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自然科學蓬勃發展的時期,尼採卻批判「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在當時「歷史學」等人文學科,「採取自然科學的方法,建立一種客觀化的方法,去研究人類活動。」活生生的人文學問,變成了冷冰冰、靜態、死寂的客觀知識了!此外,他還批判「蘇格拉底以來的理性主義」,他認為理性,成就冷冰冰之客觀科學知識,讓人失去了人文精神!然其有限,不能展示絕對客觀之真理。尼採甚至認為:實無絕對客觀之真理!古希臘之悲劇美學,也因只崇尚理性,被摧毀了。
在教育上,尼採毫不留情的批判「教育者」。如「大衛·史特勞斯」,因借客觀科學方法,研撰《耶穌生平》而在當時頗有名氣。然其為人膽怯、欠缺完整人格!尼採稱他為「教育庸人」,雖才華一流,稱不上教育家。在尼採的眼中「叔本華」則「真誠、樂觀、堅韌」,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家!尼採曾經判德國教育的「普及化」與「狹窄化」。尼採主張精英教育,反對「普及教育」。(這樣的觀點,可能今天很多人不敢苟同。)「狹窄化」是說,「教育內容呈現專業化、技術化,和利益化的傾向」,把人教成「專精的人、技術的人,和被物質奴化的人」。這個問題,19世紀開其端一直到今天,「專業教育」、「功利教育」,已達到頂點了吧!
在宗教上,尼採認為基督徒的道德,非自然而然的發於內心,為順從於外在脅迫式的道德。尼採認為,這是一種「奴隸道德」!應進行「道德上的奴隸覺醒」,從心自動,自作主宰,轉成「主人道德」。
尼採不僅僅批判,而且還建立自己的教育哲學大致如下:
1、教育應為對人之「解放」:教育,不應教人向外追逐功利,不應僅講授冰冷的客觀知識,不應為國對民之操控。教育,相反的,應由外返內,去啟發、解放人內在之天分、活力、生命力!尼採說:「你的教育者,所能夠做的,無非是當你的解放者。」
這個觀點,在今日的21世紀,教育,尚且做不到啟發、釋放人之天性、本性、生命一境地。尼採的高呼,到今天,仍極重要,為永恆明睿之見!
2、回歸人的「權力意志」:宇宙間,最精彩、強大者,不在外乃在人心,尼採稱之為「權力意志」!人,應回歸、開掘己「權力意志」。不做外在的奴隸,乃為自己之主人,自做主宰,開造世界,開造人生!
尼採說:「『真理』,不是被找到或被發現的東西——而是被創造,在過程中被命名,或更好來說,一種意志不斷克服,持續拋棄自身,無限追尋真理的過程!」「可以用「權力意志」來命名這種意志」,「意志——這是對解放者和帶來歡樂者的稱呼!」回歸自我,開發「權力意志」,乃至成「超人」!這是教育之完成,也是人之自我實現!
今天很多人特別欣賞哲學家尼採對「理性主義」、「科學」的批判!「理性」、「科學」,本身並沒有錯!然而現代學術將它們視為唯一的新價值,奉若為神明。這樣的「理性」、「科學」,是否有些大頭症?事實上,它們成為新的桎梏,成為今日人們思考,唯一有效,應遵行之新鐵律!然而「理性」、「科學」同樣是有局限性的!人尚有「感性、直覺、意志力」等諸功能,可創造出「文學、藝術、道德、技藝」等學問。人的各種功能,正宜各發其長,互補其短,以展示完整、充滿活力的生命,並成就各種文藝學問的蓬勃、興盛、璀璨。如果僅僅只有「理性」、「科學」,難免讓人的各種感性的功能、文藝性的學問被浪費掉了!
尼採為何會倡導「從外返內」?人們習慣於向外追求,追求一個絕對真理,一個上帝、神明,人生意義、規律,追求來追求去,追求得到嗎?有些人,或者求得到,如佛陀、老子,大概他們見道了、悟道了!只是,一般人,如何求得?求不得,到底要依靠什麼呢?因此許多人,選擇了信仰。一般人無法像佛陀、老子那樣去悟道所以才有人選擇信仰他們。有信仰做精神支持,這路,還可走下去!同樣,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愛好、興趣、天分中自求自得。
最後不得不說尼採對待宗教的態度為何比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等很多哲學家激烈的多?正如,他面對基督教不僅不遺餘力的批判,甚至大膽地宣布「上帝已死」!為何會如此激進呢?大概,這是從17世紀的啟蒙運動以來,哲學家思想家們反抗中世紀的神權禁錮人的思想、精神、價值,從而在尼採這裡達到了巔峰了吧!對於一個從未停止思考、追求身心自由的哲學家來說,難免會走上這樣的極端吧!
尼採為什麼對羅素的同情做了徹底的否定和批判?
為什麼在這個「科技昌明」的時代,人文學科更重要?
尼採為什麼說「上帝已死」,尼採哲學的意義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