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 晶
「生與死的界定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但是現代科學把生物體(軀體)與生命等同起來,由此造成了對生命的本質認識不清。」北京大學王玉玲博士認為,這種混淆的認識導致醫學研究思路出了問題。2013年新3期《前沿科學》刊發了王玉玲博士的「生命與死亡的界定研究」,文中對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怎樣界定生和死等科學問題進行了闡述。日前,本報記者對王玉玲博士進行了專訪。
什麼物質可以體現人體的「活性」?
科技日報:通常來講,人們對於生或者死都會有一個常識性的判斷。為什麼您會提出,要對「生和死」進行科學界定?
王玉玲:醫學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追溯醫學的初始,不論中醫還是西醫,它們的研究思路都是從整體走向局部,從宏觀走向微觀的。例如,中醫講陰陽、五行,西醫講解剖、講系統。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顯微鏡等新型儀器的應用,醫學研究越來越多地關注人體的結構,包括器官、組織、細胞、分子等。
特別要提出的是,醫學是服務於人體的科學技術體系,而在現代醫學研究當中,研究的是人體解剖器官、組織、細胞等。這些被研究的內容是離開人體的,也就是說,它們是「非活性」組織。用對「非活性」組織研究所獲得的知識來指導「活性」人體的治療,這個大方向出了問題。如果要科學地對「活性」人體進行治療,就必須回答最根本的一個問題:什麼是「活」,什麼是「死」。
科技日報:您是說,擁有軀體並不代表一個人活著。那麼,用什麼能夠體現人體的「活性」呢?
王玉玲:是的。人死了,軀體(屍體)依然在,解剖、病理檢查都可能是正常的,人卻無法活起來。這說明,生命不是軀體。舉一個例子,小腦共濟失調綜合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這種疾病與特定的基因異常有關。問題是,這種患者的每個細胞都攜帶著這種特殊基因。為何這種特殊基因卻只在小腦表達而致病?也就是說,除基因外,還有因素主宰著基因的活性表達,讓這種疾病顯現出來。我認為,基因表達的本質是基因電荷的活動。
事實上,西醫一直在尋找生命的本質,尋找疾病誘發因子,一直把目標定在一種結構性物質。但體現生命「活性」的也許根本不是結構性物質,而是電性,是生物的電性。
人體的生物電具有哪些特性?
科技日報:據您研究,生物電具有哪些特性?
王玉玲:從本質上講,人體的反應,無論是蛋白質、DNA,還是普通的生化反應、代謝,都是電的活動。人體生物電分4層:分子電、細胞電、器官電、整體電,這些生物電同環境磁場和電流,共同構成了人體五個層次的生物電循環系統。所有人的結構是基本一致的,但每個人的生物電卻是不同的,並且它因每個人所處的時間、地點、環境,呈現動態特徵。
電生理學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但是由於醫學界比較重視結構,因此就把電定義為現象,忽略了生物電的醫學應用價值。其實,生物電才是本質。打個比方,氫加氧,加熱生成水。這個化學反應生成的水是結果,而氫和氧之間的電子交換過程是本質。人體五個層次的生物電循環系統就是著眼於人體生命的動態過程,就是生命活動的本質。
科技日報:如果不同層次的生物電紊亂了,人的身體上會表現出哪些病症?
王玉玲:如果整體電紊亂了,就會出現疼痛、難受、乏力;如果細胞電、器官生物電紊亂了,會出現功能性疾病;如果分子電荷紊亂了,就會出現水腫和代謝性疾病。對於這些病痛,治療的關鍵是恢復異常的生物電性。
科技日報:和其他治療技術相比,生物電的治療靶點好像不太一樣?
王玉玲:對。既然生命活性的物質基礎是生物電,引起身體痛苦的原因也是生物電的改變,那麼生物電循環系統才是物理治療的靶器官。現在眾多治療手段,包括手術、給藥、電刺激,等等,都是衝著軀體進行的治療。要對生物電循環系統這個靶器官進行有效治療,必須要有生物電醫學理論支持,因此醫學界必須重視生物電醫學的研究。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研究人體這個整體,首先要研究人的整體物質組成,但是只研究軀體而不研究生命的本質,就對人體無法形成科學的整體認識,也不能建立正確的整體醫學理論。
用生物電怎麼界定生和死?
科技日報:您論述的生物電共振技術,到底屬於中醫,還是西醫?
王玉玲:中醫有3000多年的歷史,西醫發展也有300多年。他們之間有差異,但都是對人體進行治療的科學探索和研究。
你提出這個問題,也是大家通常都會有的想法。但我反過來問,對任何醫學技術一定要用中醫和西醫來劃分嗎?我們通常把關注點放在技術層面上,所以對不同技術進行了中西醫的劃分。但是,如果我們把關注點放在醫學最終的服務目標——人體上時,針對人體的物質組成,選擇最合理的技術,任何科學成果都可以為治療所用。
人體是由結構物質和生物電組成的。如果一定要分類,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技術則可能分為結構類和生物電類。
科技日報:我們回到主題,用生物電怎麼來界定生和死?
王玉玲:我們都有這樣一個常識,心電圖消失,心臟就停止跳動,臨床上被定為死亡。心電圖就是從體表檢測到的生物電。從整體電到分子電,不同層次生物電性的喪失表現出人體不同的生命與功能狀態。根據我的研究,死亡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是整體死亡期。當整體生物電循環正常,人體就有生命。當整體生物電流動停止時,心電圖消失,生命就會終止。這是整體死亡期,是死亡的第一階段。這時,屍體柔軟,體溫尚存,生命有可能被挽回。死亡後體溫尚存期或一定時間內,雖然器官細胞生物電動作電位停止,但靜息電位尚在,器官沒有死亡,所以器官可以被移植。
第二是器官細胞死亡期。器官細胞的靜息電位與動作電位是細胞器官功能的基礎。當細胞的靜息電位消失時,器官死亡。這此,器官不可能被移植復甦。
第三是分子死亡期。活性物質蛋白質的電荷是人體代謝的基礎,蛋白質電荷正常時,體內代謝正常,紊亂時會發生代謝性疾病。一旦他們的電荷被中和或消失,分子就死亡,即蛋白質活性消失,此時屍體會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