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終於覺悟:死亡並不存在!

2020-12-04 思想者王建平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四部》(70)

《人的行為與生物的行為意義有什麼不同?》

我們通常認為,人的行為與生物行為的意義相同的。比如,人的死亡與生物的死亡性質完全一樣,只不過,人有精神意識,而生物只有本能意識,兩者只不過是意識量的不同而已。是這樣嗎?事實與意識的是如此簡單嗎?以死亡事實為例,按一般的唯物思維,是死亡的事實導致了死亡的意識。

我們認為人們從死亡的現象中得到認識,從認識轉化為人的死亡意識。我們甚至從人的經驗判斷,生物們也具有死亡意識,它們與人一樣會對死亡保持恐懼和對未來的死亡作出意識反映。人們又從動植物趨生避死的行為現象中得出生命與死亡的邏輯,因此,人們毫不懷疑死亡是一種客觀事實。其實,死亡的生理概念十分簡單,就是代謝停止,生命的機能瓦解。但死亡的倫理概念就非常複雜了,它表達為自我不復存在,擁有全部喪失,生存關係被取消,一切的目的與意義被取消。我們很容易發現,生物性的死亡很容易表達,邏輯也很圓滿,死亡是代謝和更新的必要過程。但從倫理上,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準確地解答死亡是什麼?死亡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找不到死亡與生存的邏輯關係,其實,我們一直無法從根本上接受死亡的事實,就是無法接受死亡事實導致的倫理認識。其實,我們人為生發的死亡概念並不存在,它僅僅是一種精神意識。

死亡事實存在嗎?死亡的實質是一種事實還是一種意識?對於我們人類,死亡不單是一個事實,更是難以接受的意識。試想,如果沒有那些關於死亡的倫理概念,死亡還是死亡嗎?我們還會對死亡恐懼和難以接受嗎?因為死亡對於人有著豐富複雜的倫理內容、文化內容和心理、情感內容,死亡的含義再也不能使用物理性質的解釋。死亡的意義不是一種物理變化,而是複雜到無法解釋、也無法表達的精神意識內容。這也就是說,人的死亡與其他生物的死亡是大不一樣的,具有本質意義的不同。

生物們的死亡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儘管我們總是「以己之腹度人之心」式的猜測其他生物們的死亡意識,以為它們對待死亡的意識和感知與人一樣,同樣對死亡保持著長期的憂慮與恐懼,並由於面對必然的死亡而影響到生存的行為。這樣的臆測足以見證人的偏見與愚昧,生物們,即便是與人類生理結構近似的動物種類,也不可能具有人類的精神特質與意識形態,它們怎麼可能可能對死亡產生出複雜的精神意識行為?它們懼怕死亡是保持對危險的躲避,是出於本能反應的條件反射,它們絕不可能因為意識到必然的死亡而影響到一生。而死亡對於人的意義絕不僅只是結束或再生那麼簡單,死亡的巨大意義在人死去之前,死亡意識無時不刻不在影響著人的一思一念、一舉一動。人們都只能把人生看作向死而生的過程,可以不誇張地說,人的精神意識、思想觀念、心理情感無一不是死亡相逼的產物。人生幾十年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時刻受死亡威脅的一段過程,人能泰然心安嗎?

僅僅以死亡做比較,就可以看出人與其他生物的存在本質是不同的。其他生物無一刻不在享有存在,而人卻在盡力保持死亡之前的這一段生存過程。就純粹的存在品質而論,人不及其他生物。人只能活在自已製造的精神意識裡,如果這個精神意識的建構不但矛盾重重,而且還違背人的存在目的,人會怎麼樣?現在的人間世界就是證明。最糟糕的是,我們根本意識不到這一點,我們既理解不到生物的生存意義,更理解不到人類的生存意義,我們在自己營造的精神迷宮中走失。我們無法體會生物們生存的感覺,我們困死在自己的認識中。我們不反思自己的行為有什麼問題,反而輕看其他生物的生存行為。我們並不了解其他生物的存在意趣及本真意義,只以「獸性」來鄙薄它們。我們看不出所謂的「獸性」勝過人性的一面,我們忘記了生物的本質處是我們共同的來處,是我們的老家。

感知論一再強調人類應該以文明的形態回歸到生物的本性、本義、本態上,其深意人們能夠理解嗎?(接下)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淘寶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類》

相關焦點

  • 死亡本身並不存在?科學家:因為死亡其實是人類自己定義出來的
    文/行走天涯死亡本身並不存在!科學家:因為死亡其實是人類自己定義出來的一直以來,人類都非常的畏懼死亡,因為人類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由此可見,人類非常害怕死亡的到來,其實這是因為人類一直認為一旦面臨死亡,就說明在未來,自己將會在地球上永遠的消失,而離開的人就只能永遠的活在自己最親近的人的記憶之中,甚至每次提及和想起的時候,總是引發一輪感傷。
  • 觀念逆轉:生命與死亡並不存在意味著什麼?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121)《生命與死亡並不存在意味著什麼?》生命與死亡的概念是我們的主觀設定,其實並不存在,這意味著什麼?這是我們身份的大回歸,我們並非僅僅負載著生命,我們決定著存在的存在,即沒有我們的感知活動,存在不會存在。生命是一種對生物及我們的一種極狹隘的解釋,生物及我們是存在的主體,即感知運動的主體(觀測者)。沒有我們就沒有感知運動,沒有感知運動,物質就沒有屬性,就是游離的、散亂的、無序的粒子群,存在就並不存在。
  • 終止執迷不悟:客觀存在並不存在!
    問:有點繞,你是說人還沒有覺悟到自己?答:奇怪的是人好像不敢覺悟,因為一旦覺悟,一切將不復存在,人們不敢想像一切會不復存在,所以,人們一直小心翼翼,不敢移動半步。人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修補生存邏輯的漏洞,使這個並不成立的邏輯體系成立讓人類付出沉重的代價。
  • 被誤解的自然法則:死亡並不存在,我們為什麼死去?
    死亡是一個邏輯陷阱,人類全部掉進了這個陷阱裡。古往今來,我們一直在試圖理解死亡的意義,努力接受死亡,但無濟於事,無論我們怎樣為死亡尋找意義,讓人理解死亡並接受死亡,但我們永遠都接受不了死亡的事實。因為生存就是對抗死亡的過程,必死的邏輯又否定了生存的目的與意義,於是,直到如今,我們根本無法理解死亡。為了理解這沒有邏輯且不講道理的死亡,人類費盡了全力。
  • 死亡是人類發明的?其實它並不存在?科學家的新觀點你怎麼看?
    我們對於死亡存在太多的未知,我們不知道死亡後的世界是怎樣的,也不知道在死後會經歷些什麼,也是由於對死亡的未知性,所以人類對於死亡這件事情是非常恐懼的,因為一旦經歷的死亡就意味著再也回不來了,無法和自己的親人相處,我們也不知道會進入一個怎樣的世界。
  • 淺談新石紀角色千空和槓 科學狂人和有覺悟的人類夏娃
    Boichi在《新石紀》創造智商超高度科學狂人千空,頭腦簡單渾身傻力氣的白痴基友大樹,以及有自我奉獻的人類夏娃型角色槓,三名主角在石化3700年後的時代追求人類文明復興的經歷。但很快司的理念和千空起了衝突,千空喜歡用科學的力量恢復文明,而司從小經歷過被根深蒂固的現代社會陰暗面欺壓的經過,他因為無意間動了別人的私產遭到嚴酷打壓,司的願望是保持人類自由生活,他開始了破壞石像的肅清計劃。
  • 其實死亡本身是不存在的,是人類定義了才感到恐懼!
    人類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人類極有可能會因為一些事情,一些突發的意外或者是疾病失去生命,那麼人們在死亡的瞬間,是否知道自己的身體要離開人世了呢?科學家給大家描繪了人類在瀕死的時候發生的一些情況,每個人的生命都會有走到盡頭的那一天,但是每一個離開人世的人都沒有辦法告訴活人,自己死的時候都經歷了什麼事情。所以死亡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感受,也沒有人能夠準確的描繪出來。人類如果在死後並不會真正的離開這個世界,而是換另外的一種方式,繼續存在在這個世界上。極有可能會存活在其他的空間裡面。
  • 過去、現在和未來並不存在,世界猶如一個果凍
    我們用時空描述這個世界,而實際上時空本身並不存在,只是為了量化描述運動和變化而設立的概念。宇宙在不斷產生形態和內容變化,地球上的物質也在持續地發生著外部運動、內部結構和內部構成的變化。所有人共同作用形成目前的社會狀態,這些共同作用的結果以大時代的形式反過來制約著所有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時代給我們的無論好壞,都是人類自作自受的結果。我們影響最大和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小環境,由我們個性化的認知、思想和行為構成。個體能折騰起多大的浪花,還要看大時代所有人認知的程度。人的觀念不是平白無故來的,是環境作用和自身認知共同的結果。
  • 死亡是什麼感覺?其實死亡並不可怕
    儘管每個人在這個過程中的經歷都不同,但最終仍然是死亡的終結。即便死亡是註定的,但是我們大部分人對死亡仍然知之甚少。我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一個即將死亡的人的鏡頭是這樣的,那個人咽的最後一口氣好像十分痛苦,最後一口氣仿佛會卡在即將死亡的人的喉嚨上一樣,就是人們所謂的咽最後一口氣。
  • 佛陀覺悟的世間真相到底是什麼?吃齋念經就能成佛嗎?
    但是他的修行之旅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幾度掙扎在死亡的邊緣線上。那種通過折磨肉體的長時間苦行,不僅沒有讓他擺脫煩惱,反而將他的意志力摧殘的分崩離析。而後,他終於明白了,耆那教的出世苦行和婆羅門教的入世受供都不能讓人徹底的解脫,只有不墮的二邊中道才是唯一的正解。
  • 死亡是什麼感覺?科學家:其實死亡並不可怕,而且過程很愉悅
    如果從人生的最終點來說,每個人的死亡是註定的,因為世上沒有長生不死的人,只是時間不同而已。儘管每個人在這個過程中的經歷都不同,但最終仍然是死亡的終結。即便死亡是註定的,但是我們大部分人對死亡仍然知之甚少。
  • 243地球人覺悟的效果 為正義而活
    因為這不是作為高智慧物種的人類所應有的人生。我們與生俱來具有許多能力和高尚的品質,因此我們的人生可以更有高度。只要把這些都發揮好了,我們就可以更有質量、更有價值地活在宇宙中,從而發揮更大的作用。  高維空間領導人在最後一節,定「地球人覺悟的效果」這個主題,就是想告訴我們,地球人覺悟之後會有怎樣的效果。這些我們可能沒有考慮過,但是身處高維空間的他在為我們考慮,在為我們設想。
  • 大開眼界的理論:存在其實並不存在!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119)《存在其實並不存在》科學研究對物質進行分解的最後結果是:物質其實並不存在,物質的最終形式是能量。愛因斯坦也說:時間與空間並不存在,都是人類自己的錯覺。那麼,存在是什麼?我們面對的、身處的和我們自身是什麼?這個實實在在的世界難道不存在嗎?一切的事物難道不存在嗎?我們自己難道也不存在嗎?這讓人徹底不懂了,怎麼能說存在不存在呢?但真正的事實和結論就是:存在其實並不存在。我們見到的事物、這個世界和我們自己都是發生的事實,但卻不是我們概念中的存在。
  • 死亡只是人類的錯覺?死亡後意識可以存在於平行宇宙中?
    前面我寫了20多篇關於量子力學的相關文章,其中談到了一個概念就是「平行宇宙」,這個概念的提出其實是為了解釋量子力學裡面的疊加態,於是有網友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死亡也許只是人類的錯覺,當人死亡後其意識其實可以繼續存在於另外一個平行宇宙,今天我就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個講解。
  • 《天道》:要想出人頭地不是學多少知識,而在於這3層覺悟的境界
    那就是學習的首要目標——讓自己覺悟。而人要做出一番事業來,需要覺悟到3個層面。一、悟到自覺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天道》裡面,芮小丹剛開始認不清自己,但後來遇到丁元英,丁元英敏銳的洞察出了芮小丹的資質,分析出她適合的發展之路。
  • 一位原油寶投資者的深刻覺悟|老生常談的存在即合理,是錯的
    他作為當事人,這麼中肯的覺悟,著實挺讓人意外。站在外人的角度,這麼去理解整個事件,沒啥問題,但他可是實實在在的受損者。再說說我的看法吧。一切投資行為,從出手那一刻算起,投資者一定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否則你不會去投。
  • 死亡便是終結,可人類總想「轉世投胎」,轉世投胎有可能存在嗎?
    當然,機體的死亡也就代表了意識的消亡,人的意識產生於大腦的化學作用,而機體死亡之後,所有的腦細胞也會儘速死亡,大腦運作完全停止,意識也就不會再延續下去了。當然,一些文化認為人的意識是獨立於身體而存在的,而這種獨立於身體的意識又有著另外的一個名字,那就是靈魂。只是靈魂的存在是沒有任何證據的。
  • 科學家終於找到了第二地球,可惜它有可能並不適宜人類居住
    而地球非常有幸在40億年前成為了一顆生命星球,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演化終於在數百年前誕生了智慧生命人類,從此地球邁入了智慧生命時代。人類的誕生讓地球迎來的新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危機,那就是生態快速惡化的可怕後果。隨著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尤其是走進科技時代之後,大量工業的出現給地球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大量的汙染。
  • 為什麼愛因斯坦要說「時間並不存在」
    全世界文化中都認為時間是最重要的東西,也是世界上唯一公平的存在,對於任何人來說,時間都同樣在流逝。可是現代物理學卻給予了時間完全不同的定義,時間可能和想像中不一樣,愛因斯坦認為所謂的「時間」其實並不存在,只是人類大腦產生的錯覺。
  • 死亡之蟲!蒙古死亡蠕蟲真的存在嗎?
    光聽名字,像是科幻片裡特效製作的玩意兒, 但據多位目擊者的描述,它似乎又是真實存在的,那麼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據傳聞,在蒙古的大草原上,有一隻渾身血色,身長5尺,如同一根腸子一般的生物在茫茫荒野上到處蠕動,形狀怪異,外形可怖,甚至有傳言,它的嘴裡能噴出含有劇毒的腐蝕性液體,人體一旦被擊中,片刻內便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