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理性成就冰冷的客觀知識,讓人失去人文精神

2020-12-04 獨視角

在20世紀自然科學蓬勃發展的時期,尼採卻批判「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在當時「歷史學」等人文學科,「採取自然科學的方法,建立一種客觀化的方法,去研究人類活動。」活生生的人文學問,變成了冷冰冰、靜態、死寂的客觀知識了!此外,他還批判「蘇格拉底以來的理性主義」,他認為理性,成就冷冰冰之客觀科學知識,讓人失去了人文精神!然其有限,不能展示絕對客觀之真理。尼採甚至認為:實無絕對客觀之真理!古希臘之悲劇美學,也因只崇尚理性,被摧毀了。

在教育上,尼採毫不留情的批判「教育者」。如「大衛·史特勞斯」,因借客觀科學方法,研撰《耶穌生平》而在當時頗有名氣。然其為人膽怯、欠缺完整人格!尼採稱他為「教育庸人」,雖才華一流,稱不上教育家。在尼採的眼中「叔本華」則「真誠、樂觀、堅韌」,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家!尼採曾經判德國教育的「普及化」與「狹窄化」。尼採主張精英教育,反對「普及教育」。(這樣的觀點,可能今天很多人不敢苟同。)「狹窄化」是說,「教育內容呈現專業化、技術化,和利益化的傾向」,把人教成「專精的人、技術的人,和被物質奴化的人」。這個問題,19世紀開其端一直到今天,「專業教育」、「功利教育」,已達到頂點了吧!

在宗教上,尼採認為基督徒的道德,非自然而然的發於內心,為順從於外在脅迫式的道德。尼採認為,這是一種「奴隸道德」!應進行「道德上的奴隸覺醒」,從心自動,自作主宰,轉成「主人道德」。

尼採不僅僅批判,而且還建立自己的教育哲學大致如下:

1、教育應為對人之「解放」:教育,不應教人向外追逐功利,不應僅講授冰冷的客觀知識,不應為國對民之操控。教育,相反的,應由外返內,去啟發、解放人內在之天分、活力、生命力!尼採說:「你的教育者,所能夠做的,無非是當你的解放者。」

這個觀點,在今日的21世紀,教育,尚且做不到啟發、釋放人之天性、本性、生命一境地。尼採的高呼,到今天,仍極重要,為永恆明睿之見!

2、回歸人的「權力意志」:宇宙間,最精彩、強大者,不在外乃在人心,尼採稱之為「權力意志」!人,應回歸、開掘己「權力意志」。不做外在的奴隸,乃為自己之主人,自做主宰,開造世界,開造人生!

尼採說:「『真理』,不是被找到或被發現的東西——而是被創造,在過程中被命名,或更好來說,一種意志不斷克服,持續拋棄自身,無限追尋真理的過程!」「可以用「權力意志」來命名這種意志」,「意志——這是對解放者和帶來歡樂者的稱呼!」回歸自我,開發「權力意志」,乃至成「超人」!這是教育之完成,也是人之自我實現!

今天很多人特別欣賞哲學家尼採對「理性主義」、「科學」的批判!「理性」、「科學」,本身並沒有錯!然而現代學術將它們視為唯一的新價值,奉若為神明。這樣的「理性」、「科學」,是否有些大頭症?事實上,它們成為新的桎梏,成為今日人們思考,唯一有效,應遵行之新鐵律!然而「理性」、「科學」同樣是有局限性的!人尚有「感性、直覺、意志力」等諸功能,可創造出「文學、藝術、道德、技藝」等學問。人的各種功能,正宜各發其長,互補其短,以展示完整、充滿活力的生命,並成就各種文藝學問的蓬勃、興盛、璀璨。如果僅僅只有「理性」、「科學」,難免讓人的各種感性的功能、文藝性的學問被浪費掉了!

尼採為何會倡導「從外返內」?人們習慣於向外追求,追求一個絕對真理,一個上帝、神明,人生意義、規律,追求來追求去,追求得到嗎?有些人,或者求得到,如佛陀、老子,大概他們見道了、悟道了!只是,一般人,如何求得?求不得,到底要依靠什麼呢?因此許多人,選擇了信仰。一般人無法像佛陀、老子那樣去悟道所以才有人選擇信仰他們。有信仰做精神支持,這路,還可走下去!同樣,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愛好、興趣、天分中自求自得。

最後不得不說尼採對待宗教的態度為何比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等很多哲學家激烈的多?正如,他面對基督教不僅不遺餘力的批判,甚至大膽地宣布「上帝已死」!為何會如此激進呢?大概,這是從17世紀的啟蒙運動以來,哲學家思想家們反抗中世紀的神權禁錮人的思想、精神、價值,從而在尼採這裡達到了巔峰了吧!對於一個從未停止思考、追求身心自由的哲學家來說,難免會走上這樣的極端吧!

尼採為什麼對羅素的同情做了徹底的否定和批判?

為什麼在這個「科技昌明」的時代,人文學科更重要?

尼採為什麼說「上帝已死」,尼採哲學的意義在哪裡?

相關焦點

  • 新聞傳播中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人文精神體現為以人為中心(開掘主體感受)、推崇覺智、追求美好、重在達就良善、實現浪漫情懷、嚮往健全完美的人格等等價值理念。人文精神的鮮明指向性就是人本身,而不是客觀外界的物的狀況。通俗的說,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為本,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將人作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的價值趨向。與人文精神相比,科學精神充滿了不確定性。
  • 西方人文精神傳統與近代科學思維
    對古希臘人而言,所謂奴隸就是不能自由表達自己思想的人,而自由的人則是能夠自由地以理性追求人生更高境界的人,「愛智慧」(philosophia,即從事哲學活動)是追求這種人生境界的體現,因此古希臘人的「人文精神」本身就包含了「科學精神」的本質要素―――自由的理性。由此我們可以明白為什麼古希臘人主張為知識本身而追求知識,求索知識不以實用為目的。
  • 科技創新的人文精神要義
    美國科學史家薩頓也認為,沒有同人文科學對立的自然科學,科學或知識的每一個分支一旦形成都既是自然的也同樣是人的。科學研究具有人文向度,「不論科學變得多麼抽象,它的起源和發展過程本質上都是同人道有關的。每一項科學成果都是博愛的成果,都是人類德性的證據」。在科技與人文的有機互動中,人類認識與改造自然、認識與改造自我的實踐活動不斷向前推進,人類文明不斷發展。
  •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通與共建
    然而,隨著人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演化,人的內部構成發生了分化,人的理性方面主要與科學、技術的發現和發明相聯繫,在當代工業文明的巨大成功中得到了極為充分的展示。與之相應,尊崇、張揚和發展理性成為長期以來的主導性思想潮流,而理性主義則作為主導性和統攝性哲學思潮而佔據著統治地位。
  • 孫周興:尼採與哲學的未來性
    所謂自由精神,是尼採從駱駝、獅子、嬰孩的「精神三變」之後的創造性精神,而「其他哲學家」指的是傳統的哲學家,也就是所謂的「柏拉圖主義者」。第二個命題,「世界解釋」和「世界說明」之間的明確區分,表明尼採雖然氣質狂野,但用詞的標準是非常審慎而準確的。「解釋」和「說明」的爭論,後來成為20世紀人文科學的持久爭論,尤其在解釋學-哲學的路線上。
  • 科學理性vs人文關懷,水火不容?
    蘇格拉底把愛智慧的探索中心從自然「原因」拉向人的「價值」,後繼者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建立了融合理性求知和人文關懷的龐大哲學體系。著名哲學家懷特海曾如此評價,「西方2000多年的哲學史都是柏拉圖的註腳」。科技革命改變了一切從19世紀開始,科學技術一路高歌猛進,20世紀世界大戰的毀滅性力量給人類留下了永久性創傷,而遲到的人文關懷顯得孱弱可笑。
  • 尼採《悲劇的誕生》中的7個哲理認知!超級燒腦!
    叔本華認為康德的現象和物自體之間所持的區分觀是合理的,對同時代的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取消物自體持不同的觀點,叔本華認為物自體可以通過直觀被認識,他將之視為獨立於時間和空間的、理性和知識都是從屬於它的,即意志。對此,尼採也很認同,他倆都相信人們一旦進入審美的沉思時,意志便逃離了這一審美的過程中。
  • 高中總複習歷史-學霸必學知識-西方人文精神起源、羅馬法知識講解
    高考總複習: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羅馬法考綱解讀考點提示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2、羅馬法複習建議古代希臘留給我們的是她的燦爛的思想文化。這種思想文化不僅表現在梭倫身上,還表現在智者學派、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身上。希臘的民主政治是希臘人文精神的土壤,也是人類重要的精神財富。
  • 人對人生和世界的評價,有沒有客觀標準?——每天讀點尼採
    前文提到的「人是評價者」,也就是首先每個人自己有自己的價值判斷,然後把價值判斷投射到事物上去,事物本身並沒有自在的價值,然後為事物創造了意義,一個屬於人的意義,進而創造了人的價值世界。那麼這個評價有沒有客觀標準?難道就由著人隨心所欲的評價。
  • 尼採的「神預言」:德意志精神將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犧牲品
    對於尼採來說,不可能有任何折中結果。在普魯士打敗法國後,德國文化便失去了價值。只有政治失利才會帶來德國文化未來的復甦:「在政治的病榻前,在民族精神被重新發現時,民族文化通常才會重新煥發活力;反之,對權力的追逐與袒護則會導致文化的日漸喪失。文化發展首先歸功於政治的長久衰落。
  • 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
    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識(人文知識是人類認識、改造自身和社會的經驗總結)化育而成的內在於主體的精神成果,它蘊含於人的內心世界,見之於人的行為動作及其結果。人文精神的載體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獲得必須經過人文知識的內化、整合而變成主體的意識、思想、情感等生命體驗和善行。
  • 培育高科技時代的人文精神
    所謂人文精神,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理性覺識、理論闡釋和實踐規範,包括對人的立身處世的現實規範,也包括對人的精神和價值追求的理論提升。《周易》中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楊建華:理性的困境與理性精神的重塑
    它是人的特有精神屬性和人類智慧之精華,是社會行為主體(國家、政府、政黨、利益集團、個人等)對客體的一種能動的反映,是行為主體認識自然、社會及其協調、整合自然、社會和各種行為主體之間關係的基本的能力。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又造成了許多危機和困境。
  • 測出你的思維是理性還是感性
    在你看來很多感性的思維都是不可捉摸的,而你正因為不善於捉摸人的心思,所以才試圖構建一種有條理的、有規律可循的、理性的思維世界。通過理性的思維方式,你能夠更加發揮自己的存在感,體現出自己的價值感。你的內在想法就是如果失去了理性,那麼生活中的一切必然陷入一種無序的焦慮之中。然而你的理性思維可以幫助你在事業上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在人際交往中卻常常陷入孤獨之中。
  • 尼採的科學批判
    尼採那裡有一門科學嗎?若有,是何種科學?這是在尼採研究領域頗多爭議的問題。本文試圖清理尼採的科學批判,特別是前期尼採對以蘇格拉底主義為標識的科學樂觀主義(理論文化)傳統的揭示,中期尼採主要在《快樂的科學》中形成的科學新理解,以及後期尼採對於「作為謊言的科學」的批判。本文認為,無論在哪個時期,尼採的科學批判始終致力於揭示歐洲科學或歐洲知識理想的柏拉圖主義哲學基礎。
  • 尼採晚年精神失常:與「叔本華」的悲觀哲學有極大關係
    提起尼採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今天我們討論關於他在哲學方面的成就。而是想跟大家聊一聊,有可能導致他晚年精神失常的原因。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因為遺傳的因素,因為他的父親就是死於腦病。還有另一種說法是說因為他對自己妹妹有了不應該有的感情。
  • 尼採:什麼樣的民族,能夠始終保持強大和繁榮?
    李大釗說尼採的思想是「最革命的」,郭沫若認為尼採的思想是「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意識中心」。正因為尼採反傳統、衝破思想禁錮的哲學觀點,和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反封建傳統的「主流」不謀而合,因此在該時期掀起了一場「尼採熱」,尼採的思想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蓬勃發展。
  • 韋伯:洞察個體精神危機
    筵劉舉韋伯在熱情擁抱現代理性的同時,也對理性的自我分裂與偏離表示了擔憂,預感到精神危機時代的到來。與尼採、齊美爾、胡塞爾、海德格爾、哈貝馬斯等思想家不同,韋伯主要從制度和文化視角探討理性社會系統下的個體精神危機。但是,其宿命論色彩的解決方案卻面臨著集權主義和個體虛無主義的風險。現代理性主義壓抑個體性近代以來,理智主義和科學主義的發展使現代世界得以「祛魅」,世界秩序呈現理性化的趨勢。
  • 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定位
    一、帶有人文性質的研究和創作是否屬於「科學」。對於這個問題,國內外學術界一直有爭議,關鍵是對「科學」的理解不同:以西方一些人的標準,一個學科只有達到了對象的可重複性、描述的客觀化、形式化和定量化、知識的可積累性等一些自然科學的特徵,才屬於科學。
  • 尼採20句經典語錄,道出靈魂意義,一定要收藏
    「有些話只能說給長有相似心靈和耳朵的人聽,不然,當大眾聽到,他們就會以自己淺薄的看法和自以為是的經驗來加以延伸和闡釋,並立刻想要上前來指指點點。誰是我真正的同類?」 ——尼採尼採,無疑是一位出色偉大的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