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避邪,畫門神像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闢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信息簡介 新春開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 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部分地區可能更早),家家戶戶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裡裡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貼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春聯發展 春節貼春聯的中國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閹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春聯貼法 網上有很多人片面認為,春聯一定是上仄下平收尾。
其實,這種說法就好比說女人一定長頭髮一樣,以偏概全。春聯的創作和其它文體的創作一樣。同樣要講邏輯,語境,布局,順序。平仄就好比領帶,對春聯只有裝飾作用。[1] 春聯,如果按尾字區分上下聯則有: 一,上下同仄收尾,如春聯"一順百順事事順,千好萬好年年好",把握語境才能區分上下聯。 二,上下同平收尾,如春聯"岸上麻葉,伸綠掌要啥。池中蓮藕,握紅拳打誰",弄明白語序才能區分上下聯。 三,上平下仄收尾春聯"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錯了",弄明白聯語邏輯關係才能區分上下聯。 四,上仄下平收尾春聯"祖國山河壯,神州景物新",這是上仄下平收尾對聯,但這種對聯區分上下聯不能單靠平仄。
貼春聯要找準春聯和橫額(橫批)的關係。歷史起源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