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每逢新年,家家戶戶都貼上春聯,以示喜慶。春聯也是對聯中的一種,對聯講究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廣泛受到人們喜愛。
在古人學習對聯的時候經常會提到「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秋月白,晚霞紅;水繞對雲橫,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一聽韻律感就十足。那麼真正意義上第一副春聯是誰寫的呢?
古人一開始過新年的時候,不是在門前掛春聯和門神,而是掛的桃符,意在祈福滅禍。公元964年除夕是一個值得歷史銘記的日子,後蜀皇帝孟昶命令一位學士在自己寢室門上的桃符板上題字,學士不敢怠慢,不一刻便題寫完畢,孟昶閱覽,不滿意,於是親自下筆題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也是歷史記載的最早的春聯,當時還是寫在桃木板上,並非現在的紙質。
到宋朝的時候,春聯有了很大發展,桃符也從木板換成了紙質。當時除夕熱鬧迎新的景象可以從王安石的一首詩中細細體會,這首詩詩句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到明朝,春聯經過朱元璋的大力推廣,明清兩代非常興盛。絕對頻出,大家有比較熟悉有「圖畫裡,龍不吟虎不嘯,小小書童可笑可笑;棋盤裡,車無輪馬無韁,叫聲將軍提防提防。」有人會說是《唐伯虎點秋香》裡面的,真正的出處是徐渭與大將軍的對話。當然還有很多佳對,還有史上最長的對子,各位不妨分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