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一說史
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已過上了群居生活。在如今世界和平、生活美好的條件下,人口的增長更是迅速。除了部分特殊時間控制生育之外,人們生兒育女基本出自於本能,更有「多子多福」的刻板想法。
來到七八十年代,人口增長過快引發一系列問題,我國才正式決定實施計劃生育。在計劃生育實施的幾十年裡,人口數量得到了很明顯的控制。而現如今過低的生育率也迫使國家開放新的政策,但說到底都是對於人口的控制。
實際上,古代時期也曾有過對生育的計劃,但在於男女而不在於數量。俗話說「富不添丁,窮不添女」,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是來自於老祖宗的經驗之談,仔細品讀的話也會使人大開眼界。
富不添丁,富人家族恐內鬥
在古代,所謂的「男女平等」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由於農耕社會的特殊性,有力氣進行耕作養活家人的男性,才是地位比較高的。所以即便知道生兒育女不能人為控制,在女子生育時,還是要求神拜佛,希望能生下延續香火的男丁。
而「富不添丁」的「丁」,指的正是男丁。也就是說,在古代,富裕的家庭裡反而不希望有太多男丁出生,為什麼和普通人家有著這麼大的區別呢?實際上也是家庭實力的區別,對於窮人而言,家中有多的男丁才更好進行勞作,多人一起分擔農活,養活大家庭。
而在富裕家庭裡,根本就沒有種田勞作的壓力。要麼是官宦家族,要麼是能僱得起工人農民的地主。生兒只為延續煙火,不需要有太多的男丁一起養活家庭。在有太多男丁的情況下,反而會給家族內部帶來困擾,例如歷史上很常見的家族內鬥。
古語有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在地位和權勢面前,很少古代富家子弟能記得骨肉情誼。過多的男丁會為家庭帶來壓力,在分配無法絕對公平的情況下,兄弟之間還可能互相爭鬥。為了爭家產而鬧得反目,也是為人父母不願意看到的。
古代皇室便是一個典例,為了爭鬥皇室繼承權,兄弟之間互相廝殺爭鬥也成了常態。而在富人家族裡,也少不了要吵鬧一番。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許多富人家庭都不會生太多男丁,只要有一兩個可以延續香火就可以了,也是一種聰明的做法。
窮不添女,貧寒家庭怕「虧本」
在古代的大部分時期,人們賴以生活的只有家中的一點土地。而古代女子基本上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面對辛苦的農活還是有些吃力。所以在養活家庭這件事上基本沒有什麼功勞,只能在家中照顧生活起居,順便做些女紅。
對於窮人而言,娶妻不是一件容易事。但作為一個女子,把自己嫁出去不會太難,且即便沒有嫁妝也沒關係。既然這樣,為什麼窮人還不願意生女兒呢?
說得直白一些,實際上就是因為怕「虧本」。俗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子出嫁之後,也就成了婆家的人。辛辛苦苦十幾年養大的女兒,一轉眼就白白送給了別人家,再也不能幫助到娘家。
倘若是富貴人家還好,娘家人也無需計較這樣的「損失」。而對於窮人而言,結婚生子不易,養活家中幾口人同樣艱難。雖然生男丁日後的壓力也很大,但好歹是留在家中的,女兒出嫁之後便不是這樣了。
所以在家庭條件不好的情況下,大多數窮人還是希望生兒子,而不要女兒。當嫁女兒也成了一樁買賣,要估算「虧不虧本」時,也確實令人感覺到心酸。如今社會推行的男女平等,放在幾千年前是完全行不通的。
在社會對於女性極其嚴苛的條件下,投胎也是個技術活。倘若投胎在富貴人家,也能成為有人伺候的大小姐。而到了窮人家裡,就得忍受被父母嫌「虧本」的心酸了。與其累死累活養大女兒後送到婆家去,倒不如不要添女,也少了許多養育的支出。
小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許多事情可以用簡短的話語來概括。而在一句話都背後,同樣也會有著其深刻的含義。富不添丁,窮不添女,也是古代社會現實的一個縮影。只是對於如今而言有些不符,但在幾千年前,恐怕是一條值得供奉的真理。
參考資料:《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