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傳統客觀存在論,論科學並非是客觀存在的某種規律

2020-12-03 探索貓百家號

今天可以看到很多人定義科學的時候,是這樣說的:「科學是反應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只要是客觀存在的,都可以說是科學的,因此,沒有無法解釋的事情,只有沒有被認知的事物,而認知也是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

這句話對科學的定義並不精準,可以說是錯誤的。這個定義無形中先驗的決定了一個「客觀存在」,這本身就並不科學,是一種哲學觀念,或者明確的說就是一種觀念類認知。

科學的核心定義應該是經驗類認知,而不是觀念類認知,一種意識從隨機性模糊性到固定化系統化,再到工具化下的經驗類認知。科學與古老的經驗類認知以及生命對外部的應激感應是同源的,是生命對外界應激感應的高級階段。這裡特別強調的是感應,而不是「客觀存在」,所謂的客觀存在是一個觀念中的概念,沒有生命對外部的感應,就不能說有客觀存在。這一點上,哲學其實是觀念類認知,而觀念類認知在人類認知進化中只是中間的一段,即是意識的隨機性模糊性到固定化系統化的階段,哲學也可以說是一種過去式的認知。而下一個階段是意識工具化,即科學。而科學的下一個階段是去除了觀念的純經驗認知。歷史上的迷信,全部是觀念類認知,經驗類認知,永遠會起作用,只不過看應用的範圍和可靠性。

甚至還會有人提出「世界上真的存在科學解釋不了的事嗎?」這種提問其實和上面的很多人對科學的定義有關,因為上面的定義先驗了一個客觀存在,這是絕對的。而所有絕對的認知,都可以被證明不能證偽,是觀念類認知。

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本質在於幾乎所有人(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的人)還沒有弄清科學是什麼?科學理論是什麼?

我對科學的定義如下:

科學,就是人類意識工具化的經驗類認知。

科學的本質,是一種經驗類認知,和古老的經驗認知、以及其他生命的應激感應是同源的。但是科學又是人類意識從早期的隨機性模糊性到固定化系統化再到今天的最高階段工具化下的經驗認知,在意識工具化下,經驗認知不僅僅包括直接的應激感應,還包括通過意識工具思維加工放大後的再次通過應激感應檢驗過的經驗認知。

所以,科學既然是經驗認知,就必然有還沒有被應激感應到的信息。也就是說比如存在不能被科學理論解釋的自然現象。

現在很多人把科學迷信化,這完全是錯誤的,又把經驗認知變成觀念信仰。科學的未來不是宗教、更不是巫術,當然也不是今天的科學形態(即科學理論形態),而是去掉了觀念(即科學觀念)的純經驗認知,而意識工具化的過程可能是由機器完成。

科學的核心定義應該是經驗類認知,而不是觀念類認知,一種意識從隨機性模糊性到固定化系統化,再到工具化下的經驗類認知。科學與古老的經驗類認知以及生命對外部的應激感應是同源的,是生命對外界應激感應的高級階段。這裡特別強調的是感應,而不是「客觀存在」,所謂的客觀存在是一個觀念中的概念,沒有生命對外部的感應,就不能說有客觀存在。

科學並不是指客觀存在的某種規律,而是人類應激感應以及對應激感應在意識工具化下的思維加工放大並再次被應激感應所檢驗的信息。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如轉載請私信 @探索貓微博。歡迎直接轉發。


相關焦點

  • 客觀歸責論的精神
    青山一別 海來阿木 客觀歸責理論此處的客觀,有兩層含義。一是這種歸責,沒有主觀判斷因素,二是指客觀階層,即指在構成要件該當性階層的歸責。說到這兒,必須插入三階層,才能有助於理解,三階層是指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客觀二字的來由在於構成要件該當性,如果說也部分包含違法性衡量問題,不妨理解為提前進行。
  • 論真理的範圍性——範圍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由此產生兩種不同的真理觀:傳統思維模式認為,真理就是我們的觀念與客觀事物相符合的科學理論,也就是說科學理論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規律性;範圍論則認為,科學理論,僅僅只是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某一部分的性質、特徵以及規律性,因此,科學理論的真理性僅僅只是就一定的範圍而言的。量子力學的出現,不僅僅是一場科學革命,更為重要的是一場思維模式的革命。
  • 物理學第二原理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物理學第二原理是客觀存在的,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一,物理學第二原理是怎樣提出來的?二,物理學第二原理研究的範圍是什麼?三,物理學第二原理研究的方法是什麼?四,物理學第二原理,原始吸引力和離心力的奧秘,是宇宙的原動力,是宇宙的大一統理論。物理學第二原理理論,最終將解開宇宙自然,生物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所遇到的一切問題,從中找到答案。
  • 從科學哲學到邏輯實證主義,從批判理性主義到客觀辯證法!
    科學哲學的萌芽可追溯到亞里斯多德 ,他對歸納和演繹方法的分析、對科學所提出的經驗要求和對科學理論的結構、科學知識 增長的規律所作的研究,可被視作科學哲學的濫觴。其後,以伽利略 、培根 、笛卡爾 、牛頓 為代表的對經典科學的哲學探索,豐富了科學認識 論和方法論的研究,獨立的科學哲學學科開始逐步形成。
  • 英語單詞客觀存在這些科學規律,學習英語單詞者必備
    英語單詞的構成有它的科學規律,比如單詞有它的含義部分和發音部分,又比如單音節英語單詞的含義在開頭的輔音字母上,再比如多音節單詞一般可以分為前綴、詞根、後綴。我們學習和了解了這些規律,我們就打開了理解記憶英語單詞的大門。但是由於沒人總結整理這些規律,我們一直打不開英語單詞記憶的大門,更有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英語單詞客觀存在這些科學規律。
  • 放下客觀思維:顛覆三觀的感知論,燒不死的布魯諾
    答:這讓感知論者難以回答,將感知論用於治療生存模式下的問題是荒唐的,因為感知論的目的不是解決這些問題而是取消這些問題,讓這些問題不可能發生。這和人們的思維模式相比有很大的逆向性,人們徹底被弄糊塗了。比如:生命可以沒有了嗎?矛盾可以永遠消除嗎?人與人之間可能不競爭嗎?他人可以是我嗎?更驚駭的是:物質不存在嗎?時空不存在嗎?世界只是人感知的嗎?
  • 科學、哲學、客觀世界以什麼為前提?一切存在到底有沒有前提?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60)《存在的方式》存在以什麼方式存在?這不像是個問題,我們普遍認為,存在以它自己的方式存在,也就是客觀的方式存在。理論上的客觀方式是種什麼方式我們並不知道,也無從知道,而我們知道並反覆證明的存在就是感知的方式,我們是以感知的方式來認識存在的,對於生命及人,存在就是以感知方式存在的,我們只能認識和獲得感知的存在。科學就是以感知的方式來證明感知的存在,我們再無其他方法來證明其他方式的存在,如果有其他方式的存在而與感知方式無關,對我們沒有任何意義。
  • 你是多重宇宙永恆論者還是單一宇宙存在論者?科學是如何解釋的
    若你像許多物理學家一樣相信這兩種觀點,那麼你一定相信所謂的多我論。若你不同意這兩種觀點,那麼你就是單一宇宙存在論者。筆者把這種觀點稱為優勢論,支持這一觀點的科學家中很少見。不過,有些人還是一如既往地堅持該觀點。
  • 從認識論到生存論——走進懷疑論研究的生存論視野
    「科學的目的就是通過其理論給予我們一種關於世界是什麼樣子的本義上真的描述;而接受某一科學理論就包含著相信它是真的信念。」[12](P6-8)這種科學的理論旨趣背後實際上是本體論的思維方式以及思維與存在統一的承諾,確定性、絕對性、必然性與普遍性是科學最崇高的理論旨趣,具體就體現為對客觀真理的無盡信仰與追求。而懷疑論卻「是這樣的一種藝術,它把一切確定的東西都消解了,指出了確定的東西是虛妄無實的。」
  • 哲學一般定義的唯物辯證考量 說明其存在的客觀根據
    哲學一般定義的唯物辯證考量 說明其存在的客觀根據 2016年07月24日 10:47 來源:《哲學原理》 作者:陶富源 字號 內容摘要:一、「哲學不能說『是什麼』」的觀點難以成立有論者認為
  • 客觀歸責理論之實踐運用
    [②]二、傳統因果關係理論的缺陷傳統因果關係理論的最大問題在於試圖將事實判斷上有無因果關聯與價值判斷上是否需要追究責任畢其功於一役;將存在論與規範論合二為一。正因為如此,給因果關係的認定沒有提供可操作的手段,加之瀆職罪因果關係的特殊性,傳統因果關係理論顯得力不從心。
  • 李勇:客觀歸責理論實踐性展開
    [②]二、傳統因果關係理論的缺陷傳統因果關係理論的最大問題在於試圖將事實判斷上有無因果關聯與價值判斷上是否需要追究責任畢其功於一役;將存在論與規範論合二為一。正因為如此,給因果關係的認定沒有提供可操作的手段,加之瀆職罪因果關係的特殊性,傳統因果關係理論顯得力不從心。
  •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知識點詳解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知識點詳解在教師招聘筆試中,《生活與哲學》中「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這個知識點歷來是考查的重點,經常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商品這個知識點主要考查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下面我們將就此知識點與大家分享。【考點精講】如何理解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
  • 生命觀念不能自圓其說,還能客觀存在下去嗎?(理性反思)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63)《生存與感知兩套邏輯模式的區別》我們通常認為,人類的存在不過是在進行生命的求存活動,與之相應的是我們創造的一整套邏輯模式,我們就在這套邏輯模式的指導下開展生存活動
  • 我們所謂的「客觀世界」客觀嗎?
    等諸多經論,對認識都有詳盡、深刻的闡述。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參閱相關佛教經論中對認識真正全面、精確的闡述。人的認識過程首先是感覺,對事物的個別接觸;然後是知覺,根據感覺所了知的個別情況,得出一個整體印象。在知覺的基礎上,再進行深一步的認識,不僅得到事物的表象,而且了解到事物的規律,從而掌握事物的作用。
  • 【京師哲學】羅松濤丨阿多諾非同一性哲學視域中的生存論存在論批判
    ⑥換言之,在阿多諾看來,以海德格爾為代表的「新型存在論」並未擺脫傳統唯心主義的出發點:一方面,所有的現實存在者都要被統合到一種類似於「空洞的形式原則」的「存在」之中;另一方面,這種存在論意在祛除客體(存在者)自身相對於主體(思維)而言的異質性(或者說「他異性」)。
  • 客觀歸責還是主觀歸責?
    因為,客觀歸責的體系內部仍有諸多難以調和的矛盾,尚未能有力地回應其對手—主觀歸責論的詰難。眾所周知,根據自然的因果法則(條件說)來判斷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係,會帶來結果責任擴張之危險,因而需要「結果歸責理論」來剔除那些不合理的結果責任。關於結果應如何歸責,存在主觀歸責和客觀歸責兩種對立的思路。
  • 新論柏拉圖主義
    觀點:數學的對象就是數、量、函數等數學概念,而數學概念作為抽象一般或「共相」是客觀存在著的。柏拉圖認為它們存在於一個特殊的理念世界裡,後世的柏拉圖主義者並不接受「理念論」,但也認為數學概念是一種特殊的獨立於現實世界之外的客觀存在,它們是不依賴於時間、空間和人的思維的永恆的存在。數學家得到新的概念不是創造,而是對這種客觀存在的描述;數學新成果不是發明,而是發現。
  • 陳毅堅 | 論「脅迫」的結果要素必要性:基於被害人的客觀視角 |...
    我國刑法學界雖沒有就脅迫概念的結果要素必要性問題形成學派之爭,但也存在不同觀點的爭鳴。第一種觀點明確認為成立脅迫必須考慮結果要素。「脅迫方法,通常叫做精神強制,即以對被害人實施某種侵害行為相威脅,使其產生恐懼而被迫服從行為人的意志。」「行為人所實施的針對被害人的威脅或要挾行為,還必須是實際上對受害人實際產生了威脅、要挾作用。
  • 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思辯
    [關鍵詞]:法律事實 客觀事實 思辯  無論是訴訟制度設計還是訴訟實踐,人們都企圖追求「法律事實」無限接近「客觀事實」,甚至不懈追求二者的完全重合,然而,這種理念往往因為訴訟本身的客觀規律而不完全能實現,遵循「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