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法律突破合同相對性規則的樣態

2020-11-28 中國法院網

2012-11-12 10:28:59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張平

  根據羅馬法規定,合同作為法鎖,能夠並且也只能對債權人和債務人產生拘束力,合同相對性規則自此確立,並被後世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立法所繼受。根據我國《合同法》第8條之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可見合同具有約束特定當事人的法律效力,其主體、內容和責任均具有相對性,合同相對性規則作為合同法一般規定成為行為規範和裁判規範。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更好地保護債權人和第三人的合同權益,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現代大多數國家或地方的立法對合同關係相對性規則進一步有所突破,我國立法機關本著面向本土、注重實踐和放眼國際進行法律引進、吸收、同化和整合,我國《合同法》、《物權法》和《侵權責任法》中規定合同相對性規則突破的樣態,下文筆者將結合法律規範對合同相對性突破的樣態進行類型化敘述和規範性分析,以期尋求知識和思維的體系化認識。

  一、《合同法》所確立的合同相對性突破樣態

  (一)為第三人利益而突破合同相對性的樣態

  1、規範依據

  《合同法》第64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2、理論分析

  該條是利益第三人合同理論的規範表述。利益第三人合同是指合同當事人約定由一方向合同關係外第三人為給付,該第三人即因之取得直接請求給付權利的合同。根據契約自由原則,合同是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一種的產物,利益第三人合同訂立需要有行為能力的當事人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前提下形成一致的真實意思表示,其既不需要合同所牽涉的第三人具有行為能力,又不需要通知或者徵得該第三人的同意。債權人直接通過其與債務人之間的合同,向第三人提供某種利益,直接由債務人向第三人作出履行,而不是與債務人、第三人分別訂立合同或者分別作出履行的方式來完成,這樣既可以減少交易費用,又可以很好地實現債權人的意志和利益。

  鑑於民商分立模式缺乏現實基礎和理論給養,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更受到學界推崇和立法親睞,在合同法總則中對利益第三人合同理論進行規範表述,為保險合同的規制和發展提供了規範基礎。利益第三人合同通常多見於保險合同,保險合同為利益第三人合同在商事法中典型和必要的類型,從而使保險合同的受益人可以以自己的名義起訴保險人或者被保險人。

  (二)為保全合同履行而突破合同相對性的樣態

  1、規範依據

  《合同法》第73條第1款規定,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

  第74條第1款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2、理論分析

  第73條確立了債權人享有代位權的制度,以確保合同債權人所享有的債權得以順利實現。根據法律規定,除債權人與債務人約定在債務人的特定財產上設定擔保物權以外,債權人債權的實現受到債務人所有財產的價值限制,根據債權的相對權屬性,債務人同第三人進行交易或者處分財產的行為不受債權人的限制,而債務財產總量的減少對債權人債權的實現無疑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合同法》為了強化對債權人的保護,在借鑑大陸法系國家中關於合同保全的學說理論和立法經驗的基礎上,規範性地賦予了債權人在債務人因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而損害其利益時可以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非專屬性債權的權利。

  第74條確立了債權人的撤銷權制度。債權人的撤銷權,是指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實施無償或者低價處分財產的行為而有害於債權人得債權,債權人可以依法請求法院撤銷債務人實施的行為。根據我國既往的司法實踐來看,缺乏債權人的撤銷權制度,容易導致在債務人隨意處分財產、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等情況下,債權人因不能行使撤銷權來保全其債權,進而增加了其債權實現的風險,既不利於規訓債務人誠信的履行債務,又不利於促進合同的運用和經濟的發展。可以說,債權人撤銷權制度的確立是充分保障債權人利益,督促債務人切實履行義務,以利於良好信用制度和商業道德形成,保障市場經濟有序化的法律規範和行為引導。

  (三)為保護承租人的居住利益而突破合同相對性的樣態

  1、規範依據

  《合同法》第229條規定,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

  2、理論分析

  第229條是買賣不破租賃理論的規範文本表述。買賣不擊租賃是指在租賃期間,租賃物的所有權變動,並不導致租賃關係的解除。買賣不破租賃是租賃權在當代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通過法律規定將租賃權予以物權化來強化對承租人的保護。

  總所周知,房屋和土地均為不動產,而傳統民法理論將他人對土地的承租規定為物權,而將他人對房屋的承租規定為債權,在各國沿襲這一傳統民法理論知識和思維方式時,注意到了僅將房屋租賃賦予其債權效力不利於承租人居住利益的保護,因為不動產對當事人利益重大,具有稀缺性,如果出租人將租賃物出售,若不賦予承租人對抗買受人的權利,承租人得租賃權將會落空,其僅能針對出租人主張違約責任,既對承租人不公平,又不利於保護居住權。因此,《合同法》在租賃合同中,賦予了房屋承租人在租賃期間對抗任何第三人買受房屋後依自己的意思利用和處分房屋的效力,保護其居住權益,這既是法律對社會現實的尊重,又是法律對居住權益的保護。

  二、《物權法》所規定的合同相對性突破樣態

  1、規範依據

  《物權法》第20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籤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為保障將來實現物權,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後,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不發生物權效力。

  2、理論分析

  該條是預告登記制度的規範性表述。預告登記,是指為保全旨在使物權於未來發生變動的債權所為的登記,以及個別情況下保全尚未本登記的物權所為的預備登記。預告登記具有擔保以物權變動為內容的債法上的請求權功能,它是一種臨時性擔保手提,同時,其本身的效力具有物權性質。

  「一房多買」是司法實踐中廣為詬病的不良現象,房屋的所有人為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通常以轉讓特定房屋所有權為由同多個買受人籤訂房屋買賣合同。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房屋所有人一房多買的合同行為具有法律效力,房屋買受人可以請求出賣人履行房屋所有權轉移義務,然而,由於一房的特定性自然滿足不了其他房屋買受人的買房意願,買受人雖然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但至少對買受人的意願實現產生了影響。因此,買受人為了達到其房屋所有的意願,通過對房屋進行預告登記來實現和擔保其對出賣人的債權,而預告登記所具有的公示公信效力,也為其他買受人只能追究出賣人的違約責任提供法律事由。

  三、《侵權責任法》所涵攝的合同相對性突破樣態

  1、規範依據

  《侵權責任法》第2條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6條第1款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2、理論分析

  自羅馬法以降,合同作為債發生的主要原因佔據了債編一多半的規範篇幅。債權固然是對特定人請求為給付的權利,其性質為一種對人性的請求權,然而,債權實現既需要當事人間的配合,也需要當事人以外的其他人的尊重,這種債權人與一切人直接的關係即表現出債權因其不可侵害性所表現的絕對性。《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2款所列舉的權利均為絕對權,而債權作為相對權視為並不能躋身「等」所涵蓋的權利之中。然而,如果債務人外的任何人不對債權人得債權進行尊重,那麼,債權人的權利如何得以實現,合同如何發揮促進交易的效用,社會如何實現有序。

  在司法實踐中,確實存在行為人為實現自身的目的而侵害債權人債權的情形。如行為人引誘債權人所僱傭的僱員違約致使僱主的期待利益等不到實現,債權人若追究僱員的違約責任,既加重了僱員的經濟負擔,又放縱了行為人的引誘行為。筆者認為,債務人以外的任何人侵害債權人債權的行為理所當然地得到《侵權責任法》的救濟,但由於債權缺乏公示性難以為外人知曉,如果不合理的界定行為人侵害債權的構成模式將有礙人們的行為自由和社會的經濟發展,因此,在承認第三人侵害債權理論的前提下,不應適用權利+過錯的侵權認定模式,而應當將債權視為一種第三人應當尊重的他人合法利益,採用利益+故意的侵權認定模式,行為人的主觀故意就解決了債權人缺乏公示性而難以為外人知曉的困境,從而既有利於債權人債權的實現,有合理地界定了人的行為自由。

  參考文獻:

【1】馬俊駒、餘延滿著:《民法原論》,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4版。

【2】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第二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修訂版。

【3】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三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4】崔建遠著:《物權:規範與學說——以中國物權法的解釋論為中心》(上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5】尹田著:《物權法理論評析與思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版。

  (作者單位:陝西省南鄭縣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淺談合同相對性原則及突破
    合同相對性是合同規則和制度賴以建立的基礎和前提,歷來都是各國合同立法和司法所必須依據的一項重要規則。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出現,商業貿易空前繁榮起來,社會經濟生活對合同的社會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現實的需要,提高社會經濟運行的效率,各國都在一定程度上擴張了合同的效力範圍,合同相對性原則受到了衝擊,出現了許多例外情況,我將此稱為「合同相對性的突破」。
  • 淺議合同相對性原則
    合同關係的相對性是合同關係不同於其他民事法律關係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合同規則和制度賴以建立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合同立法和司法所必須依據的一項重要規則。合同相對性就是指「合同主要在特定的當事人之間發生法律約束力,只有合同當事人一方能基於合同向對方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而不能向與其無合同關係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請求,也不能擅自為第三人設定合同上的義務,合同債權也主要受合同法的保護。」
  • 合同相對性原則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中的突破
    本文從合同相對性原則及例外的基本理論出發,重點闡述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例外情形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中的應用。  一、合同相對性原則及例外的含義  所謂合同相對性,就是指合同只對締約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對合同關係以外的第三人不產生法律約束力。
  • 如何理解合同的相對性
    問:如何理解合同的相對性?  自考365網校解析答案:合同關係是特定當事人之間的關係,它與其他法律關係的一個區別在於合同關係具有相對性。  儘管合同相對性規則包含了極為豐富和複雜的內容,且廣泛體現在合同的各項制度之中,但概括起來,合同相對性規則主要包含如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合同主體的相對性所謂合同主體的相對性,是指合同關係只能發生在特定的主體之間,只有合同當事人一主能夠向合同的另一方當事人基於合同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
  • 合同相對性理論與意思自治、契約自由的精神的關係
    合同相對性原則,是指合同主要在特定的合同當事人之間發生,只有合同當事人一方能基於合同向與其有合同關係的另一方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而不能向與其無合同上的義務。即合同僅對締約的當事人產生效力。作為一種民事法律關係,合同關係不同於其他民事法律關係的重要特點在於合同關係的相對性。
  • 合同相對性理念反思:以實際施工人制度為起點的分析
    然而,無論是違法或無效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中的「實際施工人」,還是與合法有效施工分包合同中的分包「施工人」,他們與發包人之間並沒有書面的合同關係,因此「直接追加發包人被告」這一裁判規則被認為是以司法解釋行使越位突破合同相對性例外法定原則,構成立法層面的越權,合法性存疑。
  • 準確實際施工人的法律定位及其完善處理規則
    實際施工人以發包人為被告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轉包人或者違法分包人為本案當事人」的規定突破了合同相對性,《司法解釋二》基本延續同一規則。上述突破合同相對性的規定在實踐中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在建築行業和司法實踐以及學術界都引起較大的爭議。我國《合同法》、《建築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均無「實際施工人」的相關規定;《民法典》即將施行,實際施工人的主體資格應當依法準確定位。
  • 合同相對性與合同效力
    2012年6月,張某以某建築公司的名義與某單位籤訂了施工合同。2012年10月的一天晚上,張某施工隊在施工過程中致2人受傷。後經調查認定,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為技術質量有瑕疵。  分歧  本案在處理過程中有兩種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根據合同的相對性,施工合同的主體是某建築公司和某單位司。因此,造成人身和財產損失也應由某建築公司承擔。
  • 從房屋租賃案件看合同責任的相對性
    本案合同解除的原因是不可抗力所致,不是因違約行為導致合同解除,因此無從談起賠償。對當事人的損失,可採取的補救措施應秉著公平合理的原則酌情補償,而不是賠償。依據合同的相對性原理,合同關係的相對性決定了賠償或補償責任的相對性,當事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導致賠償或補償責任的,應當向對方承擔賠償或補償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另行解決。
  • 債的相對性主要體現在哪裡,債的相對性是怎麼體現的?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了解到合同關係只能發生在特定的合同當事人之間,只有合同當事人一方能夠向合同的另一方基於合同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那麼債的相對性主要體現在哪裡,債的相對性是怎麼體現的?
  • 顧全:民事法律行為效力評價維度
    因此,需要辨析民事法律行為的相對效力、法律履行力、對抗力等評價維度;並以區分原則和效力相對性原則為邏輯起點,結合對不同請求權基礎所蘊含之法益位階理解,系統研究對債權行為、物權行為等不同效力維度產生影響的限制性規範及其適用規則;進而在具體案件中,區分不同請求權類型及其基礎關系所涉的法益位階,適用相應的效力評價裁判規範,判定不同屬性民事法律行為在不同主體之間的不同效力狀態、能否履行、請求權競合的優先保護順序
  • 關於合同糾紛案例10個裁判規則
    合同糾紛是指因合同的生效、解釋、履行、變更、終止等行為而引起的合同當事人的所有爭議,主要表現在爭議主體對於導致合同法律關係產生、變更與消滅的法律事實以及法律關係的內容存在不同觀點與看法。本期將推送10例有關合同糾紛的重要裁判規則,供大家參考。
  • 表見代理成庭審焦點 依合同相對性駁訴請
    經原告與被告葉某協商並籤訂購買合同。原告按約定將木膠板送至被告指定工地,期間被告某長城集團公司向原告支付了部分貨款,2011年,原告與葉某進行了結算,共欠原告貨款17萬元。訴請判令某長城集團公司支付木膠板款17萬元及利息,被告葉某、李某承擔連帶責任。  被告葉某、李某未作答辯。
  • 未參與籤訂施工合同,土地方是否需對工程款承擔連帶責任?
    在司法實踐中,土地方往往不會作為建設工程合同當事人,也不會參與具體的工程建設。但是,在資金方拖欠工程款的情況下,承包方通常會將資金方和土地方一併告上法庭,要求土地方承擔連帶責任。該等索賠是否成立,將取決於法院對建設工程合同的相對性的認定及把握。
  • 框架性合同爭議的仲裁協議效力擴張規則研究
    ,複雜的交易形態層次不窮,其中,框架性合同作為一種突破傳統單一合同模式的特別構造合同,在我國商業交易中已經大量使用,此種以框架合同與個別合同所組成的上下級交易合同類型,在遇有個別合同中未約定仲裁時,當事人可否引用框架合同中的仲裁條款申請仲裁的問題時,對單一合同規劃下傳統仲裁合意理論與實踐提出了挑戰。
  • 淺析合同的成立與生效
    ,是合同法律制度中兩種不同制度。因此,合同的成立必須有雙方或雙方當事人對合同標的、數量、質量、價款或報酬等內容協商一致,即達成合意。  合同的生效,是指已經成立的合同在當事人之間產生一定的法律拘束力。因為合同成立並具備一定的要件後便能產生一定的法律效力。但這種法律效力並不是指合同能夠像法律那樣產生約束力,而是指符合法定生效要件的合同,便可以受到法律的保護,並能夠產生合同當時雖然所預期的法律後果。
  • 合同糾紛中可得利益損失的適用規則和計算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是關於損失賠償的範圍和確認規則的規定,進一步明確了對合同糾紛中守約方履約後預期可得利益的保護,同時也確立了可預見性規則對其加以限制。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合同糾紛極為常見,但是認定可得利益的適用率卻很低,這樣的環境不利於活躍市場交易。對於可得利益損失的適用規則和認定標準,目前仍存在很大的爭議。
  • 九民紀要︱最高院關於加蓋「虛假公章」的合同效力裁判規則
    九民紀要︱最高院關於加蓋「虛假公章」的合同效力裁判規則法律出版社 昨天以下文章來源於法義君 ,作者法義君法義君法義君專注公司證券創新業務,解讀最新法規要義,透析交易模式的經濟學含義1.png公章之於合同效力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判斷合同成立的時間點,通常情況下合同中加蓋公章時間即為合同成立的時間;二是確定合同行為法律後果的承擔主體,合同中加蓋公章,合同中的權利義務應當由公章顯示的主體享有與承擔,即合同行為的法律後果應當由公司承擔;三是關於借用公章各方責任的承擔問題。
  • 從實務角度探析施工總承包單位對農民工工資支付的民事法律責任
    然而,系列文件的並行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工討薪的的社會矛盾,同時也引發了實務操作中頗具爭議的問題,例如農民工能否突破合同相對性向總包單位主張勞動報酬,總包單位對農民工工資的責任在現行法律框架內應如何認定等。
  • 涉及到合同解除的法律要點,收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464條規定: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係的協議。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本期普法結合《民法典》的相關規定,為大家系統講一講合同解除的相關法律問題及風險防控。 一、 合同解除的概念 合同解除是指合同關係成立以後,當具備合同解除條件時,因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的意思表示而使合同關係自始消滅或向將來消滅的一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