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逆轉:生命與死亡並不存在意味著什麼?

2020-12-04 思想者王建平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121)

《生命與死亡並不存在意味著什麼?》

生命與死亡的概念是我們的主觀設定,其實並不存在,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將對生物及我們活著的事實要重新解讀,意味著所有生物的存在意義有完全不同的解釋,意味著存在是另一種存在,意味著我們有了完全不同的存在目的。不用生命的概念來看待生物的存在,真相一目了然,生物與普通物質的區別是,一個是感知體,一個是被感知體。感知體接受可能接受的所有感知信息,物質表達自身的感知屬性。兩者組合成感知運動,這就是我們面對的存在。也就是說,存在正在我們的感知中存在,我們與正在被感知的一切事物構成了存在。這取消了客觀存在的概念和主觀存在的概念,存在是感知運動的表達,即存在不是我們看到的,也不是我們想到的,存在就是我們自己的存在。我們是存在的主體,不是存在的依附者和認識者。

沒有生命概念的阻隔,我們就是存在本身,我們就是存在正在存在。這是我們身份的大回歸,我們並非僅僅負載著生命,我們決定著存在的存在,即沒有我們的感知活動,存在不會存在。生命是一種對生物及我們的一種極狹隘的解釋,生物及我們是存在的主體,即感知運動的主體(觀測者)。沒有我們就沒有感知運動,沒有感知運動,物質就沒有屬性,就是游離的、散亂的、無序的粒子群,存在就並不存在。我們是決定著存在怎麼存在的感知體,我們在感知運動的邏輯法則和倫理原則中運行,這種運行才是我們的存在本質,這種運行才是我們人類該有的狀態。

感知體的使命、目的和行為的意義是感知,感知其實就是我們所有的行為活動的總稱。只不過生命意義下的行為活動是為了生存,感知意義下的行為活動是為了存在得以存在,是為了我們感知存在的愉悅。存在的愉悅就是存在有序且良好的運行,這種良好運行在我們身上的感知反映就是愉悅。感知意義就是存在的意義,而生命意義僅僅是對於我們自己的主觀意義。生命與死亡概念都不存在,意味著我們的全面解放,我們將有一種全新的活法。

為感知而存在,為感知愉悅而存在,這才是我們正確的永恆的存在之道。為感知而存在的意義改變了我們現在存在性質,我們的存在目的是感知,即我們的感知狀態,決定著存在的狀態。要保證我們有良好的感知,即良好的感知運行和良好的感知內容,我們的生活行為將因之大幅度地改變。良好的感知運行不但是要保證個人的感知機能活躍、平穩、高效地運行,還要保證感知運行的外部條件,即感知渠道的暢通無阻、感知範圍的最大化、感知內容的全面化和感知運轉的理性化。這實際上就是給我們的生活以新的目的、新的理由和新的秩序。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都服務於良好的感知活動,都以獲得良好感知為目的。

我們的目的不同,生活的追求就大不相同,以感知愉悅為目的,這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動機和行為過程。愉悅是全面的、綜合的、共同的存在,為了能達到愉悅的目的,我們絕不會再犯自私自利的錯誤,我們絕不會再以自我生命為中心,我們絕不會以損害事物與他人的利益為代價換來取生存的利益。一切行為正好相反,一切事物與所有他人的良好存在才能讓人感知到存在的愉悅。愉悅並非個人內在的生命行為,愉悅是外部存在的綜合反映,愉悅並非一時一事的快樂,愉悅的快樂不僅在當下,是恆常的存在狀態,是人與存在良好互動關係的表達。愉悅是過去、現在、未來的整體狀態,愉悅是超時態的存在。,

生命與死亡並不存在意味著人類生存時期的結束。現在正是人類的蒙昧時期,蒙昧時期的顯著特徵就是生存就是經歷苦難,這個苦難的過程完全是我們自找的,完全是我們在自作自受。這個時期在人類的存在史中不算長,也是人類精神進化史上重要的一環。我們給自己製造的種種苦難與災禍都會保存在人類史的博物館裡,其標本和實物會讓後世的人們觸目驚心。他們會如此嘆息,我們的祖先都在生命與死亡觀念的折磨下經受了什麼?就像我們嘆息我們鴻蒙未開的祖先在石器時代的所遭遇的愚昩生活一樣。不過,讓後人不解的是,在長達數千年的文明生活中,智慧到底幫了人類什麼忙?生命與死亡的概念難道不是人類精神智慧的作品嗎?(接下)

相關焦點

  • 人類終於覺悟:死亡並不存在!
    我們甚至從人的經驗判斷,生物們也具有死亡意識,它們與人一樣會對死亡保持恐懼和對未來的死亡作出意識反映。人們又從動植物趨生避死的行為現象中得出生命與死亡的邏輯,因此,人們毫不懷疑死亡是一種客觀事實。其實,死亡的生理概念十分簡單,就是代謝停止,生命的機能瓦解。但死亡的倫理概念就非常複雜了,它表達為自我不復存在,擁有全部喪失,生存關係被取消,一切的目的與意義被取消。
  • 生命理念極端矛盾,生命其實並不存在!
    而生命本身並非是一種具體的、實在的存在,生命其實就是一種理念,是倫理邏輯的出發點。說得更通俗一些,生命就是一種道理,有生命,就是有了這個道理,必須遵循這個道理。這個「道理」經由演繹發展就成了人間世界。你這說法的確聞所未聞,生命並不是我們認為的客觀存在,生命是一個人為的概念,如果這個概念不成立,或者邏輯不通,生命就並不存在。事物得以長久存在是因其邏輯圓滿,邏輯不通,不能自洽的概念不能存在。
  • 糾結萬年:生命竟然並不存在(醍醐灌頂)
    佛陀說過「凡所有相盡皆虛妄」,佛陀深邃洞穿的眼光,早就看透生命也只是一種幻象,並不真實,是生命個體的「我執」、「法執」的無明,而變幻出來的夢幻泡影,人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因緣聚合,只是一團執著和煩惱,因應著累世的業力和毫釐不爽的果報。佛陀在2500多年前能夠透過物質的障蔽看透這一層,是一個我們無法理解的思維奇蹟,或者說,佛陀的思維根本不同於我們。
  • 死亡是什麼感覺?其實死亡並不可怕
    儘管每個人在這個過程中的經歷都不同,但最終仍然是死亡的終結。即便死亡是註定的,但是我們大部分人對死亡仍然知之甚少。我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一個即將死亡的人的鏡頭是這樣的,那個人咽的最後一口氣好像十分痛苦,最後一口氣仿佛會卡在即將死亡的人的喉嚨上一樣,就是人們所謂的咽最後一口氣。
  • 生命結束是否意味著「終結」?
    那麼什麼是生命?我們一般對生命的定義是,生命是指一種能夠通過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的方法來完成自己的生長、繁衍、新陳代謝等等生物功能,能夠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並做出應激反應的個體。,而是靈魂還能夠存在,人類的死亡只不過是肉身與靈魂的分離,而靈魂可以轉世繼續以新的生命延續。
  • 死亡是什麼感覺?科學家:其實死亡並不可怕,而且過程很愉悅
    如果從人生的最終點來說,每個人的死亡是註定的,因為世上沒有長生不死的人,只是時間不同而已。儘管每個人在這個過程中的經歷都不同,但最終仍然是死亡的終結。即便死亡是註定的,但是我們大部分人對死亡仍然知之甚少。
  • 被誤解的自然法則:死亡並不存在,我們為什麼死去?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四部》(138)《否定死亡意味著什麼?》死亡不是一種事實,死亡是一種概念,死亡是一種意識模式。死亡更是一種邏輯,萬物有生有死,生可以解釋,死亡則無法解釋。我們用新陳代謝說、輪迴說、贖罪說、幻想說……來解釋生死,可死了以後無法解釋,死亡意味著什麼無法解釋,死亡的邏輯意義無法解釋。生我之前我是誰?我死以後誰是我?這種邏輯陷阱我們怎麼也邁不過去。死亡不但在邏輯上無法解釋,死亡對於生存的否定令人無法理解。死亡反證人類的一切意識和行為都無意義,死亡的概念取消了一切理性的意義,這說明死亡毫無理性,也絕不合理。
  • 生命真的存在輪迴嗎?科學家解釋靈魂永生,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
    筆者:三體-小遙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往往從宗教中尋找慰藉,對很多未解之謎進行主觀上的解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觀念也漸漸被拋棄,宗教只能作為個人信仰而存在,無法主宰現實世界。然而,科學家們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宗教中的一些觀點符合我們對宇宙存在的某些方面的判斷。比如,生命的最終歸宿的問題,長久以來都困擾著人們。佛教觀點認為,一切都存在因果輪迴,善緣會結善果,惡人有惡報,並且在傳統佛教中存在陰間。在人死後,身體會逐漸腐朽,而靈魂會進入陰間,等待數百年後又會輪迴,擁有新的人生。
  • 金星生命:落入凡間意味著死亡
    因此很難想像在這種環境中會有生命。但是假如我們把目光稍微向上移一點兒,情況可能會有一點不一樣。金星大氣中存在著一些難以理解的神秘現象。而在距離金星表面48至60公裡的地方,氣溫溫和,大氣中充滿養分,甚至還有水。因此許多科學家猜想,也許那裡生活著一些奇異的生命。這些生命世世代代生活在雲中。
  • 死亡本身並不存在?科學家:因為死亡其實是人類自己定義出來的
    文/行走天涯死亡本身並不存在!科學家:因為死亡其實是人類自己定義出來的一直以來,人類都非常的畏懼死亡,因為人類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在古代,人的生命終點大約在40歲到50歲之間,這是因為古代的醫療技術水平有限,古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也遠遠比不上如今的人。在現代,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養生之後,人均壽命已經超過了70歲,可是也因為地球上能夠造成人意外死亡的事件越來越多了之後,比如說交通故障,讓如今的人更加的惜命,也更加擔心自己會不會沒有明天。
  • 生命的意義存在死亡當中
    這是#叄拾而立#話題的第五篇原創文章 很多時候,我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生命的意義存在什麼之中呢?」 我最後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生命的意義是存在死亡當中的!
  • 它雖是絕症,但並不意味著死亡
    它雖是絕症,但並不意味著死亡 2020-12-01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依我之見 | 如果金星存在生命,意味著什麼?
    換言之,這意味著金星大氣中很可能有生命存在。當然,這一發現可能別有化學機理,比如金星上極高的溫度、壓強和特殊的大氣成分可能催生出什麼化學物質,專家也難以打保票。甚至可能是某種低級錯誤。對此仍然需要科學界嚴謹的檢驗和確認。不過這畢竟是有一定可信度的非常發現。如果最終能夠確認金星上有生命,那將意味著什麼呢?當然,發現某種「金星人」,或者金星人侵略地球等,是最不可能的可能性。
  • 陝北窯洞門窗圖案及其生命觀念
    它是陝北人演繹天地格局、生命現象,扼要提煉生命符號,揭示生命內涵,表達生命意義,完善人生境界的手段。農耕環境的限定和農民職業的傳衍,以及農耕文化規制的固化,使得千百年來勞動民眾一直沿襲著相同的社會結構、群體格局、文化構成、生活模式。而依附於此的農民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也是超乎尋常的一致。
  • 死亡是人類發明的?其實它並不存在?科學家的新觀點你怎麼看?
    我們對於死亡存在太多的未知,我們不知道死亡後的世界是怎樣的,也不知道在死後會經歷些什麼,也是由於對死亡的未知性,所以人類對於死亡這件事情是非常恐懼的,因為一旦經歷的死亡就意味著再也回不來了,無法和自己的親人相處,我們也不知道會進入一個怎樣的世界。
  • 什麼是死亡,為什麼所有的生命,最後的結果都是死亡?
    古人祭祀死亡,是所有生命最後的歸途,從人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在一步步接近死亡,沒有人可以永遠地活下去,在古代,古人們認為死亡是一種命數,人能活多久完全取決於生死簿上的時限,在現代物理學的幫助下我們才發現,人能活多久完全取決於環境和身體
  • 關於時間的普遍觀念並不準確
    「這是一個事實,」勞維利說道,並指出這意味著「你的頭會比你的腳更老」。另外一個需要認清的概念是我們共享著對「現在」的感覺。我們並沒有真正與任何人共享現在的時刻。「如果我看著你,我看的是現在的你嗎?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光線從你那裡到我這裡需要時間,」他說,「因此,我看到的是過去一小會的你。」所以,「現在」的真正含義是我們沒有超出一個「時間空泡」的範圍,在這個空泡中,「我們可以忽略光線來回的時間」。
  • 終止執迷不悟:客觀存在並不存在!
    問:那人們在指望什麼?答:迷茫又無奈的人們在指望出現意料不到的奇蹟,比如長生不老,或殺不死的人,外星人來統治地球,這些無奈的指望只適合拿出來娛樂,只差沒指望造出一種藥,人吃下去惡魔成天使,殺心變善心,壞人變好人……其實真要如此,問題更嚴重,生命還怎麼競爭生存?還怎麼優勝劣汰?假醜惡全部消失了,真善美還存在嗎?
  • 鄰近的紅矮星並不平靜,可能不適合生命存在
    這可能會讓它附近的「超級地球」行星家族不那麼容易存在生命——但不是不可能。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的天文學家聲稱,這對於任何一個可能存在生命的「超級地球」行星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但現在看來這些行星可能並不像最初認為的那樣安全和平靜。
  • 如果科學家證實了靈魂的存在,對人類來說意味著什麼?長知識了
    那麼,如果有一天,人們利用現在的科學證明了靈魂是存在的,那麼這對於人類來說意味著什麼呢?首先從哲學角度來說,證明了靈魂的存在,也許有人就對靈魂的去處有了更深的嚮往。人們理解現在世界的角度將會多出一個,也就是另外世界的角度。而這將會重新塑造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對於生在世上很痛苦的人來說,將會多一個去處的選擇,生命因此變得脆弱,很多人也許會因此變得不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