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感應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

2020-12-05 淡淡清香飄千古

聽臨沂市周易研究會胡秉言老師講:心靈感應,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

心靈感應,不僅僅發生在「母子、父子、兄弟姐妹」等親人之間,有時也常會發生在熟人甚至陌生人之間。

心靈感應,表面上看起來很神秘,實質上並不神秘,它只是一種物理現象。

現代物理學「量子糾纏」理論告訴我們:同性質的兩個粒子,不論相隔多麼遙遠,只要某一個粒子向東移動一毫米,在遙遠他方的另一個粒子也會在同時感知到另一個粒子向東移動了一毫米的事實。現代的「量子通信」技術就是建立在這一理論基礎之上的。

人就是由粒子構成的一個物體,當兩個人或幾個人的身體內的某些粒子具有相同的性質時,其中任何一個人發生的一些重大的事變(事情越大,能量越大,身體的粒子受到的影響越大),就會在量子糾纏的作用下,而被另外一個人或幾個人所同步接收到。只是因為兩個人之間這種量子糾纏的數量少,而導致對方並不能百分之百完整地接收到另一個人發生的事件,只是一種不完整的感覺。理論上,如果構成兩個人的粒子的性質全部相同,那麼其中任何一個人發生的很微小的事情,遠在萬裡之遙的另一個人也可以百分之百的清清楚楚地知道。這就是心靈感應的物理學真相。

兩個人之間構成身體粒子的性質相同的粒子數量越多,兩人之間心靈感應的強度就越大。這就是為什麼心靈感應在「父母與子女、雙胞胎、兄弟姐妹」之間最明顯最多的原因。因為「父母與子女、雙胞胎、兄弟姐妹」之間的「四大部件」的聚合一致性存在狀態的相似性相對於沒有血緣關係的人而言,其相似性程度要高的多。這種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的「四大部件」聚合一致性存在狀態相似性高的原因是因為:在父母的「四大部件」聚合一致性的基本面比較穩定的情況下,只有具有類似的「四大部件」聚合一致性存在狀態的中陰身才能投入該父母之胎。而具有類似的「四大部件」聚合一致性的人之間,具有同性質粒子的概率遠比「四大部件」聚合一致性沒有類似的人之間要高許多。

另外,人與人之間,在特定的「外緣」影響下,也可以促使人「四大部件」的某些部位的聚合一致性存在狀態完全趨向於一致,從而出現類似於「附體」現象的遠隔千裡的心靈感應現象(其根本原因還在於量子糾纏)。

相關焦點

  • 人的心靈感應是怎麼產生的?
    心靈感應是兩個人之間不藉助任何工具,可以遠距離的相互交流。全世界有許多真實、確鑿的心靈感應的例子,特別是雙胞胎之間能夠發生心靈感應的概率遠高於普通人。大量的事實,使我們不能把心靈感應歸於迷信。我自己也是親自經歷過心靈感應的事例。
  • 證明心靈感應,能獲得諾貝爾獎嗎?
    心靈感應是目前科學家尚未證實的一種超感知現象,此前人們發現的「心靈感應」都未得到科學界的嚴格檢驗,所以,科學界否定了心靈感應的存在。按照科學定義以及諾貝爾獎頒獎要求,以下三種行為可以獲得諾貝爾獎:1)通過嚴格的科學檢驗,發現並證明心靈感應存在的人(自身具有心靈感應的人或者能證實自然界存在心靈感應的人)。
  • 量子糾纏是否可以說明心靈感應是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的?
    量子糾纏和心靈感應有類似的地方,但卻是完全不同類型的自然現象。量子糾纏是正常的自然現象,而心靈感應是超自然現象,目前還在科學與迷信之間徘徊著!要知道,量子糾纏可是不能傳遞信息的,而心靈感應就暗示著可以傳遞某種信息的。
  • 預言家、千裡眼、心靈感應真的存在嗎?
    預言家、千裡眼、心靈感應,這些現象在科學界被統稱為超感知能力(ESP)——Extra Sensual Perception. 超感知能力(ESP)是神經科學和心理學中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某些事情的發生是巧合。例如,我們想到某個人,不久之後就會接到這個人的電話。另一個例子是,我們遠遠地看著一個人,而他們在同一時刻轉過身來與你的眼睛相遇。
  • 親人出事有心靈感應嗎?孿生兄弟姐妹有心靈感應嗎?
    在電視中,我發現節目組為了給觀眾「科普」什麼是量子糾纏的超距,舉了一個孿生兄弟姐妹之間發生「心靈感應」現象的例子。我當時就感覺這樣的舉例是非常不妥的。因為作為所謂「第六感」的典型特徵,心靈感應現象其實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孿生兄弟姐妹之間,也不可能有什麼心靈感應發生。但社會上總是流傳著兄弟姐妹間心靈感應的神話,意思是無論相隔多遠的距離,孿生兄弟姐妹之間總會在冥冥之中被某種神秘的力量聯結在一起。
  • 從"量子糾纏"看"心靈感應",夢中也有"心靈感應"
    人們往往把心靈感應和預知、第六感等幾個心靈類似現象聯繫在一起,有時候還會等同去理解。某些宗教有時候也會利用"心靈感應"去增加它的神秘感。"心靈感應"通俗地講就是兩個人心靈相通。這就是心靈感應。科學雜誌《自然》曾發表過一項"關於腦部活動關聯的研究成果",該論文的作者是物理學家拉塞爾•塔格和哈羅德•帕特霍夫。他們用更為有力的詳細證據證明在情深意濃的人之間,存在著一種神秘的聯結,即使分開時也一樣。巴斯帝爾大學的利安娜•斯坦迪什醫師曾主持過一項實驗研究。
  • 事實:讓意識內容與客觀存在相吻合
    你會做夢自己得了500萬彩票,會想像著自己獲得500萬彩票,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事實是你沒有。別人對你說的話,或許事實並非如他所描述的,比如搞傳銷的跟你說的話,比如別人說的壞話。很多的意識存在並不屬實,並不符合客觀實際,並不如實反應客觀存在。
  • 真正的「心靈感應」是一種默契,裝不出來的
    心靈感應聽起來似乎是一種特別玄幻的東西,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則選擇偏信不疑。因為,真正的「心靈感應」實際上是彼此相處了解久了,形成的一種默契,這種默契,是怎麼裝也裝不出來的。這樣的「心靈感應」,其實是基於對彼此的信任和愛護,所以人們才會特別相信而不產生懷疑。
  • 不是生物學,而是量子物理學解釋心靈感應?
    儘管這些軼事變得司空見慣,但沒有太多證據表明心靈感應的確存在。另外,很難建立令人信服的實驗來測試心靈感應,因為此類事件往往會違背基於科學事實的可重複性和假設。因此,心靈感應的話題僅停留在科學研究的邊緣,以及尋找外星生命形式和水生猿猴假說的機會。然而,在許多情況下以及在不能僅僅作為統計事故而不能忽略的情況下,已經科學地觀察到各種形式的腦對腦交流。
  • 不是生物學,而是量子物理學解釋心靈感應?
    儘管這些軼事變得司空見慣,但沒有太多證據表明心靈感應的確存在。另外,很難建立令人信服的實驗來測試心靈感應,因為此類事件往往會違背基於科學事實的可重複性和假設。因此,心靈感應的話題僅停留在科學研究的邊緣,以及尋找外星生命形式和水生猿猴假說的機會。然而,在許多情況下以及在不能僅僅作為統計事故而不能忽略的情況下,已經科學地觀察到各種形式的腦對腦交流。
  • 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思辯
    實際上,法律事實是法官主持下當事人一起構造的人工世界,在這個人工世界的構建過程中,訴訟參與的各方當事人出於自己的利益考慮,對外只提供對自己有利的證據,這就使證據的真實性有一定的概率,以此所最終認定的法律事實也有一定的概率。而客觀事實是哲學上意義上的,它超脫於人們的認識而獨立存在,無論人們是否能夠認識並證明它,它都是客觀存在。
  • 真愛是一種心靈感應
    我們的真愛是一種心靈感應,當你感覺美好一直在心頭,那就是了;當你感覺不到美好,那就不是了,真好!
  • 有「心靈感應」的兩個人,註定會相愛
    其實,不必憂思,因為這世界上存在一種奇妙的緣分—「心靈感應」,而有「心靈感應」的兩個人,註定會相愛。愛情其實早已註定,只不過時候未到,所以那個人還沒有出現在你的生活中而已。誠然,我們的一生之中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也會和許多許多的人產生各種羈絆聯繫。
  • 在神奇的量子世界,時空穿越、瞬間移動、心靈感應等存在嗎?
    一個物理量如果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則這個物理量是量子化的,並把最小單位稱為量子。(心靈感應是量子糾纏量子疊加性會因為觀測而崩潰,即量子世界的退相干性:人的主觀觀測會影響到微觀實體的客觀存在性,
  • 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差別
    但是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分享不止是這麼簡單,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事實」是具有深層含義上的,是法律上大家需要了解的。那就是題目中所提到的「法律事實」和「客觀事實」。相信對這個詞彙不太了解的朋友,看到這裡可能有些迷惑。怎麼事實這個詞還有什麼法律事實和客觀事實呢?
  • 前沿探索:心靈感應
    人類長久以來時常觀察到所謂「奇異交流」類似「特異功能」的現象,這種能將某些訊息透過普通感官之外的途徑傳達給另一個人的能力稱為「心靈感應」。通常認為,相似的人或感情很深的人之間會存在心靈感應。比如,雙胞胎或熱戀中的情侶。
  • 相信你也有類似的經歷,真實存在的心靈感應
    心靈感應,一種神奇的交流現象,超越於語言、文字形式之外。不僅人與人之間,可以相互感應,人與物之間也可以互相感知。從古至今,在東西方,神奇的感應現象持續上演。曾有媒體報導,美國猶他州的妮可梅修(Nicole Mayhew)因突然心裡為丈夫感到不安,使她必須提前回家看一下他。
  • 心靈感應會不會是一種特殊的量子糾纏現象呢?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而量子糾纏則完全不同,它可以無視距離和速度,也就是說即使相隔一光年,中間有很多的幹擾因素,可是量子之間仍然可以做到即時通訊,這樣的速度遠遠超過光速量子糾纏的這種神秘現象,讓科學家想到了人類文明中存在的一種特殊現象:心靈感應。對於心靈感應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它並不是一種傳說,而是真實存在於人類世界中的一種特殊事物。
  • 它能證明愛因斯坦錯了,還能證實心靈感應存在?
    麻省理工學院的大衛•凱瑟爾(David Kaiser)博士就表示,實驗的一個潛在缺陷在於,研究人員用來增加測量隨機性的電子系統事實上可能仍然是被預先決定的,決定的方式或許微妙而難以覺察,這意味著實驗結果也可能還是像愛因斯坦所相信的那樣,是提前決定的。如果無法確切證明量子糾纏效應的存在,那麼愛因斯坦提出的任何信息傳遞的速度都無法超過光速的規則就依然成立。
  • 駁傳統客觀存在論,論科學並非是客觀存在的某種規律
    這個定義無形中先驗的決定了一個「客觀存在」,這本身就並不科學,是一種哲學觀念,或者明確的說就是一種觀念類認知。科學的核心定義應該是經驗類認知,而不是觀念類認知,一種意識從隨機性模糊性到固定化系統化,再到工具化下的經驗類認知。科學與古老的經驗類認知以及生命對外部的應激感應是同源的,是生命對外界應激感應的高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