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四部》(138)
《否定死亡意味著什麼?》
死亡不是一種事實,死亡是一種概念,死亡是一種意識模式。死亡更是一種邏輯,萬物有生有死,生可以解釋,死亡則無法解釋。死亡是一個邏輯陷阱,人類全部掉進了這個陷阱裡。古往今來,我們一直在試圖理解死亡的意義,努力接受死亡,但無濟於事,無論我們怎樣為死亡尋找意義,讓人理解死亡並接受死亡,但我們永遠都接受不了死亡的事實。因為生存就是對抗死亡的過程,必死的邏輯又否定了生存的目的與意義,於是,直到如今,我們根本無法理解死亡。
為了理解這沒有邏輯且不講道理的死亡,人類費盡了全力。我們用新陳代謝說、輪迴說、贖罪說、幻想說……來解釋生死,可死了以後無法解釋,死亡意味著什麼無法解釋,死亡的邏輯意義無法解釋。生我之前我是誰?我死以後誰是我?這種邏輯陷阱我們怎麼也邁不過去。死亡不但在邏輯上無法解釋,死亡對於生存的否定令人無法理解。死亡反證人類的一切意識和行為都無意義,死亡的概念取消了一切理性的意義,這說明死亡毫無理性,也絕不合理。
我們是被強行接受死亡的,死亡強加在我們的頭上,這最蠻橫最無理的存在不但嘲諷了人類的智慧,還讓人生的一切變得可疑和荒誕。我們為了赴死都做了些什麼?我們為了必死都活成了什麼?死亡的存在極大地改變了人的存在,死亡的存在改變了人的存在意義和世界的存在意義,死亡的存在取消人存在的目的和世界存在的目的。死亡的含義實際上就是反存在,死亡概念是對存在最大的反動。
是誰把死亡強加到我們頭上?死亡並不是客觀存在,死亡是我們自己營造的意識模型。其他生物並沒有死亡的意識,一隻樹葉掉下來,一棵樹苗乾枯,一條魚停止擺動,一隻飛鳥墜落到地上,一隻羊被狼捕食……等等現象與我們擁有的死亡的含義完全不同,它們經歷的是正常的遭遇,只有變化發生前的一陣不適、一陣疼痛、一陣掙扎……然後不再有感知。這個過程是自然存在的正常秩序,這種過程不會給它們之前的存在帶來任何問題,它們不會因為有這種必然的變化而失去正常的生活狀態和生活秩序。也就是說,被我們命名的「死亡」絲毫沒有影響到除人以外其他生物的存在,它們沒有因為有必然的死亡而變得異常。人卻不同,人一旦生存就有死亡意識,我們隨時隨地、無時不刻不在與死亡對抗,死亡的恐懼一直在壓迫和威脅我們。我們為什麼要殘酷的競爭生存?就是我們誰也不願意死亡。
死亡不但是我們一生最重大的事件,也是最後的事件。死亡從一開始就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它使得每一個人都在向死而生,必死而生。死亡意識對人存在形態的影響之大超越一切,可以說,我們不是最後才斷氣而亡,我們從一出生就在死亡的陰影中活著,我們在一點一點死去,我們的生活過程實際上就是死去的過程。因為活著的邏輯就是為了死去,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為了死去而活著。死亡的恐懼伴隨終生,可以說,在很大的程度上,人是被死亡嚇死的,人因恐懼死亡大大地提高了人的死亡率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的疾病、我們的緊張情緒和心理、我們對死亡無法接受的心理抵抗,這些都嚴重地傷害了我們,毀壞了我們該有的幸福生活。我們沒有想到,死亡是對於人類最大的禍害,為了不死而造成的死亡是多麼不理性的行為,因為怕死而加速死去是多麼荒誕的情景。
對於我們,死亡不是一個自然事實,而是精神事實。生理學意義的死亡很好理解,精神上的死亡意義從根本上不可理喻。所以,才有死了之後的種種說法,我們有死了之後的存在概念,無論是靈魂存在還是多維空間存在還是輪迴存在,都在證明我們並沒有接受死亡。我們在用想像來顛覆死亡事實,我們試圖在邏輯上延續死了之後的存在,這種試圖改變死亡意義的行為,表達了我們對死亡理念的不服。
如果沒有死亡的概念,沒有以生存來對抗死亡的行為,一切並不以死亡為結果,更沒有死亡的恐懼。沒有死亡對人生過程作為終結,人不再向死而生,不為死而生,最重要的是,人不再為求取生存而拼死競爭,死亡也並不是生存的終極結局,這倒不是說人已經長生不老,而是人在理論邏輯上放棄了生死模式,人回到生物原來的法理上,人只取存在的愉悅,不取生死的痛苦,這種狀態與憂生懼死孰優孰劣,我們還不明白嗎?
否定死亡意味著什麼?這意義還不夠重大嗎?(接下)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淘寶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