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總複習: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羅馬法
考綱解讀
考點提示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羅馬法
複習建議
古代希臘留給我們的是她的燦爛的思想文化。這種思想文化不僅表現在梭倫身上,還表現在智者學派、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身上。希臘的民主政治是希臘人文精神的土壤,也是人類重要的精神財富。在學習的時候,要認真體會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
古代羅馬留給我們最豐厚的財富是它的法律。羅馬法的來源強調了公正與平等,成為近代社會立法的源頭。
民主、法治意識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學習古代西方民主與法治的起源就非常重要。本單元內容與我們的生活相差很大,同學們要關注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
知識清單
考點聚焦
考點一、希臘的精神文明
(一)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內涵
1.把關注的重點從認識自然、神靈轉移到認識人類社會;
2.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
3.強調人的價值、人的尊嚴。
(二)智者學派
1.背景
公元前5世紀,一些希臘城邦的民主政治發展至頂峰,人們越來越多地參與政治生活,人的作用凸現出來。
在當時的希臘,很多思想家關注自然,大部分民眾信奉神靈。
2.主要觀點
關注人,強調人的價值,而非關注神和自然。
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為的產物,對此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不應該強求一律,從而忽視制度、法律和道德的規範作用。
代表人物及名言:普羅泰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3.評價
強調人作為認識客觀事物的主體的意義,否定了神或命運等超自然的力量對社會人生的作用,樹立了人的尊嚴。
過分強調個人的主觀感受,忽視人們認識的共同性,認為沒有是非之別,這樣的思想方法給主觀隨意性和極端個人主義打開了方便之門。
(三)蘇格拉底
雅典民主政體的弊端日益暴露。
智者學派忽視道德。
雅典公民需要重建道德價值觀。只有人人都具備普遍而正確的道德觀,才能避免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美德即知識」,美德來自知識,作惡源於無知。
美德是不可傳授的,它藏在人們內心深處。所以人們要「認識你自己」,目的是把人們靈魂之內已有的美德發掘出來。
教育只是起「助產術」的作用,幫助人們認識自己固有的美德。
蘇格拉底開創了希臘哲學的新方向,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他崇尚知識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對後世西方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4.蘇格拉底與智者學派的比較
二者相同點:
(1)都關注人,而非自然和神靈,要求以人的眼光來衡量一切,標誌著西方人文精神的覺醒。
(2)都用理性的態度來思考人與自然、神靈以及道德的關係。這種理性的態度為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所繼承與發展,也為後世資產階級新思想萌發播下了種子。
二者不同點:
(1)智者學派關注人的辯論、修辭技巧,蘇格拉底關注人內在的美德。
(2)智者學派強調道德標準的相對性,蘇格拉底認為道德是普遍而正確的。
5.蘇格拉底與孔子思想的比較
孔子和蘇格拉底都被喻為人類歷史上的明星,他們對人類步入文明、思想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有著巨大的作用和幫助。作為各在東西遙距萬裡,並且相隔近一個世紀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們有著相似的背景、作用,這不得不讓人驚嘆歷史的神奇。
相同點:
①他們倆出生和生活的時代很接近,孔子(前551-前479)、蘇格拉底(前469-前399);
②他們的理論皆散見於學生的著作中,但都重道德;
③他們都是偉大教師的典型,教育思想上有許多共同點。
不同點:
都關注人,人與社會,因此都具有早期人文主義色彩。但是,目標上,孔子從君主統治出發,根本上是壓制了人的個性發展。而蘇格拉底強調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權利、責任,有利於個性發展。
(四)柏拉圖
1.生平
師從蘇格拉底;在外遊學;對雅典民主政體有偏見;建立阿卡德米學園。
2.主要思想
代表作:《理想國》
哲學思想:世界分為兩部分:由理念構成的理性世界,由個別事物構成的感覺世界。二者對立。
教育思想:理念先於物質存在,學習的過程就是回憶,教育的方式就是對話。
政治思想:把人分幾等,各盡其責,由富有的「賢哲」做統治者,武士們保衛國家,農民和手工業者負責生產。三者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國家就和諧。
著名哲學家;他的觀點儘管有許多錯誤,但是他鼓勵讓人們獨立思考,為理性主義的發展奠定基礎。
(五)亞里斯多德
師從柏拉圖;教授亞歷山大;建立呂克昂學園。
哲學思想:承認客觀世界是真實的存在,而且是人的認識來源;事物是由形式和質料組成;三段論;人在自然界中最高級。
人生哲學:中庸之道。
生物學:分類,解剖。
政治思想:奴隸制天然合理。
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典型例題】
1、古希臘哲學家對歐洲和伊斯蘭教的文化傳統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直到17世紀,絕大多數的歐洲哲學家仍然把希臘人看作是思想的權威。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羅馬法學家西塞羅很受蘇氏哲學的影響,說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帶到了地上,帶到了家庭中和市場上,帶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論蘇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困擾柏拉圖的是他不能獲得令其滿意的知識來控制世界。……在尋找這一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柏拉圖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並不是一個唯一的世界……實際上,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而只是表象或者理念世界的不完全反應。……只有那些在追求智慧的過程中運用自己推理才幹的哲學家才能知曉這個世界的秘密。
——《新全球史》
材料三 儘管是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最後不再相信柏拉圖的表象和理念的理論,他認為這一理論對理解世界是不必要的。……他的著作表達了對世界全面而連貫的理解,以至於他後來的學生,中世紀的基督教學者稱其為「知識之父」。
請回答:
(1)據材料一與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西塞羅這一觀點的理解。
(2)據材料二歸納柏拉圖的哲學思想,並指出「哲學家」在柏拉圖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3)據材料三與所學知識,概括亞里斯多德對待柏拉圖的態度,並分析他被稱為「知識之父」的理由。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古希臘思想家核心觀點的理解。
第一問:實際上考查的是對蘇格拉底思想影響的理解:天上的是神,地上的就應該是人,因此蘇格拉底在思想上的傑出貢獻是:使希臘哲學由對神的關注變為關注現實人生。
第二問:考查的是對柏拉圖哲學思想的理解:其核心觀點是:理念論;哲學家的地位應該是國家的統治者。
第三問:考查的是亞里斯多德的思想貢獻:態度可以用「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概括。亞里斯多德對於科學的貢獻可以從邏輯學、生物學領、物理學領域概括。
答案:
(1)理解:蘇格拉底對人性本身的研究,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2)理念論。地位: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主張由哲學家擔任國家的統治者。
(3)態度: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理由:其哲學思想成為中世紀天主教神學家的重要理論來源;他創立的邏輯學至今仍被學術界奉為權威;在生物學領域提出的方法曾受推崇;物理學領域提出的觀點曾長期佔據統治地位。
2、(2015 浙江嘉興高考模擬)公元前五世紀到公元前三世紀,中西方早期人文精神各有鮮明特色,其中包括:中國主張在人的德性基礎上建立禮樂社會;西方主張判斷萬物存在與否全在於人的感覺。下列各組思想家中,其思想符合上述特色的是( )
A.孟子 蘇格拉底
B.孟子 普羅塔戈拉
C.墨子 芝諾
D.韓非子 塞內卡
解析:依據材料「西方主張判斷萬物存在與否全在於人的感覺」可以判斷是智者學派的代表普羅塔哥拉的思想,「中國主張在人的德性基礎上建立禮樂社會」,這屬於儒家學派孟子的觀點,所以B項正確。蘇格拉底主張知識即美德,墨子主張兼愛非攻,韓非子是法家代表,所以A、C、D錯誤。
答案:B
3、古代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如果做鞋或評判鞋的好壞要請教具有專門知識的鞋匠,為什麼治理國家和評判政治的好壞卻不去請教具有專門政治知識的人,而去請教只具有製鞋、做馬具等手藝的人,甚至並無任何專門知識可言的人呢?」這表明蘇格拉底( )
A.反對直接的民主
B.反對手工藝人參與國家政治
C.反對問政於民
D.反對當時評判政治好壞的標準
解析:雅典民主是一種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用於小國寡民的城邦,抽籤選舉意味著不同素養的人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極易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材料中蘇格拉底就意識到這一點,表明他反對直接民主。
答案:A
考點二、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
(一)形成過程
圖示:
1.習慣法
早期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貴族壟斷立法權;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
2.成文法
誕生標誌:公元前5世紀中期制定的《十二銅表法》。
主要內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訴訟程序,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彙編;它明文規定維護私有財產和奴隸主貴族的權益;按律量刑、貴族不能任意解釋法律;同態復仇,保留了一些野蠻習俗。
適用範圍:在羅馬共和國時期,羅馬法律的適用範圍僅限於羅馬公民,被稱為「公民法」。
歷史意義:平民利益得到保護,但也保留了一些比較野蠻的習慣法,具有明顯的狹隘性。
3.萬民法
範圍擴展:在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公民法逐漸演變為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範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稱為「萬民法」。
變化原因:公元3世紀初,羅馬帝國境內自由民之間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開始消失,原先的公民法與萬民法之間的區別失去了實際意義。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不同民族間的矛盾顯現,得不到公民法保護的被徵服者不滿羅馬統治;政治經濟活動中產生的新問題、新矛盾也促使羅馬法做出調整。
重要內容: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承認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債權的規定和解釋。滲透著自然法思想,如理性、自由、平等、正義等。
4.法律彙編
公元3世紀末至4世紀初,法學家編纂了一系列法典,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設立專門委員會編纂羅馬法,形成了法律彙編,即《民法大全》,標誌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二)特點、實質
1.特點:
既有階段性,又有連續性,是一個系統的法律體系。
核心內容是調整財產關係,規定奴隸制和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保護自由民的權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滲透自然法思想。
2.實質:不管公民法還是萬民法都是維護羅馬統治者的利益,保護奴隸以外的自由民的權利,屬於奴隸製法律體系。
(三)地位和作用
1、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也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系統的法典。
2、保護私有財產,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利於調整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糾紛,緩解社會矛盾;維繫和穩定了帝國的統治,保護了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3、對近代歐美國家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近代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武器。
下面列表說明羅馬法對現世的影響:
1、 (2015 新課標全國Ⅰ卷)下圖為古羅馬正義女神像。它體現了羅馬法的諸多原則,如高擎的秤體現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劍體現的是法律的強制力。據此,雙眼蒙布所體現的原則是,法官審案應( )
A.主要依據道德良知
B.側重聽取證人證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實真相
D.排除一切幹擾遵從民眾意願
解析:雙眼蒙布所體現的是司法公正的原則。法官審案主要依據法律判斷,而非道德良知,故A項錯誤;法官審案側重聽取證人證言,並不能保證司法公正,故B項錯誤;正義女神雙眼蒙布體現出,法官在審案時要抵禦各種利益或情感的誘惑,以洞察事實真相,來作出公正的判決,故C項正確;法官審案遵從民眾意願,也不能保證司法公正,故D項錯誤。
答案:C
2、(2015 重慶高考)426年,羅馬帝國頒布《引證法》規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難題而成文法無明確規定時,則依照五大法學家(生活於二三世紀之交)的法律著述來解決——若他們的著述觀點有分歧,則以多數為準;如不能形成多數,則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學家之一)的觀點為準;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見表示,則由執法者自行選擇。這則材料說明在當時羅馬帝國司法裁判中( )
A.執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權
B.五大法學家的意志可凌駕於法律之上
C.貴族意志等同於法律條文
D.五大法學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解析:由材料可看出羅馬法在司法實踐之中首先強調明文法律,再者就是以法學家的司法主張,最後才是司法實踐者的個人意志作為司法裁判的依據,故A項錯誤,D項正確。「凡在法律上遇到難題而成文法無明確規定時,則依照五大法學家的法律著述來解決」說明五大法學家的法律著述是羅馬帝國司法裁判的依據,並不等於他們的意志凌駕於法律之上,故B項錯誤;貴族意志材料中無從體現,故C項錯誤。
答案:D
3、羅馬法是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下列司法理念中,明顯違背羅馬法原則的是( )
A.被告在被確認犯罪之前是無罪的 B.被告有權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對質
C.主要按照以往的習慣和判例進行判決 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學家解釋進行判決
解析:羅馬法是古代羅馬人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從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從公民法到萬民法,羅馬法形成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人制度」「協約自由原則」等司法理念。C項是在成文法之前所使用的。