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自然法則:死亡並不存在,我們為什麼死去?

2020-12-05 思想者王建平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四部》(138)

《否定死亡意味著什麼?》

死亡不是一種事實,死亡是一種概念,死亡是一種意識模式。死亡更是一種邏輯,萬物有生有死,生可以解釋,死亡則無法解釋。死亡是一個邏輯陷阱,人類全部掉進了這個陷阱裡。古往今來,我們一直在試圖理解死亡的意義,努力接受死亡,但無濟於事,無論我們怎樣為死亡尋找意義,讓人理解死亡並接受死亡,但我們永遠都接受不了死亡的事實。因為生存就是對抗死亡的過程,必死的邏輯又否定了生存的目的與意義,於是,直到如今,我們根本無法理解死亡。

為了理解這沒有邏輯且不講道理的死亡,人類費盡了全力。我們用新陳代謝說、輪迴說、贖罪說、幻想說……來解釋生死,可死了以後無法解釋,死亡意味著什麼無法解釋,死亡的邏輯意義無法解釋。生我之前我是誰?我死以後誰是我?這種邏輯陷阱我們怎麼也邁不過去。死亡不但在邏輯上無法解釋,死亡對於生存的否定令人無法理解。死亡反證人類的一切意識和行為都無意義,死亡的概念取消了一切理性的意義,這說明死亡毫無理性,也絕不合理。

我們是被強行接受死亡的,死亡強加在我們的頭上,這最蠻橫最無理的存在不但嘲諷了人類的智慧,還讓人生的一切變得可疑和荒誕。我們為了赴死都做了些什麼?我們為了必死都活成了什麼?死亡的存在極大地改變了人的存在,死亡的存在改變了人的存在意義和世界的存在意義,死亡的存在取消人存在的目的和世界存在的目的。死亡的含義實際上就是反存在,死亡概念是對存在最大的反動。

是誰把死亡強加到我們頭上?死亡並不是客觀存在,死亡是我們自己營造的意識模型。其他生物並沒有死亡的意識,一隻樹葉掉下來,一棵樹苗乾枯,一條魚停止擺動,一隻飛鳥墜落到地上,一隻羊被狼捕食……等等現象與我們擁有的死亡的含義完全不同,它們經歷的是正常的遭遇,只有變化發生前的一陣不適、一陣疼痛、一陣掙扎……然後不再有感知。這個過程是自然存在的正常秩序,這種過程不會給它們之前的存在帶來任何問題,它們不會因為有這種必然的變化而失去正常的生活狀態和生活秩序。也就是說,被我們命名的「死亡」絲毫沒有影響到除人以外其他生物的存在,它們沒有因為有必然的死亡而變得異常。人卻不同,人一旦生存就有死亡意識,我們隨時隨地、無時不刻不在與死亡對抗,死亡的恐懼一直在壓迫和威脅我們。我們為什麼要殘酷的競爭生存?就是我們誰也不願意死亡。

死亡不但是我們一生最重大的事件,也是最後的事件。死亡從一開始就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它使得每一個人都在向死而生,必死而生。死亡意識對人存在形態的影響之大超越一切,可以說,我們不是最後才斷氣而亡,我們從一出生就在死亡的陰影中活著,我們在一點一點死去,我們的生活過程實際上就是死去的過程。因為活著的邏輯就是為了死去,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為了死去而活著。死亡的恐懼伴隨終生,可以說,在很大的程度上,人是被死亡嚇死的,人因恐懼死亡大大地提高了人的死亡率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的疾病、我們的緊張情緒和心理、我們對死亡無法接受的心理抵抗,這些都嚴重地傷害了我們,毀壞了我們該有的幸福生活。我們沒有想到,死亡是對於人類最大的禍害,為了不死而造成的死亡是多麼不理性的行為,因為怕死而加速死去是多麼荒誕的情景。

對於我們,死亡不是一個自然事實,而是精神事實。生理學意義的死亡很好理解,精神上的死亡意義從根本上不可理喻。所以,才有死了之後的種種說法,我們有死了之後的存在概念,無論是靈魂存在還是多維空間存在還是輪迴存在,都在證明我們並沒有接受死亡。我們在用想像來顛覆死亡事實,我們試圖在邏輯上延續死了之後的存在,這種試圖改變死亡意義的行為,表達了我們對死亡理念的不服。

如果沒有死亡的概念,沒有以生存來對抗死亡的行為,一切並不以死亡為結果,更沒有死亡的恐懼。沒有死亡對人生過程作為終結,人不再向死而生,不為死而生,最重要的是,人不再為求取生存而拼死競爭,死亡也並不是生存的終極結局,這倒不是說人已經長生不老,而是人在理論邏輯上放棄了生死模式,人回到生物原來的法理上,人只取存在的愉悅,不取生死的痛苦,這種狀態與憂生懼死孰優孰劣,我們還不明白嗎?

否定死亡意味著什麼?這意義還不夠重大嗎?(接下)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淘寶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類》

相關焦點

  • 人在死去的一瞬間知道自己死亡了嗎?死者是否害怕?
    確實在以前,我們可能不知道人死去的一瞬間,並不知道是什麼情況,但是研究者們已經研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人類在死亡之後仍會有意識,可以知道自己已死亡。也就是說人在死去的一瞬間,是知道自己死亡的,這個研究結論曾經在美國「僑報網」被公開結論。當然這也是來自美國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確實以前我們都不知道這個過程,但是研究發現之後,就知道這一過程了。
  • 為什麼我們很少看到死去的麻雀?
    麻雀可以說是我們常見的鳥類了,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城市裡,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尤其是在農村,成群的麻雀總是站在電線上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麼多的麻雀,我們還很少能夠看到死去的麻雀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人類終於覺悟:死亡並不存在!
    我們很容易發現,生物性的死亡很容易表達,邏輯也很圓滿,死亡是代謝和更新的必要過程。但從倫理上,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準確地解答死亡是什麼?死亡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找不到死亡與生存的邏輯關係,其實,我們一直無法從根本上接受死亡的事實,就是無法接受死亡事實導致的倫理認識。其實,我們人為生發的死亡概念並不存在,它僅僅是一種精神意識。死亡事實存在嗎?
  • 沒有人能自然死亡?即便在睡夢中離世的他們,也可能經歷可怕劇痛
    筆者:三體-小遙人生在世,我們需要經歷酸甜苦辣,而生活也同樣會教會我們一些什麼,直到時間緩緩流逝,人們不可避免地提到有關死亡的話題,經歷時間洗禮後可以從容面對。在科學家眼中,死亡並沒有那麼沉重,甚至有一部分人認為這只是生命向另一種形式轉化的必然過程。
  • 觀念逆轉:生命與死亡並不存在意味著什麼?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121)《生命與死亡並不存在意味著什麼?》生命與死亡的概念是我們的主觀設定,其實並不存在,這意味著什麼?這是我們身份的大回歸,我們並非僅僅負載著生命,我們決定著存在的存在,即沒有我們的感知活動,存在不會存在。生命是一種對生物及我們的一種極狹隘的解釋,生物及我們是存在的主體,即感知運動的主體(觀測者)。沒有我們就沒有感知運動,沒有感知運動,物質就沒有屬性,就是游離的、散亂的、無序的粒子群,存在就並不存在。
  • 自然法則是生態文明的根本法則
    宇宙間一切固有存在和變化運動的基本法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生態文明是大自然賦予全人類的根本文明,對於生態文明而言,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協調發展關係,實現人類與自然界關係的全面、協調發展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就要遵循自然法則。因此,必須確立大自然法則觀,現代意義上的自然觀,真正視人類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的整體,從整體上研究和把握規律,以此作為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礎。
  • 麻雀的壽命是多長,為什麼很少看見死去的麻雀?
    麻雀的種類很多,以農村常見的樹麻雀來說,壽命在10年左右,但是麻雀的天敵也很多,使得很少有麻雀能活到這麼長的時間,在森林中也是可以見到一些死去的麻雀。我們小時候的農村上,經常看到麻雀成群結隊地穿梭在竹林和森林之中,尤其是在曬穀物時,只要人離開一會,就會有很多麻雀來偷吃,但是麻雀的警惕性非常高,人稍微一接近就會飛走。
  • 大開眼界的理論:存在其實並不存在!
    那麼,存在是什麼?我們面對的、身處的和我們自身是什麼?這個實實在在的世界難道不存在嗎?一切的事物難道不存在嗎?我們自己難道也不存在嗎?這讓人徹底不懂了,怎麼能說存在不存在呢?但真正的事實和結論就是:存在其實並不存在。我們見到的事物、這個世界和我們自己都是發生的事實,但卻不是我們概念中的存在。
  • 人類為什麼無法逃脫死亡?聽完科學家的答案恍然大悟
    人類為什麼無法逃脫死亡?聽完科學家的答案恍然大悟地球上能夠孕育出生命,真是不可思議。要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目前只發現了地球存在生命。很多人都曾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生命是什麼?生命是如何誕生的?雖然目前咱們的科學已經進步了許多,但現在仍然無法解釋出那些問題。通過現有的知識儲備,我們只知道最初的生命形態是單細胞,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變,才有了較為複雜的生命和高智慧的人類。
  • 我們為什麼會死,科學家發現了死亡的本質,以及人類被圈養的真相
    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是造物主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沒有人能夠超脫,就連我們的地球、太陽、乃至銀河系也都有走向毀滅的一天……死亡,帶給我們焦慮和不安,作為能夠感知到死亡必然性的唯一高等智慧生物來說,我們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被創造出來的我們終將走向死亡呢?
  • 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只是自然法則的一種|百家故事
    弱肉強食是自然法則,生存是第一需求。在生物鏈中,每一個鏈上每一種存在的生物都以自己的生存方式而存在;強者很強勢,弱者也以他自己的方式頑強生活著,共同維持著社會的平衡。強弱存在著不同的生物之間,弱者又以怎樣的方式存在著?中國的老莊思想始終詮釋著「弱者生存」的法則;弱,只是暫時缺乏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一旦時機成熟,弱者同樣會變成強者。
  • 終止執迷不悟:客觀存在並不存在!
    假醜惡全部消失了,真善美還存在嗎?恨沒有了,愛還存在嗎?生命還是不是你自己的?別人能為你的生命負責嗎?他為什麼要負責?問:你這不是又造出更多的問題來嗎?答:這證明現行邏輯不能自洽,一較真只能使人發瘋。問:問題是,人們為什麼對這不能自洽的邏輯理念堅信不疑?
  • 死亡是人類發明的?其實它並不存在?科學家的新觀點你怎麼看?
    我們對於死亡存在太多的未知,我們不知道死亡後的世界是怎樣的,也不知道在死後會經歷些什麼,也是由於對死亡的未知性,所以人類對於死亡這件事情是非常恐懼的,因為一旦經歷的死亡就意味著再也回不來了,無法和自己的親人相處,我們也不知道會進入一個怎樣的世界。
  • 網友問:麻雀的壽命是多長,為什麼很少看見死去的麻雀?
    麻雀的種類很多,以農村常見的樹麻雀來說,壽命在10年左右,但是麻雀的天敵也很多,使得很少有麻雀能活到這麼長的時間,在森林中也是可以見到一些死去的麻雀。我們小時候的農村上,經常看到麻雀成群結隊地穿梭在竹林和森林之中,尤其是在曬穀物時,只要人離開一會,就會有很多麻雀來偷吃,但是麻雀的警惕性非常高,人稍微一接近就會飛走。
  • 死亡本身並不存在?科學家:因為死亡其實是人類自己定義出來的
    文/行走天涯死亡本身並不存在!科學家:因為死亡其實是人類自己定義出來的一直以來,人類都非常的畏懼死亡,因為人類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由此可見,人類非常害怕死亡的到來,其實這是因為人類一直認為一旦面臨死亡,就說明在未來,自己將會在地球上永遠的消失,而離開的人就只能永遠的活在自己最親近的人的記憶之中,甚至每次提及和想起的時候,總是引發一輪感傷。
  • 為什麼自然法則會產生一個對生命如此好客的宇宙?
    如果沒有開始,那麼自然法則從何而來?宇宙為何"知道"演化?為什麼自然法則會產生一個對生命如此好客的宇宙?這些問題十分困難,科學家們正試圖用大膽的新想法和新的實驗來檢驗這些想法。這是一個數學模型,讓我們如何預測世界。例如,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準確地描述了在我們周圍的大規模世界中物質對引力的反應。我們關於微小的亞原子領域的最佳理論,稱為量子理論,在微小的距離尺度上對物質的行為做出了非常準確的預測。但是這兩種理論並不完整,無法對宇宙密度極高和極小的最初時刻做出準確的預測。
  • 人在死去的瞬間是否知道自己死亡了,死者是否會感到害怕?
    ——司馬遷死亡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只要人們活在世界上,就一定會有死去的那一天。我們並不能改變這個結局,但是我們唯一能改變的就是坦然面對這個結局,以及以怎樣的姿態奔赴這個結局,只有生的磊落,必然才會死的光榮。
  • 「書摘」《自然法、自然法則、自然權利》|前言、科學概念
    我在第一章中指出,自然法學說評論家的一個普遍做法是,從概念上,將描述物理自然世界中實體運作狀態的法的科學概念與本質上為規範性的道德和法理用法區分開來,將前者排除在後者之外。本著這種精神,李約瑟本人承認「在現代科學的世界觀那裡,「自然法則』中並不存在或存留有關命令和義務的概念。
  • 社科院專家:劉慈欣的"黑暗森林法則"或真實存在
    和以往的一切新聞事件不同,在1400光年之外,比我們任何人的生命盡頭都遙遠的地方,給了人們非同一般的想像和親切。在和科學相關的領域裡,推想也好,猜想也好,幻想也好,甚至空想也好,類地行星的存在早就廣為人知,甚至類人的智慧生命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情,所以儘管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發現,但從發現的意義上來說,它給人的震撼並不那麼強烈,它真正的意義並不在星辰大海的彼端,而在於我們存在的這個小小寰球本身。
  • 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實際上,我們常聽到,一對非常恩愛的夫妻,一個人得了什麼病去世了,過了一段時間,另一個人也得了同樣的病去世。這樣的事情很容易得到世人的驚嘆,甚至還會被媒體和小說美化。但是,當我們想與死去的親人同甘共苦的時候,我們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死去的親人不希望我們這樣做。死亡不是我們人力所能左右的,但愛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