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英國的一間水族館發生了一起「靈異事件」。
水族館的工作人員發現,館內某個魚缸裡的珊瑚經常莫名其妙地受到破壞,有的珊瑚甚至被切成了兩半,除此之外,魚缸裡的魚類也慢慢變少,但無論工作人員怎麼努力,都找不到魚類的殘骸,它們就像在一夜之內人間蒸發了一樣。
終於,在某一天發現了一條受傷的刺尾魚之後,忍無可忍的工作人員決定清空整個魚缸,在移除了所有的珊瑚以及裝飾物之後,他們才終於在沙子中找出了這個令人心驚膽戰的罪魁禍首——一條長達1.2米的博比特蟲(Bobbit Worm)。(蟲恐預警)
魚缸裡的博比特蟲
博比特蟲,堪稱所有海洋生物的噩夢。
博比特蟲(學名為Eunice aphroditois),屬於環節動物門,多毛綱,遊走亞綱,磯沙蠶目,磯沙蠶科的一種蟲類。
平時,它們蟄伏在沙子中,只在捕獵的時候露出頭部,行蹤非常隱蔽。它們有著發達的進食器官,末端具有鋒利的下顎,可以在獵物經過的時候快速出擊,輕鬆地將一條魚撕開兩半,並且迅速地拖入沙子中,這也是人們無法找到魚類殘骸的原因。
博比特蟲的體型最長可以達到3米,目前觀察到的平均長度也有1米左右。我們永遠無法知道一眼看上去流光溢彩的博比特蟲頭部的下面,埋藏著的是怎樣巨大的身形。
博比特蟲有著絢麗的顏色
關於博比特蟲的故事就終於告一段落,然而,故事遠遠還沒結束,這個外形特殊、充滿著克蘇魯意味的博比特蟲,堪堪令人聯想起一個塵封已久的生物傳說——蒙古死亡蠕蟲。
1922年,黃金家族首領、時任蒙古總理丹丁巴扎爾在一次宴會上醉酒後,繪聲繪色地講述了成吉思汗陵墓和它的守護者——蒙古死亡蠕蟲(蒙古語稱血蟲)的故事。在傳說中,蒙古死亡蠕蟲是一種體型巨大、隱藏在沙漠中的血紅色蟲子,人如果看到了它,就意味著離成吉思汗的陵墓不遠了。
它們沒有眼睛,通過觸角感知獵物。白天,它們躲在沙丘之中,享受清涼的地下水,但一到夜裡,當它們感受到沙丘中獵物經過帶來的震動時,就會在沙子中迅速竄出,一口將獵物吞噬,拖到沙子之下,只需要幾秒的時間,便可令人從此人間蒸發。
丹丁巴扎爾當時滔滔不絕,眼看就要說到死亡蠕蟲如何為成吉思汗守陵,卻在這個時候被秘書叫了出去,當他回到席上時,顯得清醒了很多,任人如何提醒,也再絕口不提死亡蠕蟲的事。
然而,這種令人驚奇的生物還是被當時在場的探險家羅伊.安德魯斯記在了心中。從1922年開始,羅伊.安德魯斯便在中國和蒙古境內尋找死亡蠕蟲和成吉思汗陵的蛛絲馬跡,在此期間,他找到了很多陸地哺乳動物和恐龍蛋的化石,一躍成為美國最有名的探險家。
安德魯斯和他發現的動物化石
1926年到1928年期間,安德魯斯突然從神秘渠道獲得了大量蒙古寶藏,有人相信,他已經找到了血蟲和成吉思汗陵的位置了,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他遭到了張作霖軍閥勢力的追捕。
隨後,安德魯斯和他的探險隊被張作霖軍隊關押,他們承諾,可以交還探險隊找到的恐龍蛋化石,但關於蒙古寶藏的秘密,一定要全部留在中國境內。
就這樣,安德魯斯將所有蒙古寶藏和關於它的秘密全部留在了中國,儘管如此,他依然受到了美國當局的熱烈歡迎,他的這些傳奇事跡令他成為了電影《奪寶奇兵》的主角印第安納.瓊斯的原型。
1932年,安德魯斯在他的寫的書《新徵服中亞》中,詳細地介紹了蒙古血蟲的傳說,並將它稱為「蒙古死亡蠕蟲」(Mongolian death worm)。
關於蒙古死亡蠕蟲的傳說從此傳遍世界,也越傳越玄乎,有人說,死亡蠕蟲全身是毒,吐出的毒液甚至可以腐蝕金屬;有人說,死亡蠕蟲喜歡在駱駝的屍體裡產卵;有人說,死亡蠕蟲喜歡在快要下雨的時候出沒;有人說,死亡蠕蟲還能釋放強大的電流。
從上世紀30年代一直到2009年,無數探險隊曾嘗試到蒙古沙漠尋找死亡蠕蟲的蹤跡,但除了一些口耳相傳的傳說之外,沒有人能留下確切的影像資料。然而,蒙古死亡蠕蟲的的傳說和形象還是被引用到了很多影視作品之中。
電影《蒙古死亡蠕蟲》海報
死亡蠕蟲或者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傳說,也或者,它的秘密早就被安德魯斯和張作霖帶到了地下,但就在人們快要遺忘了這個充滿東方色彩的克蘇魯傳說時,博比特蟲的出現,卻又再次令人浮想聯翩。
畢竟,從傳說中對死亡蠕蟲的描述來看,它的結構和博比特蟲太像了,區別只是一個在乾燥的沙漠裡,一個在海洋的沙子裡,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死亡蠕蟲很有可能真的存在,並且有可能是博比特蟲的表親。
蒙古畢竟沒有海洋,1922年那個時間段,人們對海洋中的博比特蟲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如果蒙古總理丹丁巴扎爾並非信口雌黃的話,他對死亡蠕蟲的了解,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或許,浩瀚無垠的沙漠中,潛藏的生物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人類自以為對生物的詳盡了解,或許只是九牛一毛,也正是這樣,我們在徵服自然的同時,也應該保留基本的敬畏之心。
文/ 每天一點神奇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