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思辯

2020-11-29 中國法院網

2006-04-30 11:28:13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趙鳳強 孫成省

  [內容摘要]: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從法理學、法哲學、法經濟學和法社會學的不同角度看,訴訟希望所追求的是客觀事實,然而得到的卻僅僅是法律事實。

  [關鍵詞]:法律事實 客觀事實 思辯

  無論是訴訟制度設計還是訴訟實踐,人們都企圖追求「法律事實」無限接近「客觀事實」,甚至不懈追求二者的完全重合,然而,這種理念往往因為訴訟本身的客觀規律而不完全能實現,遵循「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同等重要。

  一、法理學上的利弊權衡

  法律事實是一個法律上的術語,是經過一定訴訟程序後能夠認定的事實,是通過訴訟各方證據的交鋒及對抗,裁判者最終能夠認定的事實。法律事實的形成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並受制於法律的評價。實際上,法律事實是法官主持下當事人一起構造的人工世界,在這個人工世界的構建過程中,訴訟參與的各方當事人出於自己的利益考慮,對外只提供對自己有利的證據,這就使證據的真實性有一定的概率,以此所最終認定的法律事實也有一定的概率。而客觀事實是哲學上意義上的,它超脫於人們的認識而獨立存在,無論人們是否能夠認識並證明它,它都是客觀存在。

  長期以來,我國司法活動一直以「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為原則,尤其在奉行訴訟職權主義的年代裡,我國受到前蘇聯的司法理念地影響較大,大部分學者以「實事求是」的哲學判斷標準作為理論依據,將這個「事實」定位為「客觀事實」,認為這個「事實」應該是客觀的、全面的、絕對的事實,追求「還事物本來的面目」。然而,這僅僅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況,「以訴訟的方法令人完全確信地重現過去是不可能的」。①司法實踐中,為了追求完全的「客觀事實」,而犧牲了程序正義,然而有不少的案件的最終結果是即使犧牲了程序正義仍然得不到完全的「客觀事實」。隨著訴訟職權主義向當事人主義的理念轉變,越來越多的實務界乃至理論界認為應將這個「事實」定位為「法律事實」。我國訴訟裁判以「事實」為根據,不應該是「客觀事實」,只能是「法律事實」。特定的客觀事實尚未進入法律程序的領域前,它還是一種自然意義上的客觀事實,不能被法官所認可並作為審理案件的事實依據。進入法律程序的領域並為相關法律規範的調整,它就不再是自然意義上的客觀事實了,而成為法律事實,同時具備了客觀性與合法性,成為法官認可的審理案件的基本事實依據。

  這種認識是否符合法的價值中最基本的基石—公平與正義呢?在採取訴訟當事人主義後,通過對訴訟程序的合理設計,為訴訟各方當事人的提供通過訴訟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機會是均等的,即使你佔有的社會資源,尤其是司法資源可能是貧乏的,訴訟制度的設計也為此作了傾斜,使雙方的程序權利達到平衡,這種制度設計對當事人對法律事實的追求是機會是公平的。那正義呢。「正義具有一張普洛秀斯似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不同形狀。並具有極相同的面貌」。②在法律適用中,對事實的認定是小前提,這個事實如果是「客觀事實」,很多案件就沒有辦法解決,無法獲者知客觀事實,卻可以獲的法律事實,實現整體的正義。我們只能認定通過正義的程序最終確定的法律事實也是正義的,在英美法系國家裡,當客觀事實的真實性無法確定時,則通過審查程序的正當性來作出判斷,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判決的審查,不以查明事實真相為內容,而是看遵循正當程序,正確適用法律為準則,衡量其法律審是否濫用自由裁量權。他們對上訴審僅僅進行的是法律審,而不進行事實審。這種將程序正義優先的理念在我國是不可思議的,我國司法實踐中上級法院常常以事實不清而發回重審。

  二、法哲學上的適度考量

  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在客觀世界面前,人的認識能力總是有限的,人們對客觀世界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是有條件性和非至上性,任何認識都是對物質世界一定部分、一定階段的反映,每一個時代的人或人類只能認識有限的客觀世界。認識主體既具有認識的主觀能動性,又要受到主客觀方面等各種因素的限制,只能是一個近似客觀事實的認識。而對純粹的、客觀事實的追求的認識論根源是不能正確處理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的辨證關係。

  法官對案件事實的認識過程是人工條件下對事實的認定過程,這種再現性的認識,要受到法官自身素質、證據、訴辯雙方主觀意思等主客觀條件的影響和限制,而且這些主客觀因素是不確定的,法官沒有辦法達到完全的客觀事實的認識。訴訟雙方當事人所能主觀認定的客觀事實是帶有主觀性的,是有局限性的,為了克服這種對事實確認的局限性,訴訟雙方當事人的證據對抗以及訴訟證據規則為克服這種局限性提供了種種可能,法官的所能最終認定的的事實必然也是有局限性的,也是片面的, 從一定意義上說,訴訟裁判做描繪出的衝突事實,法官最終所能認定並據以裁判的法律事實是有局限性的法律事實,總是法官以一定證據為基礎而形成的主觀感覺。「認識的相對性承認認識的相對性也就等於肯定了法律事實的合理性」。③

  客觀事物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運動的,不斷發展變化的,時間不可逆轉,正如同哲人所說,你不可能在不同的時間踏入同一條河。任何案件的事實發生以後就不可能再現或重複,法官根本不是爭議案件事實的親歷者,無法在當事人糾紛發生後將案件的事實重現,他面對的是已經發展變化的案件客觀事實,他所面對的僅僅是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法官的局限性就在運用證據出現的可能性,對於各種可能不斷變化的證據,法官還憑藉自己的分析與判斷來分清事實真相,只能儘可能接近客觀事實,而不能在任何案件中完全恢復案件事實發生時候的客觀真相。

  真理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無論是對法律事實還是客觀事實的追求,都是為了通過法的規制來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然而,對於法的重要價值的的理解卻有不同,看來只有依靠哲學上的相對性來概括了。相對正義論認為,正義也有相對正義與實質正義之分,通過程序正義實現相對正義,某種法律是否公正,或者正義包含何種要素,是不能確定的,適用法律中的正義,相對地講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壓迫實現實質的和形式的正義,有時候未免有些苛刻,並不完全可行,我們只能通過程序正義認定相對接近客觀事實的法律事實。而對於公平,抽象的、超時代的永恆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公平的標準也隨著歷史的演進而不斷更新。程序規則的公平性完全取決於由這些規則是否總的來說有助於產生公正的結果,但是,即使是最嚴格地遵守規則的情況下,也不可能保證每一個特定的案例中都會產生公正的結果。④

  三、法社會學上的有限認識

  「即使是再好的法律制度,如果沒有本國的社會心理與之相配合,相依託,那它也只能停留在真空裡,無法作用於現實社會,對我國的法現代化產生的影響也會大打折扣。」⑤法律制度實施的效果體現在社會上,法律實施需要社會心理認同,無論是糾紛解決型司法還是政策貫徹型司法,司法裁判最終結果都要接受社會的評判與接受,對於司法權威的一次次認同,形成了法治觀念,這種規則意思的不斷形成,正是法律實施所最終追求的。在我國,社會對司法機關實施法律的要求是要注重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統一,這也是對法律最終效果的一個全新認識。我國社會傳統觀念認為,在糾紛發生後,作為糾紛裁判機關的司法機關應徹底查清糾紛涉及的客觀事實,還當事人公正的結果,這種社會整體心理的存在,無疑給司法機關一個無形的壓力。

  在這個問題上,我國長期受到司法主動、職權主義的思想的影響,人們對司法機關的中立性認識不足,有時候社會對法律事實的認定難以接受,即使司法機關遵循了正義的程序,忠實履行了自己的職責。「理性因性並非在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上都能佔據主導地位,公眾或多數人的判斷力並非在任何事物上都能做到同公正、理性相一致,有時恰恰相反,尤其在涉及對少數人的利益的保護問題更是如此,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非認知的因素對於人們的判斷力的影響是很大的。比如,當遇到某些涉面比較廣的社會熱點問題時,公眾的情緒、社會輿論的渲染往往使這一問題只有一種暈輪效應而超出了其實際狀況。⑥一個典型的民間借貸案件,甲向乙借款1萬元,未有嚴格的手續,到期乙索要未果,訴至法院,乙辯稱未借款,而乙沒有足夠證據,按照民事訴訟證據規則,法官只能認定的法律事實是甲沒有借款,而不是客觀事實甲借款了,在這種情況下,乙能否接受這個依法認定的法律事實呢,還有公眾呢?還有一例是類似案件,一老人被迫寫欠條,後根據欠條認定法律事實,老人在法院門口服毒,社會輿論譁然,有人指責法官,認為他可以綜合其他生活常識之類的常識旁證去推翻欠條,然而欠條是最直接的證據,在這個個案中出現這種特殊的事情,我們能不能因為將這個個案推廣呢,針對個案不惜犧牲程序正義對客觀事實的徹底追求,使調整社會的證據規則混亂,那勢必犧牲是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

  對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認定差距的社會認同程度,體現司法中立、司法被動原則,維護司法的權威,有的當事人的內心確信自己的敘述和證明的事實是客觀事實,由於當事人自己的原因無法將其上升為法律事實,就到處申訴,枉加猜測,主觀判斷司法缺乏廉潔性,致使法院裁判的既判力得不到尊重,我們社會上當事人乃至新聞媒體仍然會抓住法院調查這一最後的把柄,往往將當事人的證據規則風險推至法院,實際上證據規則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具體到個案中,可能對某個人有利,但這種有利對於雙方就是風險,這就是訴訟對抗的最後結果,你應該接受,社會應該接受這種規則導致的後果。

  四、法經濟學上的效益比較

  任何資源在一定時期總是有限的,這就是經濟學所謂的「稀缺性」,任何一種資源被用於某一特定的生產或消費都有一定的機會成本(即因此而喪失用於其他生產或消費可能帶來的效用。⑦司法資源尤其如此,即使沒有訴訟資源與案件數量激增的矛盾。效率也是法的基本價值之一,對於現代社會的法律,效率是其應有的內在的經濟邏輯和宗旨,法律用來保障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使用。在訴訟中,「實事求是」應以程序的及時終結性和程序正義為前提。著名法諺「遲來的正義等於非正義」。我國以往的司法實踐顯然有「重實體,輕程序」的傾向。然而司法本身是一種有時間限制的工作,它必須遵循法律正當程序,而不允許當事人無期限限制地收集提交證據給法院,並一遍遍地要求法院進行審理。⑧ 當代各國普遍採取各種措施來提高解決糾紛的法律程序的效率,從而儘快地解決糾紛,降低法律程序的成本,人們普遍希望看到的是有效率的司法程序。

  有限的司法資源不可能主動無限的追求客觀事實,況且無限的追求客觀事實的最終結果也不一定就能徹底的追求到客觀事實。法院所要做的是遵循程序正義,查清「法律事實」,客觀事實在達到及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客觀事實過分注重,往往會忽視對效率的追求,浪費了寶貴的司法資源。「追求客觀事實的努力受到效率評價標準的制約,為了使人類生活和法律制度具有一定的效率,有時候不得不犧牲對客觀事實的追求。」⑧社會已經對司法機關對案件久拖不決,嚴重超期限審理和執行深惡痛絕,強調效率對我國司法機關來說有著更重要的現實意義。許多案件由於訴訟經濟效率原則的需要,在窮盡訴訟程序中權利後,依法加以裁判,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尤其在刑事訴訟中,刑訊逼供、超期羈押的嚴格排除,訴訟效率的遵循,我們得到的只能是法律事實,即使這種法律事實不是客觀事實。這不是一種極端,而是遵循訴訟規律的結果。

  司法機關對於程序正義保證下的法律事實的不斷追求,使法律事實無限地靠近客觀事實,這是思辯過後最理想的狀態。

  

引註:

①(美)波斯納:《法理學問題》,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頁。

②(美)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73頁。

③劉曉兵:《法哲學思考》,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頁

④(美)丁.範伯格:《自由、權利和社會正義-現代社會哲學》,第172頁。

⑤李瑜青:《法律社會學導論》,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4年版 ,第98頁。

⑥吳忠民:《社會公正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頁

⑦林震:《法價值哲學導論》,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⑧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版,第64頁

⑨張文顯、李步雲主編:《法理學論叢》,法律出版2000年版,第316頁。

(作者單位:山東省莒南縣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差別
    但是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分享不止是這麼簡單,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事實」是具有深層含義上的,是法律上大家需要了解的。那就是題目中所提到的「法律事實」和「客觀事實」。相信對這個詞彙不太了解的朋友,看到這裡可能有些迷惑。怎麼事實這個詞還有什麼法律事實和客觀事實呢?
  • 為什麼說法律事實不是客觀真相?
    你好,歡迎來到劉含法律思維30講。我是劉涵。在第1個模塊我給你講了法律人的6種基本思維模型,從這一講開始,咱們正式進入第2個模塊。事實的發現與描述,我將帶你看看法律中的事實和普通人眼裡的真相有什麼不同?在普通人的眼裡,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不依賴於我們的主觀意識。法律要實現公平正義,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事實真相嗎?
  • 什麼是法律事實?跟專家學法律知識,為您講解法律事實
    法律事實,是指法律所確認的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係設立、變更和終止的客觀現象。比如,合同的成立,即在當事人之間發生權利義務關係;災害發生了,就可以引起保險公司的賠償責任;人的死亡,能引起撫養關係的消滅和繼承關係的發生。
  • 法律事實指的是什麼
    問:論述法律事實。  自考365網校解析答案:民事法律事實是指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係發生、變更或者消滅的客觀現象或事實,簡稱法律事實。如人的出生和死亡,法人的設立和解散,合同的籤訂和解除,自然災害事故的發生,期間的開始和屆滿等,這些客觀情況的出現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係的產生、變更或者消滅,它們都可以成為民事法律事實。
  • 什麼是事實?如何去客觀?
    法律人愛說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刑事訴訟法》第6條中規定,公、檢、法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內律為準強。必須容以事實為根據,就是必須以查對屬實的證據和憑藉這些證據認定的案件事實為根據。
  • 百度百科的客觀事實是什麼
    百度百科只收錄客觀事實。事實  「事實」指百度百科收錄的內容應與實際存在的事物保持一致,所有虛假的、編造的、惡搞的、缺乏根據的內容都不應該寫進百度百科。例如,著名的惡搞文章《高鐵――悄悄開啟群發性地質災害的魔盒》中作者虛構出的「夏爾謝夫力」相關內容,或者「食鹽能抗輻射」的著名謠言等,都不適合百科收錄。
  • 主觀事實VS客觀事實——莎翁《冬天的故事》
    [2]在《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 1623)裡,專制君主否認客觀事實,堅持主觀事實,一意孤行,給自己家庭和國家都帶來重大災難。
  • 事實:讓意識內容與客觀存在相吻合
    你會做夢自己得了500萬彩票,會想像著自己獲得500萬彩票,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事實是你沒有。別人對你說的話,或許事實並非如他所描述的,比如搞傳銷的跟你說的話,比如別人說的壞話。很多的意識存在並不屬實,並不符合客觀實際,並不如實反應客觀存在。
  • 文章寫作:以客觀事實作論據
    但是概括起來,論據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以事實材料作論據,另一類是以科學理論作論據。以客觀事實作論據。從時間上分,事實可以分為歷史事實和現實生活中的事實。無論歷史的還是現實生活中的事實,都是客觀存在,事實勝於雄辯,事實本身就有無可爭辯的說服力,所以,選擇經過檢驗核對,真實確鑿的事實作論據來證明論點,最有說服力。
  • 法律上是否存在事實物業關係?事實物業能否得到法律的支持?
    法規淵源來看,《物權法》屬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指定的法律;《物業管理條例》是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根據法的等級效力,行政法規必須服從法律,包括立法的原則和條文;物業管理本身是一種主體平等的委託合同關係,而非上下級的行政管理關係。未避免字意上的歧義,即將物業管理改稱物業服務。
  • 英語描述:客觀真理、事實、特徵、技能,不用時間狀語
    上一節,我說到了一般現在時的時間狀語,有些一般現在時的句子,不需要時間狀語,主要有:描述客觀事實、描述人的技能或特徵時。首先要理解,什麼是客觀事實。客觀事實就是真實的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一定注意,它們是真實存在的。比如,四季更替、物理規律等,例如:太陽從東邊升起。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春季溫暖,冬季寒冷。It's warm in spring and cold in winter.
  • 心靈感應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
    聽臨沂市周易研究會胡秉言老師講:心靈感應,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心靈感應,不僅僅發生在「母子、父子、兄弟姐妹」等親人之間,有時也常會發生在熟人甚至陌生人之間。現代物理學「量子糾纏」理論告訴我們:同性質的兩個粒子,不論相隔多麼遙遠,只要某一個粒子向東移動一毫米,在遙遠他方的另一個粒子也會在同時感知到另一個粒子向東移動了一毫米的事實。現代的「量子通信」技術就是建立在這一理論基礎之上的。
  • 美教授:「顏色在主觀感覺和客觀事實之間」
    原標題:美教授:「顏色在主觀感覺和客觀事實之間」  今年3月紅遍網絡的那條白金/藍黑連衣裙引發一場顏色之謎大討論。其實,顏色玩的小把戲還有很多。比如,在著名的貝漢轉盤實驗中,當人們盯著一個僅有黑白兩色的轉盤看一會兒後,很多人會看到轉盤上「冒」出綠色,還有人看到黃色或紅色,有人則依然只看到黑白色。
  • 所有用來描述客觀事實的語言、文字、圖畫和模型都是( )。
    所有用來描述客觀事實的語言、文字、圖畫和模型都是( )。 A.信息 B.數據 C.標識 D.載體 查看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數據的概念是廣義的。
  • 俄媒:中國媒體秉持客觀立場 向世界傳播事實真相
    文章關注和報導了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向海外受眾發表2021年新年致辭,強調中國媒體始終秉持客觀公正立場,傳播事實真相,傳達正義之聲,並呼籲各國媒體不要主觀臆斷、而要依據事實報導真實的中國和世界。 文章援引慎海雄的話指出,「真相是媒體的生命。遺憾的是,一些媒體在涉及中國的報導上,偏見代替了公正、謠言扭曲了事實。
  • 註冊稅務師易混淆知識點辨析:事件、行為、事實的區別
    事件指的是與當事人意志無關的,能夠引起法律關係發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事實,簡單地說就是指其本身不直接包含人的意志性的民事法律事實。比如自然事件:海嘯。   行為則是與當事人意志有關的。根據行為人是否進行意思表示,可以將行為進一步分為表意行為和非表意行為。   表意行為是指當事人需要意思表示而實施的行為。比如籤訂合同。
  • 中國媒體抗疫報導真實客觀,「中國隱瞞論」毫無事實依據
    面對有人指責中國官方媒體發布不實信息的情況,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回復稱:中國媒體關於抗疫的報導是實事求是、真實客觀的,指責中國媒體進行所謂的「虛假宣傳」是罔顧事實,完全站不住腳的。
  • 事實勞動關係的認定
    郝大波法院要求確認雙方之間存在事實勞動關係。  【裁判要旨】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訂立書面合同時,其雙方的勞動關係很明確,但是當雙方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或勞動者提供不出勞動合同,當勞動者僅能提供「上崗證」、工作服等工作憑證時,雙方亦形成事實上的勞動關係。
  • 瀾起科技遭上交所問詢:被要求客觀使用事實描述性語言
    本輪問詢,上交所重點關注了首輪問詢未完成事項等19個問題,並要求瀾起科技客觀使用事實描述性語言。客觀使用事實描述性語言上交所的第二輪問詢的第18個問題是關於關於信息披露,上交所要求「全文核對招股說明書相關內容,客觀使用事實描述性語言,確保相關信息披露準確、清晰、客觀。」
  • 房修樓律師:強姦還是嫖幼,事實說了算
    我們應當回歸到尊重客觀事實與法律理性的軌道上來,筆者現從兩個罪名的犯罪構成和罪名區別上做一闡述,希望有助於廣大網友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司法機關的最終定性和判決,因為司法機關辦案畢竟也是要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案的。我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條第二款:姦淫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的,以強姦論,從重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