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豬友巴巴
在農村,俗語「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近年來,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生活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這得益於國家不斷對農業的扶持,當然也離不開辛勤的農民!俗話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社會的發展也得益於人們不斷的拼搏,縱觀這三十年農村的變化,萬丈高樓平地起,農民的衣食住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也有些問題困擾著很大農村父母,比如說大齡男青年的婚姻的話題,娶妻難的話題,這其中有天價彩禮的問題,更多的是「男多女少」的無奈,曾幾何時,在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在現實生活中,這句老祖宗的講究還有道理嗎?
俗語「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這句話,反映在舊社會時,在男尊女卑的時代裡,社會生產力比較的低下,在沒有機械化的展開中,小農經濟下,一切生產勞動必須用雙手來完成,而男子身強體健,有力氣,能夠應對繁重的體力活,而對於女子來說,過去常有「出閣的閨女,潑出去的水」,一個閨女出閣那就是婆家的人,自己家裡的生計指望不上,因此,在很多農民看來,家裡有子雖然會一時比較貧困,但隨著兒子的長大成人,有能力擔起家裡的負擔,生活也會好起來!而對於家中沒有兒子只有閨女的,雖然在一時比較的富裕,但是,閨女長大出閣後,父母年紀老去,這富裕的家庭很難維持,也就富不了多久了!
整體來看,這句流傳在農村的俗語,具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它忽略了女人的創造力,是一種「男女不平等」落後思想的延續!雖然,在就社會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女的平等,「女人也能撐起半邊天」來看,這句俗語就沒有道理了!
比如說,在筆者的農村,就有這樣兩個家庭,一個家庭有四個兒子,另一個家庭有三個閨女,雖然在子女年幼時,四個兒子的家庭,父母臉上很洋溢,可是對於家庭生活來說,確實是比較的繁重,這四個兒子大多都輟學在家,父母也沒有能力為每個兒子張羅婚事,卻蓋房子,因而家裡的老宅子還是土坯房,如今最小的兒子都30多歲了,也只有老大在外地打工成家了,其餘的三個兒子,由於家裡的貧困現狀,很難成婚!而對於三個閨女的家庭,閨女早早的出門後,也都有各自的事業,對於父母來說,也離開了農村,由三個閨女一起出資給老兩口在城裡置辦了房子!生活也比較的安逸!
由此可見,對於俗語「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來說,在如今的農村,已經沒有了道理,尤其是,人們思想觀念的進步,對於女孩子來說,也是傳後人,也能擔起父母養老的事!對於這句俗語,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