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誤導我們,原來生命竟然是個錯覺!

2021-01-17 思想者王建平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解讀與補充》(17)

《生命的觀念》

生命是個漢語詞彙,生命是指一種「東西」的存在,同時,也是人類對生命現象存在的詮釋。這種存在現象一旦稱謂為生命,它就已經被極大的誤解。生命詞彙的內容導致對生物存在現象的誤解,特別是關於生命的倫理邏輯,更是從概念上限定了人們對生存現象的認知,將生存行為納入了人的主觀解釋。而這種解釋對人有決定性的引導作用,人類從此在極為主觀的生命觀念之中不能自拔,其對人造成極大的損害我們竟然渾然不覺。感知論揭示:我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我們傾盡全力、奮力保衛的生命竟然是個錯覺。

我們都認為生命是固定的一種絕對的存在,是獨立的與它物無關的自在事件。生命自然產生,又必然死亡。一直以來,我們對生命來由與目的所知甚少,因為以我們的理解,我們創造的生命邏輯根本無法解釋生命。我們荒謬地將不能自圓其說的道理統統歸於客觀存在,即我們還不知道的客觀真相。這種推脫與辯解是極為簡單的,讓人從此禁聲。但不能自圓其說的生命道理的應用和遵循,這是無法推脫的。於是,人便自欺欺人的開始了生命的漫長曆程,其漏洞百出的生命原理一直在指導和決定著人的生存形態,人不知不覺間已經成為了荒唐的生命理念的奴隸。人被生命理念誤導和壓迫,在極為痛苦的生命旅程中磋磨了千萬年,直到感知論揭示出生命理念的荒唐,人們才驚出一身的冷汗。

長期服從和遵循生命理念的人們是覺察不出荒謬的,我們習慣於一句話重複千遍就是真理的認識特性,我們將反覆強調的生命看作絕對的存在就不足為奇。生命本身就是一個人造的概念,用以表達生物的存在現象和運動過程,生命所指的內部運行機理是存在的,但關於生命的概念卻是人強加的,是並不存在的。

人的認識和思想理念本身就有主觀強化以及意識扭曲作用,生命觀展開為具體的指導性行為,就更為誇張。生命的欲望擴張為個體的自利行為,生命的獨立性成為排他性,生命的綜合意識發展為自我為中心的精神意識……這些行為將生命意識擴張到人們活動的方方面面,一個關於自我生存的理念就逐漸完成了。人類的生存競爭邏輯模式就成了牢固的生活模型,我們每一個人就開始在自我的生命意識下存在,開始不折不扣地執行生命的邏輯和理念,開始了以生命為意識中心的艱難生存。就這樣,本不存在的生命觀念就這樣成了人們認定的客觀事實,無中生有的生命邏輯成了人們認定的客觀規律,主觀設置的生命倫理成了人們的行為準則……生命成為人的萬念之源和萬事之由。生命這個空洞的概念形成了人類世界最根本的存在秩序,也成為了人類永遠脫離不了的桎梏。

從此以後,人們絲毫也沒有懷疑過生命的存在,只擔憂生命怎樣才能存在。人們也沒有意識到生命說法邏輯不通,只在竭力將生命的過程繼續下去。人們不考慮生命觀念正確與否,只在努力維護和遵循生命的倫理。生命成了最牢固的觀念,人們的思想再變化,也動搖不到生命理念;社會體制一直在改革,卻怎麼不會改革人的生命觀。人類的思想與哲學不斷在顛覆舊有觀念,唯有生命認識不會改變,連宗教信仰也都是建立在人的生命意識之上,人們萬萬不敢在生命的有與無上提出質疑,如果沒有生命,人怎麼活著?

人們只能將生命與死亡聯繫在一起,生生死死,這已經是天經地義的道理。人們找不到推翻或改變這個道理的理由,但不過,人們能想通生的道理,卻接受不了死的邏輯。死亡是什麼?沒有一個說得通的邏輯來解釋死亡,死亡不但不可想像,而且徹底推翻了生命的價值與生命的目的,更使生命的邏輯以及倫理都毫無意義。死亡使得生命失去意義,所以,人們無法以合理的方式來接受死亡,死亡成為不了了之的結果。這更讓生命理念變得不可思議,變成一個半截子理論,讓人的生存變成了沒有道理的痛苦,變成了難以忍受的恐懼的對死亡的等待。因此,我們能不懷疑生命觀念的錯誤嗎?(接下)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淘寶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類》

相關焦點

  • 5張錯覺圖片,是眼睛產生了誤導,還是大腦產生了盲區?
    5張錯覺圖片,是眼睛產生了誤導,還是大腦產生了盲區?1.你在這張照片當中看到了什麼?似乎是許多參差不齊的房屋出現在一起,但他們的間距又似乎過近?事實上這是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農田在融雪之後出現的三維錯覺效果。真實的農田是平坦的。
  • 死生關懷:儒家的生命意識是「尊重生命」,向死而生
    儒家的生命意識、死亡哲學的第一個方面是「尊重生命」。孔子講「未知生,焉知死」;「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當時他的門徒中,子路非常好勇,他經常告誡子路要尊重生命,不要暴虎馮河,不要去無畏地犧牲。子路最後是死於衛國的內亂,孔子聽說他去了,就知道他可能回不來了。
  • 品讀《存在與時間》: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用理性的推理詳細的討論了死的概念,並最終對人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個過程,就好比人從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邊緣,我們過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每一分鐘,都是走向死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過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個人生理意義上真正的消亡,是一個人走向死的過程的結束。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 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向死而生,活到淋漓
    向死而生,活到淋漓!這才是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很多人對中庸是有誤解的,其實中庸從本質上來講,就是選擇最有效的方式處理問題。屬於人類最為激進的生存理念,在明白一點說,中庸就是最徹底的實用主義。在中國,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一體兩面。道家文化這樣的解讀向死而生!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有些人歌頌生命,有些人歌頌死亡,比如詩人狄金森、作家莫迪亞諾、《少女與死亡》的作者圖尼埃爾,以及昆丁·塔倫蒂諾的暴力美學電影。不僅西方如此,東方亦如此。對於死亡,孔子認為先把勝過好,然後才是死,所以他說「未知生焉知死」。
  •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這場生命教育,讓我們與生活有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逐漸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正視生死問題,關於生與死的思考與探索也有了更「接地氣」的表現形式:正因為「死」不可避免,「生」才令人格外珍惜對不少年輕人而言,生命教育並不陌生,但對大部分老年人來說,談生論死似乎總有些「哪壺不開提哪壺」。
  • 向死而生,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數,在閱讀和寫作中尋找生命的真諦
    除了《班傑明巴頓奇事》中的主人公之外,不管帝王將相,還是普通眾生,最終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都是向死而生。秦始皇派出五百童男童女海外尋找長生不老之藥,音信全無,最終自己還是要邁向墳墓,留下了兵馬俑供後代瞻仰,順便也留下一個虛無縹緲的傳說,一個供後人實地考察,一個供後人聯想,讓後人不至於無聊。
  • 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教育:尊重生命是核心
    讓生命教育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萌芽「能不能請您談談,從事殯葬行業的真實感受?您會害怕,或者不習慣嗎?您覺得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我們了解到,逝者生前喜歡藍色、籃球,我們就把告別會布置成他喜歡的樣子。其實是想告訴他父親,雖然您兒子這一段人生旅程結束了,或許,他新的旅程才剛開始。」張偉回憶,告別儀式那天,他的父親得到了一些寬慰。這些從業經歷也堅定了張偉普及相關知識的決心。當講師團向張偉發出邀請時,他立刻答應下來。
  • 人生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旅程,每個人都要學會坦然地面對死亡
    殊不知,我們每個人都有愚痴的一面,很多人死到臨頭才恍然大悟,原來,人生真的宛如一場大夢。世界萬物無時無刻不再變化,我們每活一天,都是在向死亡邁進一步。一個人真正擁有的,惟有當下。儘早從虛幻中醒悟,便能儘早過上真實的人生。把握好每一個當下,才能掌控好自己的命運,最終獲得自在的人生。
  • 有趣的視錯覺照片及產生視錯覺的五個原因
    所謂錯覺,是指對客觀事物的不正確感知,是一種被歪曲了的知覺;錯覺的出現是有條件的,條件具備,必然產生;錯覺的產生具有固定的傾向。 為了看清明亮區裡的方塊,方塊必須顏色要深,相反,為了看清黑暗區裡的方塊,方塊必須顏色要淺——我們的感知系統會做出如此推測。 十三, 動態艾賓浩斯;橙色圓圈的大小實際上沒有改變。
  • 寒號鳥竟然不是鳥 小學課文"誤導"了我們這麼多年
    昨天,網友「hellohutao」在19樓論壇發帖:《寒號鳥竟然不是鳥,我這是上了假小學?》並配了一張圖:  知道這貨是什麼嗎?感覺我讀了個假小學。  昨天給小朋友檢查作業,無意中看到課本裡這個插圖,大驚,這洞裡畫的是什麼啊?小朋友篤定地說,寒號鳥啊!  啊!寒號鳥不是鳥嗎?會發出哆囉囉的叫聲,我從小到大就是這麼個意識啊,怎麼會是像松鼠一樣的動物。  立刻查了資料,課本上畫的是對的,寒號鳥屬於嚙齒類動物,又叫鼯鼠、飛鼠。
  • 李開復: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
    死亡並不是人生的危機,面對死亡,修好死亡的學分,才是生命的另一種圓滿。把死亡時不時揣在身邊,才會盡情的活在當下。在毫無防備下,我戰慄地感受到死神和自己離得那麼近;和癌細胞交手的診治過程備受痛苦,讓我仿佛從雲端瞬間墜落,剎那間,不知身在何處,渺小且無助。「我忽然悲傷又理智地想到,如果我的生命所剩無多, 現在該做好哪些準備?
  • 怎麼科學界定「生和死」?軀體不等同於生命
    □ 本報記者 張 晶「生與死的界定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但是現代科學把生物體(軀體)與生命等同起來,由此造成了對生命的本質認識不清。」北京大學王玉玲博士認為,這種混淆的認識導致醫學研究思路出了問題。
  • 精選一組有趣的視錯覺照片及產生視錯覺的五個原因
    所謂錯覺,是指對客觀事物的不正確感知,是一種被歪曲了的知覺;錯覺的出現是有條件的,條件具備,必然產生; 錯覺的產生具有固定的傾向。(路斜錯覺;這是兩張一模一樣的照片,為何看上去似乎是拍攝於同一條道路 的不同角度?)
  • 碳基並不是唯一生命形式,科學家:我們或許被「人存原理」給誤導
    文/惜談碳基並不是唯一生命形式,科學家:我們或許被「人存原理」給誤導人類從具備了相應開闊的宇宙觀之後,就一直渴望能夠從宇宙環境中找到人類以外的生命,但是就目前來看,這些探索卻一無所獲,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太過遙遠,還是我們人類的探索技術確實有待加強呢?
  • 不要被電視劇誤導了,生狸貓只是傳說,真相是…
    不要被電視劇誤導了,生狸貓只是傳說,真相是… 狸貓換太子是一個傳說故事。傳說中的包公最輝煌的功績是審出了發生在宮中的一件大案——狸貓換太子案,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自己的親生母親。李宸妃流落民間,最後李宸妃得包公相助得以平反,劉氏自盡而死。
  • 10個會欺騙我們大腦的視錯覺畫面
    視錯覺,我們也可以將其稱為視覺幻覺,簡單的來說,就是在視覺上對我們的大腦產生欺騙性質的方式。這可能與圖像的排列、顏色的影響,以及光源或其它變量的影響不無關係。視錯覺可能既有趣又迷人,但它們也可以告訴我們關於大腦和感知系統如何運作的大量信息。
  • 原來都是錯覺!
    原來都是錯覺!說起瑪雅文明,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很多人對瑪雅文明印象最為深刻的,無非是瑪雅人預測2012年將會成為世界末日,然而2012年早已經過去這麼長時間,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所以很多人對瑪雅人的預言開始質疑。瑪雅人之所以有這麼多的預言,他們主要是通過數字來預測的。
  • 15個神奇的視覺錯覺,你肯定會被騙!
    2.懸浮的魔方魔方竟然能懸浮?但是換個角度看,原來是個凹片啊3.顏色錯覺如果我說,A和B的顏色是一樣的,很多人不會相信是吧可它們的確是一樣的……來張更加有說服力的實物圖4.無限的階梯>在澳大利亞有一個這樣的神奇的階梯,在地面上看,它似乎向天空無限延伸的,其實這也是利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透視原理:近大遠小。
  • 生命其實也是機器人,所謂的意識和靈魂不過是一種假象與錯覺
    並且,人類認為,就算將來機器人,有了自主意識,但是,它依然是機器人,而和生命截然不同。這裡面涉及兩個問題。第一,自主機器人,能否造出來。從現在的角度上看,它只是個時間的問題。只要機器人的智能達到一定程度,它就會自主思考,觀察,分析這個世界,那麼,它就是有自主意識的機器人。第二個問題,我們憑什麼認為有自主意識的機器人,其實並無意識,並且認為它是沒有生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