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應該玩過下面這款遊戲
它名為死亡蠕蟲(Death Worm),是一款操作起來非常絲滑刺激的遊戲,非常經典,當時登陸安卓平臺後,人氣很高。但小編今天可不是來跟大家介紹這款遊戲的,而是向大家介紹它的原型,傳說中的生物——蒙古死亡蠕蟲。
蒙古死亡蠕蟲(蒙文:олгой-хорхой ;英文:Mongolian Death Worm,意為「大腸蟲」),據傳聞稱它居住在蒙古戈壁灘,擁有劇毒。光聽名字,像是科幻片裡特效製作的玩意兒, 但據多位目擊者的描述,它似乎又是真實存在的,那麼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
據傳聞,在蒙古的大草原上,有一隻渾身血色,身長5尺,如同一根腸子一般的生物在茫茫荒野上到處蠕動,形狀怪異,外形可怖,甚至有傳言,它的嘴裡能噴出含有劇毒的腐蝕性液體,人體一旦被擊中,片刻內便會死亡。
早在1926年,美國探險家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1884年1月26日-1960年3月11日)出版的《追尋古代人的足跡》就提到了這種生物,他在書中寫道:「儘管現在的人們很少見到『死亡之蟲』,但是當地蒙古人對『死亡之蟲』的存在表現得非常堅定,而且那些目擊者的描述竟驚人地相似。」美國的古生物學家也從當時蒙古官員的聚會中聽到這種怪物的故事:「在場的人以往沒有見過的生物,但各種蛛絲馬跡證明它的存在。」
通常那些「不能確定」的生物都被說得五花八門,比如墨西哥的吸血怪獸卓柏卡布拉,有人說它像狗,有人說它像蜥蜴;比如希臘傳說中的海妖,一會兒是人頭鳥身,一會兒是人頭魚身。人們都努力地描述著想像中的它們的樣子,所以才會「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人們對死亡之蟲描述的一致,讓人不得不開始相信它的存在。
最早展開調查的是來自捷克的調研小組。伊凡.邁克勒是該研究小組的負責人,他曾三次搜尋這隻蠕蟲。邁克勒在第二次探險中試圖用高能炸藥引誘蠕蟲露出沙漠,但未能成功。儘管前兩次探險並未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但是他已被「死亡之蟲」的神秘感深深吸引。
有趣的故事
英國探險家亞當戴維斯曾投入大量心血親臨蒙古草原調查有關」死亡之蟲」的消息。經過一個嚮導的介紹,他有幸見到了一位潛心研究「死亡之蟲」的老者。在那位老者的蒙古帳篷裡,他在探險隊的地圖上指出「死亡之蟲」經常出沒的地點,這些通常是地勢險要的地區。他並告訴Davis,「死亡之蟲」一般在6、7月份出現,還有每當降雨之後,Goyo草(蒙古戈壁開著小黃花的植物)綻放花朵時,「死亡之蟲」就會鑽出沙子。此外,他還指出,在一個死亡之蟲時常出現的戈壁山谷中,還生活著帶有劇毒的蜘蛛和毒蛇,它們從不畏懼人類的出現,它們會向入侵自己領地的人類發動致命攻擊。在接下來的幾天中,探險隊來到一個據稱從未有外國探險家到達的區域。在那裡一位青年人稱,3年前在一口井附近曾看到過「死亡之蟲」,而且村裡的居民經常看到它的蹤跡。在途中戴維斯接觸到一位男子,他向探險隊表示自己曾無意碰到過「死亡之蟲」,可怕的「死亡之蟲」噴射的毒液將自己的手臂燒傷,當他忍著疼痛將「死亡之蟲」放在冷卻的安全氣袋,「死亡之蟲」卻噴出綠色腐蝕性毒液從氣袋中逃脫。依據探尋途中獲得的信息和資料,戴維斯一行決定自己碰碰運氣尋找「死亡之蟲」的蹤跡,他們在三個據稱「死亡之蟲」時常出沒的地點「安營紮寨」,並決定在每天不同的時間段搜尋「死亡之蟲」。他們凌晨搜尋兩個小時、早餐後和午餐後各進行兩小時,在傍晚他們也四處搜索「死亡之蟲」,但是一天天過去了,每天搜索六七個小時,他們卻仍未尋找到它的蹤跡。戴維斯此次探險之旅,雖然未親眼目睹「死亡之蟲」,但他仍對「死亡之蟲」的故事充滿信心。他引用安德魯斯的話稱:「如果不是『死亡之蟲』的故事流傳如此廣泛,每一位目擊者對它的描述如此一致,人們都會將它作為一個離奇的傳說。」但事實證明,英國這支探險隊已被蒙古神秘戈壁所深深吸引,戴維斯表示今後他將組織第二次探險,揭開「死亡之蟲」的神秘面紗!
猜想
一、巨型水蛭。這個猜想比較不可信,因為我們知道蒙古草原基本上是沒有水蛭的。
二、巨型馬陸。此前英國探險家曾發現蒙古地下有大量的鈾,由此猜想死亡之蟲可能就是被輻射變異的巨型馬陸。
三、石龍子。石龍子(Scincidae)即蜥蜴,事實上,人們只知道兩種有毒蜥蜴———毒蜥和墨西哥須蜥,而且人們從未在亞洲發現這兩種蜥蜴的蹤影。如果不是蜥蜴,那麼它可能是一種未知的蛇類。
四、並不存在。傳說始終只是傳說,如此龐大且具有破壞性的生物,人類怎麼會沒有察覺而只是聽聞呢?
親愛的朋友們,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與評論。
編輯:阿楊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