖一樣,應對「新型冠狀病毒」,心外的恐怖固然要防,心內的恐怖更要防!星雲大師就曾分享過恐怖的六個根源,認為真正悟透了,防住了,人生會有大福報。、一、猛獸蛇蠍人類最害怕的動物,應該是毒蛇猛獸,但毒蛇猛獸和人類也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你不侵犯我,我不侵犯你,各安其所。
  • 星雲大師:自小喜歡詩詞 對文學產生濃厚興趣(圖)
    「八指頭陀是位了不起的愛國詩人」  第一次見到星雲大師是2010年8月7日,我隨湖南省一個參訪團來到臺灣高雄縣的佛光山,拜訪了這位佛教高僧。  那天,天氣很好,四顧山光接水光,陣陣輕風吹襟,很舒暢。快進山門時,突遇一群邪教組織的人把山門團團圍住,進不去。星雲大師派人帶我們從另外一個通道,沿山門而上,進入了佛光山。
  • 星雲大師:我就是南京大屠殺的受害者和見證人
    大屠殺讓他抱定出家的決心 從1937年冬到1939年正月出家,整整一年兩個月,星雲大師和母親一直在尋找父親,但沒有結果。母親很失望,星雲大師也在南京棲霞山棲霞寺出家做了和尚。 「死的死了,活著的人總要求生。大家帶著傷痛的心情,要把日子過下去。」
  • 星雲大師:他12歲出家,創辦佛光山最大道場,弘法足跡遍布全球
    星雲大師,中國臺灣一代佛教高僧,臺灣佛光山道場的開創者,「人間佛教」的踐行者,1927年,他出生在江蘇揚州,自幼家境貧寒,12歲便在棲霞寺出家,一生宣揚佛法,弘法利生,在全球各地都留下弘法足跡,座下弟子一千餘人,全球信眾超過百萬,佛光山也是臺灣最大的佛教道場,正如星雲大師所說,這一切都是因緣和合
  • 世間一切皆是虛幻而生,牢記好此事,穿越萬道紅塵,讓心波瀾不驚
    今天便為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願大家能夠靜下心來好好讀一讀,世間一切皆是虛幻而生,牢記好此事,穿越萬道紅塵,讓心波瀾不驚。總之,他的一顆心完全被物質所負累著,一刻也不能清閒自在。這位男子雖然形式上他已經是一個和尚,接受佛門的戒規,然而在行為與思想境界上,他還與一個凡夫俗子無二,依然與未出家之人並無二樣,距離佛法聖道,相差甚遠。當時,在國內有一位叫清念的禪師,是一位修行深遠、名聲遠揚的尊者。
  • 91歲星雲大師:我是這樣跟疾病戰鬥了50年(圖)
    星雲大師(資料圖) 星雲大師今年已經91歲高齡了,可很多人並不知道,他在51年前就是一個糖尿病患者,一直疾病纏身。星雲大師說。 素食養生 星雲大師親自教您煮4種面 現代人推崇吃素,認為這是一種健康的飲食觀念。可是素食太清淡,如何才能吃得歡喜,吃得健康?星雲大師將幾十年來素食烹飪的經驗與您分享。 星雲大師表示,吃麵不需要有菜,倘若吃麵的人還要吃菜,那就是不懂得吃麵;煮麵的人在面裡放了很多菜,也是不會煮麵,頂多只能放一樣東西。
  • 星雲大師智慧:人生最大的悲傷,離不開這3個字
    著名的佛學大家星雲大師,曾說過:人生最大的悲傷,離不開這3個字——想不開。曾有一名婦女,總是嘲笑對面的太太洗滌衣物不乾淨,清洗過的東西總是布滿汙濁。「真是一個邋遢粗心的女人」,這名婦女由心地說道。後來對面太太洗完衣服,這位又要嘲笑他時。
  • 星雲大師參觀山東博物館汶上佛教文物展
    星雲大師一行參觀山東博物館汶上佛教文物展(圖片來源:資料圖)星雲大師與山東博物館人員合影(圖片來源:資料圖)2014年6月8日上午九時許,星雲大師來到山東博物館,觀看了由山東博物館和汶上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
  • 星雲大師談晚年最大心願:希望早日看到兩岸統一
    ……」  1951年,星雲大師在臺灣新竹青草湖畔創作了這首名為《星雲》的詩。  1994年4月,星雲大師第三次赴大陸探親,他來到南京母親的住處,依偎在她的床前,聽從母親的教誨。「我告訴母親,我在臺灣有萬千聽眾,但來到南京,我是您的聽眾。母親眼中掠過一絲笑意,她說:『講經的人不一定能得道,聽經的人反而個個都能得道。』好一句智慧之言。母親將自己做的十幾雙襪子放到我手中,我對母親說:『我一雙襪子能穿一兩年,您為什麼給我這麼多?』母親回答:『兒子啊!
  • 歷史:女真人對遼,不再被視為是「山林野人」發動的叛亂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由坎坷伴紅塵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來到坎坷伴紅塵,今天講述女真人對遼的戰爭,不再被視為是「山林野人」發動的叛亂。就像接下來講的女真人對遼的戰爭,不能再被視為是,「山林野人」發動的叛亂。他們也用行動證明了女真人的本事。女真人對遼的戰爭,不能再被視為是,「山林野人」發動的叛亂!
  • 星雲大師的告誡:真正有大福報的人,往往懂得守弱勝強
    星雲大師告訴我們:「凡事不必力爭,彰顯自己的強勢,外在的表現,不如內在的修行,適當的守弱,是包容,是謙讓,是化解萬物的根基。」在生活中,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運勢好的人通常是那些懂得「弱」的人,此「弱」非彼「弱」,並不是喪失底線的示好,而是懂得凡事退一步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