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觀念不能自圓其說,還能客觀存在下去嗎?(理性反思)

2020-12-03 思想者王建平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63)

《生存與感知兩套邏輯模式的區別》

我們通常認為,人類的存在不過是在進行生命的求存活動,與之相應的是我們創造的一整套邏輯模式,我們就在這套邏輯模式的指導下開展生存活動。本來,我們創造的生存邏輯模式應該是完整的能夠自圓其說的理論體系,但是,我們竟然從兩個不能解釋,更不能自圓其說的立論為基礎,一個是客觀存在,一個是生命存在。這兩個存在的邏輯缺口是無法彌補的,任其後人們用多少理論、多少學說,都無濟於事,生存的理論體系竟然從反邏輯開始,我們一直不以為然。人類的文明大廈就建立在兩個不符合邏輯的存在基礎上,這個荒謬的開端會導引出什麼形態的人類文明?還會有懸念嗎?

我們明明知道客觀存在和生命存在都是不能成立的理念,但我們還是執意將它們樹立起來,為了堵住非常明顯的邏輯漏洞,我們用「不可知」三個字來打發。不可知實際上就宣示了兩個存在的非邏輯和非理性,這種先置的、強行的、不講任何邏輯和道理的存在宣示了無理性的開始,其後,我們再用理性與邏輯來證明它們就純屬笑談。科學家們不知道在算式中和儀器下進行的客觀存在的證明實際上是在反邏輯,它們為兩個不能成立的基礎理論背書實在枉然,如果證明了客觀的存在也就證明了邏輯的不存在,客觀的背後是什麼?誰還能證明嗎?

邏輯體系是一種意識模式,這個模型成立的關鍵是完整,只有能夠自圓其說才能成立。一個沒有邏輯結構的體系怎麼能成立?我們為了讓生存邏輯體系成立,我們只得製造出更多違背邏輯規則的理論來支持生存邏輯,用這種反覆違反邏輯的理論來指導生活,其結果就是讓我們處於重重矛盾之中。我們又只得將這些矛盾歸於客觀存在,客觀存在的結果就是讓我們吃不了兜著走,這種反邏輯結果的主要承受者就是我們,我們卻只得在客觀存在的壓迫下,忍氣吞聲幾千年。

我們能將生存邏輯圓滿化和合理化嗎?顯然不能,我們不能給客觀存在和生命存在製造人為的解釋,並且這兩個存在的本身就不允許有另外的解釋。所以,生存邏輯本身就是一個不完美的邏輯模式,我們無法完美它。

我們難免要問,感知邏輯模式是完美的嗎?感知來自哪裡?感知運動起自何處?基本邏輯的尺子立即要來丈量感知論,感知邏輯有漏洞嗎?感知論就是依據基本邏輯的理論,所以,感知論是邏輯圓滿的,沒有任何邏輯漏洞。最終極的追問是:一切始於感知運動,感知運動來自哪裡?感知論明確回答,來自非感知。這與不可知有本質的不同,不可知在邏輯之外,非感知在邏輯之內。不可知是不能解釋的無理由的存在,非感知是能解釋的有理由的存在。正因為有非感知的存在,我們才能感知到事物的存在,所以,事物的存在就是感知運動的結果。非感知的邏輯性在於,它不能被感知,所以它無法在感知中存在,這就封死了邏輯缺口,感知界限以內的世界是一個具有完美邏輯的世界。非感知為界,這並非是無理的,它恰恰界定出一個有理的世界來供給我們居住和使用,我們存在於感知邏輯中,這才是對我們最切實的庇護,是我們最理想的居所。兩個邏輯模式最鮮明的區別是,生存模式是外在的不可把握的被動的非理性存在,而感知模式是內在的可以把握的主動的理性的存在。生存模式下的我們與存在是附屬關係,感知模式下的我們與存在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關係。生存模式下是存在著的我們,感知模式下我們就是存在。生存模式下我們是屬於存在的,感知模式下存在是屬於我們的。這將導致兩種不同性質的存在和不同形態的生活。

生存模式下的混亂邏輯已經敗壞了我們的思維系統,我們的災難從來不在外部世界,就在自身的意識體系和思維體系。人類非理性時期的破壞性主要體現在我們的精神意識系統,要修復我們混亂又無理的邏輯體系需要理由,也需要時間。只待感知邏輯模式出現,我們才有了可靠的參照體系,我們才會正本清源,重新回到存在的基本邏輯上來。(接下)

相關焦點

  • 終止執迷不悟:客觀存在並不存在!
    假醜惡全部消失了,真善美還存在嗎?恨沒有了,愛還存在嗎?生命還是不是你自己的?別人能為你的生命負責嗎?他為什麼要負責?問:你這不是又造出更多的問題來嗎?答:這證明現行邏輯不能自洽,一較真只能使人發瘋。問:問題是,人們為什麼對這不能自洽的邏輯理念堅信不疑?
  • 駁傳統客觀存在論,論科學並非是客觀存在的某種規律
    這個定義無形中先驗的決定了一個「客觀存在」,這本身就並不科學,是一種哲學觀念,或者明確的說就是一種觀念類認知。科學的核心定義應該是經驗類認知,而不是觀念類認知,一種意識從隨機性模糊性到固定化系統化,再到工具化下的經驗類認知。科學與古老的經驗類認知以及生命對外部的應激感應是同源的,是生命對外界應激感應的高級階段。
  • 向死而生誤導我們,原來生命竟然是個錯覺!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解讀與補充》(17)《生命的觀念》生命是個漢語詞彙,生命是指一種「東西」的存在,同時,也是人類對生命現象存在的詮釋。這種存在現象一旦稱謂為生命,它就已經被極大的誤解。我們都認為生命是固定的一種絕對的存在,是獨立的與它物無關的自在事件。生命自然產生,又必然死亡。一直以來,我們對生命來由與目的所知甚少,因為以我們的理解,我們創造的生命邏輯根本無法解釋生命。我們荒謬地將不能自圓其說的道理統統歸於客觀存在,即我們還不知道的客觀真相。這種推脫與辯解是極為簡單的,讓人從此禁聲。但不能自圓其說的生命道理的應用和遵循,這是無法推脫的。
  • 所有的物質同時存在於變化,與人意識精神變化無關,難道不是嗎
    傳統的知識體系認識論、方法論都是基於我們理性知覺的意識變化。但是對物質世界現象的感覺觀察與我們先驗形成的世界觀並不一致。就物理學而言,觀測是最高法庭。觀測是確定物理知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準則。如果發現宇宙的變化與運動與我們設定的「客觀「系不相符,就必定有主觀選擇性因素在其中作用,因為自然的定律只有符合自然的存在才歸屬於自然的本質。
  • 情境理性與生命理性
    原標題:情境理性與生命理性人作為「萬物之靈」,追求生命價值的最大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理性」,應該被視為「主流」予以重視和發揚。在主流經濟學中,「理性」被定義為給定約束條件下的「最大化」,現實中,人們確實也總是在所處的約束條件下「行動」,以尋求對自身而言最大的利益滿足。因此,一般來說,人們不會質疑這種「情境理性」概念的準確性。
  • 尼採:理性成就冰冷的客觀知識,讓人失去人文精神
    在20世紀自然科學蓬勃發展的時期,尼採卻批判「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在當時「歷史學」等人文學科,「採取自然科學的方法,建立一種客觀化的方法,去研究人類活動。」活生生的人文學問,變成了冷冰冰、靜態、死寂的客觀知識了!
  • 潘教峰:技術民族主義客觀存在,現在還看不到緩解的趨勢
    技術民族主義或者叫國際一定程度上的封鎖、阻礙,我覺得是客觀存在的。而這種趨勢現在還看不到緩解的,或者根本性轉變的樣子。 總體而言,我非常贊成全球化歷史潮流是不可逆的,技術民族主義也是全球化過程當中的曲折或者波折。這個曲折和波折是怎麼發生的呢?
  • 克爾凱郭爾:哲學只能是理性的嗎?不,它應該更多關注個體存在
    二、克爾凱郭爾的非理性主義哲學1.從個體中找到存在價值歐洲文藝復興之後,科學理性主義興起,近代西方哲學也深受其影響,它摒棄了基於價值觀念體系,比如存在、意義和審美,使得價值世界與現實世界完全分離。理性主義哲學,一方面推動了科學的進步;另一方面,它又使得客觀世界與人疏離,找不到個體的價值,產生了各種價值迷失的困惑。
  • 放下客觀思維:顛覆三觀的感知論,燒不死的布魯諾
    比如:生命可以沒有了嗎?矛盾可以永遠消除嗎?人與人之間可能不競爭嗎?他人可以是我嗎?更驚駭的是:物質不存在嗎?時空不存在嗎?世界只是人感知的嗎?人不感知世界就沒有了嗎?……這若干問題中的任何一個問題就足以顛覆現行世界,這些問題一併端出,人們懵圈以後的第一反應,這是一個神經病理論,這不是瘋了嗎?問:精彩一問是不是:究竟誰瘋了?
  • 物理學第二原理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因為世界上還有許多事物和現象不能解釋,迫切需要新的科學理論來解釋。我們把牛頓經典力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稱為物理學第一原理。把這些原理不能解釋的其他所有現象,宇宙自然的,生物界的,人類社會的,人的思維的所有現象,能夠用別的理論來解釋的,稱為物理學第二原理。
  • 觀念逆轉:生命與死亡並不存在意味著什麼?
    也就是說,存在正在我們的感知中存在,我們與正在被感知的一切事物構成了存在。這取消了客觀存在的概念和主觀存在的概念,存在是感知運動的表達,即存在不是我們看到的,也不是我們想到的,存在就是我們自己的存在。我們是存在的主體,不是存在的依附者和認識者。沒有生命概念的阻隔,我們就是存在本身,我們就是存在正在存在。
  • 上帝是否存在於客觀世界?生命感觸:轉世輪迴的殘酷和時間駁論
    雖然能猜到上帝的存在,但卻無法從宇宙中找到上帝存在的蛛絲馬跡。        萬物自從誕生那一刻起就要一步步的走進死亡的深淵,人也是如此,一旦存在就必須面對死亡。人死後真的就擺脫所有的一切了嗎?人死後就無法感知客觀的一切,是處於虛無狀態的,人死後雖然感受不到時間,但卻飽受時間的煎熬,這種感受可以用入睡無夢的那種感覺做參考,入睡無夢是相對虛無的狀態,死亡是絕對虛無的狀態,也就是說入睡無夢只是相對幾個小時來說,而死亡是永遠沉睡在這方世界。
  • 生命理念極端矛盾,生命其實並不存在!
    而生命本身並非是一種具體的、實在的存在,生命其實就是一種理念,是倫理邏輯的出發點。說得更通俗一些,生命就是一種道理,有生命,就是有了這個道理,必須遵循這個道理。這個「道理」經由演繹發展就成了人間世界。你這說法的確聞所未聞,生命並不是我們認為的客觀存在,生命是一個人為的概念,如果這個概念不成立,或者邏輯不通,生命就並不存在。事物得以長久存在是因其邏輯圓滿,邏輯不通,不能自洽的概念不能存在。
  • 泰勒對笛卡爾哲學的批判與反思
    儘管在當代哲學視界內,語言哲學與現象學在研究對象和內容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但對於泰勒而言,二者之間存在著某些共性:它們都將理論矛頭指向了由笛卡爾哲學所開啟的「分離式行動者」(A disengaged agent)主張,「這是一種無法思考的觀點,因為,沒有為參與式理解留下理論空間」。可以說,對笛卡爾哲學的反思與批判,是解讀泰勒哲學人類學思想的一個較為理想的切入點。
  • 託馬斯·阿奎那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理論
    舉例可知,用火點燃木柴,就是在用現實存在的熱將可能的熱轉化成現實的,對木柴來說,火是推動這個運動過程的某種現實存在。在同一種運動關係中,同一事物是不能既是可能又是現實,只能在不同的關係下才能發生轉變,就像上面的例子中火的熱,不可能同時是可能的冷,又是可能的熱。因此,不能將某一事物在一種關係條件中即被認定為推動者,又被認定為被推動,更不能認定為自動。
  • 糾結萬年:生命竟然並不存在(醍醐灌頂)
    先生開門見山,直接斷定人們對於」活著」這種存在現象的認知水平和理解層次。是的,早晨起來去喝老豆腐,你問炸油條的大媽,她都知道活著就是在生存,你上了班,到了單位你再問德高望重的終身老教授,他也會說活著就是在生存,所以,大家在這件事上,不約而同地是一個水平,可不嘛!活著不是生存還能是什麼?
  • 人被鯨魚吞了下去,還能活嗎?被鯨魚吞下去後,會發生什麼呢?
    那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如果這些人沒有這麼幸運,被鯨魚吞了下去,還能活下嗎?如果被鯨魚吞了下去,會發生什麼呢?可能沒有近距離看到過鯨魚,不能理解鯨魚是什麼樣的恐怖存在,而要知道藍鯨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就單單是它的舌頭,就有和大象一樣的體重。
  • 靈魂存在嗎?從唯物主義關於意識的觀點說起
    靈魂是否存在,這是個眾說紛紜的話題。有時人們希望靈魂存在,這樣的話,去世的親人還能以某種方式與我們溝通,或者默默地守護我們。另一方面,民間也有「人死如燈滅」的俗語,告訴人們不要相信鬼神傳說,要珍惜生命,認真生活。希望不能代替真相,感想不能混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