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中國媒體秉持客觀立場 向世界傳播事實真相

2021-01-09 騰訊網

《俄羅斯報》網站報導截圖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潔):當地時間2021年1月1日,《俄羅斯報》網站刊發題為《中國主張捍衛新聞報導的真實性》的短評文章。文章關注和報導了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向海外受眾發表2021年新年致辭,強調中國媒體始終秉持客觀公正立場,傳播事實真相,傳達正義之聲,並呼籲各國媒體不要主觀臆斷、而要依據事實報導真實的中國和世界。

文章援引慎海雄的話指出,「真相是媒體的生命。遺憾的是,一些媒體在涉及中國的報導上,偏見代替了公正、謠言扭曲了事實。無論是在疫情防控還是對香港、新疆等報導,都出現了諸如此類的謬誤甚至是天方夜譚。」慎海雄強調,「我們及時作出了回應,披露了事實。觀點可能不同,但真相只有一個。在新的一年裡,全球媒體人有責任讓國際輿論場上的謠言少些、更少些。」

文章稱,中國媒體始終用堅持用客觀事實報導中國和世界發生的新聞事件。一個鮮明的例子便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2020年年初對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造過程進行24小時慢直播。實時報導不僅展現了火熱的施工現場畫面,而且迅速吸引了數千萬中外網友化身「雲監工」。這其中既有專業工程師,也有醫務工作者,他們紛紛為提高建設工程效率建言獻策。

文章強調,在中國,公眾輿論與外交政策緊密相關,政府基於事實闡釋方針政策,並非是大話空談。對此,俄羅斯駐華大使安德烈·傑尼索夫日前在年終新聞發布會上評價指出,俄羅斯和中國在與其他國家的對話中都是盡力闡釋各自立場,但一些西方國家卻執意將己方立場強加於別國。很多國家早已厭倦了西方國家的雙重標準和強權政治,因此俄中兩國的主張和立場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接受與認可。

文章最後引述傑尼索夫大使的話指出,實踐證明,中俄已成為協調諸多國際問題的建設性力量,今後,兩國應繼續在國際組織中協調立場、堅持自己的原則,並向其他國家闡釋兩國立場。

相關焦點

  • 中國媒體抗疫報導真實客觀,「中國隱瞞論」毫無事實依據
    面對有人指責中國官方媒體發布不實信息的情況,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回復稱:中國媒體關於抗疫的報導是實事求是、真實客觀的,指責中國媒體進行所謂的「虛假宣傳」是罔顧事實,完全站不住腳的。
  • 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向海外受眾祝賀新年
    作為媒體人,報導事實、傳遞真相是我們的職責。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初,我的2000多位同事立即奔赴中國疫情防控第一線。來自「紅區」感染病房的記者連線,多語種紀錄片《同心戰「疫」》等,及時、客觀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抗疫的實情。我們發起開設的《全球疫情會診室》,邀請多國醫療人士參與,分享中國醫療專家的一線抗疫實踐。
  •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構建與公眾參與
    「後真相時代」不是真相讓位於情感,而是自媒體時代對於新聞客觀原則的重新審視。化解「後真相時代」新聞真實困境需要重申媒體專業主義以及在網絡環境下重新思考公眾的傳播身份定位。網際網路消解了傳統媒體在傳播過程中的「絕對權威」,面對網絡時代冗雜的信息環境,公眾對於傳統的媒體信息的信任度呈下降趨勢,比之媒體報導中呈現的「事實」,公眾對於事件的判斷更多基於自身的經驗以及情感偏好。事實上,「後真相時代」所呈現的「情感高於事實」是由於傳統客觀原則已無法滿足自媒體時代公眾的求真需要,而受到網際網路「賦權」的公眾則試圖在「去中心化」的傳播格局中重新構建新的社群真知[2]。
  • 「後真相」衝擊西方新聞輿論生態
    在西方傳統主流媒體影響力下降的情況下,受眾很難以個人能力辨別各種觀點的真假,反而比較容易接受社交媒體圈子中散播的情緒和偏見,從而作出與事實差距較大的主觀判斷。社交媒體海量傳播的「後真相」,助推「黑天鵝」式的事件和人物頻出。
  • 真相永遠只有一個《普立茲記者》
    大眾傳播年代人民有知的權利,任何傳播媒體都是社會公器,報導事實真相,傳遞正確信息是新聞從業人員最基本的職業道德,然而因記者本身的判斷及認知失衡,往往失之偏頗,違反了報導公正客觀的記者信條。有些人是不自知地報導假消息,當記者被人利用時,常傳播與事實大有出入的新聞,這是職業素質欠缺所致。
  • 媒體報導評論不能「預設立場」
    近年來一些媒體報導和評論,有一種現象非常值得警惕:那些被習慣性貼上「強勢」標籤的群體,只要其與「弱勢」的平民發生衝突、爭議和糾紛,一些媒體不問青紅皂白就對「強勢」群體口誅筆伐,而對所謂「弱勢」者的惡,則選擇視而不見。
  • 人民日報思潮之思:「後真相」衝擊西方新聞輿論生態
    具體而言,「後真相」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在西方傳統主流媒體影響力下降的情況下,受眾很難以個人能力辨別各種觀點的真假,反而比較容易接受社交媒體圈子中散播的情緒和偏見,從而作出與事實差距較大的主觀判斷。社交媒體海量傳播的「後真相」,助推「黑天鵝」式的事件和人物頻出。
  • 中國日報網評:中俄在國際舞臺上演協作華章
    中俄兩國在上合組織框架內秉持「上海精神」,擴大和深化地區抗疫、反恐等多領域合作,通過加強各成員國合作促進上合組織不斷完善與發展。令人難忘的是,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問題上,中俄始終相互堅定支持。今年7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反華演講,還向俄羅斯發出呼籲,希望俄羅斯加入到所謂「新的民主聯盟」來對抗中國。對此俄方表示,中國是盟友、夥伴,是與俄發展特殊夥伴關係的國家。
  • 「事實價值」二分法讓你重新認識品牌傳播背後的真相!
    休謨把事實與價值區分開來,事實是客觀存在或已然發生的事物或現象,是有真假判定標準的;而價值則是主觀的,是人基於特定需求對客觀事實的主觀能動反映,是沒有統一標準或不可能絕對度量的。那從「事實-價值」層面怎麼理解傳播本質?我們知道,廣告最基本的功能是告知,也就是通過推廣讓企業信息被更多人知道。
  • 傳媒觀察|雄辯勝於事實:「後真相」的概念、表現與憂思
    著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唐緒軍,在《傳媒觀察》2018年第06期刊文,梳理了該詞概念的源流,簡述了西方學界對「後真相」問題的相關研究,分析了「後真相」在國際熱點事件中的具體表現和影響,並著重討論了「後真相」與「新媒體」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歸納了「後真相」研究對我國的幾點啟示,並就此提出了相關建議。
  • 傳媒觀察 | 雄辯勝於事實:「後真相」的概念、表現與憂思
    著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唐緒軍,在《傳媒觀察》2018年第06期刊文,梳理了該詞概念的源流,簡述了西方學界對「後真相」問題的相關研究,分析了「後真相」在國際熱點事件中的具體表現和影響,並著重討論了「後真相」與「新媒體」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歸納了「後真相」研究對我國的幾點啟示,並就此提出了相關建議。
  • 後真相時代,媒體仍在探尋真相
    2016年,「後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詞典選為「2016年度英文詞彙」,它意指「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會產生相對小的影響。」其中的「後」字,表明了人們對信息真實性的渴求已經降到了次要位置,更傾向於關注和選擇他們偏好的信息。
  • 藍營縣市長呼籲NCC「務必要秉公處理,不能夾雜預設立場」
    中天近期面臨換照審查,NCC(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卻首度大動作召開聽證會要審核。對此,藍綠等7位縣市首長均呼籲「NCC要公正」。據《中天新聞》13日報導,藍營多位縣市首長紛紛出面回應「中天申請換照」一事,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NCC一定務必要採取公平、公正的態度,讓新聞的報導,能夠得到大眾的支持」。
  • 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思辯
    實際上,法律事實是法官主持下當事人一起構造的人工世界,在這個人工世界的構建過程中,訴訟參與的各方當事人出於自己的利益考慮,對外只提供對自己有利的證據,這就使證據的真實性有一定的概率,以此所最終認定的法律事實也有一定的概率。而客觀事實是哲學上意義上的,它超脫於人們的認識而獨立存在,無論人們是否能夠認識並證明它,它都是客觀存在。
  • 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如何重塑話語權?
    後真相時代,主觀臆斷的權重,高於對客觀事實的認知。對受眾注意力的爭奪,網絡輿論場中的吃瓜群眾,在媒體和相關機構未查明事實全貌的情況下,斷章取義,造成網絡謠言和輿論走偏、失焦。後真相在當今中國社交媒體傳播的實踐場域下,具有了非理性和情緒化色彩,網民顯露出情感認同宣洩,忽視和缺乏對事實真假的考證,不以事實為依據,主觀化自我表達,形成認知偏執,形成了新的輿情生態景觀。
  • 讀書固然重要,你還要懂得什麼是「後真相」
    在過去不久的世界讀書日(4月23日),有朋友讓筆者推薦一些書籍。筆者自然可以推一些書給他,不過,在這個信息爆炸、真假資訊魚龍混雜的時代,提高分辨能力也很重要。這篇推送不是想介紹一些讀書方法或書籍,只是想介紹一個詞:後真相。
  • 泰媒誣陷中國遊客"殺害海膽" 卻被真相"打臉"
    海外網5月23日電 22日,《考蘇得英文報》(khaosodenglish)等泰國媒體報導中國遊客在泰國沙敦府麗貝島「殺害海膽」的新聞,在國內外引起熱議,新聞中的這群中國遊客也被網友抨擊譴責。然而據23日《曼谷郵報》最新消息,這起事件出現180度反轉,中國遊客並沒有傷害海膽,只是幫助將海膽放回海中,這卻被部分泰國媒體用來顛倒黑白掩蓋真相。據《曼谷郵報》23日報導,該事件發生後,泰國麗貝島旅遊警察深入調查,對新聞中的這群中國遊客做了筆錄,並請這群人前往警局作進一步詢問調查。
  • 泰媒誣陷中國遊客「殺害海膽」 卻被真相「打臉」
    《考蘇得英文報》錯誤新聞報導截圖海外網5月23日電 22日,《考蘇得英文報》(khaosodenglish)等泰國媒體報導中國遊客在泰國沙敦府麗貝島「殺害海膽」的新聞,在國內外引起熱議,新聞中的這群中國遊客也被網友抨擊譴責。
  • 為什麼說法律事實不是客觀真相?
    事實的發現與描述,我將帶你看看法律中的事實和普通人眼裡的真相有什麼不同?在普通人的眼裡,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不依賴於我們的主觀意識。法律要實現公平正義,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事實真相嗎?但是在實際的生活當中,親眼所見的也未必就是事實,有證人證言的也不一定是事實,甚至證據越多,事實反而越來越複雜。從適時抵達真相的難度,其實遠遠超出我們普通人的想像。
  • 走向傳播深處:「後真相時代」思潮的哲學檢討
    北京 100024  基金項目: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自媒體時代中國政治傳播新秩序及轉型研究」(17AXW010)、中國傳媒大學「雙一流」新時代交叉學科研究團隊支持項目「全球視野下的比較政治傳播研究」(CUC1SJC06)的階段性成果;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