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釐清「法治」的基本內涵

2020-12-02 人民論壇網

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利明教授近日撰文指出,黨的十八大報告多次提到了「法治」,對於什麼是法治,我們有必要作進一步的說明和界定。法治是一個多義的概念,意義取捨不當將直接導致方向性的錯誤。法治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五個方面:法律至上、良法之治、人權保障、司法公正、依法行政。

法律要準確適用,離不開司法公正。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平等主體之間的糾紛有多重的解決機制,如協商、調解、談判、仲裁等,但從糾紛解決的權威性和終局性來看,由獨立的、中立的、享有公共權力的司法機構來解決無疑是最佳選擇,而這個機構就是法院。申言之,法治不僅意味著法律的至高無上和依靠良法治理,還應經由公正的司法活動來貫徹實施。公正的司法,不僅在於懲惡揚善,弘揚法治,同時也是對民眾遵紀守法的法治觀念的教化,是對經濟活動當事人高效有序地從事合法交易的規制。

司法公正固然需要有司法的獨立和權威的保障,需要體現出實體上的公正,此外還不能忽視程序公正,即司法必須在法律程序內運作,必須展示出一套法定的、公開的、公正的解決社會各種利益衝突的程序。正因為程序是看得見的正義,它也是實體正義的根本保障,也即「通向法庭裁判正義的道路是由多種正當的程序所鋪就的」。程序公正要求當事人在程序上武器對等,任何人不能充當自己案件的裁判者,論證和決定都應遵循一定的程序。

附:王利明《釐清「法治」的基本內涵》原文

十八大報告多次提到了「法治」,並進一步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強調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但是,對於什麼是法治,我們有必要作進一步的說明和界定。法治是一個多義的概念,意義取捨不當將直接導致方向性的錯誤。筆者認為,法治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一、法律至上

這是法治的首要內容,即法律應是社會治理的最高準則,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早在美國建國初期,潘恩便指出,在法治國家裡,法律是國王,而非國王是法律。英國學者戴西也認為,「法律至上」是法治的主要特徵。法律至上實際上是要實現規則治理,「無規矩不成方圓」非常形象地說出其中的道理,即將明確穩定的規則作為「規矩」來規範國家和公民的行為。需要指出的是,規則治理與民主治理不可分割,在法治社會,正當的法律都是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出來的,反映了民眾的期望,符合民眾的利益,體現了社會共同理想和信念,自然應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遵從,這也為民眾遵守規則奠定了良好基礎。就此而言,法治實質就是以人民的意志來管理國家和社會。

二、良法之治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指出,「法治應當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這是探討法律在價值上的正當性的最早主張。儘管學理上也曾有「遵守法律,即使惡法亦然」的說法,但其主要強調法律的權威性及其普遍適用性對於法律實施的意義,並沒有否定良法的重要性。既然法治是依法治理,那麼,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眾的認同,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法治的效力。當然,良法的理解和判斷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它通常應具備以下要素:一是制定完備,即法律應當是類別齊全、規範系統、大體涵蓋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且各項制度相互之間保持大體協調的制度體系;二是法律應當有效規範社會生活,並在制定過程中吸納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參與,進而符合社會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會一般公平、正義的觀念;三是法律應當保持內在的一致性,立法者應當不斷通過修改、補充等方法來使法律符合社會的需求與時代的發展。

三、人權保障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其中包括經濟關係、政治關係、文化關係及其他社會關係,因此,人權是人在一切社會關係和社會領域中地位和權利的「總和」,其中包括社會權利、經濟權利、文化權利、政治權利以及人身權利。在此意義上,人權實質上就是人的主體地位象徵,而法治只有建立在充分尊重和保障個人人權的基礎上,才能肯定人在法律上的主體地位,法律的存在才具有合目的性。在我國,人權作為人最基本的權利集合,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而保障人權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任務。構建法治社會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實現個人的福祉,因而法治也必然要以保護人權作為其重要內容,而人權的保障狀況也成為在現代社會中區別法治國家和非法治國家的重要標誌。當然,保障人權在維護個人自由和尊嚴的同時,還能有效地防止政府的侵害,從而規範公權,這也是法治的內在含義。

四、司法公正

古人說:「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必須在實踐中得到嚴格的適用才能發揮其效力,否則再好的法律也只能形同具文,這就是霍姆斯所說的將「紙面上的法」(law in book)轉化為「現實中的法」(law in action)的過程。而法律要準確適用,離不開司法公正。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平等主體之間的糾紛有多重的解決機制,如協商、調解、談判、仲裁等,但從糾紛解決的權威性和終局性來看,由獨立的、中立的、享有公共權力的司法機構來解決無疑是最佳選擇,而這個機構就是法院。申言之,法治不僅意味著法律的至高無上和依靠良法治理,還應經由公正的司法活動來貫徹實施。公正的司法,不僅在於懲惡揚善,弘揚法治,同時也是對民眾遵紀守法的法治觀念的教化,是對經濟活動當事人高效有序地從事合法交易的規制。司法公正固然需要有司法的獨立和權威的保障,需要體現出實體上的公正,此外還不能忽視程序公正,即司法必須在法律程序內運作,必須展示出一套法定的、公開的、公正的解決社會各種利益衝突的程序。正因為程序是看得見的正義,它也是實體正義的根本保障,也即「通向法庭裁判正義的道路是由多種正當的程序所鋪就的」。程序公正要求當事人在程序上武器對等,任何人不能充當自己案件的裁判者,論證和決定都應遵循一定的程序。現代法治的一些重要規則,如無罪推定、禁止刑訊逼供、裁判者的獨立公正等,都是從程序公正中發展出來的,它們也是保護基本人權,實現社會公正的基本措施。

五、依法行政

在法治社會中,最高的和最終的支配力量不是政府的權力而是法律,政府因此也必須依法行政。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政府所享有的行政權具有強制性、單方性、主動性、擴張性等特點,一旦失去了約束,將嚴重威脅處於弱勢一方的公民合法權益。因而,如果要通過法律手段來調整政府和公民的關係,必然要求行政權的行使要獲得法律的授權並受到法律的限制,並遵循法定的程序。尤其是在相對人受到公權力的侵害之後,其可以獲得相應的救濟。這正體現了法治國家的本質,即國家和人民的關係是以法的形式來界定的。二是為了保證公權力自身的廉潔和高效,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從社會治理的歷史經驗不難看到,一旦公權力失去制約,其不僅僅會侵犯公民個人的合法權益,也會侵犯公共資源和公共利益,而且,對這些公共資源的破壞,給整個社會帶來的危害可能遠遠大於對個別公民權益的損害。三是因為如果政府所享有的公權力都是根據民眾的意志產生,由民眾所賦予的,那麼民眾對於自己所賦予的權力,也要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制約,以防止權力被濫用,而制約權力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規則控權,因此法治的核心就在於有效地控制公權力。在法治社會,任何政府的權力都必須要由法律所規定,法無明文允許即為禁止,公權力的內容、行使等必須都納入到法治的軌道。

相關焦點

  • 《法治:良法與善治》
    作者王利明  《法治:良法與善治》分為六編共計70篇文章,標題分別為:法治的一般理論、法治的實踐、立法制度、司法、教育與個人隨感,由本書作者將新近發表在各類媒體上的作品和小文章匯集而成。良法和善治的有機結合是法治建設的目標和方向。
  • 王利明:民法典是市場經濟基本法 保護公民權利的宣言書
    作為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也是力推人格權獨立成編的學者,他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在世界各國民法典中並沒有獨立成編的人格權制度,這一創新之舉是我國民法典為世界民事立法做出的一項重要貢獻。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基本內涵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深入研究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地位、核心內容、總目標、基本原則、根本保證等基本問題,集中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根本性問題,標誌著我們黨已經形成了系統完整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 民法典,熱詞背後的法治力量
    民法典出臺伊始,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
  • 法治中國的科學含義
    「法治中國」作為法治在當下中國的政治表達
  • 武文莉: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原標題: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為《決定》)中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
  • 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這段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良法與善治的關係,揭示了依法治國的核心理念是良法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而善治強調治理內容的法治性、政府工作的透明性、公職人員的責任性、社會公眾的參與性、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善治將引導中國公民積極參與社會治理,通過各種途徑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 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反腐法治理論的核心要義和時代意義
    一、反腐法治理論的核心要義 習近平法治思想中關於反腐法治的理論內涵豐富、思想深邃,蘊涵反腐法治建設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理論觀點。 (二)我們黨關於反腐法治理論的重大創新 習近平法治思想中關於反腐法治的理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基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反腐敗鬥爭規律、法治建設規律和懲貪肅腐豐富實踐而創立的,全面傳承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反腐法治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中國特色反腐法治理論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邏輯延伸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命題的理論演變
    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問題上,鄧小平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上述關於四個現代化決定國家命運和必須加強民主法制的思想,科學揭示了法治建設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使命,明確了法治建設的基本原則,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確立了正確方向。
  • 法治、發展和人權——中國道路的三個基本維度
    今日的中國,有三條主線或者稱為三個基本維度,就是法治、發展和人權。它們互相制約,相輔相成,同時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一個以人為本、全面、平衡、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架構。  一、法治  法治是現代社會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1950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這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目的是把婦女從專制的父權、夫權中解放出來。
  • 中國法治實踐學派是如何推動實現善治目標的?
    在中國的法治話語體系裡,我們可以歸納出一個最大公約數的法治詮釋:法治是一種以善治為目標、以有效控制公權和保護私權的良法為前提的基本治理方式。在這個法治定義中,有三個關鍵詞:治理方式、良法、善治。法治是良法之治、控權之治、保護權利之治。中國法治實踐學派的基本工作就是圍繞控制公權和保護私權這個核心內容,研究影響中國社會重大變遷的一系列法治實踐活動,推動實現善治目標,並形成立足中國實踐的法治理論體系。
  • 法治法治法治,法治究竟能做什麼?
    在剛剛閉幕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那麼,在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法治究竟能做什麼呢?
  • 中華民族的法治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法治價值集中體現在中華民族範疇對中國法治的人民主體性效應上,即中華民族是落實人民主權原則的基本介質,「中華民族認同」是構建新時代法治秩序的前提,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是實現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基本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國法治的重要使命。
  • 刑事程序法治的理論發展與制度創新
    卞建林  ◇人權保障、程序正義、權力制約和權利救濟,是評價刑事程序法治現代化的基本標尺有學者進一步指出,基於現代社會的程序性特徵和主體性特徵,刑事程序法治現代化品質的基本表現為兩點:對基本人權的尊重和對程序正義的強調。而刑事程序以國家權力為主導、以國家強制力做後盾,考慮到權力本就具有天然的膨脹傾向,因而需要將國家權力導入程序規則避免其膨脹和濫用,在此意義上,刑事程序法治現代化之品質還應具備另外兩點,即權力制約和權利救濟。
  • 人文札記,王利明:只懂法律的法律人是不成功的
    正文:5320字 預計閱讀時間:14分鐘 文字 | 王利明 01/飯碗法學理論:教民法的不能染指行政法
  • 法育應當是中國教育的基本維度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引導全體人民遵守法律,有問題依靠法律來解決。這是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對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內涵,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性,需要我們深刻認識、全面理解並堅決貫徹。青少年法育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礎。國家是公民的集合體,人的法治素質是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最為根本的因素。
  • 【地評線】民法典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打牢法治根基
    民法典是一部體現中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法典,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裡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 「法」的字體變換 如講述法治變遷
    不僅如此,青羊區還是全省首個「省級法治文化試驗區」,建成了以「東坡印象」法治文化廣場為代表的多個法治文化基礎設施,其地區性法治文化建設水平令人稱道。古典建築 傳遞現代法治精神家住成都市青羊區的趙婆婆說起自己住宅周邊的休閒廣場,她最喜歡的是「東坡印象」法治文化陣地。「面積大,大家去休閒的時候不會覺得擁擠,而且建築非常古典,我們就是中意這種古色古香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