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說「相由心生」,指的是內心所想的事情,會影響對外在事物的看法,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指人的相貌通常受心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相由心生」同時也是一個漢語成語。元末明初的蘇伯衡曾寫了一部《蘇平仲文集》,其中有一句話就是「心外無相,相由心生」。
以此作為根據,我國有很多相書,都是通過觀察一個人的面相,從而判斷一個人的命運走向。雖然這在我們現代的人來看有些封建,但是古代沒有這麼發達的科學技術,而每個人又渴望提前預知未來的發展,於是就有了相面一說。
其實「相由心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有一定的準確性的,通過面相可以看出很多東西,比如一個人面相生得質樸憨厚,那麼就可以推斷出對方是一個老實人,如果尖嘴猴腮,與人交談的時候賊眉鼠眼,自然就是一個投機取巧之人了。
在我國民間通常都喜歡看面相,從而發明出了很多俗語老話。俗語文化包羅萬象,絕大部分都是老祖宗切身的生活經驗之談,雖然言語上略顯粗糙,但是隱藏的道理卻有著很大的智慧。比如我們今天說的這句俗語「頭無腦油腳無汗」,就是根據一個人的長相而言的,而後一句才是整句俗語的精華所在。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相信您看完之後就會增長很多見識,至少在識人方面可以受到很大的啟發。
頭無腦油腳無汗
這句話的前半句很好理解,就是一個人頭上沒有油,腳上沒有汗的意思。我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耕大國,種地的農民在社會階層的地位要高於商人和工人,僅次於當官的老爺。《管子·小匡》記載:「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於是才有了「士、農、工、商」這一說法。
而農民做農活,自然出的是苦力,肯吃苦就有收穫。所以他們要下地插秧、施肥,糧食水果在成長的過程中,還要防盜,每天守夜看護,秋天到了還要去農田收割麥子等等,這些都是很辛苦的。出體力活,自然頭會出油,當然腳上也會出汗,尤其是炎熱的夏季,太陽當空,更是大汗淋漓。
而那些懶惰的人沒有這麼辛苦,但是到了豐收的季節也不會有豐收的果實。所以俗語的下半句「到老還是窮光蛋」也就應運而生了。
到老還是窮光蛋
很多時候窮人之所以窮,其實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自己不願意付出,每天稍微得了空閒就放鬆自己。窮人沒有好的家庭背景,又不思進取,自然日子就會越過越艱難,雖然每日靠著死工資生活,卻感覺不到快樂和充實。
事實上,窮人還有一種「窮人思維」,他們往往會認為別人努力就有收穫是運氣使然,也有的認為別人的成功都是擁有一個好的父母。其實不然,富人也有白手起家的時候,他們也是不斷地打拼和磨練才有今日的成果。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習慣了這種貧窮,並認為這是命中注定。需知三分靠命運,七分要靠打拼,自己流了多少汗水,就會有多大的收穫。
綜上所述,才有了「頭無腦油腳無汗,到老還是窮光蛋」這句俗語,細細品讀的確能讓我們受益匪淺,讀懂後也算長見識了!
結語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現在有了先進的機器,農民幹活也沒有那麼辛苦了。這句俗語逐漸從「農村化」向「城市化」過度,勸誡的人群也不僅僅是農民階層了。很多上班族或者創業一族,都要有「肯出汗」的精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孟子》曾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話相信每個人都耳熟能詳,而這篇文章充滿了哲學辯證思維和激勵的精神,影響著華夏兒女長達千年之久。
當我們人生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者處在逆境當中飽受苦難,不妨多讀讀以上這句話,要始終相信所有的奮鬥都有意義,任何的苦難都如同「繭」,破繭成蝶是我們最終的目標,也是我們擁有美好人生的必由之路。
今日話題:您對「頭無腦油腳無汗,到老還是窮光蛋」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下方評論區寫上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們一起探討和交流。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