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人對於法律規則形式與意義內涵明辨慎思、推敲琢磨;其業其...
對法官職業的經典描述:「在事實與規則、法意於人心的輾轉互動中,法律人對於法律規則形式與意義內涵明辨慎思、推敲琢磨;其業其志,循名責實,同情而達理,求真以致用。」來看看霍姆斯大法官在《法律之道》中對法官職業的經典描述:「在事實與規則、法意於人心的輾轉互動中,法律人對於法律規則形式與意義內涵明辨慎思、推敲琢磨;其業其志,循名責實,同情而達理,求真以致用。」其中的「其業其志」,既包括對法官司法能力方面的要求,即強調法官職業的技術理性;又包括對法官職業品格方面的要求,即要重視法官的人文素養。
-
法律與文學:經典文學中的法律隱喻
陳虎首先回憶了他與北京大學、與「法律與文學」的主題及與兩位對談嘉賓間的緣分,然後對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四個層次——感染、學習、交流和探討分別進行定義,並以此為基本框架,擬通過介紹、訪談、批評、問答等四個環節展開其與主講嘉賓之間的交流。朱蘇力在主題發言中指出,劉星教授的《法律與文學:在中國基層司法中展開》一書在法律文學方面比其同名著作大有推進。
-
王利明:民法典是市場經濟基本法 保護公民權利的宣言書
那麼,民法典草案為何要將人格權獨立成編,又是如何體現出21世紀的新時代特徵,還有哪些「法律空白」也在這部法典中得到了填補和回應?新京報記者為此採訪了王利明。 王利明:由於人格權獨立成編,其中的條款大量反映了21世紀網絡時代特點。比如,民法典草案第997條明確規定,「民事主體有證據證明行為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害其人格權的行為,不及時制止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有權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責令行為人停止有關行為的措施。」這可以有效地預防網絡時代的各種網絡侵權。
-
淺析法律突破合同相對性規則的樣態
根據契約自由原則,合同是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一種的產物,利益第三人合同訂立需要有行為能力的當事人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前提下形成一致的真實意思表示,其既不需要合同所牽涉的第三人具有行為能力,又不需要通知或者徵得該第三人的同意。
-
王利明:釐清「法治」的基本內涵
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利明教授近日撰文指出,黨的十八大報告多次提到了「法治」,對於什麼是法治,我們有必要作進一步的說明和界定。法治是一個多義的概念,意義取捨不當將直接導致方向性的錯誤。法治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五個方面:法律至上、良法之治、人權保障、司法公正、依法行政。
-
什麼樣的人適合學法律?
常有人說「勸人學法,千刀萬剮」,學法律要做到「三不怕」: 1.不怕脫髮。因為鍛鍊太少,用腦過度。 2.不怕單身。
-
懂法律的禽獸究竟有多可怕?鮑毓明的「完美布局」,讓人不寒而慄
可事到如今,鮑毓明不但不認罪伏法,反而想盡一切方法為自己開脫。4月11日,鮑毓明再度回復性侵養女案,表示「控訴內容存在不實,將適度做一些維權工作。」他甚至表示,受害者李星星的媽媽要求他和李星星辦理結婚手續,李星星也表示同意。這種荒誕的回應頓時引發一片譁然,更是讓真相更加撲朔迷離。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鮑毓明是在想方設法鑽法律的漏洞。
-
骨髓捐獻者悔捐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在6歲時,在中華骨髓庫,有人和她配型成功,然而,在女孩進入「移植倉」,化療之後,骨髓捐獻者又反悔了,當六歲的孩子聽到悔捐消息,瞬間哭了,全家人又進入了漫長的等待,孩子將面臨更大的痛苦。這樣的情形在2011年已經發生過,今日說法對雲南悔捐事件進行了報導,當時就引發了大家的討論,那麼骨髓捐獻者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本文試從現有法律及法理角度剖析事件中的法律問題。
-
法觀 不僅是法律人的閱讀
俞霆 攝□ 法制網記者 李東霞初秋的北京正午時刻還有些炎熱,在離天安門不遠的正義路上,綠樹濃蔭。說到正義路上的法律文化景觀,廣大法律人一定會想到大名鼎鼎的中國法院博物館,而就在這裡,又一處法律人的新景觀——法觀,最近悄然出現在正義路上。正義路上的法觀書店一時間人影穿梭,讀者絡繹不絕,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
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思辯
實際上,法律事實是法官主持下當事人一起構造的人工世界,在這個人工世界的構建過程中,訴訟參與的各方當事人出於自己的利益考慮,對外只提供對自己有利的證據,這就使證據的真實性有一定的概率,以此所最終認定的法律事實也有一定的概率。而客觀事實是哲學上意義上的,它超脫於人們的認識而獨立存在,無論人們是否能夠認識並證明它,它都是客觀存在。
-
你不知道6條不知道的法律冷知識
提到法律,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枯燥、乏味、看不懂...那麼多的法條,一有問題的時候,感覺查都要查很久。如果有這樣的想法,一定是你的打開方式不對!別看法律總是條條框框,看起來冷冷冰冰,其實也是有溫度的。
-
中國法律人起源近代 六代法律人為"法治中國"前赴後繼
《方圓》記者 靖力/文 法律人總是有一種書生意氣,百折而不撓,著名法學家江平有一句最經典的格言,可以評價法律人的共性:「我只向真理低頭。」 相較於「法律職業共同體」而言,「法律人」的概念更加古老,外延也更大。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中心主任徐家力在一次講座上稱,一般來說,「只要是具有較高法律水平的人,推崇利用法律解決問題,內心嚮往法治的人,都可以被稱為法律人」。 在徐家力看來,「法律人」不一定是法學家,也不一定是法官、檢察官。
-
什麼是法律事實?跟專家學法律知識,為您講解法律事實
法律事實可以是自然現象,也可以是人的活動,前者是指法律事件,即與個人意志無關的客觀現象;後者是指人(自然人與法人)的有意識的活動。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自然現象和人的活動都可以成為法律事實。比如,颳風、下雨等自然現象;散步、看書等人類活動都不是法律事實,因為它不能引起民事法律關係的產生、改變和消滅。
-
文學是可以促進法律的,廣義的文學強化了法律在其中的渲染和表達...
陳虎首先回憶了他與北京大學、與「法律與文學」的主題及與兩位對談嘉賓間的緣分,然後對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四個層次——感染、學習、交流和探討分別進行定義,並以此為基本框架,擬通過介紹、訪談、批評、問答等四個環節展開其與主講嘉賓之間的交流。 朱蘇力在主題發言中指出,劉星教授的《法律與文學:在中國基層司法中展開》一書在法律文學方面比其同名著作大有推進。
-
法律經驗主義
這些人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起草了一部法律和20個法令,1992年9月頒布了私有化的方案,把國有企業變成了私有化的證券,規定1992年9月2日以前出生的每一個俄羅斯人都可以領到一張面值1萬盧布的認股權證。這完全是精心設計好的。但是這種法律先行的最終結果是,認股權證被一些人收購起來,出現了寡頭壟斷。
-
讓官兵零距離感受法律的溫度
活動圍繞「五個一」展開:為官兵上一堂法治教育課、贈送一批法律書籍、組織一次面對面法律諮詢、開展一次法律服務保障需求調研、與部分單位籤訂一份共建協議。通過「送法進軍營」,部隊官兵依法履職用權、維護合法權益、化解矛盾風險的能力有所提高,活動受到官兵一致好評。
-
法律方法與法律統一適用
在司法裁判中,法律方法作為法官運用的實踐技藝,具有中介功能,能夠為司法裁決提供依據,架通規範與事實之間的鴻溝。法律方法是法律共同體的職業性思維與技術,運用於個案法律適用場合,所要處理的是事實與規範之間的難題,旨在尋求個案中合法、正當的法律決定或判斷。法律方法的內在方面即法律思維。
-
王澤鑑:案例是學習法律的根本,法律人做案例研習的核心是什麼?
案例是社會生活的一部份,案例指向具有法律上爭議問題,有賴法律解決。案例是一切法律思維的開始,案例對於法律人極為重要。 在我個人的著作中,多都會放上具體案例,從理論中抽出具體的法律問題,作為法律思考之用,並引導幫助讀者,培養處理案例的能力。 法律人的能力為何?
-
從法律東方主義到東方法律主義:超越東西方二元對立
實際上,涉足該法院的當事人享有的權利極不充分,就是美國人引為自豪的憲法上的正當程序在這裡也付諸闕如,以致有論者評論說,唯一不在這間法院適用的聯邦法就是美國憲法(參見絡德睦《法律東方主義》,第6、7頁,以下援引該書只注頁碼)。以今人的標準看,此種名為治外法權的司法制度不但怪異,其合法性也頗可質疑。
-
【法治文化】2020 年的 80 種法律好書
《日知為智:寫給年輕法律人的信》點擊圖片↑即可購買作者 | 陳少文麥讀·中國法制出版社全書收錄了少文老師與年輕法律人的50封往來書信,分為:「法律人的世界觀」「法律人的方法論」「法律人的自處之道」「法律人的專業之道」四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