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廉穎婷
□ 本報通訊員 楊 維
「想不到送法小組的態度如此溫暖,讓我第一次零距離感受到法律條文是有溫度的。」92916部隊飛行員陳林說。
這是海口軍事法院「送法進軍營」活動的一個片段。
圖為「送法進軍營」活動現場。楊維 攝
近日,海口軍事法院聯合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海南省司法廳,抽調14名地方法官、6名資深律師組成送法活動分隊,集中利用兩周時間,赴14個駐瓊部隊開展軍地法官、律師「送法進軍營」活動。
活動圍繞「五個一」展開:為官兵上一堂法治教育課、贈送一批法律書籍、組織一次面對面法律諮詢、開展一次法律服務保障需求調研、與部分單位籤訂一份共建協議。通過「送法進軍營」,部隊官兵依法履職用權、維護合法權益、化解矛盾風險的能力有所提高,活動受到官兵一致好評。
用聽得懂感受得到的方式宣講
「民法典既是保護自身權益的法典,也是全體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循的規範,軍隊學習、遵守、維護民法典更應走在前列。」
每到一個單位,授課主講人、海口軍事法院院長鄭刃都會開宗明義道出本次送法活動目標。
圖為海口軍事法院院長鄭刃為官兵輔導授課。楊維 攝
圍繞這一目標,送法團隊短短十餘天輾轉7個市(縣)、行程千餘公裡,集中授課14場次,涵蓋駐瓊陸軍、海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武裝警察部隊等各軍兵種部隊。
90後、00後官兵是部隊建設的主體,他們個性鮮明、思維活躍,要教會、讀懂他們,傳統的「我講你聽」「填鴨式」教學早已沒有市場,要以他們聽得懂、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方式去講。
講到民法典新增「英烈保護條款」「好人條款」立法意義時,鄭刃說:「英雄烈士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坐標,一個社會的歷史底蘊,不容褻瀆、詆毀、質疑,無論時間過去多久,先烈的英名和功績都將永世長存,這才是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五條的立法意義」「如果見義勇為沒有國家立法撐腰,那麼見死不救就會如同傳染病一般在社會蔓延,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給好人吃了一顆定心丸,我們國家決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話音剛落,現場響起熱烈掌聲。
在西沙永興島通過視頻連線參加授課的91458部隊政工部負責人表示:「鄭院長的授課很震撼,沒有理論灌輸,卻在頭腦中烙下印痕;沒有反覆告誡,卻有深刻啟迪。不僅是一堂生動的法治教育課,更是一次很好的人生觀、價值觀輔導課,必將指引廣大官兵紮實走好軍旅人生路。」
面對面諮詢化解官兵涉法難題
基層軍事法院法律服務行不行、司法為兵實不實,就看部隊和官兵滿意與否。面對官兵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不讓一名有涉法問題的官兵背著包袱服役、帶著遺憾離隊」是本次送法團隊秉承的服務理念。
圖為軍地法官、律師為官兵提供面對面法律諮詢服務。楊維 攝
集中宣講後,課室內仍燈火通明、人頭攢動。在面對面法律諮詢活動中,大夥踴躍交流、不斷提問,法官、律師逐一解答。生動的講解和全面的分析,引來官兵陣陣掌聲。
「飛行員陳林正在執行飛行任務,能不能對他的涉法問題單獨進行解答?」諮詢活動結束後,92916部隊政委提出請求。
「當然沒問題,官兵需要在哪裡,我們的法律服務就在哪裡。」海口軍事法院審判員張凱當即表態。
執飛任務結束後,送法小組針對陳林的問題解析法律關係、提出方案建議,幫助他打消內心疑慮。陳林感慨地說:「送法團隊雷厲風行、立說立行,想不到他們能專門為我個人提供精準法律服務。」
據統計,此次活動共為500多名官兵提供面對面法律諮詢服務,並針對交通肇事責任劃分、借貸糾紛處理、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拆遷糾紛等官兵諮詢熱點問題作了專題解答。
引導官兵依法處理涉法糾紛
送法活動既要授人以魚,又要授人以漁。活動開展前,為精準掌握部隊法律需求,海口軍事法院及時與各單位取得聯繫,採取問卷調查、徵求意見、座談等方式,全面收集掌握官兵思想狀況和法律需求。
圖為海口軍事法院與向駐軍官兵贈送法律書籍。楊維 攝
針對官兵涉法問題呈現類型化、區域化特點展開大數據分析,對近年來官兵經常諮詢的侵權責任、婚姻家庭、房產土地、合同、勞動關係、交通醫療六類問題歸納梳理,編印《官兵常見涉法問題解答》《涉軍維權工作服務指南》送到部隊,力求通過實案舉例、法律解釋、知識連結等方式借事說理,引導官兵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妥善處理涉法涉訴糾紛。
「《官兵常見涉法問題解答》案例典型解答針對性、操作性強,地方法院在開展社區送法活動中可以學習借鑑,能不能也送我一本?」在翻閱送法書籍時,一同送法的海南省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法官葉玉華饒有興趣地問。
收到書籍的官兵紛紛表示:「送法書籍既有問題解答,又有法官評述和相關連結,是學法用法的好教材。」
據了解,海口軍事法院還將與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海南省司法廳協商建立「兩個一站式」司法服務保障機制,把地方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資源引入海口軍事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推動建設「軍地協同巡迴法庭」,為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